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企业家的道德

企业家的道德

发布时间: 2021-01-01 13:14:43

㈠ 企业家的道德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借鉴《孙子兵法》,只关注“谋略”、“诈道”,而全然不解孙子在兵法中所强调的道德

关怀和人本精神,是把《孙子兵法》庸俗化。在商场中,学会欣赏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在“朋友”就是“敌人”的二元选择中思考你的交易,应该是企业家经营的最高境界。

自从日本人把《孙子兵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上,自称颇有收获,美军也把《孙子兵法》用在伊拉克战场上,说他们的“斩首行动”战略思想从中受到了启发。或许受其影响,近年来,国人特别是企业界人士也对《孙子兵法》产生了极大兴趣,今日随处可以听见各种企业文化培训班大讲“商场就是战场”、“《孙子兵法》可以作为商场的制胜宝典秘籍”等等话语,真让人觉得老祖宗的“兵法”,两千年后还真有“奇效”。

我虽没有纵浪商海,却也与不少商界精英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从没有见过什么“狼性经理”,倒是他们温文尔雅的言谈与谦恭的做派,让我相信尔虞我诈、玩弄心计谋略成就不了什么大企业。我不以为“商场就是战场”的说法有什么高明之处,随着经济法规的逐步健全和市场秩序的发展成熟,“双赢”才是理性的行为和最佳的结果。商场应该是人们的拚搏、敬业、创新、奉献精神展现的场所,而不是“拚杀”的战场。学会欣赏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在“朋友”就是“敌人”的二元选择中思考你的交易,应该是企业家经营的最高境界。

企业伦理的呼声几年前就雷声大作,至今不见什么成效。如今企业文化培训却又搬来《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或者曹操所注解谓“诈道”,来诱引当今经济活动中的躁动人群。孰不知,《孙子兵法》所以素有“兵典”、“武经”、“百代兵家之师”之称,它不是只讲“谋略”、“诡计”,而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凝集了中国兵学思想的精萃。换个视野去看《孙子兵法》,或许可以看到真谛。

道德为“体”,谋略为“用”

春秋至战国时代,频繁的抢掠兼并战争让生灵涂炭,所以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所谓“无义战”,是批评各诸侯国置周天子的权威不顾,破坏了尊卑秩序。如果说孟子站在政治秩序与道义的角度谴责诸侯国间的征伐战争的话,其他先秦诸子更在战争的惨祸上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老子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老子主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墨子也痛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抢劫财富、残害无辜、贻误农时。所以他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总之,传统中国的战争观,有着人文关怀与强烈的道德批判。

同样,《孙子兵法》十三篇,虽然篇篇是讨论谋略,但在篇中那些讨论政治和道德的语言颇有深意。如《计篇》里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兹事体大,关乎着国家、人民的生死存亡,所以“经之以五事”。“经”是量度、分析研究,“五事”则“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是“令民与同意也”。战争问题必须要使百姓同意而得到支持。这也是荀子所言“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天”是指气候,“地”是指地形,“将”是指挥军队,“法”是法度编制。在孙子看来,“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道”是修明政治,“保法”是确保法制实行。由此,才能把握战争的决定权。战争可以解决问题,但战争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了解“危害”,就不知道“有利”。由此,“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慎重对待战争是《孙子兵法》里最核心问题。因为战争可能造成“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孙子告诫:“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以战争掠城攻地,在孙子看来不是战争的最终目的。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不是高明中的高明者,不用战争的屈服敌人,这才是最高明的人。所以“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孙子主张尽量不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存亡问题,其思想应受到中国文化中“人本”观念的影响。在连年战争的惨烈祸害下,人们思考弭兵止战办法就是以道德制约战争。所以,我们看《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在逻辑,“屈人之兵而非战”,必推崇“谋略之法”。谋略的本质是“诡”、“诈”,这是曹操所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谋略非常重要,善用谋略,不战而胜。因此孙子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过,即便孙子重视谋略的重要性,他也要告诫人们运用谋略的前提仍然是以道德为“体”,以谋略为“用”。如细心读《孙子兵法》“用间篇”便可体会其中的意涵精义。“用间篇”虽然是讲如何使用五类间谍窃取情报的方法。但是在“用间”的前提上,孙子则强调“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只有“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作为兵书的《孙子兵法》也非常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所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注解《孙子兵法》说“古之兵柄,本出儒术”。

企业文化是“道”,经营模式是“术”

孙子讲的用兵之法,如“知彼知己”、“先胜而后战”、“以正合,以奇胜”、“我专而敌分”、 “避实而击虚”、“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等战略战术虽然重要,但我以为,这些战略战术仍然是“术”而不是“道”。

何谓“术”?清代学者章学诚解释:“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致诸用者也。”换言之,“术”就是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方法。“道”在中国哲学里有多种说法,简要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人所固有的因果性、规律性,由此比附为道德本体,以及人们超验的体悟境界。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认为“道”是“本”,“术”是“末”;“道”是“体”,“术”是“用”。“术”不离“道”,不存在一个纯粹的独立的“术”。我们换种说法,中国企业今天在大量借鉴西方的企业管理经验与制度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西方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如果仅仅学习“惠普”的管理制度,而不理解“HP way”(即惠普之道)所讲的内在价值,即:(1)相信、尊重个人;(2)追求卓越;(3)诚信;(4)公司的成功是大家的贡献;(5)开拓、创新。没有这些核心价值的支撑,就不可能完全运用惠普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道”,企业的经营模式与行为风格是“术”。“道”在“术”中,没有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管理制度中发挥作用,制度管理不会完善,甚至名存实亡。

