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贫困症
⑴ 知道自己老婆做不道德事该怎么办
当女人发觉自认最忠实的老公出轨后态度不相同,你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大吵大闹,大打出手,向公婆和爹妈哭诉,向好友求救 婚姻中无论是谁犯了原则性的错,都是不对的。生活中需要宽容,需要让,可有些时候需要宣泄,我理解女人的大吵大闹,但反对那无理取闹和大打出手。一般女人想征服男人的三大常见法宝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极具艺术性和技巧性。可当心爱的男人出轨后,很女人最容易犯糊涂,一下子就没了主见,像是要塌了天,便到处“寻医问药”,让自家的那点丑事无处藏身。当然,任何一种行为和措施都会有利有弊,关键要看怎样去对症下药,有的男人会服软、道歉、改错、保证。可有些男人却很抵触,可能为此而无法原谅妻子,无法挽回家。吵闹是多女人本能的一种条件反射,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适当给男人增加点压力未尝不可,向亲朋倾诉也很正常,但关键要把握好一个度,需要有着自己的立场,有自我消化的能力,同时也应当评估一下后果,感性做事情,反而适得其反。 二、情感上根本无法接受男人出轨,直选离婚。 有一种女人做事很极端,也欠考虑,可能跟自己的经历和性格有关。在她看来,两个人走到一起并不容易,既然结了婚,就应该相互负责,相互忠诚。而面对男人背叛,始终坚定那就是对她的一种侮辱,在情感上根本就无法接受。她并不是不想挽回,而是总跟自己较劲,把自己逼进一个死胡同,然后亲手掐灭希望和幸福。在有些女人的眼里,男人就是自己的梦,她心中的追求几乎是很苛刻,很完美的一种状态,而当“遇险”之后,防火墙随之也失去了功能。在她们的婚姻观深处早已悄然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那是她们唯一始终坚守的底线。即使婚姻勉强继续维持下去,也永无消除心灵上形成的阴影,终究是一根潜伏着的导火索,那样的日子自然就显得很累,到不如早日解脱。她们的心完全活在真空中,也可以活在谎言中,但不能见得着乌云,否则一定会来暴风雨。 三、你出轨我也出轨,在报复中求取平衡。迁就过日子。 女人都或多或少有着报复心理,而这类女人则太强,看似很平淡,很平静,从来不在嘴上办事,心里却反复酝酿,犹如蛇蝎,反正我挺怕这类女人。你做了什么错事,我也故意要跟着做。到时候你埋怨我的时候,新帐旧账一起算。这叫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给我一个初一,我还你一个十五,你好我也好,你坏我也坏,日子从来就是得过且过。你不怕我,我也不怕你。谁离了谁还不能活呀!男人在男女关系上都显得很小气,自己可以在外偷吃大鱼大肉,却不允许女人偷喝一口汤。说到底,根源还是女人的社会地位低于男人。我曾对有些花心的男人提过醒“当你急着想跟别人的老婆睡觉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按理说,你出轨我也出轨,互不相欠,似乎还说得过去,可毕竟都是在做错事,在当今的主流意识下行不通,也是女人选择中的悲哀。 四、无所谓,感觉男人都那样。 我挺佩服那一类“心胸宽阔”的女人,有些时候让男人反而想不通。她们发现男人出轨后,竟然无动于衷,并且还认为理所当然。也不清楚为嘛她们形成了如此的婚姻观?是跟自己的背景和学识有关吗?还是跟自己的放荡有关,反正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男人的那点儿破事儿。“无所谓”在婚姻中不是一件很好的兆头,夫妻间更多的应该是“有所谓”,那样彼此间才显得有着鱼水之情。感情在婚姻中是最自私的,谁也不想与别人共享,可一当有了“无所谓”的态度,恐怕就有了病变。 