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方式是

法治方式是

发布时间: 2021-01-01 13:34:00

Ⅰ 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内容和基本遵循

普遍的法治思维,一切从讲规矩、讲规则开始。在任何工作中,制订规则很重要,制订“良法”(合理的规则)更重要。在有规则之后,尊重规则成为第一要务。规则至上思维,就是以既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运用法律规则中的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

比如,某派出所接到电话举报,称其辖区内一居民正在家里播放黄色录像,遂派4名民警未带任何文书在该居民房屋外通过门窗向内窥视,之后又强行进入居民家中搜查。此时,一个有法治思维的民警就应该考虑:我已经具备为此事出警的法律依据了吗?事实上,与此事有关的法律规定简单而又明晰。相关法律只规定不得“组织播放淫秽音像”,而没有规定不得在家里播放淫秽音像。因此,民警不能以此为由搜查该公民住宅,更不能因此惩罚观看淫秽音像的公民。

从法律人的专业角度来讲,规则至上思维就是在严谨的概念、严格的逻辑、严密的方法之下,形成概念主义或注释主义的思维和方法。当然,规则与规则之间是有效力高低或优先秩序的。比如,当法律与宪法相矛盾时,以宪法为准;当行政法规与法律相冲突时,以法律为准。当同等级别的老法规则与新法规则相冲突时,应当坚持“后法优于前法”原则。当同一效力级别的特别法规则与一般法规则相冲突时,坚持“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

所谓“法无明文不为罪”,其实就是指一切被定为犯罪的行为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的,法律上无明文规定的行为不得类推为犯罪。当遇到复杂案件而法律不明确甚至出现漏洞时,除刑事案件外,均需要对法律规则进行解释,借助一套法律方法来对付这种规则大前提下的缺陷。这套法律方法通常是为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所熟练掌握的。如果党政领导干部不了解这套法律方法,可以借助于法律顾问。随着法治的深化,这类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此次四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Ⅱ 为什么说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党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判断,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一个新的体系将建立起来——— 法治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客观要求上层建筑领域进行适应经济发展的变革。

继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着力点之一。

中国虽然以东方文明古国著称,但是封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人治的观念在治政的过程中总是挥之不去,民众的法治观念也比较淡薄,致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几经波折。这就意味着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将会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

3、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意味着中国三十年就走过了许多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立法过程——— 法治建设的重点也从“有法可依”转向如何真正落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法治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从形成“法律体系”向形成“法治体系”转变。

所谓“法治体系”就是包括民主、人权、宪政等价值评价标准在内的制度运行过程。“法治体系”排在第一位的是执政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治体系”的追求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2)法治方式是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Ⅲ 十八大指出法治是什么的基本方式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原文是: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版是党领导人权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Ⅳ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什么

国家领导来干部、行政执法自人员、司法人员等要学法懂法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法治思 维和法治方式形成定式、模式、方法和习惯。把这些形成的定式、模式、习惯运用到执法和 处理公务中去,这就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及其体现。

Ⅳ 何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为社会的理想治理方式。对于法治理想的实现,有两种途径,一回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答动,构建法治所需要具备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二是靠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地培养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后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标和归宿,只有在官员和民众法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常态时,我们才能说法治真正地实现了。
法治思维方式或称法律思维方式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以权利与义务为分析线索、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合法性优于客观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理由优于结论。

Ⅵ 法治方式是指依法对待和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与形式说法对还是错

这句话是错误的来。因为提高党员干部源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合法性思维、程序思维、权利思维。依法办事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当前,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有的信奉“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有的把法治建设喊在嘴上、贴在墙上,搞形式主义、口号化,就是没有抓在手上;有的特权思想严重,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约束别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表明,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Ⅶ 什么是法治方式

你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回教育,提高答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胡锦涛同志上述讲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至少蕴含了三层内涵:一是告诫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二是要高度重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崇尚“宪法法律至上”原则;三是“法治方式”的核心内涵就是“依宪治国”。

Ⅷ 什么是法治思维方式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为社会的理想治理方式。对于法治理想的实现,有两种途径,一是专自上而属下的政府推动,构建法治所需要具备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二是靠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地培养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后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标和归宿,只有在官员和民众法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常态时,我们才能说法治真正地实现了。
法治思维方式或称法律思维方式郑成良老师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以权利与义务为分析线索、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合法性优于客观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理由优于结论。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