所以,借鉴学习《孙子兵法》,只关注“谋略”、“诈道”,而全然不解孙子在兵法中所强调的道德关怀和人本精神,那是把《孙子兵法》庸俗化。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洲的商学院的管理教育课程都开设了企业伦理课程的研究与教学。他们认为企业管理与经营行为是人的行为,因此从道德角度评价企业行为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们在思考与建构中国企业文化时,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惟一的指标,应该思考如何将“公正”、“责任”、“诚实”等伦理观念作为核心价值,运用到我们的经济活动中。

㈡ 为什么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社会的经济发展源于企业的发展,带动这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增加劳动专力社会向企业属购买各类产品,服务,社会向企业提供了财富,使企业的实力越来越强,资金积累而企业又服务于社会当然企业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如增加就业,慈善捐助等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道德的血液,只为一己私利那么他的企业也不会长久,社会责任是一个大的社会趋势,对个人可能影响不是非常大,但是放大到整个行业,这个社会,其影响可见一般一点愚见,仅供参考

㈢ 企业家无法通过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有许多著作总结了前人多元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读了这些书,你才可以避免许多前人犯过的方向性错误。 ······文/梁小民 在2006年浙商大会的一个分会场,一位进入福布斯排行榜的企业家大声疾呼,企业家不要读书。这位企业家“空手套白狼”,有了偌大一笔财富,可惜中了“读书无用”的毒,缺乏公司理财的知识,上榜后没几个月就遇到了现金流断裂的困境。 企业家读书无用吗?我想起了耐克的例子。大家公认,耐克不仅鞋好,而且名字起得也好。这个名字是耐克创始人之一约翰逊的灵机一动。当年鞋生产出来,也设计了“√”的标记后,大家为起名字犯了愁。约翰逊觉得这个标记很像古希腊神话中着双翼的胜利之神——耐克的双翼,于是想出了耐克的名字。如果约翰逊没有读过希腊神话,焉能想到这个神来之笔的名字?历史上,企业家读书受启示进行产品创新的例子还不少。无论是什么书,都会对人有启示。也许不是每本书都给你灵感,但只要有一本给你灵感,不就受益了吗? 当然,企业家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一点灵感,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第一代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没读过什么书的文盲。没有读过书的优势是不受保守的传统文化的束缚,敢闯、敢干。在那个初创时期,知识并不重要,甚至可能是包袱,所以,无文化者成功了。 但是,创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是能笑到最后的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必须从经验型企业转变为制度型企业。经验型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没有文化,不读书,依靠个人能力和过去积累的经验取得成功。但制度型企业是一定要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固然来自实践,但决不是一个人的实践,而是千千万万企业家的实践。学者把这无数企业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出来,写成书,就成了理论。不读这些书,就无法去创立和管理制度型企业。 中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最有活力的浙江民营企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能从经验型企业转变为制度型企业,就可以做大做强,否则只有自生自灭了。这个时期也是企业家最容易犯错误的时期。企业家犯错误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读书太少。过去的经验不够用了,对未来怎么走又茫然无知,“盲人骑瞎马”,能不闪失吗?读了书不能保证你不犯错误,但毕竟可以减少盲目性。那些在多元化道路上迷失方向,甚至垮台的企业,大多是由一个文盲或半文盲企业家引导的。其实有许多著作总结了前人多元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读了这些书,你才可以避免许多前人犯过的方向性错误。 当然,以做好企业为目的去读书有点“功利主义”。从根本上说,读书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这种整体素质包括“德与才”。 “小富靠智,大富靠德”。企业家的道德修养对企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提高道德修养有多种方法,读书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书读得多了,眼光远了,胸怀宽了,思想境界上去了,道德修养也提高了。“书香门第”的“香”是指道德修养,这种“香”是靠“书”熏出来的。不读书,不知礼仪,哪里会有道德修养?企业家要让财富与道德齐飞,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焦点] 我国物价上行加快 央行担忧通胀压力 [国内] 房贷险市场萎缩 业内称“尚可盈利” [财富] 美大亨以4.7亿英镑收购利物浦俱乐部 [企业] 杀出一条血路 特易购进京挑衅沃尔玛 [消费] 中国烹饪协会对开瓶费首次“松口” [理财] 由奢入俭难:一个女人的省钱流水账 [测试] 财富测试:怎样做你才能财运亨通? [论坛] 看看国产富豪都是怎样炼成的?揭秘家居老总“七大怕”沙特拟打造中东迪斯尼企业家需要的“才”不仅仅是管理企业的“才”,而且要是综合的“才”。成功的企业家应该懂一点历史、文学、政治、艺术,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应该略知一二。这些知识也许不能直接用于企业管理,但它们提高了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有了这种能力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获得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整体能力的途径有实践,也有读书。 许多企业家都以“忙”为借口不读书。其实读不读书不在于“忙不忙”,而在于有没有读书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上班前后的一点时间,外出旅游乘飞机时,都可以读一点书。积少成多,读的书就会多起来,整体素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不然,你就从现在开始试一试。

