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对灵魂

道德经对灵魂

发布时间: 2023-07-10 14:05:12

道德经中深藏的魂魄秘密

《道德经》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的第十章几乎是以SOP&SIP的形式,指导了世人如何抵达超凡脱俗的境界,如何改变命运。

所以,弱弱地建议一下:如果想要改变命运,如果觉得当下的生活、工作、学习不太顺利,那么深度领悟一下《道》的第十章。

下面我们分别来试着回答一下《道》第十章中,老子的六问。

道家以及传统中医认为,有两个东西一直在我们体内默默工作中,我们的身体与生命是离不开这二者的:魂(我们可以简单地将《道》第十章中的“营”理解为魂)和魄,我们通常统称为魂魄。

自四书五经被定义为封建糟粕从我们的教科书拿掉至今已经一个世纪了,以至于今天的人们看到“魂魄”二字或作为妖词一棍子打死,或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关于魂和魄两个字,我们稍微解释说明一下,这样利于我们理解消化这一章道德经。

魄,比较容易理解。魄力、气魄,这些我们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只是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的现象:一个重症患者,永远不会让人感知到其有魄力,因为重症患者,其体内的魄已经消亡、消退殆尽。

按照中医以及道家的理论,魂魄称其为三魂七魄,魄是阳,魂是阴。

七魄负责主导我们入睡之后维系生命的七大基本需求:呼吸、心跳、消化、水液代谢、修复生殖功能、知冷知热、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觉。

稍微解释一下,例如,白天的时候,没人会在呼吸的状态下打呼噜,但是晚上入睡之后,鼾声通常成片地响起。

中医认为,呼噜太响,一般是魄有点儿问题,中医通常会采取艾灸来刺激相关经络穴位来修复魄。

至于消化、代谢、以及生殖功能修复非常容易理解,你晚上吃的再多、喝的再多,晚上欲死欲活地折腾过,第二天早上醒来你依然会发现:需要早餐、需要喝水,一些该勃起的地方依然勃起。魄,魄在工作的结果。

知冷知热就不谈了,睡着了踢被子、抢被子,都是司空见惯的常规动作。

睡着之后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觉,这方面也容易理解,有人入睡之后,有一点点声响就睡着了,有人入睡之后打雷下雨都丝毫不知,更为夸张还有晚上喝水太多,梦见满世界找厕所,然后终于找到了,然后酣畅淋漓地在床单上画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地图。魄,魄有问题。道家和中医很能整,对于入睡之后警觉性不够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招式就是:站桩。对,让你练习一个阶段的站桩动作,这样就能激发七魄之一的那个魄,帮助我们提高警觉性。

关于魂,儒家与道家均认可“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论也几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与整体了。

天人合一解释起来非常复杂,那么我们稍微简单一点地理解为:人是可以与天地展开对话、沟通、交流的,那么在人体内魂就承担着这一巨大职责。

这就是魂。

道家认为,打坐入定之后是可以感受到魂的,而且还可以感觉到是三个魂,而且这三个魂是呈红色的。

道家还给这三个魂命名为:胎光、爽灵、幽精。

扯了大半天的魂和魄,无非只是想要回答老子在《道》第十章中的第一问。

第一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魂和魄在体内抱团与承载着生命的身体合体为一,能分开吗?

当然不能分开,事实上也无法分开,分开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生命到了尽头。

其实,老子没有直接讲出口的话是:道和德,能与承载着生命的身体分离吗?

这个问题,先留在这里,等《道》的81章谈完之后,我们再回头谈谈。

第二问: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我们都知道,让四十岁的大叔、大神去劈个腿,能要了他们的老命,一定韧带拉伤,躺卧不起;但是让3-4岁的孩子劈腿,则是个轻松快乐的事情。

婴儿能顺利地从母亲产道出来,与婴儿的致柔特性是不无关系的。

那么婴儿为何可以如此致柔呢?