五、找小三决斗,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女方。 此类女人很不理智,也较强悍。她把事端全部压在小三的身上,甚至还包庇自家的男人。她始终认定自己的男人就是个好东西,若不是遇见狐狸精是不可能被陷害的。她认为错根本就不在男人,而在女方不知羞耻,故意想毁掉她的家。矛头全指向小三,不问情况,就主观的下定了结论。先收拾完小三后,再设法自己的男人。男人有婚外情,不一定是老婆不够好,也不一定是小三发骚、发贱,责任并不在女人,很多墙内墙外的女人都是受害者。我也承认有些小三很不道德,明知故犯,可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都是为了那件破铜烂铁,值得吗?何况铁生锈也是有条件的。婚姻也需要保养。 六、坚持一个原则,你爱找谁都行,反正我不离婚,你还得给我钱花。 通常遭遇男人花心,而又不想离婚的女人有其自身的想法。有的为了面子,有些为了自身获得的好处,更多的却是为了孩子。孩子能牵住女人的心,一个家庭破碎之后,受伤害最大的要数孩子,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承担大人们所犯下的错。因此,一个爱家爱孩子的女人,很大程度上是会宽恕男人的卑劣行为,直到最后无能为力之日,又变得麻木不仁。 七、离婚后,我也不放过你。我不好过,你也休想。 这类女人在心理上可谓几乎接近于变态或者说自我崩溃。她思想上根本就无法接纳这种事实,那就是男人的负心。而且她还会主动的提出分手,却又无法面对。最终说服不了自己的时刻,就失去了理智,不是鱼死就网破,我好过不了,你也休想。有的甚至于,你背叛了我,我就杀了你。 八、同意和老公及其情人三人一起过。 在当一夫一制的社会,一个男人同时跟两个媳妇过日子,看似是个笑话,其实也不算什么,只是很多事情大众暂且不理解,有的还觉得稀罕了一些。虽放不到桌面上讲,可背地里也却实实在在的存在。同意或者被愿意两个女人侍候一个男人,并不是常人所为的,可也算男人有本事。至于女人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恐怕也是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罢了。 九、毫无办法,只好气吞声,老公太厉害,她在家地位只相当于保姆。 这类女人在家很没有地位,靠老公吃饭,穿衣,而且还被男人动不动就拳打脚踏,相当于一个雇人还不如一个雇人,在贫困的农村很多见,或者男方家境条件极好,或者男人根本就是个地痞流氓。 十、耐心的听他解析,了解他真实想法和整个过程,陪他一起度过难关。 当发现深爱着的男人出轨后,最好别当面拆穿他的谎言。聪明的女人会非常理智地有方法地让男人明白是自己错了,让他有负疚感而主动回头。爽快结束一段还有希望拯救的婚姻,并非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很多女人面对男人的出轨,选择决绝地离开,并没有获得彻底的解脱,也没有重新找到期待的幸福。生活不是童话,爱情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圣洁,生于这红尘俗世,谁都可能偏移正常的婚姻轨道。给对方一个回归的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幸福的出口。所以,当婚姻出现危机时,采取积极地挽救措施,要远比消极地反击更有实际意义!
⑵ 人群在突发事件中的行为特征
1、镇定型,从容面对,机智勇敢
2、盲目型,不知所措,手忙脚乱
3、盲从型,随大波,哪边人多奔哪边
4、呆滞型,失去思考能力
5、惶恐型,闭上眼睛,因极度的恐慌而不敢面对
6、旁观型,看热闹的,看别人乱七八糟他高兴
7、应雄型,挺身而出,解救危难
8、添乱型,惟恐事情还不够糟糕,他再帮点乱的
大概就这7种吧,我不善于分析什么伦理或者科学,因为我遇到过,我是旁观型的!
