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逻辑案例

法学逻辑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1-02 05:42:01

⑴ 法律逻辑是什么逻辑

法律逻辑的历史复大致分制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以传统逻辑或一阶逻辑内容为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法律思维领域之中;第二阶段主要是从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了法律发现或获取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对事实发现、法律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证成的规律、规则与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逐渐地建立以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判决推理与法律论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不同于传统逻辑与一阶逻辑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事实的发现、法律的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的证立之中。

⑵ 学习法律逻辑的心得体会800字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有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
一、中职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社会第一线--的德艺双馨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实质就是就业教育。近几年,随着中职扩招,中职学生的数量持续增长,生源有了一定的规模。我们在校的中职学生大多能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精神世界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部分职业素质不容乐观。
我曾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本校学生中进行调查,有关调查数据显示:(1)没有明确目标。在回答,“为什么来职校”时,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没地方去”或者是,“家长让我来的”和“看见别的同学来我就来”,(2)没有职业概念。一半的学生在回答“来职校后干什么”时,回答的是“不知道”,“混呗”。不知道职业概念及要为自己的将来职业做准备。(3)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行为无度。表现在部分同学不求上进、成绩差、迷茫、上课睡觉、攀比打扮、吸烟。(4)无视纪律,为所欲为。有的学生乱交朋友,忙于早恋,沉湎于网吧;以大欺小、勒索钱财;打架斗殴,聚众闹事。据资料调查,就极端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而言,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非常严重。有的地方恶性案件越来越多,手段极其残忍。一些年轻的罪犯,有的就是在校中职学生。学生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控制,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出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不外乎道德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这从反面说明,必须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保护学生健康成长。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中职德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如何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
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要积极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鲜活的社会生活为源,坚持习之以知、动之以情、树之以信、练之以意、导之以行的教育教学观。针对礼仪、道德、法律三块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合作,共同打造了生机勃勃的实效德育课堂,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1、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按礼仪办事的行为习惯。礼仪是道德的外化,道德可以通过具体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的,其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己,其特点是易理解掌握,难养成行为习惯。职校生教学需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课前预习、课中进行知识建构、礼仪实训、课后学以致用的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如第一课中“让别人悦纳我们”的教学:我把全班分成实力相当的六个小组,在课前下发任务清单:三个小组分别运用交谈礼仪、电话礼仪、做客待客礼仪来诊断特定情境下当事人行为的正误,另三个小组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以上三种礼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做统计分析。
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课前预习的成果,教师澄清学生理解的误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礼仪,学生进行训练,设置实训任务,按礼仪要求进行角色扮演,演练去同学家过生日的系列情节。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评价后,下发作业,要求学生主动与师长按礼仪要求进行交谈。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践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德育如果回避现实生活中道德选择的多样性与德育规范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就会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的信任危机。所以,我们始终坚持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层次的道德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尤其是将学生困惑的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导入到课堂中,在激发学生道德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以此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学会正确选择,勇敢地践行,成为一名有道德的人。
3、以案学法,筑起合格公民的行为底线。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强制的道德。在法律模块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公民的身份,紧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典型事件为案例情境,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激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例说法,让学生按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来学法、知法;以法护行,让学生进行迁移性学习,运用法律理性维权。
4、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德育来自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礼仪、道德、法律在生活中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规范和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所以,我们开展了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综合地运用礼仪、道德和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德育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而且是对个体生活的发展与提升”。德育是一种关怀,是心与心的交融;德育是一种化育,是等待花开的历程;德育是一种享受,是真善美的绽放;德育教师从事的是经营人性的最美职业,德育之重、德育之美、德育之难,都激励我们在教育实践的大潮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加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终生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⑶ 法律逻辑学中的案例分析题

最后1个问题在考三段论?
逻辑公式
4.应该要看P的周延和外延啊,选 ( B )
P的概念,所有回S不是P,P代表少答数民族
反正C和D是绝对性错误,
A会误导人,A让人的大脑形成1种思维,抽象的思维,却形容不出来,句象: 所有S(同学)是P(P就无法形容了),
而B就可以,
前提给的是:没有同学是少数民族,
结论可以说:所有同学都不是少数民族,
即:所有S(同学)不是P(少数民族)
不好意思,我只会这个,
不管是性质判断还是联言判断(当然,联言判断更复杂一些),我还没怎么弄明白,
况且,我看的是形式逻辑,而不是法律逻辑,不好意思