按照《道》的理念是因为初生的婴儿能心无杂念地将精气和力气集聚在一个点上,于是形成了致柔。

这让我又想起了那位对上善若水无比崇敬的一代才子——纳兰性德,其代表作之一《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中的经典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于是,我们所常见的现象,常常忽略的现象就是:婴儿虽然致柔,但是其啼哭之声是非常响亮的。

着就是专气的结果。

这就是道。

关于“气”《道》第十章中是首次出现,后文中还将提及,还将论述。

回答第二个问题:专气致柔,最初我们都是具备这个能力的,最初我们都是可以专气致柔的,可是后来就慢慢地没了,再也回不到婴儿那个状态了,如果从哲学层面去理解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的现在,此刻的此刻,能不能做到都不要紧,但是应该提醒自己不要彻底丢光了那种专气致柔的、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那种状态。

第三问: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至此,《道》我们已经读到第十章了,完完整整地读完九章了,如果我们对于前面的九章有些正确的认识、理解和消化,那么就完全可以按照《道》的思想来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了。

世间有没有一尘不染、丝毫没有瑕疵的事物?

按照道的理念,回答有或者是没有,均可,

有,例如前文所述,专气致柔的婴儿是不是一尘不染的;

没有,例如前文所述,专气致柔的婴儿是不是传承了父母的一些东西,那么也就不是一尘不染,只是尚未显露而已。

所以《道》的理念就是这样,始终强调着道的存在,强调遵循着道,而从不曾绝对化地定义过任何事物,甚至连诸多的地方,老子自己也坦率地讲:我也不知道。

佛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认为,一尘不染、没有瑕疵的东西是存在着的,即:心灵、慧根。

但是,这仅仅只是佛家的理念。释道两家在方方面面是有着诸多的、巨大的差异的。

让我们试着来回答一下第三个问题。

清除一下内心的私心杂念,然后像照镜子一样,深度自我反省一下,能做到没有瑕疵,纯净无暇吗?

答:能做到就是圣人中的圣人,不能做到自然就是凡人中的凡人。

圣人也好,凡人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可以做到清扫一下,照一下,经常性地这样清扫,这样照,然后就能与道进行比照,然后就可以逐渐进入专注无私的境界。

第四问: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遵循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个前文谈到过,不多扯。

第五问: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道》第六章中,老子谈到了“玄牝之门”,我们也在第六章中谈到了雌、母性、玄牝之门与道之间的关系。现在第十章中,雌作为道的代言第二次出现于《道》中。

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再一次解释一下道与“雌”、“玄牝之门”所代言的母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曾经在第六章中解释说明过,古汉语中“谷”、“玄牝”、“雌”在字面上都有女性生殖器之意,其延伸开来的含义就是:产出生命,却又非常宁静且阴柔。老子认为,这就是道,或者说是道的一个侧面。就像“上善若水”也是一种道一样,他们都几近于道。

复习完毕,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着回答第五问了。

当我们身上所有的感官都在不停歇地反复开启关闭之际,我们能否保持女性或母性的那种雌柔、宁静的状态?

答案如前面的问题一样,如果能,那么我们就是圣人,如果不能,那么我们就是凡人。能不能都不要紧,记得应该让自己保持那种阴柔、宁静的状态。

谦虚一点、废话少一点、宁静一点、柔一些……

第六问: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个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我们直接将其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就是:明白并懂得了各方面的事物事理之后,我们能否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而不要动用心机去追逐。

似曾相识吧!《道》第三章论及过这个话题“恒使民无知无欲”。

转成了直白的文字之后,我们几乎已经无需回答了,因为答案与前面几问是一模一样的。

六个问题问完了之后,老子似乎早就预测到世人会无语,会都做不到,于是劝导世人在上述六问方面生之蓄之。

什么意思?