⑶ 恩格斯 的道德观
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人。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一棉纺厂主家庭。1834年10月入爱北斐特中学读书。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辍学,到商行当练习生。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役,同时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1842年 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K.马克思当时在该报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办事处工作。在这里他经常深入工厂,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与马克思第一次会面。1844年 8月在巴黎与马克思再次会面,从此开始了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极为亲密的合作和始终不渝的友谊。1845年出版了他同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他同马克思一起不仅致力于创立革命理论,而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准备。1847年他们改组正义者同盟,使之成为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们受同盟委托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新的世界观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托组织出版革命运动的战斗机关报《新莱茵报》。1849年 5月德国西部和南部为保卫帝国宪法举行了武装起义。恩格斯赴爱北斐特领导该地起义人民的防御工事构筑,在巴登 -普法尔茨起义期间,参加志愿部队的战斗。事后,他撰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他深深体会到军事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长期、系统地研究军事。他阅读历代军事家浩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史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军事问题,对当时的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许多重要军事著作。他撰写的《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论证了军事组织和作战方法的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他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一书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起义是一种艺术。他为纽约《美国新网络全书》写了《军队》、《步兵》、《炮兵》等59个条目,涉及到军队建设、装备发展、作战指挥、筑城、炮兵、海军等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他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新奥德报》、《新闻报》、《曼彻斯特卫报》和《派尔-麦尔新闻》等多种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克里木战争、意大利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等的评论文章和其他军事论文。他摆脱经商活动后,迁居伦敦。1870年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直接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1878年他完成了光辉巨著《反杜林论》,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并论证了暴力对经济的依赖性和对经济的反作用,肯定了暴力在历史上不仅起反动作用,还起进步的作用。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承担起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翌年他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重要著作,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途径与形式,探讨了战争的起源和本质。恩格斯晚年完成了重大的理论著述工作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活动,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对各种机会主义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
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
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并在柏林大学听课,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这时,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观上虽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但他在实际斗争中,逐步意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同德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受L.A.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开始向唯物主义者转变。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厂当职员 ,接触到真正的产业无产阶级。他和工人交往,参加他们的集会和斗争,并同宪章运动领袖建立联系。为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恩格斯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1844年3月 ,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以社会主义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结果,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消灭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经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与马克思合作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主义 :1844年8月,恩格斯拜访侨居巴黎的马克思,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 同年9月,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一书,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 1846年间两人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 ,这部著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系统的阐述。1845年,恩格斯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必然推动它去争取自身的解放 ;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恩格斯和马克思于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各国的社会主义团体建立联系,宣传科学社会主义。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应邀加入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它的改组工作。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 向大会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旧的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12月~1848年1月 ,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树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委托,为德国无产阶级制定了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 ,他们立即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恩格斯除协助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外,还亲身参加南德和爱北斐特地区保卫革命成果的几次激烈战斗 。革命失败后 ,1849 年11月10日恩格斯流亡伦敦与马克思会合,担负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员会和地方组织的工作,着手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彻斯特经商,以便在经济上接济马克思,使之能够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工作之余,他还研究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就各种理论问题同马克思交换意见,写了大量军事、政治论文。恩格斯极其关心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写过不少论述波兰问题的文章。他在《波斯和中国》、《俄国在远东的成功 》等文章中,揭露沙皇俄国和英国对中国的侵略,预言今后必将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1870年9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10月 ,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在国际的后期发表《论权威》等著作,总结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批判了巴枯宁派的无政府主义思潮。1877~1878 年恩格斯写出《 反杜林]论 》,深刻批判E.K.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该书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全书。1880年,把《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内容改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小册子,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人中广为传播,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恩格斯从1873年开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了许多札记和片断。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后被编成《自然辩证法 》一书出版。其中《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科学地解决了人类起源的问题。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 , 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 。 1885 和1894年先后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未竟之业。1884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论述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抗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指明私有制、阶级、国家消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拉萨尔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关于国家问题的谬论。1886年,他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系统地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观,精辟地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生平: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837年9月,中学未毕业就被他的父亲送去学习经商。