㈣ 企业家身上“流着道德的血液”,谈一谈你的看法

企业家流着道德的血这个话题前几天我们也刚说过。
因为他们凝聚着自身一种贡献版的精神。他们用自己勤劳的权双手和聪明的头脑还有过人的胆量去拼搏创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后他们回报社会不忘政府和人民给他带来的财富,有一种舍得精神。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实力,用自己的实力回报社会受到欢迎时,他们便流着一种崇高道德的血液。反之当一些企业家有钱以后为富不仁,他们别流着一种铜臭无情的道德血液。

㈤ 请结合实际论述中国企业家道德缺失的表现有什么,如何进行有效治理

其实真正要解决的应该是监管的缺失和整个民族的道德流失,现在的中国,几乎所有职业都存在道德缺失的问题。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畏惧,没有同情,只有对物质和金钱的狂热追求,怎么可能有完美的道德埃

㈥ 道德企业家有哪些樊亿钛是吗

这个肯定是的

㈦ 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家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灾,诱之以利。自己体会吧

㈧ 为什么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企业家资产成功来源于社会,所以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流淌道德血液是因为,来源于社会的财富要回到社会中去,就像国家的税收,来源于社会,国家的建设发展,如教学,公路,等都有国家出资建设

㈨ 有道德的企业家有哪些他们的主要事迹

尽管逐利性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但企业的利益诉求与道德要求并无本质冲突。作为任何一家企业,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定会享受社会提供的政策、土地、资金等社会资源的大力扶持。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在危机之时,企业及企业家反哺社会,带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应是一种自觉行为。而且,这种反哺树立的是企业自身的形象和诚信,可谓相得益彰、互惠互利。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其实,对企业及企业家而言拥有了相当多的财富,更应考虑的是社会的公正、公平,从而乐施善举、扶危济困,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能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不是人为地滋长“仇富”心理和贫富差距的拉大。“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只有将财富与道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财富才能凸显它的社会意义。

当然,在此次抗御金融危机中,我们有相当多的企业家表现出了一种道德的觉悟,他们带头树立责任意识、大局观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共克时艰,譬如承诺不裁员、高管带头降薪等等,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近日便有媒体报道,上汽集团、电气集团等9家上海国有大型企业高层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将率先带头减薪,其最高降幅达40%,这就展现出了一种道德的责任。

但不可否认,我们有些企业家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缺失道德责任,在他们身上流淌着的是一种狭隘的私利主义的“血液”,处处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而罔顾民众的感受。在这方面,某些房地产商们鸭聒鸡噪不合时宜地兜售房地价格,处处为自己申“冤”叫“屈”,却没有拿出任何行动回报社会,实在让人脸红刺耳。

㈩ 为什么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理应设立“企业道德官”。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里,都专门设有“企业道德官”这样的高级管理职务,负责企业的社会责任事宜。

进行社会捐赠,仅仅是他们工作的一个很小方面。除此之外,他们负责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对待经济利益以外的因素———如何对待人力资源,是否遵纪守法,怎样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利用和保护,等等。

据《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90%的国内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至今依然没有开始行动。国内99%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部门设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颇为令人担忧。如果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成熟管理,一个企业必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被社会公众所抛弃。

“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很多企业家给出的答案。作为一个“经济人”,追逐利润,讲求回报是企业和资本天然而正当的属性。所以企业家们的回答并没有错。但有必要继续追问,如同鱼之于水,毛之于皮,企业发展依赖社会环境社会资源。当代企业理论认为,一个好企业要做一个“企业公民”。

企业除了“为股东负责”,要全面考虑企业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雇员、客户、社区和自然环境。

摒弃道德、触犯法律的企业家,最终结果是毁了他人也毁了自身来之不易的企业。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理应把提升企业的“道德指数”放在第一位。

(10)企业家的道德扩展阅读

英国伦敦股票交易所和《金融时报》共同拥有的《金融时报》股票交易所国际公司推出了8种“道德指数”,在世界各主要金融证券市场首先将道德因素纳入指数范畴。该公司行政总裁对此举所作的说明是:“我们推出该指数的原因,是由于投资方在选择投资对象时,越来越多地希望挑选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

为此,只有那些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起表率作用的公司,才能有幸被纳入这一指数,而那些只顾赚钱却不顾社会影响的公司是无缘进入的。英国人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精明而有远见的企业经营者应将提升企业的“道德指数”放在第一位,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道德为先的经营方针。

应从企业文化着手,组织企业全员开展伦理经营所涉及的各种传统文化精华、伦理构成和道德准则知识的学习,提升全员对伦理经营的感知度和忠诚度,塑造企业的特色文化,铸造企业的伦理灵魂,为提升企业的“道德指数”创造必要的人本条件,事实上,在很多时候,这种文化和精神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