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刑法学王世洲

刑法学王世洲

发布时间: 2023-07-26 10:18:23

⑴ 有哪些刑法学必读的经典著作

1、[德] 罗克辛袭:《德国刑法学总论 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

2、中国,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第二版)(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日] 大冢仁:《刑法概说》(第三版)(总论/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中国台湾。林山田:《刑法通论》(增订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5、其他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
马克昌:《犯罪通论》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英)丹宁勋爵的系列著作:《法律的训诫》、《通向公正之路》、《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的界碑》等,法律出版社

⑵ 王世洲的人物信息

1978年9月他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82年获得北大法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北大刑法学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中美法学教育交流基金(CLEEC)赴美学习,1988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作为洪博基金会(AlexandervonHumboldt-Stiftung)客座研究员在联邦德国马普国际与外国刑法研究所和奥格斯堡大学法律系进行研究工作,2004年作为英国学会王宽诚研究基金()客座研究员在伦敦大学英国高等法律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王世洲教授1985年留校任助教,1987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2001年担任教授,自200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工作。
中国刑法,比较刑法,国际刑法
王世洲教授参加了中国1997年刑法典的起草准备与咨询工作,为1996刑事诉讼法典的制定提供过法律帮助,另外,还帮助起草了中国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为中国证券法、著作权法、以及许多单行刑事法律的制定工作提供过咨询意见。

⑶ 刑法学与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的区别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
犯罪学:关于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⑴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目的相同。
为了防止和减少犯罪而与犯罪作斗争是这两个学科的共同目的。
⑵刑法学是研究刑法的科学,所以,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犯罪学与刑法的关系。 “没有犯罪学的刑法是个瞎子,没有刑法的犯罪学是无边无际的犯罪学”。
刑法对犯罪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刑法为犯罪学提供了研究犯罪概念的逻辑点。 其次,法律所定义的犯罪始终是犯罪学所研究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对象。
再次,刑法和刑法学为犯罪学中的犯罪对策提供了最充分、最明确的刑事法律对策理论及其实践。
⑶北京大学法学院王世洲教授引用域外学者的论述,“犯罪学是刑法学的眼睛和牙齿”。犯罪学为刑法学提供了实证研究的材料与对策。
⑷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如它对犯罪行为法律特征的确定、所确定的犯罪种类,为犯罪学研究方向及范围的界定提供了条件。
刑法学中所研究的刑罚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功能,也是犯罪学中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刑法学的研究—诸如在犯罪的心理态度、量刑原则、刑罚种类、量刑制度等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服务。
⑸犯罪学与刑法学同属刑事科学。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
⑴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的法律科学,它以成文法为依据,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侧重揭示犯罪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与刑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准确地惩治犯罪。
犯罪学从犯罪发生的过程入手,通过揭示犯罪原因,寻求预防犯罪的方法,以制定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
⑵研究对象不同。
刑法学主要是研究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理论,不是犯罪和刑罚这两个现象的本身,而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本身及其产生的。
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着重研究犯罪实际发生以前的情况(产生原因与预防对策)。刑法学是犯罪后学科,犯罪发生以后的情况(惩罚犯罪与矫治罪犯)
刑法学是研究法律的法学,犯罪学是研究事物规律的科学。
⑶两者研究的范围不同。
刑法学研究的是刑事法律中所规定的犯罪,即法定犯罪。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不仅仅限于刑事法律规定的犯罪,还要研究近似犯罪的违法行为和比较严重地危害社会的行为。
⑷两者研究的角度、出发点不同。
刑法学研究的角度是从犯罪的个体行为出发,着重个体行为的犯罪构成要件的研究。虽然目前承认单位也可以构成犯罪,但其最终的惩罚也要落到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犯罪学则把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
两者对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概念的理解不同。把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点,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刑法学看来,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只有达到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程度,才构成犯罪。