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莱梅一家贸易公司实习经商,业余刻苦自学,著文批判德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宗教迷信和资本家的贪婪,表现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当办事员,在这里,他参加宪章派活动,结识了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家,并深入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2月,在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1846年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迅委员会。同年秋天,赴巴黎开展活动,争取和教育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使之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同年10月,被选入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原则》),用问答的体裁初步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11月,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大会秘书。大会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张,制订了符合民主制原则的章程,并委托他们起草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1848年2、3月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爆发;3月,恩格斯当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巴黎与马克思共同拟订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他们到达德国科伦。恩格斯担任《新莱茵报》编辑,协助马克思主持该报编辑部工作。他还曾去巴门和莱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动。1848年秋至1849年初,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时和瑞士,在瑞士协助组织工人协会。1849年5月,在爱北斐特参加武装起义。6月,在巴登――普法尔茨任维利希志愿军团副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起义失败后流亡到瑞士。11月抵伦敦,当选为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负责改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为了支援陷于极端贫困的马克思一家,恩格斯于该年迁居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再度经商。
在曼彻斯特居住期间,恩格斯同马克思保持了频繁的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探讨各个领域里的学术问题。恩格斯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军事学、语言学和自然辩证法作了深入的探讨。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一组题为《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文章,深刻总结了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武装起义是一种艺术的著名论断。1857-1859年,他为《美国新网络全书》撰写了许多军事条目。1861-1865年,撰写了关于美国内战的许多文章。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为工人报刊和利用资产阶级报刊撰写了许多篇战争评论,准确地分析和预示了战争的进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结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经商生活,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与马克思一起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10月,经马克思提议,他当选为国际总委员会委员,任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的通迅书记和总委员会财务委员。巴黎公社期间,他和马克思一起组织声援公社的活动。1871年9月举行的国际伦敦代表会议上,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工人阶级必须参加阶级斗争并建立同一切旧政党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独立政党。1872年9月国际海牙大会期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击败巴枯宁阴谋集团,通过关于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的决议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恩格斯的提议,国际总委员会迁至纽约。海牙大会后,他写了《论权威》、《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与国际工人协会》(与马克思合写)等论著,从政治上、理论上和组织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宁集团的无政府主义和分裂主义,深刻阐述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国际工人协会解散以后,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在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而努力。1875年3月,他在给倍倍尔的信中阐明了他对德国工人运动中两派合并的原则立场,批评了党内某些领导人追求无原则合并的错误。1876-1878年,他写了一组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论》),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许多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这是一部"深刻透彻的每个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学网络全书。1880年夏,应法国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论》中的某些章节改编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的小册子,对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起了重要作用。在1873年至1883年间,恩格斯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提纲,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断,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进一步向横广的方面发展,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年迈的恩格斯密切注视着社会主义运动在各地的发展,广泛了解各国的历史和现状,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经常的联系,不时地向他们提出建议和忠告。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比利时、丹麦、意大利、西班牙、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明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政党或个人都曾向恩格斯征求意见,请求指示。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从本国的条件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决定本国革命的方针和策略。他说:"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政党,开展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斗争。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参加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他在大会闭幕词中希望各国无产阶级在反对共同的敌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加强团结、互相学习,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则,同时各国无产阶级应该以"独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坚持"自由联合"和"自愿联系"的原则。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强调各国社会主义政党之间建立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关系,由各国党和无产阶级因地制宜地决定本国的革命策略,反对任何一个党代表欧洲无产阶级讲话,不承认哪个党享有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子权",反对任何一个党的领导人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发号施令。
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他还再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继续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出版,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和家庭的变迁史。1886年4月至5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在哲学发展史上引起的划时代的意义,对唯物主义哲学及唯物史观作了深刻的发挥。他的许多书信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重大的补充和阐发。在出版和再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时,恩格斯根据八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如垄断的出现、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和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等,作了新的探讨和概括。1890年和1893年,先后发表《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和《欧洲能否裁军》,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和趋势,揭露了沙皇俄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阐述了无产阶级对战争、和平和革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针。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内部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日益抬头的情况,1891年1月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并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兰西内战》并写了导言,6月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5年初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写了导言。恩格斯在这些导言中集中地捍卫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94年11月,他写的《法德农民问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农民同盟军、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批判了法国工人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右倾错误。他指出,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成为农村中的力量"。恩格斯还写了《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等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史、为马克思及其战友作传的文章。此外,他还就宗教、妇女、文学、美学、史学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不愧为一个网络全书式的思想家。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27日,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在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大海中。
恩格斯的主要思想其实可以=马克思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CA>
⑷ 急!!!!!!!