一、让道和德如果魂魄一样,始终与我们的身体、生命同在;

二、让婴儿般的专气致柔,一直保持下去;

三、经常保持宁静,深度给内心照照镜子,努力争取使其纯净无暇;

四、遵循道,按照自然规律别折腾(为无为、无为而治);

五、尽管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冲击着我们的大脑,也试着去保持母性般的雌柔与宁静;

六、即便通达了诸多事物事理,也应该让自己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不要费尽心机没完没了地追逐,只为满足各种感官享受。

“一……六”有没有都不要紧,即便没有现在“生之”也来得及,“生之”后注意“蓄之”让其别夭折,使其茁壮成长(《道》第十章原文“ 生之畜之 ”)。

如果我们在六个方面可以生之蓄之,那么势必将进入一个全新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德”:是谓玄德。

是谓玄德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生养万物而不将其私有;为万物服务而不自持有功;统领万物而不主宰……

已经无需继续解释了,这些就是天地精神,就是上善若水,就是……,都是前面九章的一些内容。

我们在第十章开篇之际谈到一个观点:《道》第十章是可以让我们超凡脱俗的,是可以改变我们命运的,当然,问题在于世人是否认可这些,是否在认可的基础上去实践“生之蓄之”。

② 怎样才能收获灵魂的平静!读《道德经》第四十八天

看了这两句话,我们不难发现:不断学习知识的人,知识会越来越渊博。不断增长见识的人,见识会越来越广博。不断积累经验的人,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不断精进技艺的人,技术会越来越高超。

凡是在术的层面上不断追求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深日久,收获都是越来越多的。

而在思想上不断修炼的人,却刚好相反!不管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的修行者,思想的境界越高,内心中的欲望也就越少,人就会越来越淡定平和。

是以,千百年来,俗世中的人在陷入极度的焦虑彷徨、无所适从时都会去到佛门清静地,精心礼佛,修身养性,以期获得一丝开悟。

也更有很多人在红尘欲海中几番沉沦后,看透世间万象,厌倦了名利富贵的追逐之后,经过佛法的洗礼,遁入空门,古佛青灯,一世修行。

一个是向外求,一个是向内求,一加一减,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老子把这样的两句话组合在一起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应该不是在向我们讲解规律那么简单吧?

理解完后面的这一段,再把前面的两句话连在一起,我们会发现老子一直在强调无为之治。他希望人们不管把能力修炼到什么样的高度都始终能将思想、心态保持在最平和淡定的状态,无欲无求,不贪不费。

老子身处乱世,国家由统一变成分裂,看着天下的巨变皆因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现状的不满,对权利的追求,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狼烟四起皆因想吞并对方以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权利。

这些统统都是因为那些处于阶层顶端的统治者们见识过世间最顶级的权势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威力,知道拥有更多的疆土、财富,就会让他们拥有无上的权势,所以他们无限的渴望拥有这一切。

欲望是这个世界上最能令人丧失自制力的影响因素,一个人欲望膨胀的越大就越容易陷入疯狂,千方百计甚至不计后果的去行事。

欲望的大小也来自于人们对外界认知的程度,一个人的知识和阅历都决定了他欲望可以到达的级别。

曾经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等我有钱了,我就买2辆宝马,一辆在前面开道,一辆在后面护驾,我在中间骑自行车!笑话的就是人的思想境界究竟能去到多高,如果一个没见识的人,真的有钱了,也干不出啥像样的事。

那些真正见识过世间顶级富贵的人,享受过权势财富带来的好处的人,如果欲望膨胀起来,就另当别论了。

譬如那些诸侯国君,为了兼并其他的国家,就能发动战争,血流成河,导致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为了享受更多的财富,就能苛捐杂税,暴政以治,让百姓衣食无靠,苦不堪言。

如果这些统治者能够减少对权势财富的追逐,如果他们能够遏制住自己的欲望,这世上就能太平而治,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或许我们在这遥想几千年前因为统治者不断升级的欲望而导致的战火纷飞或者民生之怨是很遥远和不实际的,那么我们可以再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来理解一下,在不能把控内心欲望的时候,不断升级的见识和享受带给人们的危害。

某电视台有这样的一个节目,他们会去找到一些在城市富裕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和一些在偏远农村贫困家庭生活的孩子,让他们做七天的身份互换,让富孩子去穷孩子家住几天,穷孩子也去富孩子家住几天,而且是完全的身份互换。

