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发布时间: 2021-01-02 04:14:12

⑴ 什么创造了任何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1、劳动 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道德。
人类借助情绪的控制、自私心理的越来越少、本能的生存被大爱所替代,群体的观念越来越强悍、甚至,高尚的博爱、为他人着想的伟大,——-这些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活动,与动物的单纯的为生存、为饥饱、为抢领地而互相撕杀,甚至不认识自己的亲骨肉等单纯的条件反射能力而有所区别。
而道德的有无,完全取决于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取决于人类的后天教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后天的再塑造,这个道德就不会得以发挥。
动物和人其实是同源。之所以能与众动物有区别,在于人类的大脑发达。那么大脑的发达是由什么条件而产生的呢?--------劳动。劳动创造了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当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大脑才得以产生和健全。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
只是直立行走不算是个完整的人。做人,做好人,做完整的人,必须在思维上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别。这就依赖于后天的教育了。
后天的培育,更依赖于劳动。无论是什么性质、什么形式的劳动。在群体里,经由劳动而体会到成长、成熟。不劳而获的人,很难说他们有较高的道德观。在劳动中,才会体会到与人为善、换位思考、舍己为人、舍得舍得的道理。
可见,劳动在人类形成的漫长的时期起的作用,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在人类的道德培养上起的作用。
最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道德概念的形成。那么,没有道德就相当于失去了人的本来含义。而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也延续了人的含义。

⑵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辨析题

劳动,是一个抽象词,劳从字形上看是用力,例如收割稻草囤积,视为劳,动指活动的意思,所以劳动的词义应该是为获得满足需求的物质与精神成果进行的体力和脑力活动。这点与字典网络中给出的定义不同,字典网络中定义劳动为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因创造形式高于劳动形式,用创造来解释劳动是内涵倒错。

所以如果出题目的人的概念建立在字典网络的基础上,那么他们给出的标准答案若肯定的话,实际答案必是否定,如果标准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实际答案需要再辨析。

接下来从最贴切的概念基础上辨析,从劳动、人类道德起源、历史前提的关系上展开。

首先万物生灵皆有道德,因为生灵都具备整体性,成就这种整体性的方式为道,而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就是德。当我们把历史限定在有记录的文明史,那么劳动在历史之前发生,道德在劳动之前已经具备。

简单地说是,劳动创造了文明,创造了历史,但不是道德起源的前提。既然劳动创造了历史,那么同样创造了关于道德起源的历史记载,这样说就对的。若没有关于,直接说劳动创造了道德起源的第一历史前提,就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前提不等于历史,而是人的灵性,人类具备理性的基因,能够实现精神梯度发展,这是文明与历史的前提,通过劳动的锻炼强化了人类的天然秉性,创造了文明,劳动只是过程、方式。

总之第一历史前提是人类的基因。人类的道德也因此与其它动物的道德有所分别。

这句话的对错在于是否加了关于两个字,并且去掉前提字眼。辨析完毕。

⑶ 什么是自然法

自然法通来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源切制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它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其中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区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

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3)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扩展阅读

古希腊哲学高度关注“自然(physis,φúσις)”与“风俗(nomos,νóμος)”之间的差异。

法律支配的内容因地而异,然而“生而具者”却应该是处处相同的,这与后来的哲人们倾力追求的真理是一致的。

上述习惯发展成为自然法的历史进步,通常被归功于斯多葛学派。这样的法律符合并体现了理性人对纯粹幸福的求索。

这些理论在古罗马法学家之间具有很深刻的影响,并且从此扮演了后世法理学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参考资料:网络——自然法

⑷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出自何人之手

马克思

⑸ 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

汉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先后传入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礼”和“射”分别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中国的《礼记·射义》思想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户时期射箭中的“文射”仪礼。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儿奉为国之经典的。