从1986年1月至1993年年底, 仅全国各新闻媒介披露的各种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的事情,就有1300多起。〔1〕近来, 见义勇为的报道虽然有所增加,但比之见困不助,见义不为的报道而言,不见其多。
紧急情况下众人的冷漠行为在社会学中称为集体性坐视不救,亦称旁观者的冷漠。这是一种与利他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消极性方面,是社会道德风尚的负指标,也是社会颓风发展到较为严重状态的信号。这一非道德行为对社会成员的道德信仰具有较大的伤害力,对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情感的义愤上,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一严重的非道德现象进行分析。
一、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集体性坐视不救”从内容上看有两类,一类是突发性灾难,常见的有落水、车祸等,有旁观者而无舍已救人者;另一类是受犯罪分子攻击,如被侮辱、被抢劫等,有围观者而无见义勇为者,或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声援、帮助。“旁观者”主要是指紧急事件发生时现场临时聚集起的众多围观者,他们与事件本身并无联系,但从社会的伦理角度看,他们具有某种不可推卸的道德义务、责任,因而具有某种精神联系。旁观者的特点是:在现场围观;人数众多;没有援助行为或有意回避。“旁观者的冷漠”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行为,主体是准群体中的群众,按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卢默对群众的分类,它属于群众中结构最松散的一种即“临时人群”。因而,“集体性坐视不救”具有许多集体行为的特征。社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他人在场与救援行为的
确有一定关系,冻结住救援行为的主要社会心理原因在于:
(1)情况不明、判断模糊。在突发事件中,情况紧急, 人们无法从容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而在知觉判断上产生模糊,举棋不定,行动上则犹豫不决,不知该怎么办,或怕做出不当举动而受人嘲笑。 (2)期待暗示,相互误解。在场人群在这种特殊场合下行为谨慎,期望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暗示,这种集体性观望导致相互误解产生,即人们都等待着从别人那里看到榜样,都误以为别人的犹豫不决是不肯援助,于是自己也不便轻举妄动。集体性误解阻止了一些有救援动机的人的行动。(3)屈从压力、盲目从众。在特定的小环境下发生的突发事件, 具有特殊的场效应,由事件本身引发的紧张、危急、焦躁等气氛不断向在场者辐射某种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通过情绪相互感染着、传递着……。这时,如果有些不道德者在旁边冷嘲热讽,更会加重不良压力,人们(对大多数人而言,并非是道德情感的高尚者、道德意志的坚定者
)往往会选择一种保全自己的、合法逃避压力的消极方式——从众。 (4)责任分担,相互推诿。在场的人对需要援助者虽然素不相识,但存在一种不可推卸的道义,即见死不救、有难不帮,良知难安。这种情况下,由于临时聚集的人们没有明显的个人标志,在互不熟识的人群中具有匿名效应,容易产生责任分担的的感觉,主观上把要求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分解到他人身上,似乎自己的责任便轻了。他们往往这样自我安慰,别人的条件比我好,身体比我好,什么一定要我上前?这种心理上道德责任的推卸,带来了行为上集体性逃避现象的产生。(5 )怕惹麻烦、危及自身。在突发事件中,人们虽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眼前感性的强刺激的意义作出十分周密的判断和深刻的理解,会产生行为选择上的摇摆,但是,个体的知觉判断毕竟是依据其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经验作出的。人生观是极端自私的,对他人的危难便会无动于衷,甚至冷嘲热讽、幸灾乐祸;人生观是利他和利己兼有的,便会既产生救人的冲动,也会产生怕讽刺、怕麻烦、怕误解、怕吃力不讨好、怕被缠住等种种顾虑,在患得患失
中徘徊犹豫,做不出实质性的救助行动;人生观是利他的,无论人多人少,都会挺身
而出,见弱相助,见义勇为,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
,人生观和道德素质,才是人们是否做出救援行为的决定性因素。集体性良知麻痹,
折射出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人们特具的复杂心态和道德状况。
二、伦理学的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是人们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它把人抛入一个特定的狭小
空间,它把人凝固在一个特殊的短暂时间,在没有结构性、强制性的情境中,个人处
