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任法融释义

道德经任法融释义

发布时间: 2023-07-20 15:39:03

道德经释义的作者简介

任法融,甘肃天水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内长,当代众望所归、学容养深厚的高道,海内外著名的道教界人物。出身于书香之家,幼时即饱览群籍,淹通诗书。十九岁出家,数十年精研道学,博览贯通,身体力行,多发玄悟,先后著有《<道德经>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等著作,风行于海内外,广受推仰。

⑵ 任法融出版了哪些书籍图书四川成都任法融道文化馆

《道德经释义》是2009年4月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任法融。《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是200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任法融。 《周易参同契释义
》200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详情网络一下就可以了。

⑶ 有没有讲师讲道德经比较好的

现在还没有。 以后可能会有。
天下文章一大抄,都是抄来抄去,内容没有多少变化,也就无法比较出谁比较好。
后人抄前人的,现代抄古代的,抄来抄去还是弄不明白。
好的中医在民间,好的道德经也在民间。

⑷ 任法融的主要作品

任法融喜读道书,且勤于著述。先后著有《道德经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等著作,风行海内外,广受推崇。2012年这三本书的修订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增补了新的内容,并对原稿中的疏漏进行校订。
在《道德经释义》一书中,任法融谈天道、谈世道、谈人道,处处体现着他的超脱与睿智。他谈天道,作为“众妙之门”的“道”,是宇宙之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而然”便是“道”化生万物的根本法则。这一法则又指导着“世道”与“人道”,成为宇宙人生之终极根据他谈世道,天道朴素无为,“不言”、“不争”、“不召”。依据天道,世人应“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从而做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常无为而无不为”。他之谈人道,天道和世道最终要指向人道,即作为个人存在的人如何遵循道而获得生命之永恒。《道德经》为我们指出了阳光大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周易参同契>释义》,也是任法融的一部重要著作。东汉时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一部探索人体内在奥秘,破译生命密码,使人延年益寿的旷世奇书。《周易参同契》体系所依托的是中国古老的宇宙全息理论,涉及到的学科颇广,内容包罗宏富,思想博大精深。任道长结合自己多年修炼的切身体验和对道教养生理论的长期研究,对《周易参同契》学术体系作了全新的破译和通俗易懂的阐释,写成《<周易参同契>释义》,为人们操作生命程序,以达健康长寿,提供了一把有用的钥匙。
《<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是任法融对道教重要经典的全
面阐释之作。《黄帝阴符经》和《黄石公素书》是道家重要典籍。书中渗透着古代圣贤“天人同源”、“天人一贯”、“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贯串着古人对整个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思考。《阴符经》指出,人类应“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完全按自然之道办事,而不可胡作妄为,背离天道。《黄石公素书》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完全贯通了起来,使宇宙和人类融为一体。指出“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黄石公素书》告诫人们,应按“道”的原理行事,否则必遭凶祸和失败。书中蕴涵着极大的智慧,是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生活策略的集大成。

⑸ 《道德经》解读的文章

近数日来,看到关于《道德经》的一些文章。也拣来看了一些,说起来倒还真是有不少收获,感谢这几位朋友的帖子,感谢他们的劳动。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里阴暗地想:这人的目的和动机不纯洁啊。。。。。。我没有打击谁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还是有数的。只是把心里边的话,一吐为快罢了。

于是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中医,在他年轻的时候,得到一个任务,校订两本古代药方集。他选择了其中一本——且称为甲本吧——后来行医的日子里,他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校对这本错漏百出的药方集,而当他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终于将这药方集甲本校订完之际,人们在一座古墓里发掘出一本药方集,与他校订出来的几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认为应该结束了,后面的几段话,便没有留心——那无非是讲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罢。哦,讲故事的人还提了一个假设:假如他当初选择校订的,是另一本呢?由这个假设来看,这个故事定位了一个悲伤的调子。

看完这个故事,当时想了些什么,现在是完全记不清了,总是些伤感之类的,应该很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当初选择了校订另一本,那么,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没有错误的甲本药方集之后,这两本药方集都将以正确的药物来为人们服务,这是一种幸运。

现在回想起来,却大有余味:他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1、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还需要有这个三么?也许还有更多吧——他没有因为校订这药方集而误了行医,在他行医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检验这药方集中的药方,这有着很多错误的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个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新出土的药方集证明了他的价值,他是幸运的。

以上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幸运的悲伤的故事。

行文至此,这个故事应该是完全可以结束了,而我要说的才刚刚开始。

《道德经》流传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中,没有哪一本书与它一样,数千个版本,且各个版本都是不尽相同的。自从汉末道教兴起之后,这本书与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扑朔迷离起来。

老子究竟在这五千言里说了些什么?

