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道德性
㈠ 请问父子天性是什么意思
父子天性:父子的血脉相通,天性相连。
相对于“母子连心”内而说的“父容子天性”,这“天性”二字最好不要简单的理解成血缘性的自然连结就了事,因为这“天”不只是“自然之天”,而且也是“宗法之天”,是“义理之天”,是“道德之天”,而这“性”不只是“自然之生”,而且也是“宗法之生”,是“义理之生”,是“道德创生”。
就是说父子的血缘是相连结的,心性本质也是相连结的。
㈡ 教养与天性对人的道德影响
教养是后天的,天性是先天的。这两点对人的道德都有影响,一种是由外而里的,一种是由里而外的。
㈢ 怎么理解道德经中的人之道与天之道
生活中,先说说人之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用国外的理论叫马太效应。形象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办事更加顺利,更容易积累财富,形成正循环。在公司,业绩往往归功于上级领导,而过错总是让下属背锅。
有句话说的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在最初奋斗的时候,资源自己找,人脉自己拉,什么都是阻力。而只要开始成功,资源会自动涌过来,只要你利用合理,不要犯混,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但不要忘了,天下资源是有限的,你雪球上的雪,都是直接或间接掠夺弱者而来的。家庭不幸,一贫如洗的人,更难在社会中生存。物价飞涨,工资还拖欠,这其中暗藏着被强者们偷走的价值,只不过现代社会剥削的更加隐蔽,更加“文明”而已。一心想发财的股民,总是被一次次套牢,真以为会看几根线就能从股市中拿到钱么,你在其中扮演的是狼,还是一只待宰的绵羊?奉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资,去补了巨头们的有余。
其实,人之道就是动物之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天之道,则不然,有一种平衡的力量始终推进万物变化。就像刮风是因为某地的气压低,需要空气去补充;又像水总是往低处流,填补沟壑。这种力量是人和动物无法阻止的。生态圈是否存在这种力量呢?你钱再多也会死,死后富不过三代,之后你的那点财产也就散尽了。大鱼再强,死后也要被小鱼吃个精光。
你人脉广,财产多,如果不知道适可而止,天之道就要发生作用。天道总是“养而不宰”,以最大的宽容,让人们自由的成长。然而人人都是天道所生,自然人人都含天道的正反两面性。所谓的羡慕嫉妒恨,并不是恶性,而是天性!正因为有这些天性,才让强者必须为众人造福,否则就会在众人的唾弃中陨落。
“反者道之动”,人生和事业都是个抛物线,强大过后必然衰落,这就是不可违背的天道。所以,老子的思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踏实的积累,形成正循环慢慢变强。变强后要“柔弱处下”,不要“自恃”、“自见”,要“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因为自认为强大的时候,往往就是要衰落的时候。
所以永远要放开眼界,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要自满,保持成长的态势。当你的财产才华开始有余的时候,不要忘记帮助不足的人,去主动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才能避免被天道所损。
㈣ 孟子的天命观到底是什么 他的尽心 知性 知天到底是什么意思 说天命是道德的本原是什么意思
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意思是内,不以人的好恶自然容来到,自然实现的就是天命。人们知道了天命的作用,就不应当去违背它,要“顺受其正”,也就是知天命了。他认为人在现实中的富贵、享受、生死都是天命决定的,每个人试图改变天命都是图劳的。如此以来,人们就会安于命运的安排,而不至于心怀不满,也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奋起反抗了。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
㈤ 什么是先秦儒家的心性天与道德修养
关于儒学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之学中脱颖而出成为雄霸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言说的空间依然较大。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论者的注意:一是儒学是古代士人阶层社会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话语表征,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阶层的意愿与利益;二是儒家一直扮演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调节者”的角色,故儒学最符合文化霸权形成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的 “儒” 字最初是指从巫、史、 祝、卜等原始宗教的职业中分化出来的 一批知识分子。《说文》: “儒,柔也,术士之称。” 钱穆解释说 “ 柔乃儒之通训,术士乃儒之别解。” 这是说,“儒” 这一名词基本上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柔” , 即柔和、温和;其二是“术士”,即有一定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只是那时的所 谓专业,不过是古书所说“助人君顺阴阳以教化者也”。即帮助统治者因循天道去 教化老百姓的人。因此,原始意义上的
“儒”,是古代具有宗教性、政治性和教化 职业的知识分子的通称。
随着中国古代理性及人文思想的觉醒, 早期的“儒”,开始从原始礼仪巫术中分化 出来,并向两方面发展:其中一部分, 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原始礼仪和宗教方面 的知识,成为国君诸侯的宰辅,退休或 辞官后,又多为政府进行乡闾子弟的培 养和教育;一部分则利用他们所具有的“ 礼”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专门为贵族相礼的实践家 。
因为“儒”具有从事道德教化的含义,因 此,《周礼‧地官‧大司徒》把“儒”与“师” 联系起来。“师”、“儒”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化而使万民安定,使社会和谐。这种教 化,主要是道德教育,同时也包括文化 知识的传授。以上供参考。
㈥ Q:道德是人们的天性本质 还是后天形成
个人比较赞同荀子的性恶论
打个比方吧,一个小朋友拿起一只很可爱的小鸡,很有可能有一种捏死的冲动,所以说性本恶
而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才能养成崇高的道德
㈦ 天啊 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抄道德的沦丧?是性袭的无奈还是饥渴的爆发?
八旬老太为何罗死街头?数白头母驴半夜惨叫?
小卖部安全套为何屡次失窃?女生宿舍为何屡遭黑手?
连环强间母猪案究竟是何人所为?老尼姑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小母狗身亡的背后有隐藏着什么?
请关注今晚WCTV8点半播出的焦点访谈,
㈧ “天”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也是道理性的意义,这是哪一家的观点
这是儒家的观点。
在儒家,“人”是一个道德性存在,而“天”则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内与折射,从而亦有道德性的意容义。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目的在于从形而上的高度确证人的道德原则或道德生活的当然与必然。儒家的“性命”说,集中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根本意旨。
《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易传》提出“天道变化,各正性命”。“性”乃人之所以为人者,亦即人的道德本性,在内容上主要指仁义诸德,它上达天道,与天道为一。
从孔子始,儒家都讲“天”或“天命”,但儒家很少真正相信有与人相对待的人格神存在。所谓“天命”,并不是说上帝命令人如何如何,或说上帝以自己之性而赋予人,而是说,人性是天道命之于人而使人成为一个道德性存在。
(8)天的道德性扩展阅读:
儒家思想的特征
1、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2、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4、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5、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㈨ 天性与道德哪个更加重要
道德
以我做例子,我的天性就是喜欢搞破坏,喜欢暴力而且我这个人很记仇版。
但是至今了,权这几年我给别人的印象都不错,就是因为成熟懂事了,所以我觉得道德重要
但也不全是,因为有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会选择自己,有的人会选择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