于匿名性的状况下,完全依据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素质作出行为抉择。它犹
如一面聚光镜,一刹那间把人格的伟大与渺小照得十分清晰:挺身而出者——高尚;
袖手旁观者——平庸;冷潮热讽者——卑微。
万俊人先生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此作过十分精辟的分析:“道德冷漠”(moral in
difference)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如同存
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描述的“他人即是地狱”。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它
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或同情的丧失;
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
关心。其结果是使人在人际之间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变形为
一个冷漠无情的道德“局外人”、“陌生者”。表面看来,道德冷漠具有某种道德中
立的意味,也不是一种反道德的恶行为。但是,它表面上的非道德性其实包含着对他
人和社会的拒斥,只不过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否定他人和社会的存在而已。同时,
它也是一种人性的自我放弃和对人格完善的逃避,因而,也是对自我道德主体性的消
极否定。“视他人善举为怪诞;置他人危难而不顾;对不义之恶缺少起码的正义感和
义务感;对他人之难失却同情,甚至反唇相讥;这一切都是道德冷漠心态的暴露。正
因为如此,它的社会后果又与其它不道德行为别无二致。”〔2〕
互助性是人类的群体性特性,互助自人类社会产生时,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产生
,人们正是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助来实现个体的自卫。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遇到各
种困难,自然灾害、社会问题都危胁着人们,人们通过组织的形式来弥补个体能力的
不足。尽管如此,人们还会遇到许多临时性的突发事件,一时无法依赖组织的帮助,
这就需要社会成员的相互帮助来解决临时的困难,以摆脱困境。因此,帮助别人是任
何社会都需要和期望的,是任何社会都倡导的道德价值,助人是道德的内核。见义勇
为几乎在任何社会中都是被高度提倡的,不过,倡导的方式各有不同。改革前的社会
,较多地强调为了社会的利益应该去帮助、救助人,这种倾向导致了多数人只看到自
己的助人行为对于别人的意义,而看不到对于个人的自身的价值。实际上,在现实社
会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向社会证明着自己是怎样的人。帮助别人的行动不只在
效果上有益于他人与社会,而且在心理上向自身证明,自己是一个善良的、富于同情
心的、能助人的、具有崇高品格的人。这种自我意识将是个人在道德上自我立足的基
础和感到自己生命有价值的立足点。只有当人们找到了存在于自身的理由,助人行为
才产生一种不依赖于外在力量支持的行为动因。助人不只有利于别人和社会,更帮助
自己提高做人的境界和养成崇高的品格。助人行为对于自我的积极意义,是从对于社
会的积极意义中派生出来的。在社会生活中,互助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只有互助才能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当自己置身于其中也必将受益。
正义观也是道德最重要的价值观。它作为道德感的基石,不论社会如何发生变化
,但它的基本价值是永恒的,它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
。放弃正义,意味着放弃人现有的行为准则和文明成果,还意味着放弃进步、放弃安
全、放弃荣誉、放弃信任、放弃许多精神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采取一种行
为无涉的态度,防止干涉他人的隐私权。但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特别是道德生活领
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成了一个社会成员逃避应承担的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和道德感的遁词。在突发事件这一特殊的道德考场上,面对正义这道考题,许多人回
答不了,失败了。众多的道德麻木者失去了人所具有的最起码的恻隐之心和互助心。
当他们选择了对危险的规避,选择了袖手旁观的不作为的同时,也放弃了自身的德行
。他们自以为是从当前生活中提炼出的“真缔”,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真理的辩证
法是,越是向邪恶让步,邪恶越是得寸进尺,不要以为自己保全了性命,躲避了一时