⑷ 求一个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

你多看看中央台的举案说法

⑸ 有关法律逻辑的问题,求解答。

“当然不能说每道题都做对了”整理后得“并非所有的题都做对了”
“并内非所有的道容题都做对了”等值于“有些题没作对”( ﹁SAP←→SOP)
“你凭什么说我有的题没有做对”整理后得“并非有的题没有做对”
“并非有的题没有做对”等值于“所有的题都做对了”(﹁SOP←→SAP )
“所有的题都做对了”与“有些题没作对”是矛盾关系而甲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都加以肯定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⑹ 或者p或者q例子法律逻辑学

或者甲参与作案或者乙参与作案。

⑺ 我在写留学申请PS,我自己认为自己逻辑性比较强,因为是申请法学专业这一点比较重要所以需要一个事例来

学习上,可以举你写论文的例子啊!先确定题目和中心思想后,再确定文章的框回架,列好一二级答标题后,构思其中的内容。这篇论文的写作思路就是最能体现你逻辑性的事例了。
生活上,当你在看到一个新闻事件或关于法律的案件时,第一反应是,关于此事件法条中是否有所规定,具体如何规定的。第二是,这个事件的各个要素是否与法条规定定罪的要素实质相符。第三是,按照法条的规定,这个事件该如何处理定罪。PS:申请国外学校多为英美法系,迎合他们判例的传统,可以思考下是否有相关的判例参考,内外论证相结合,逻辑性更严谨些。
总之,体现法学逻辑性最贴切的就是三段论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可依此举例,证明你的逻辑性。GOOD LUCK!

