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

发布时间: 2021-01-01 22:14:50

① 为什么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依法治国,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自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既是我国法治的特色,也是我国法治的特有优势。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落空,全面依法治国也难以实现;不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政治和社会基础;不推进依法治国,党就难以对国家实现有效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失去基本保障。

2、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规范公权力与促使公权力机关积极有效履职有机统一

我国法治强调公权力执掌者必须合法、积极、有效履职尽责,确保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不得消极无为。同时,又强化制约和监督,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做到控权和促进积极履职双管齐下,防止权力滥用与预防庸政、懒政、怠政同时发力,从而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落到实处。

3、坚持平等、自由、秩序等法治基本价值有机统一

我国法治强调自由与平等、秩序的有机统一。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和遵守宪法法律,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党和政府不断创造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充分保障宪法法律所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各种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机统一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从而实现执政党依法执政、公权力机关依法行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办事三者的有机统一。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扩展阅读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路径。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载体,已经成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必须依靠法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由成熟而定型,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不断完善发展。

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提出了全面(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④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内靠坚强的政容治保障,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执政兴国是党必须履行的重大职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从安国兴邦的出发点看,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坚持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新境界

⑤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依法治国就是按照法律管理国家,如果再来一个特色,就会对法律有所保留,形成不良的后果,特色已经从法律层面得以体现,没有必要再来一个特色。

⑥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依法治国,是坚持复和发展中国特色社制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⑦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当今中国,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立法治国家已经具备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础,因此法治建设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 但是在怎样建设法治国家的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尚存在将法治抽象化的现象。所谓法治抽象化,表现为过分强调法治的一般性和共性,而又将法治的一般性和共性定位于西方法治理念之上。因此,究竟怎样进行中国的法治建设问题就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探讨中国的法治建设道路,应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法治建设问题上,所需关注的国情主要有二:其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其二,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及传统法律文化的缺失,中国社会的法治氛围不浓,这是我们进行法治建设所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中国的法治建设道路必然有别于其他国家,换言之,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⑧ 为什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全面坚持依法治国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作出的战略抉择。长期以来,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走了不少弯路,甚至遭遇过重大挫折,但重要的是,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根本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深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倍加珍惜我们开辟的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拓展这条道路。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政治制度决定法律制度,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意味着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础,我国一切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律制度都必须建立在这个根本制度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关于我国法治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争议,噪音不小。各种敌对势力把法治作为所谓的“武器”,大肆渲染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提出各种奇谈怪论、歪理邪说,目的就是企图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发出正确而明确的声音。《决定》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要向国内外宣示,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法治道路,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而不是资本主义法治。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能凭空想象,必须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生发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在不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法治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如果离开我国具体国情而选择别的什么法治道路,必将把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引到邪路上去,不仅无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还会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热点内容
2014刑法司法解释 发布:2025-04-22 14:42:17 浏览:254
昆明的律师 发布:2025-04-22 14:38:34 浏览:764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