而沾沾自喜,但只要邪恶势力存在,任何人的生命就永远没有保障,只要有突发情况
出现,人们永远会面临着灵魂的选择。如当你自身面临困境,而别人也成为看客时,
你将体验到这种“聪明”选择的苦涩。有人放弃见义勇为是因为看到了相反的景象,
有道德的人吃亏,无道德的人得利,见义勇为者利刃加身,见义不为者安然保命。这
种颠倒的现象说明这种冷漠蔓延到全社会,与冷漠的旁观者有着莫大的关系。试图通
过逃避道德义务而逃避危险,只能是增大危险。在人们对相互命运漠不关心的地方,
不会有任何信任,不会有真诚,不会有安宁的社会秩序。反之,社会成员通过承担道
德义务,会共同创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见义勇为不仅是道德的选择,也是
理性的选择。道德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社会契约,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当每一个人奋
勇争先时,在互助中,人类才有安全的生活。少数人的拼死相争、见义勇为,甚至牺
牲,会使邪恶势力得到有力的遏制,会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学的分析
种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是畸型社会风气,是一种道德的异化和扭曲。“
旁观者的冷漠”现象的实质是围观者怕危及个人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自保行为,它反映
了相当部分的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状况,这类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
社会原因。
人际关系磨损。(1)政治斗争磨损。 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社会
成员在人格上相互平等,在心理上相互信任,在行动上相互帮助。然而,国家指导方
针上的偏颇,致使政治运动不断,阶级斗争扩大化,一些极端形式如大字报的相互攻
击,文攻武卫的相互残杀,严重伤害了正常的人际关系。虽然非正常的岁月已经过去
许久,但人际关系的基础,即相互信任感已被磨损,裂痕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弥。
“文革”对经济的摧毁是显现的、暂时的,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伤害则是潜在的
、持久的,这是“文革”最大的后遗症。(2 )经济竞争磨损。随着市场经济的铺展
,竞争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展开,竞争机制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人们
在生活中发展方向的选择出现重大变化,由期望政治发展到转向经济收益,人们交往
中利益性关系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工具性行为大量增多,感情性关系逐步下降,非物
质的感情性交往被冷落,市场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剧烈竞争在激发出人们潜能的同时,
经济交换的原则在渗入社会各个领域的同时,也渗入了人们的观念深处,也使人将所
有的行为都视为一种社会的交换行为,任何行为都需要回报,要有代价。使人与人之
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互助性行为减少。社会的发展肯定了社会成员对正当物质利益的
的需求,由于长期的贫困使社会成员的这种需要格外强烈,一旦社会条件允许,许多
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动,乃至发展到“一切向钱看”的地步,唯利是图的行为
泛化,问路要咨询费,帮人要辛苦费,服务要小费,助人为乐也要与经济效益挂钩。
许多人已经变成了只认金钱、物质,不讲道德、精神的“单面人”。当一个社会出现
物质凸现而精神凹现的不平衡状况时,必然是利己性行为增多,利他性行为匮乏。更
何况我国的物质水平远未达到富裕的程度,而人们的道德水准确如此快速下降,这不
能不令人担扰。
消极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伦理型文化,重视人伦关系
,其基本道德范畴如仁、义、礼、忠、孝、信等,均强调了利他性。但这些范畴都有
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强调在约束自己的前提下的一种间接的、消极的利他。传统伦理
强调忍、顺从、守成求安的思想,诸如“不为最先,不耻最后”,“木秀于林,风必
摧之”,“枪打出头鸟”等等格言在民间十分流行,要人们自律、自保,不主动关心
他人,明显地反映了一种怯弱无立,逆来顺受的消极性道德品格,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们无不对这种懦弱的国民性格作过深刻的鞭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至今,这
