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老子庄子道德经

老子庄子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3-07-19 07:21:35

⑴ 老子道德真经 庄子南华真经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这篇文章,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错置等情况发生,因而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
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版本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本帛书《老子》。这两本书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范传福书法
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庄子 -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
《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她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⑵ 《老子》和《庄子》分别又称为什么

《老子》和《庄子》分别又称为什么?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全文分《道经》和《德经》两个篇章,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之后为《德经》,共81章。全文只有5千多字,因为老子的思想是大道至简,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讲不出来的。所以这是老子唯一流传下来的一本道家哲学著作。

《庄子》又称《南华经》,《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庄子所指的″德″,指领悟大道,因循变化,顺其自然。他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亡。他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的,道是无始无终的。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于万物,存在着无条件的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活在世上须豁达,泰然处之,逍遥自在。

⑶ 《庄子》与《道德经》

在我国的经典系统里,《庄子》和《道德经》同属于道教普系,我们抛开宗教不谈,只解释其中的脉络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庄子是老子之后出现的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相较于伏羲,周文王,乃至老子来说简直就算一个故事大王了。

庄子喜欢用故事和寓言来讲什么是道。

我记得在《庄子》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伐木人看到一棵十人抱在一块也抱不过来的树,伐木人说这树太大了真的很无用呀。

有一晚伐木人在睡觉时候这树给托了个梦,我如果有用早就被你们伐了做门了?或者做棺材了吗?

你看那些你们觉得有用的树木,都是活了五年,十年都会被砍掉的。我现在虽然无用,但可以给人乘凉,做为景点。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道,道就是自然,我们不要轻易去干涉,小有小用,大有大用。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不器”,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也有道家的辩证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被哲学家黑格尔评价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因为《道德经》阐述了自然的辩证和道法自然的管理思维,这个无论是在亲子教育,军事,还是自我管理,团队管理上都是适用的!

⑷ 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是什么,又叫什么,由什么所著

《道德经》和《庄子》,《道德经》由老子所著,又称《道德真经》,《庄子》由庄子所著,又称《南华经》。

1、《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4)老子庄子道德经扩展阅读:

1、《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2、《庄子》的主要内容

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

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老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庄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⑸ 老子与《道德经》国学经典解读

老子与《道德经》

一、老子概说

在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中,老子是古往今来是受争议最多的人物。对于老子的争议,集中在老子其人以及其著作《道德经》上。最早记录老子的古籍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太史公将老子、庄子、申子和韩非子合为一传,代表了汉人对道家与法术家关系的重要看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的描述的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上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的记载出现后,对于老子的争论便也随之而来。下面,我们将对老子争论的分歧做简要介绍。

1.老子的身世

至于老子是谁,在司马迁的记叙中有些含糊其辞。由此也给后人带来了颇多疑问。其中,他在《史记》中列举出三个人:一是姓李氏,名耳,字聃,是孔子曾问过礼的周守藏史,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一个是老莱子,也是楚人,与孔子同时代;一是战国时代的周太史儋。

现在大多数论者认为李耳为老子,即老聃。原因主要在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周太史儋”和“老莱子”都用了“或曰”,以示记叙的不确定性,而明言为李耳的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与世传的《道德经》相符。所以尽管司马迁的表述有所疑惑,但是思想倾向还是认为老聃即是老子。此外,关于孔老关系的记载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在《史记》中曾经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即“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却并没有指明老子即是老聃。不过根据高亨先生的考证,《礼记·曾子问》记载有老聃之言四事,其二事云:“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桓,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枢就道右,止哭以听变’。”而《庄子》、《天运》、《田子方》篇皆记载孔子见老聃的故事。由此可见,老子并非是老莱子或者周太史儋,而是老聃。

既已知老子为老聃,便也可知老子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其地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毗邻安徽亳县。苦县原属于陈国,公元前479年,陈国为楚国所灭,后来便属于楚国,所以司马迁才认为老子是楚国人。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据《庄子·天道》所记载,“周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此时,老子开始了“隐君子”的生涯。

至于老子的生卒年已经不可确考,但是既然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便可推测老子必然年长于孔子,盖孔子青年时,老子已经是中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的生年据此可以推测指导。现在学术界一般都接受这样的推测,老子年长于孔子20岁,其生年为公元前571年。

2.老子的著述

上文中已经知道老子在朝廷做官,但是实际上,他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官职,而是借着做官的隐于市朝,修身养性,据说他最后西出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所求,“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著成《道》和《德》81章。其中论道说德,建立了道家学派的基本理论。这本著作被后人奉为道家的经典,也称之为《道经》和《德经》,合称为《道德经》。因他被尊称为老子,所以这本著作也被叫做《老子》。至于这本著作的产生年代,出现了一定的争论,我们在下一个小节中,再详细讨论,兹不赘述。

3.老子的事迹

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主要掌管图书文献档案,“守藏史”又称“征藏史”、“柱下史”,属于周王朝的史官。古代官师合一,世传其学,由此便可知他的学问在当时的显赫地位。老子在任职周室守藏史期间,曾经会晤了前来问礼的孔子。老子和孔子这两位文化巨人的会晤是历史上儒道两家的第一次对话,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在上文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可以看到孔子问礼的记载。对于这个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也出现了一定的争议,主要表现在问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上。此处不作具体讨论。

4.老子的人格追求

至于老子的人格追求,老子在《道德经》十二章中说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中阐释的是社会生活对人的妨害,显然是把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对立起来,人对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驰骋田猎等的排斥,是以保持人的本性为前提的。在这一点上,老子并没有看到社会对人本性的适应性,而视社会生活必然伤害人的本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子说的很极端,在十九章中曾说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就要求人们超越社会,不仅要与外部的客观世界相隔绝,而且要与人的才智和仁义道德相隔绝,这里的隔绝不会有害于人,而且是有利于人,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以上论述的是老子的人格追求,也就是他所认为的理想的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其最佳的人格追求是上一章中讲到的“无为”。这里的“无为”指的是“自愚且愚民、无功且无名”,其中人格的保全是以避祸全身为准则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说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百姓无知无欲”。所以老子认为治民者让百姓无知无欲而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不仅如此,他还在《道德经》六十五章中说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从这一章中能看到老子主张百姓应该无智,而且统治者也应该无智,这样子才能达到和平与安定。

二、《道德经》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记载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由此可知《道德经》共五千字,其 *** 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道德经》可谓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一一介绍。

1.《道德经》的成书

关于《道德经》的成书,一直有所争议,主要有四个观点。第一种是以高亨、吕振羽为代表,他们认为老子约略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而且认为《道德经》是老聃所著。第二种观点认为老子与孔子同时,但是主张将老子与其书分开,他们认为《道德经》成书于战国中期,是老聃遗说的发挥,以唐兰、郭沫若为代表。第三种观点是以梁启超、罗根泽、冯友兰为代表,他们认为老子是战国人,而《道德经》也成书于战国时期。第四种观点认为《道德经》成书于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是顾颉刚和刘节。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道德经》的成书时代不晚于战国,而且是老聃所著。

2.《道德经》的版本

热点内容
交大经济法第四次作业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748
实体法学派 发布:2024-11-17 20:45:53 浏览:462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
泗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 发布:2024-11-17 17:29:13 浏览:726
数理法学 发布:2024-11-17 17:24:24 浏览: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发布:2024-11-17 17:05:49 浏览:874
靖边法官 发布:2024-11-17 16:34:25 浏览:76
民事诉讼法修改了多少处 发布:2024-11-17 16:26:29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