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环境更

法治环境更

发布时间: 2023-06-17 23:16:48

『壹』 法治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别

法治是可改变模式,制度是固定模式。
1、法治环境法依法治理。治环境是指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法治环境则侧重于整体概念,如还包括法治氛围等。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
2、制度环境是一种固定化模式。制度环境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贰』 如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些论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对于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而言,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从外部环境看,首先,法治的完善将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企业最需要的。在这个竞争环境中,各类市场主体可以公平地、有序地参与竞争,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公共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化,企业的经营成本特别是政策和法律风险成本将有效降低。其次,法治的完善将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企业转型升级面临三大关键障碍:包括交易成本在内的综合成本高,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缺乏足以有效支撑转型升级的金融体系。法治的完善不仅可以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观念的加强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还可以完善金融法制,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使金融体系向创新友好型发展。特别是可以通过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比如,针对“山寨泛滥”等“痼疾”,实施更加严格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比各种其他形式的奖励和补贴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大、更直接。
除去外部环境,就企业自身而言,法治不仅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社会治理方式,其所具有的规则的科学合理性、可预期性等特征,对现代企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只有拥有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这种竞争力优势,需要企业依法完善其治理结构,实现决策机制科学化、合同订立合法且规范化、激励机制长效化。唯有按照合法经营、规范经营、有序竞争的方式经营企业,才能有效避免市场中的法律风险,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以制度化手段保障此种竞争力得以延续,从而使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法治兴则国家兴、企业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有序的法治环境,依法治国将强化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础,让企业得到更公平的生存空间。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中良性发展、良性竞争,企业的发展将更有活力,也会发展

得更好。如何建立和完善这一法治环境,需要社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在机制的良性互动。从外部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机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有利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企业自身而言,要在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目标,推进现代企业的法制建设。比如,强化企业自律性,促进企业法治水平提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求,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同时立足公司法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司化经营模式,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构,建立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相应独立、相互制约的治理格局,建章立制,加强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建设,努力实现依法治企,进而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再如,完善企业法律监督机制。各企业要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和法律风险控制,建立法律顾问参与企业决策、规章制度制定的工作机制,逐步使企业法制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总之,只有社会、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在完善法治建设上齐下功夫,才能真正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叁』 如何理解法治环境是最重要的发展环境

法治环境是指全社会尊重和践行宪法法律,国家和社会事务依法治理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对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维护、保障、促进、规范和巩固的作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我省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发展、稳定只有在良好法治环境中才可顺利实现
当前,我省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进入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崛起的关键期。发展对于我省这样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省份仍然是首要任务。发展需要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同时又不能引发社会震荡。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要以法治引导、规范改革行为。由政策引导到法治引导,这是我国改革方式的重大变化。以法治护航改革,一方面在立法环节凝聚共识,减少改革阻力;另一方面,一改政策引导型改革的易变性,使社会个体能够预测行为的结果,在秩序下追求利益自由,既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也在整体上推动了社会发展。如果没有法治环境的保障,社会共识难以形成,个体行为缺乏规范,公共权力难以制约,不仅改革会夭折,发展会畸形,社会稳定也难以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讲,推动河北改革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至关重要。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建设“三个河北”的重要保障
省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凝神聚力,共同奋斗,也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一是有利于保障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确保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防止权力过度干预市场,同时也有利于政府正确实施发展规划,发挥政府在克服市场经济外部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法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职权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良好局面。二是通过法治自身的规范作用和救济功能,对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纠正和完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防止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发展的情况发生,培育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市场资源的聚集和流动
市场的核心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和秩序化竞争,而法治的核心理念也是自由、平等、秩序、公正,市场与法治是硬币的两面,如果说市场是经济内核,法治则是制度骨架,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表里,市场的契约文明会促进法治化制度文明,而法治化的制度文明又会创造既有自由又有秩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市场交易的准则,是投资安全的保障,是政府行为的依据。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给投资者明确的利益预期,减少交易成本,提供投资保障,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信用保证,已经成为吸引众多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法治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就是竞争力。法治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投资环境,影响着市场资源的聚集与流动,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对我省来讲,要吸引更多生产要素聚集,提升经济竞争力,必须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规范公权行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是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让权力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依法治国的共同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省委书记周本顺指出,各地各部门都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跳出自身利益的藩篱,自觉在大局下推进改革,坚决破除束缚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把法治建设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真正落实法治要求、体现法治精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党委依法执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以及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等措施,都是着力从制度方面管住权力的举措。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对全会提出的各项举措,要一项一项地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明确标准,明确抓手,务求实效。
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

公民的法治意识是法治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也有赖于整体法治环境的改善。如果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不起作用,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即。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加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引导大家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能触碰,牢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守法,才会推动全社会崇法守法良好风气的形成。其次,要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摒弃或改变各种不利于法治的传统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拥护和信仰法治,自觉地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当前,根据我省实际情况,要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和机构,改变空洞说教、形式主义的法治宣传方式,结合公民身边实例和切身利益,有针对性地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高效、廉洁、公正、公平、公开和法治化的纠纷解决新机制,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肆』 如何打造良好法治环境,政务环境,投融资环境,舆论环境环境