富孩子去到穷孩子家就要吃那些穷苦人家吃的饭菜,穿那些穷孩子穿的衣服,做穷孩子每天要做的工作。彻彻底底的感受贫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觉。

而穷孩子去到富孩子的家里,同样也会按照富孩子的生活生活,享受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富裕生活,锦衣玉食,游戏玩乐,接触的是他们以前根本想都无法想的富裕和安逸。

然而七天之后,所有的一切再次回归到了原来的轨道。

富孩子吃过了苦之后,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轨迹中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的幸福,开始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可以继续好好的生活,甚至可以变得更好。

可是那些穷孩子呢?很少一部分因为见识了不一样的生活后变得更加勤奋向上,但是,大多数的穷孩子在经历了7天的转变后,回到自己原本贫寒的家里就仿佛由天堂跌回了地狱,心里无法承受,甚至根本无法接受。

于是他们开始挑剔厌烦自己的家庭,内心失去了原来的纯朴,对富裕生活的向往让他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的不公平,这种落差让他们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想抛弃,想去找那城市里面仅相处几天的临时父母共同生活。

这档节目持续爆红,正面的说他们让富孩子得到了锻炼,让穷孩子找到了希望。

可是背后的真相是:富孩子确实得到了锻炼,但穷孩子却变得更加的绝望。

有一个穷孩子,参加完节目之后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根本没法生活,后来竟然想尽办法去城里找那个自己根本记不住地址的“家”,最终因为找不到而流浪街头。

当人们找到他时,他哭了。他的眼睛里充满恨意的对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说:我恨你们,原本我在家里生活得很好,我不知道城市什么样子。原本我可以一直那么过下去,可是你们却偏偏要让我知道,城市里是怎样的生活。 为什么我只能生活在山里,而他(那个富孩子)却能生活在城市里,你们让我回到山里,怎么活。

孩子眼睛里的愤怒和委屈,与他父母眼里的震惊交织在一起。让人不敢直视。

这档节目出发点或许真的是想给不同的人带来一些人生的触动,但是它忽视了贫富差距带来的天壤之别的生活感受带给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内心的震撼。

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调节自己的内心,他们也无法忘记所经历的那一小段繁华的生活,更加不懂该如何去适应这样的变化,如何去理解贫富之间差距的原因。他们只会羡慕、嫉妒、恨,而这一切会吞噬了他们内心原本简单质朴的美好。

没有理智的欲望可以毁任何人,包括孩子。

如果,没有这些无聊的事闯进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认知,他们可以一直平静简单的生活。如果真的是想要引导他们努力上进,我们其实可以有更多循循善诱的方法,完全不需要如此激进。

人的一生是需要成长,不断的学习上进,不断的见识经历,不断的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这种追求必须要在合理且懂得克制的前提下进行。

上至治理国家,下至过普通的生活,都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前行,不能任由欲望毫无限度的膨胀,去做出一些违背道的行为。因为那样是没有好结果的,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最好的成长是在不断精进技艺能力的同时,保持着一颗最平和淡定的心,不急不躁,顺道而行。

如何在追求进步的路上保持内心的平和和灵魂的安宁呢?

一边通过增长能力、让精神层面变得富足,一边减少欲望、通过去除冗余简化生活,这一增一减之间人或许更容易获得灵魂的平静。

这会许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本事,愿你既能修得一身超凡脱俗的能力,也能保持一个超凡脱俗的心灵。

③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汉字解读

“仁”:“元”字在甲骨文中是指天地人三界,指天地人的先后顺序,天地之间以人类的出现开始纪元。“仁”字把位于元字下面的人字另列于代表天地的两横之前,强化天地人中人的地位的重要性。

“不仁”:至高至上之仁。

“刍”:大写的“刍”是由两个分开的山组成,出生的出有两重山,分别指灵魂与肉体。在有形世界中,没有无灵魂而独存的肉体,如果有,那也是行尸走肉罢了,也没有无肉体而独存的灵魂,如果有,那也是孤魂游鬼。现代汉字中的“刍”是指山倒了(指死亡),名字还没写好,如果下面加心,就表示到死亡的时候名没有写好而着急。

