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法治
① "以生为本 依法治校"还有多远
3月31日,记者从沧州一名学生家长处获悉,因使用手机被劝退的河北沧州一中12名学生被教育局通知立即返校。
“刚得到通知,孩子能回去上课了,太高兴了!”沧州一中小汪的父亲汪先生给未来网(微信公号lovek618)记者打电话,兴奋的说,“上午沧州市教育局电话通知他们带孩子立即返校,现在正准备去教育局签字,下午孩子就能去上课了。”
随后,未来网记者从多名被劝退的学生家长处证实了这个消息。多名家长受访时表示,孩子听说能回去上课特别开心,但是近一个月时间在家自学,很多课程跟不上,需要抓紧时间适应。“孩子认识到错误,也向学校保证要遵守学校规定。”一名家长说。
“12名学生终于可以返校学习了”
3月31日下午,一直保持沉默的沧州市教育局终于发声,帐号主体为“沧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沧州发布”官方微信号发布《沧州市教育局关于对沧州市第一中学劝转12名违纪学生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教书育人根本宗旨,践行以生为本、教育为主管理理念,在批评教育、本人认识错误的基础上,12名学生立即返校学习。
意见还称,沧一中对返校学生要倍加关心爱护,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使其尽快进入正常学习生活状态。目前,已与12名学生、家长对接沟通,安排妥当。
意见还强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管理工作规律,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随后,未来网记者致电沧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表示,经过学校、教育局等多方论证研究后,决定12名学生继续上学,违纪学生也表示充分认识到错误,并承诺要遵守校规,改正错误。
一封维持“原判”信的发酵效应
今年3月初,河北沧州一中将12名学生以“在校内携带或使用手机”为由开除、劝退,随后引起热议,记者注意到,从3月初媒体曝光到3月31日,20多天里,直至学生接到通知前,学校始终对此事坚持维持“原判”。面对社会关切,未来网、《南方周末》等媒体第一时间持续跟进。
3月25日,《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题为《沧州一中劝退12名携带或使用手机学生》的报道。报道指出,沧州一中发布的处分通报里面称,“以下学生自2月29日学校宣布手机违纪处理新规后,无视学校制度,在校内携带或使用手机。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予以劝退。”
3月27日,沧州一中对记者表示,被劝退的12名学生之前曾被学校“多次告知”,但是“教育无效”,劝退系“为多数学生利益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沧州一中决定维持对12名违纪学生劝退的处理。
随即,此事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3月28日,新京报整版对此事进行了更深入的追踪报道。文章中提到广西、江西等地都曾有学生因持有手机,被学校开除。事后媒体采访校方,校方多解释“用手机影响学习环境”。而此后,学生被开除事件多无后续报道。
3月28日,沧州一中在官网上发表一篇“沧州市第一中学致《南方周末》的一封信”,对此事坚持维持“原判”。
29日,新京报、未来网等多家媒体再次发声,未来网刊发评论《12名高中生带手机被劝退 权力太任性》,文章指出,在任何一个高中,学生因使用手机被劝退,都不是小事,不管课堂上还是生活中,何况是12名学生因为“带手机或使用手机”而被逐出校门,引起热议之外还要用学校公号“广而告之”,加上“校规、对大多数负责”的冠冕理由,权力真是任性。
31日上午,未来网再次刊发评论员文章——《谁来保护沧州12名学生被剥夺的受教育权?》,文章指出,教育本身是育人,而非害人。校方的独断专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是沉重的心理负担,其衍生的消极情绪对身体也是一种摧残。
此外还有中国青年报、央广网等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专家、大V、网友齐呼:学校太过分
在沧州一中致《南方周末》的公开信中这样表示“并非是‘不教而诛’的突然之举,而是在多次告知、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为维护大多数学生利益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对这样的坚持原判的辩解,网友并不买账并纷纷表示,沧州一中的做法“太过分”。
一位已工作的校友向未来网记者表示:舆论环境至此,沧州一中敢于坚持,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点吧。第一,没有学会和媒体、舆论相处,对于一所三线城市的高中而言,很难出现在聚光灯下。第二,就是权力掌握在校方手里面,这种权力,不只是说师生之间,而是说监管它的市教育局也很难办,沧州一中是市一中,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未来网官方微博于3月30日下午发文报道了一名被劝退学生20天渴望复学的故事,引起吴法天、王人平、袁国宝、梦遗唐朝(知名段子手)等大V强烈关注,不到12小时阅读量近30万,长文阅读10万+,再次激起网友对学校做法的愤慨。
有网友评论称,遵守校规是对的,但是校规的出处首先是以合法为基础,不能是校长一拍脑门子想出来的,连基本有法可依的原则都不懂的学校,那岂不是一人说的算的土皇帝?
未来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4年9月1日起执行实施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三十七条规定,对违反中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或犯有错误的学生,应耐心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要轻易处分;不应以停课、劝退等形式剥夺学生学习权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3月28日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在处理学生时,声称是依照校规,实际上“这些校规是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土校规’,没有法律效力。”
熊丙奇表示,校规制定时不能由学校行政部门单方面说了算,必须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意见,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审议通过。
学校在执行校规对学生进行行政处分时,应该组成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并举行听证会,然后根据事实,依规处理。而沧州一中并没有依照民主决策程序,而是校方单方面将学生劝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3月30日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了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未成年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力。
孙宏艳说:“无论学校有多少苦心为学生着想,或者以任何理由剥夺青少年受教育权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也违背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规定。”
制定《学校法》之路还有多远?
虽然过程比较曲折,相比之前众多类似事件的不了了之,沧州一中12名学生得以返校的结果,还是让人欣慰的。但其背后暴露出的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不得不引起教育部门的反思。
“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校规必须服从教育法。沧州一中因学生使用手机就劝学生退学的做法过头了,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才能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在3月28日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而且,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基础。
在周洪宇看来,学生是应当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但是,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学校的校规必须服从教育法。
周洪宇表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既要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又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并建立教师、学生的申诉机构,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这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
据了解,我国目前没有制定《学校法》,对于沧州一中处理学生使用手机事件,学校究竟有没有责任、有多大责任,都无现成法律依据可供参考。
周洪宇表示,教育立法是实现教育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法》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根本保障,旨在解决学校办学与发展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其中涉及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区、学校与校长、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等方面的多种教育法律关系。周洪宇说:“要加紧制定《学校法》,以法律形式来保障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2015年两会时周洪宇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加快教育立法进程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建议,希望尽快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目前,我国教育立法工作仍然进展总体缓慢,他建议进一步加快立法进程,尤其要加快制定《学校法》、《学前教育法》和《家庭教育法》等新的教育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