打造法治政务环境,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
法治政务环境是一种软实力和竞争力
政府是法治建设、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府改革转型、建设法治政府、打造法治政务环境,能够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保障。有人认为,搞法治政府建设、打造法治政务环境,会影响行政效率、拖改革发展后腿。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真正拖后腿、留后遗症、影响长远发展的,是不依法办事。缺乏法律约束,就容易出现“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建设法治政府、打造法治政务环境,按照法律规则和程序办事,尽管有时看似慢一些,但有利于形成共识、避免失误、减少工作中的矛盾纠纷,从而有效推进改革发展。法治水平、法治政务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我们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努力打造法治政务环境。
目标导向要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求治理者具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国家的能力,善于运用法治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各方面事务。打造法治政务环境,目标就是使行政机构依法设立、行政权力依法取得、行政程序依法确定、行政行为依法作出、行政责任依法承担,让一切行政行为在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下进行,保证行政权力运用符合法治精神,防止行政权力盲目扩张和滥用,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法治思维要强化。新形势下,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称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有没有法治思维、具不具备法治能力、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是否做到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法治轨道上履职尽责。领导干部应用法治思维想问题,使法治思维成为基本思维方式,说话办事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用法治思维作决策,使决策的权限、程序、手段合法。领导干部只有切实把法治思维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才能建设法治政府、打造法治政务环境。强化法治思维,需要建立经常性的学法制度,邀请法学专家讲解相关法律知识。新任领导干部和新录用公务员应经过法律知识考试和相关培训。强化法治思维,需要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政府工作中涉及相关法律的研究,为政府重大决策、制定规范性文件等提供法律意见。
重点任务要突出。打造法治政务环境,要突出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对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行政法规、规章,要及时推动修改和废止。要突出行政执法,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积极探索和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突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责任分工要落实。打造法治政务环境,要完成的任务很多,需要啃的硬骨头也很多。要明确打造法治政务环境的主攻方向,拓展打造法治政务环境的实践平台,丰富打造法治政务环境的抓手,集中力量、逐个破解,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提升,蹄疾步稳,善作善成。应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与年度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抓具体、具体抓,细化任务分解,制定落实路线,明确进度要求,做到每一件工作都有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积小胜为大胜。
以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
建设法治政府、打造法治政务环境,就其本质来说是在法治轨道上理顺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有效限权、放权和分权,真正形成权力行使有限、政府与市场和社会职能边界清晰的政府治理体系。因此,其重点是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权界清晰、运转高效的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体系,明确政府职能边界,优化权力配置和组织架构,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和高效行政。
政府职责体系主要解决的是政府“做什么事”的问题。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是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具体而言,与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政府职责体系应包含厘清权力边界和强化履职责任两方面内容。
厘清权力边界,就是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力边界,明确政府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从现阶段行政实践看,厘清权力边界的主要矛盾是政府管得太多需要“放”,政府应坚定地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放权于市场,关键是将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事情还给市场,加快推进“三个大幅度减少”:一是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二是大幅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三是大幅度减少对资源要素价格的干预。放权于社会,关键是将社会组织能够自己管理的还给社会,加快推进“两个转移”:一是行规行约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拟定、行业统计分析和信息预警、行业纠纷调解等行业管理和协调事项,转移给行业组织承担;二是对有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水平能力的评价、认定,以及相关从业执业资格、资质等专业技术管理与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自己管理。
强化履职责任,就是明确政府在市场和社会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政府是责任主体,权力是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一种工具。明确了政府的履职责任,也就明确了政府权力的边界。就地方政府而言,履职的重点是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具体而言,对于市场,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对于社会,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加强社会管理,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在公共服务上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政府组织体系主要解决的是政府“谁来做事”的问题。政府的职能是由具体的政府机构来承担的,如果仅有职责体系的合理而没有组织体系的优化,转变政府职能往往就会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因此,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着手,在整体上构建与现代政府职责体系相适应的组织体系。纵向职能配置的优化,主要是突破政府层级间“职责同构”的模式,根据权责事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政府间管理权限,减少管理层级,优化政府层级间职责分工和组织架构。对于横向职能配置的优化,主要是解决同一层级部门间职能配置“碎片化”的矛盾,坚持以职能有机统一为导向,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体系分别从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和理顺政府层级间、部门间关系的角度,架起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成长的主体框架,构成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两大基石。这也决定了加强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是打造法治政务环境的重点。

『伍』 如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为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围绕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严肃查和积极预防..

热点内容
司法部公证管理规章有哪些 发布:2025-01-11 23:03:26 浏览:269
法人变更了还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22:45:01 浏览:485
关于党支部上墙张贴的规章 发布:2025-01-11 22:11:03 浏览:146
在职法律硕士报名条件 发布:2025-01-11 22:10:51 浏览:764
医生的诊断证明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1 22:04:02 浏览:647
江苏省法律援助机构接待的来访咨询量 发布:2025-01-11 21:56:07 浏览:884
环境法律责任的内容包括 发布:2025-01-11 21:24:29 浏览:906
泰州法院飓风行动 发布:2025-01-11 21:24:21 浏览:349
行政法原则口诀 发布:2025-01-11 21:15:06 浏览:775
印度劳动法裁员补偿 发布:2025-01-11 21:07:39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