“狗”:爬行动物的结束。汉字中,提手旁只用于能够直立行走的人类,反犬旁用于爬行动物。

“刍狗”:灵魂惜售于肉体,以结束爬行动物为目标。人类出现之后,以结束兽性为目标。犬子一词足以说明了这点。

橐籥:即风箱。

“虚”:字源解说

虚,金文由(虎头,借代老虎)+(两个“匕”,表示虎爪)+(土,表示地域),造字本手唯义: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由“爪”和“土”合成的写成了“丘”,即“业”字。现代汉字中的“虚”是指天地之间的轮回与业报的关系。“七”是指轮回的期数。

“屈”是指身体的排泄物。

“动”:(动)是指千里之外的力量。

“愈”:通愉。俞,中空木为舟也。引申为运输工具,为”输”字的字源。愈:心情像轻舟度过河面那样,有更加、越发、渡过等意。现代汉字的意思是虽受到伤害而仍然大度,使心生愉悦(大树被凿成中空的船,虽然受伤却给人带来方便,舍弃了自己,成就了他人),这里指超度(灵魂与肉体---“出”)。

“数穷”:万物以及人类都是从数字走来,也是从数字中离开。足数而生,增数而长,缺数而残,乱数而败,尽数而亡。

第五章整体解读:

天地最大的仁慈就是以万物为基础造化出动物并且在动物之中筛选出能够直立行走的人类。圣人的最大的努力就是以百姓为基础,使百姓言行毕粗培有别于动物的兽性,教化其走向文明。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过客匆匆,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箱,每拉一次,新的物种(或者是指导思想,或者是政权等)便占据主角;每推一次,主角便被替换了。空间永远在时间的作用下展现万物凳差。足数而生,增数而长,缺数而残,乱数而败,尽数而亡是天地万物不变的法则。人类晚于天地而生,早于天地灭亡而灭亡。期间还要经历过多次的毁灭与重生。这些都无法改变,唯一要做好的便是守好当下,做好自己就足够了。即使是灭亡也是带着欢愉。

④ 道教经典中,对鬼、灵魂的解释

佛教认为,鬼是六道众生之一。
【六道】
﹝出法华文句﹞
道,即能通之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故名六道。
[一、天道],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
[三、阿修罗道],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又言无端正,又言无天。此道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宫殿严饰,怀猜忌心,常好斗战,是名阿修罗道。(无酒者,法华疏云:修罗于四天下,采华酝海为酒,鱼龙业力,其味不变,于是嗔妒,誓愿断酒,故云无酒。无端正者,修罗种类,男丑女端,故云无端正。无天者,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又无天德,故云无天。)
[四、饿鬼道],谓此道或居海底,或在人间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不得饮食。业重者,饥火炎炎,不闻浆水之名;次者,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是名饿鬼道。
[五、畜生道],畜生,亦云旁生。谓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其类非一,互相吞啖,受苦无穷,是名畜生道。(旁生者,婆沙论云:形旁行旁。形旁者,谓身形横生,不正也;行旁者,谓其宿世所行之行,偏邪不正也。)
[六、地狱道],谓此狱在地之下,而有镬汤剑树等苦,是名地狱道。
from:【三藏法数】

热点内容
改年龄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1 20:48:30 浏览:370
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的内容 发布:2025-01-11 20:12:40 浏览:399
建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20:07:44 浏览:359
reach法规第七条 发布:2025-01-11 19:57:29 浏览:125
民事诉讼法18条19条 发布:2025-01-11 19:07:54 浏览:238
民法中的监护 发布:2025-01-11 18:17:39 浏览:606
央视社会与法平安365几点 发布:2025-01-11 18:01:47 浏览:966
巴中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发布:2025-01-11 16:56:01 浏览:566
宰杀家禽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4:48 浏览:237
在我国会计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3:10 浏览: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