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哲学;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治国之道;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权谋;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兵法;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养生。。。。。。解读《道德经》的人,有平民,有官员,还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还有佛门弟子。。。。。。从流传的典籍来看,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进行解读了。 看上去都说得挺在理的,细想想,却多数让我更加疑惑了。

人们对于《道德经》一次次的解读,想要得到些什么?是了解老子的思想,还是借老子的这本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看过几个版本的《道德经》,也看过前人解读大军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人的观点,更多的是在各地的书店里看今人的解读。我讶于这些解读的丰富多彩,这些解读让《道德经》更加广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无数的人想在这短短五千字中发现些什么,他们的确发现了;更多的人想要借这五千字的解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做到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的人,他们的解读文章的字数远远超过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读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读文章加在一起,这字数应该是在五千后面添一个万字才能勉强够用吧。

然而,这所有的解读,是否真的是从《道德经》中得出来的?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从《道德经》几个版本(王弼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简本)相比较来看,我所能确定的是,《道德经》不讲养生。

至于权谋,兵法,我想,是个人都多少会有点这方面的聪明吧,若是一本书里有几个字有几句话讲到杀人,那就是讲杀人的书么?显然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当多的书和文章都要顶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么是哲学?很惭愧,到现在这定义我都没弄懂。第一没上那么多学,没老师教过这个名词的定义,第二自己也实在是捉摸不透这两个字凑在一起究竟是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人们用到这个词的频率来看,还挺高的,什么处世哲学,什么电影哲学,什么读书哲学,什么经商哲学,什么战争哲学。。。。。。由此揣测,哲学这个词里,有道理这样的意思,也有怎么样的意思。那么,作为老子来讲,写一本书,做一篇文章,里面透出点道理,透出点怎么样,也就透出哲学了。那么说《道德经》讲哲学,没什么可说三道四的罢。

那么,老子的这本《道德经》是讲治国的吗?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讲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讲的天下,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天下,这个范围是很不同的,老子讲的天下,是周天子统治的地盘,在这个天下里,有数百上千的国,至于实际数目,对不住,还请大家去看历史书。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但上面这些话有不少跑题了,现在扯回来,说正题。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解读《道德经》?

首先,态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个人认为,有两种态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其二,借《道德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而第一种态度是正确的。

第二,字义。看书,有不认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词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而这两千多年里,汉字不断地发展丰富着,大多数字的意思都是随着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个字也是难免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意思。这字书的选择,《说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什么《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之典》《辞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么,《道德经》里的字都应该采用哪些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首先考虑字的本义,解释不通,才考虑引申义,且这引申义出现的时代不能晚于老子生活的时代——这是个难办的事情,有的字无论用哪个意思也解释不通。那么,考虑这些个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这又是难办的事情,没有相当的水平是无法作出判断的,没有相当高的水平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很坦白地说,我只能看专家们的判断来自己选择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该是什么。尤其是楚简本于我而言直接天书一般。

第三,句读。众所周知,标点是从外国引进使用的,没多少年。古代中国人写文章不怎么用标点的,有的文章会有一些符号,来意思意思,但远不如现代这套标点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带标点的字句,要靠个人根据个人理解来选择停顿,而不同的断句会出现不同的意思——这也是《道德经》引起这么多争论的一个原因。个人读《道德经》都是忽略其中的标点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断句,当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断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断句引起歧义(个人观点)的句子。并且,还有一些断句并不能确定下来。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话“近古多存真”。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却是一个可以指导的方向,也是一个极可能最为正确的方向。从《道德经》以外的别的文献来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谓的正本清源,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经》之内寻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证始终是旁证,不是直接证明。

第六,尽量撇开别人的解读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是对字义的理解和争论,而是对句段乃至于全文的观点。

第七,也可以只针对一个版本,弄清楚这个版本的《道德经》都说了些什么。上面这六点,也同样适用于某一个版本的解读。

第八,所谓的校堪、复原,都是瞎扯淡。连原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能确定校堪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能知道所“复”的是不是“原”?在没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经》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用功,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说了这么多,跟开头的那个故事能沾上边的,也就这个“第八”了。