《礼记·射义》中对射礼的性质、目的、做法之规定,就是以文射为指导思想的。

网络-中国文化

⑹ 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管子》的道德起源说

“四维”可以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礼、义、廉、耻“四维”的产生与存在呢?《管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这一著名论断,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对于道德的起源问题,孔子在“天命”与“人为”之间摇来摆去,有时认为是天赋的,“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有时又认为道德是后天学习修养得来的,提出了“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题。墨子与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认为“兼爱”和“义”都出于天的意志,是“顺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道家关于道德的理解与儒、墨都有不同,他们鄙视仁义礼智,反对人为,崇尚自然无为,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称无为无欲这样的道德都来自那个神秘的、作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关于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的这些观点中,尽管也有些合理之处,但都没有看到道德生活与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之间存在着的某种联系。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观点,在《管子》一书中曾多次论述。《管子·侈靡》篇说》:“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一日违也。”《管子·禁藏》篇说:“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观》篇说:“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夺天工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先秦诸子百家在治国安民方面都崇尚礼义,重视道德国伦理,而齐文化特别重视富民富国,重视发展经济,讲究实惠实际,在这里也找到了理论根据。
《管子》不仅看到了道德对物质生活的依赖性,而且还看到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它并不是经济条件的简单反映。《重令》篇说:“天道之数,至则反(返),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管子·侈靡》篇也说:“用贫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贫不知耻。’”所以“甚富”、“甚贫”对道德品质都没有好的作用。总这,《管子》把社会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达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历史观的高度。
《管子》关于道德生活受物质生活条件影响的观点,对中国思想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响。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农战》中讲,只有奋力耕战,才有可能尽忠尽孝。他说:“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若不奋力耕战,则会“仓虚、主卑、家贫”。这样,“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商君书·慎法》)。慎到则说:“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非不相爱,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韩非在《五蠹》中也说:“饥岁之春,幼弟不*,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爱过各也,多少实异也。”汉代的五琉 也直接进出了“礼义之行在谷足”的命题。近代的孙中山也曾说:“必以治本为先,救穷宜急,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实业发达,民生畅遂,此时普及教育乃可实行矣”(《孙中山选集》)。

⑺ 结合道德产生条件论述为什么劳动是人类起源的第一个历史性前提

-
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道德。
人类借助情绪的控制、自私心理的越来越少、本能的生存被大爱所替代,群体的观念越来越强悍、甚至,高尚的博爱、为他人着想的伟大,——-这些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活动,与动物的单纯的为生存、为饥饱、为抢领地而互相撕杀,甚至不认识自己的亲骨肉等单纯的条件反射能力而有所区别。
而道德的有无,完全取决于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取决于人类的后天教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后天的再塑造,这个道德就不会得以发挥。
用众所周知的一句话开始我们的分析:“人之初,性本善”。
刚刚生下来的时候的人类,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这里提到的“善”字,并不是单纯的“善良”的意思。而是“本质”的意思。也没有不邪恶的意思。像一片待写的白纸。什么都没有。是本源的,光溜溜的。只是,本质上,我们有大脑,有可以再塑造的潜力。————只是在说明:人生下来之所以为人,是与动物有区别也有相同点的。 可见,当我们从动物转变成人后,本质就已经与动物区别开来了。这是人类祖先在无数的劳动活动后,进化的结果。这是重点。
动物和人其实是同源。之所以能与众动物有区别,在于人类的大脑发达。那么大脑的发达是由什么条件而产生的呢?--------劳动。劳动创造了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当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大脑才得以产生和健全。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
只是直立行走不算是个完整的人。做人,做好人,做完整的人,必须在思维上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别。这就依赖于后天的教育了。
后天的培育,更依赖于劳动。无论是什么性质、什么形式的劳动。在群体里,经由劳动而体会到成长、成熟。不劳而获的人,很难说他们有较高的道德观。在劳动中,才会体会到与人为善、换位思考、舍己为人、舍得舍得的道理。不劳动怎么能做到啊?整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只能越来越返回到动物——猪的形态。怎么会培养出勤俭持家、忘我精神、能力超强的一个高品质的人的?
古时候有十个弟兄。爸爸临死的时候给他们一个人分一份财产。都是一样的:一亩地。老大不干活,最后把它卖了。老二“干活',用嘴巴。最后,比他更能说的人,把他的土地忽悠没了。老三做领导,把这块地租出去。最后,那个租地的人不干活,没钱给他租金,他就也跟着饿死了。。。。。只有老实巴交的老幺,勤恳种地。还把他的果实拿来给众兄分享。这才救了他们的命。
说明了什么?
老大像不像猪?老二像不像猴子?老三像不像老虎?
只有劳动的老三,通过劳动懂得了珍惜什么,才在救助众兄弟的同时,完成了道德的举措。才是人。
可见,劳动在人类形成的漫长的时期起的作用,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在人类的道德培养上起的作用。
最后说一句: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道德概念的形成。那么,没有道德就相当于失去了人的本来含义。而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也延续了人的含义。

⑻ 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什么

劳动

热点内容
2016法学就业 发布:2025-04-22 18:59:33 浏览:559
通山法院拍卖 发布:2025-04-22 18:49:07 浏览:209
大学教育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2 18:46:15 浏览:55
法律顾问的内容 发布:2025-04-22 18:40:02 浏览:760
2020年婚姻法多大可以领结婚证 发布:2025-04-22 18:33:44 浏览:36
和谐的道德观 发布:2025-04-22 18:32:56 浏览:48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必须坚持法治精神 发布:2025-04-22 18:22:13 浏览:486
司法部杨帆 发布:2025-04-22 18:08:34 浏览:877
为什么提出法治中国 发布:2025-04-22 18:08:27 浏览:568
校园暴力案件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4-22 18:02:54 浏览: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