⑻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收获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啥用?
1:更容易地透过表面,看清复杂事物(尤其是掺杂了大量繁复且真真假假的信息)的本质和脉络,从而能够更合理地调配资源,尽可能把每一刀都切到蛇的七寸上,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解决问题。
2:更进一步么,就是能够使你更容易地说服他人(尤其是涉及到钱,做过乙方的同学们你们都懂我在说什么的嗯....)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根据我的生活经验,一个逻辑思维清晰的人(简而言之,就是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人),只要稍加些写作技巧的训练,表达能力一般都不会差,因此,我的这篇回答,将会把重点放在“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上。
1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就是一个概念。
当我们在说某人or某文章有逻辑or没有逻辑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
简而言之,是哪一个(或者哪一些)要素决定了一篇文章有没有“逻辑”?
为了探究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白,“逻辑”是个什么东西。
我总结出来的定义是:逻辑,就是“因果”。
结构化思维中有一些不同的关系,例如并列,例如从属等等,而在“逻辑思维”里,只存在一种关系。
原因,结果:因为XXX,所以XXX or 所以我认为XXX。出现了XX现象,(中间经过了一段推理过程),我认为原因应该是XXX。逻辑思维这把武器适用的战场,大致就在这两类问题之内。
漏洞越多,逻辑越是严谨。
这话看似耸人听闻,但是,确实是我研究了案例+亲身实践后得出的,最有概括性的结论了。
如果换成科研界的说法,那就是“可证伪”,判断标准就是,可证伪的程度越高,越是严谨。
2
所谓的可证伪,它的意思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通过推理,实验,等等手段得出结论,但是我们需要假设一个前提,即如果出现了某现象,那么就证明我们的结论是错的,这是区别于科学与非科学的重要标准。
举个例子,我今天通过长期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
如何才能让这个结论变的可证伪呢?我只需要假设一个前提,如果出现了黑色的天鹅,就证明我的结论是不对的。这就叫做“可证伪”。
3
接下来我再说说实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案例。
许多乙方,尤其是consultant,为什么总是会被人说是大忽悠呢(要么就是被人指责为纸上谈兵,不懂企业内情就瞎扯犊子)?
这是有原因的,而原因,大多都是因为他们的论证过程不可证伪。
我们的产品具有XXX优点,or比起原有的(或者竞争对手的)具有XX优势,所以你们要买,这种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女神,我很会修电脑,比那些高富帅都要更快更好,所以你做我女朋友吧。
仔细看看,其实这两者的逻辑,没啥区别。
4
一条够严谨的逻辑链条是这样走的。
第一步:通过数据,实验,展示,证明我们的产品具有XX优点or优势。
第二步:证明企业存在对这些要素的需求(这一点太重要了)。
第三步:证明我们产品的优势契合了需要,或者比起竞争对手,能够更低成本or更好的契合需要。
第四步:得出结论,你们应该买我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里,可证伪的点(我称之为”漏洞“)就很多。
“如果我们的产品不具有XX优势,如果企业其实没有XX需求,如果我们的产品不能更好的满足需求……”
那么,即可证明,企业是不应该购买我们的产品的。
5
我的好兄弟 @纽约老李 曾经提过一个案例,他在某一年成了全行业的topsale之一,我记得成就他的是个一千六百台电脑的单子,在其中,他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我帮助甲方引进了融资,使得他们能够顺利购进我们的产品,到最后竞争对手比我们每台便宜了五百块钱,还是没有拿下单子,放到这个地方,就是个很好的演示:
有些乙方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我的电脑又好又便宜,所以你应该买我的,这就错了,因为他们没有走第二步。
企业的需求不止是又好又便宜,或者说,对又好又便宜的需求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旺盛。
甚至,有时候,甲方的需求会是采购方的“足够的回扣”,或者种种其他奇怪的需求。
再引用 @刘念 的一个回答吧,希望大家看看什么叫做“逻辑”。
“人渣”是怎么找到女朋友的?或者说为什么女孩子会喜欢上“人渣”?
6
上面是商业案例,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个人文类的吧。
我随手从我的TL上截取了一个 香港电影没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归吗?
为了证明“香港电影没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归”这个结论为真,我们至少要走这么几步:
第一步:拿出数据,证明“香港的电影市场” 确实是 “没落” 了;
第二步:通过历史数据,其他地区电影市场的案例分析,归纳出数个要素,即“只有当满足了几个条件,某地区的电影市场才会繁荣,否则就会没落‘;
第三步:证明这几个条件的缺失是由于香港回归而产生的;
第四步:得出结论,香港电影的没落是由于香港回归导致的。
这个逻辑链条里,也存在大量的“漏洞”:
如果香港的电影市场没有明显的“没落”(有可能只是市场的周期性震荡);
如果这几个要素的归纳出现了问题;
如果这几个要素的缺失不是由于香港回归导致的;
那么,“香港电影的没落是由于回归造成的”这个结论就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当我们在说一个人没有逻辑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说他的结论不可证伪。
比如那些最爱搞一句话总结的鸡汤学家和菜鸟们。
他们总是喜欢用一副看似高深莫测实则脑残至极的模样谈论一些他们根本不明白的玩意儿。
例如 只要XXX就会成功 、爱拼才会赢、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XXXX(fuck,我发誓我恨死“真正的’这个前置词了)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XXXX……
这些一句话答案之所以被人诟病,究其原因,也就是他们的“不可证伪”。
他们不会告诉你,如果出现了某个状况,那么就证明字其实和人品没啥关系,胆子大和成功率其实也没有那么大关联(至少不是在所有领域内都适用),有智慧的人也是会XXX的……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⑼ 法律逻辑题


  1. 已知抄下列条件:
    (1)如果甲和乙袭是杀人犯,那么丙是无罪的。
    (2)丙有罪,且丁的证词是正确的。
    (3)如果丁的证词正确,那么乙就是杀人犯。
    请问谁是杀人犯?请用人工语言回答。

  2. 已知下列案情:
    (1)只有破获01号案件,才能确认A,B,C三人都是罪犯。
    (2)01号案件没有被破获。
    (3)如果A不是罪犯,则A的供词是真的,而A说B不是罪犯。
    (4)如果B不是罪犯,则B的供词是真的,而B说自己与C是好朋友。
    (5)现查明C根本不认识B。
    请问谁是罪犯?

答案:

1.乙和丙是杀人犯,甲不是
2.A、B是罪犯,C不能确认




热点内容
央视社会与法还不起的青春债 发布:2025-04-22 21:48:10 浏览:12
浙江信访条例 发布:2025-04-22 21:40:36 浏览:881
劳动法关于产假工资规定2015 发布:2025-04-22 21:25:22 浏览:124
个人写的欠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2 20:55:15 浏览:704
国家信访条例全文 发布:2025-04-22 20:42:40 浏览:240
第五次全国法律援助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2025-04-22 20:20:02 浏览:869
司法体制弊端 发布:2025-04-22 19:55:22 浏览:514
公司奖罚条例 发布:2025-04-22 19:47:58 浏览:347
行政诉讼法模拟审判报告 发布:2025-04-22 19:29:03 浏览:292
高空抛物造成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2 19:17:19 浏览: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