故事里的那位中医的校订药方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成功,离不开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可行的——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这么简单。

而《道德经》呢?根本是两码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献研究的都有些什么样的标准和准则来作为校堪和复原的依据。估计是根据出土文献的年代来的。向年代早的文献上靠拢应该是指导方向吧?那么,到目前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经》文献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总计约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这些竹简内容有重合。竹简文献与年代晚一些的帛书甲乙本还有王弼注本,内容有相对应的,但从文字解读来看,有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应该重新进行理解,那么,要做校堪复原的话,应该如何来做呢?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专业人员应该操心的,跟咱没啥关系。

以哪个版本为底本?简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这是一些年代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说以后不会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没准谁家的箱子底下就藏着一本原本的《道德经》。。。。。。

每个人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产生一些感想和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为指摘和攻击的理由,正相反,这种感想和看法的交流会有助于别人。但自己订一些标准且这些所谓的标准还没有说清楚道分明就来搞什么校堪复原之类的活计,是在制造新的版本,这叫添乱,不象话嘛。

⑹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发融简介全部

任法融,俗名任志刚,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原籍甘肃天水县,生于公元1936年。家中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弟兄3人,任法融为最小者。其外祖父为清末秀才,颇精儒学,以教学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响下,亦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
1943年任法融7岁时入乡塾读书,1950年14岁时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在家习农事并从其慈母课读儒家四书,身体渐成长,文化涵养亦渐增长。1955年冬,年已19 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龙门洞”游览,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美,又听说元代的著名道士丘处机(长春)曾在这里修炼得道,心颇慕之,因而在山中盘桓数日。当时龙门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见他们个个朴素善良,勤于道家修炼,便请得该观监院同意留居,每日随道众干农活,闲暇时便借阅道书。渐读便渐对道教产生信念,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尔后,正式入道,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随师学道。后认梁宗和道长为师,现为陕西周至楼观台道观监院,常住楼观台,据一位西安八仙宫高功所讲:任法融在《道德经》、《阴符经》等道教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是他认识所有人中最高的一位。

⑺ 关于《道德经》,哪本书讲解注释得比较好

书店来里任法融道长源的《道德经释义》,蓝皮的,讲解很专业。如果你曾经没有接触过,也可以选择普通的
,就是一套有几十本《论语》《孟子》都有的。比较适合初学。
《道德经》博大精深,很多注释都是仅仅解释其表面意思。若想更好地理解,还需要更多的自我思考与体悟。
宁外,如果你真的喜欢,建议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⑻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并且也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学者对它做出新的阐释、翻译。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作者:李耳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注释: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则,于是。太,同“泰”,平和、安宁的意思。

3、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4、既:尽的意思。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翻译: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解读:

“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统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诫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统治集团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这是在春秋末年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统治者荒于朝政,根本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死活。老子对于当时这种状况极为清楚,他这章里所说的话,表明他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注释作品: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的注释作品很多。

先秦至六朝:王弼《老子注》

初唐至五代:李荣《道德真经注》唐玄宗《道德真经注》《道德真经疏》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

两宋至元代: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道德真经注》宋徽宗《道德真经注》江徵《道德眞经疏义》章安《宋徽宗道德眞经解义》苏辙《老子解》吴登《道德真经注》其中历代注疏唯唐宋最多总体理论也颇为精深,故不一一列举。

明代: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清代:黄元吉《道德经讲义》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

现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任法融《道德经释义》韩金英《内在小孩解道德经》

热点内容
央视社会与法平安365几点 发布:2025-01-11 18:01:47 浏览:966
巴中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发布:2025-01-11 16:56:01 浏览:566
宰杀家禽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4:48 浏览:237
在我国会计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3:10 浏览:556
袁世凯立法称帝 发布:2025-01-11 15:26:46 浏览:733
大同肖律师 发布:2025-01-11 15:25:57 浏览:13
儿童虚拟游戏法规 发布:2025-01-11 15:23:05 浏览:111
车锁有问题厂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15:17:47 浏览:577
2017劳动法主动辞职 发布:2025-01-11 15:15:24 浏览:403
法律公司开业典礼新闻稿 发布:2025-01-11 14:24:52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