种消极性的道德品格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仍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社会成员是遵
纪守法的老实人、老好人,但性格十分软弱,也怕惹事生非,面临突发事件往往怯而
止步。传统文化中尽管也存在劫富济贫、扶危救困的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但这种积
极的文化品格没有被发扬光大,而被消极的文化品格所淹没。侠义精神反倒被社会越
轨群体所接纳,演化为江湖义气,畸变为无视法纪意识,助长了为非作歹的嚣张气焰
。这种消极的文化特质是利它性行为的凝固剂。
社会支持不足。(1)舆论支持不够。 社会舆论是一种社会的气候,健康强大的
社会舆论会产生一股精神效应场,对见义勇为具有强大的社会助长作用。舍己救人,
见义勇为者是一个国家和平时期的英雄,是社会为广大成员倡导的学习楷模,宣传鼓
励他们,就是维护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倡导主文化的道德规范,为社会成员提供正确
的行为模式,具有深远的价值导向意义。现在我们对他们的宣传报道,无论是从数量
还是力度都嫌不足,对作壁上观者的见死不救行径,抨击、鞭达的也不够。相反,不
少传媒关注的是娱乐界的歌星、影星,对他们的生活顼事津津乐道,不惜拿出巨大版
面和黄金时间,冠之以诸如“天王巨星”等种种美名,每周还要推出“排行榜”,对
明星的捧场远胜于对英雄的赞扬,这种倒错,表明传媒还未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和发挥
出应有的功能。当前,传媒的不足在于,一是过分追求名人效应,以期获得更多的经
济效益;二是误把名人当作英雄,其实,英雄是对民族、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是名人中的出类拔萃之辈,其社会价值和精神鼓舞力远高于一般的明星。 (2)社会
保障不够。舍己救人、见义勇为者往往会付出受伤、残废、牺牲的代价,而我国目前
还没有专门的法规来保护这些英雄和其家属应享有的权利,以至各地无从遵循,保护
措施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保护不力,善后处理出现各种令英雄尴尬的境况,使英雄流
血又流泪,也使后继者望而怯步。1995年5月, 有关部门开展了一次对于英雄的调查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解放军、公安、武警一、二级英模和三届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调查反馈的信息令人担忧。因为在605 名被调查对象中,有201名表明他们的生活水
平处于温饱线以下。〔3〕现在有些城市建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政府有支持,民
间有捐款,对见义勇为者作一些善后处理,但保障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对见义勇为者
的制度化保障措施必须提到议事日程,这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打击邪恶气焰,具有物
质保障和精神支持的双重意义。(3)规范支持不力。 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界定和约
束,全国各地每年有许多见义勇为的行为得不到确认。不少因见义勇为而致残者的生
活陷入了困境,一度被社会赞誉的勇士及家属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现实的尴尬。
据透露,全国见义勇为基金会每月要接待全国各地为数不少的上访者,他们有的是自
身的见义勇为行为得不到确认,有的是对有关部门发给的补助金额持有异义,有的则
是见义勇为者若干年后又出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挂靠公安部的民间
组织,基金会自身的作用毕竟有限,许多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各地方政府的配合,但
缺乏相应的行政、法律约束,有的地方政府根本不予理睬,极大制约了基金会作用的
发挥。加上资金有限,基金会所提供的补助、奖励金额最终还是救急救不了本。〔4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和拥戴的民族
是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这种英雄一阵子,痛苦一辈子,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境
况,全社会都有责任,不解决这一问题,见义勇为的英雄有后顾之忧,更多的人在遭
遇到危急情况时,会忘而怯步,成为弘扬社会正气的一个实际障碍。所以,对见义勇
为者的稳妥安置,不是一个一般的对伤残人的安置问题,而关系到是否鼓励广大社会
成员前往援救,是否能用正气压倒邪气的大问题。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001.com/misc.php?xname=PPDDMV0&dname=I26T501&xpos=6&op=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