⑷ 王世洲的重要著作

截至2006年底,王世洲教授已经独立出版专著2部,其中《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一书获得2000年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作为主编、副主编、主译出版专著、译著4部,其中《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周密主编)一书获1995年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参著、合著、合译专著12部,其中在荷兰克鲁沃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3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对策》(周密、康树华、储怀植主编)一书获1990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第二届评奖大会二等奖,《中国刑法论》(杨春洗、杨敦先主编)一书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另外,还出版了个人译文集《我的一点家当》和独自翻译了135万字的《德国刑法总论(第一卷)》。
另外,王世洲教授在国内外和台湾地区还发表了论文、译文近70篇,其中包括直接用英文、德文在欧洲、美国、德国、波兰、英国等国家与地区发表的论文10余篇。在“美国比较法杂志”上发表的“论中国刑法中的司法解释”一文被“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入,在“法学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概念的双重结构与功能”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收录,主要观点被收入《中国法律年鉴(1999)》,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关于中国死刑制度的反思”一文被《新华文摘》转载,在“法学研究”上发表的“现代刑罚目的理论与中国的选择”一文获得“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科研成果类三等奖。王世洲教授有论文被翻译成日文和韩文。
2010年,王世洲教授因在刑法学研究领域内的杰出成就和对刑法学科国际交流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被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选拔委员会授予2009年度洪堡科研奖,成为我国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刑法学家。

⑸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中包含了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两者都是把 一定的反社会行为视为犯罪行为,都以刑法的规定作为依据。犯罪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它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离开了法律特别 是刑法的评价,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无所谓犯罪。在这一点上,两者的概念有 相同之处。

区别:

一、从犯罪概念的内涵上讲,两者对犯罪的本质特征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 理解不同。 刑法中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实际上是危害的客观性与主观判定的综合体。 刑法犯罪定义中包含的社会危害性,只是行为的客观危害性与统治意志不相 容的统一,是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和行为的客观危害的统一。在刑法规定的意 义上,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天然地具有不真实的成分。

然而,犯罪学中犯 罪的社会危害性只在于危害社会的客观属性。犯罪学的任务是促成社会理性 认识犯罪并预防犯罪。 对犯罪的本质特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学和刑法是基于各自特 殊的立场去认识和把握的,是犯罪学犯罪概念与刑法犯罪概念区别的根本所在。

二、犯罪学中的犯罪不受刑事违法性要素制约 刑法学犯罪概念中必然包含有刑事违法性要素,而犯罪学犯罪概念不应包含 这一要素,这是两种犯罪概念对犯罪本质特征认识不同的逻辑结果。 犯罪学意义上,刑事司法中需要认定的犯罪只不过是立法者对客观存在的具 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和分类的结果。但犯罪本身具有不依 赖于法的规范性而独立存在的属性。

因为,在本来意义上,犯罪并不是违反 刑法或法律范畴之内的行为。 对犯罪学而言,重要的不是现行法律是如何规定犯罪的,而是构成社会的人 是基于什么原因和如何实施危害社会秩序行为的。可以说,对犯罪的考察超 越刑法的规定性,并把“犯罪的法的规范性”本身也纳入自己的犯罪对策体 系中进行理性评价,是犯罪学完成自己帮助社会确立科学的犯罪对策观和促 进犯罪预防对策改善之独特学术职能的根本保证。

三、犯罪学中的犯罪不对应于刑罚处罚 在刑法中,刑罚是作为犯罪的对应物而存在的。只要是犯罪,就必然具有应 受刑罚处罚性。对立法者而言,只有当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超过了通过其他法律手段处理的界限,应当动用刑罚相威胁,方能防卫社会时,才会被规定为犯罪。

对司法者而言,只有当已发生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达到了触犯刑 律的程度,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时,才会将其判定为犯罪。正是基于刑罚 与犯罪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应受刑罚处罚性”成为刑法犯罪概念中不可 或缺的要素之一。 而在犯罪学中,与犯罪相对应的则是比刑罚方法要广泛得多的防治措施。

但由于刑法犯罪定义中所包含的刑罚处罚具有预防犯罪人再犯的基本功能, 因此,犯罪学犯罪概念并不排斥“刑罚”这一极端的反犯罪方法。因为,以 刑罚为手段的犯罪预防,是在事前预防归于失败的情况下,必须作为最后的 预防手段加以选择的。因而,这种预防方法也包含在犯罪学所研究的预防措 施体系中。

四、研究的角度不同。刑法中犯罪定义主要针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关系; 而犯罪学中的犯罪定义则主要是从犯罪原因的角度来探讨的。 六、任务不同。刑法学中确定犯罪定义的目的或则说是任务是根据规范研究 如何准确惩罚犯罪。而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主要是研究预防犯罪,制定防控 方案。

拓展资料:

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以犯罪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广义上还包括专门寻找犯罪行为出现的实际原因,以提供一个方法减轻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刑法学以世界各国刑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罚、刑事责任及其罪刑关系的科学。它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部门法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⑹ 我心中的刑法形象

[ 摘    要 ]在刑事领域中的刑法是有生命的、有规律的、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由概念组成的法律;同时,它与学术水平和刑事诉讼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刑法是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和保障人权的法律。

[ 关键词 ]刑法

本学期我的刑法总论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华文慕课这个平台进行学习的,认真将北大王世洲老师所录制的116个视频课逐一听完,同时将教材(曲新久老师所编撰的)进行认真研读。本学期是我大学生活收获知识最多的一个学期,在法学院徘徊三个学期始终不得要领,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和阅读卷帙浩繁的法学文献,去读书也感觉自己似乎得了文章阅读障碍,无法理解作者要表达的点究竟有几个,我陷入了怀疑人生的困境。机缘巧合之下我学习了田浅浅同学的文本分析法,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并且转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以下内容是我在学习完刑法后对刑法的大致理解,这也是我心中的刑法形象:

                                             一、在刑事领域中的刑法形象

(一)刑法是有生命的法律

和第一个学期接触的以刑罚为主要的责任承担方式的中国历代法律相比,今天的刑法是更加文明、更加进步的,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通过各种实践不断的“成长”,就如同婴孩般不断的汲取母体的养分,从而使自己发育的更加完善,从这个方面讲刑法和婴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生命体。

(二)刑法是有规律的法律

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来看,基于各国社会实践的共性,使得各国的文化和文明呈现出共性;共性与个性是统一体,人类文明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广泛的共同性才是其最根本的规律性。刑法是人类法律文明的积淀,保护的是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各国的刑法之间也具有着共性和个性。由此,所产生的三阶层立体递进式理论和四要件平面耦合式理论之间也具有着共性和个性,也即联系和区别。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体现的是刑法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学习不同理论的相同之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每一个阶段的刑法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则可以反映各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刑法理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得到在不同的背景下,刑法发展的规律。

(三)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犯罪与刑罚是刑法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从字面含义上讲,所谓刑法,就是关于刑事惩罚的法律,即关于“刑罚”的法律( Penal Law);而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与犯罪概念密切联系,所以,刑法还可以称之为关于“犯罪”的法律( Criminal Law);将刑罚与犯罪结合在一起,刑法又可以称之为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 Law of Criminal and Punishment)。也就是说,犯罪与刑罚是刑法的两个最基本概念,刑法以这两个最基本概念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罪刑关系)为中心展开。

(四)刑法是由概念组成的法律

在刑法中,不论是刑法典还是单行刑事法规,是由罪、刑以及罪刑关系三部分组成的。古今中外的刑法概无例外。犯罪、刑罚这两个基本概念之下则包括系列更为具体的概念,而这些具体概念之间又有着更为复杂的联系,立法者通过定义犯罪、刑罚以及犯罪、刑罚之下的每一个具体概念,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刑法概念体系。同其他法律部门一样,刑法是由概念组成的。概念有相对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众多相互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形成一个系统,构成一个体系,形成一个整体即刑法。

(五)刑法是依赖学术发展而发展的法律

其实不止是刑法是依赖学术发展而发展的法律,其他法律部门同样依赖学术水平。在王世洲老师看来,学术是一个在理想的指引下由知识、体系、批判、重构四个阶段组成的知识体系或知识评价体系。在知识、体系、批判、重构阶段难分水平高低时,理想的高尚程度决定着学术水平的程度。在刑法学领域中高水平学术,可以使刑法学理论更具完整性,而理论的完整会使得的刑法学理论更加正确,用正确的刑法学理论来指导立法,法律是刑法的法律渊源之一。良好的法律制度只能依托最高学术水平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说刑法是依赖学术发展而发展的法律。

(六)刑事诉讼法中的刑法

本学期我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同时选修,这让我对整个刑事司法领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刑法是实体法。但是在刑事诉讼法中,刑法对刑事诉讼法既有制约作用,又有补充作用。刑法不仅可以对刑事诉讼法中对对象进行证明的相关制度进行制约,而且还可以有效制约刑事诉讼法出罪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刑法在追诉时效方面的法律一般只有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完整体现;刑法中关于进行刑事诉讼的主体具有刑事追诉权的规定,是属于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范围。

                                                   二、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刑法的形象

(一)具有社会保护功能的刑法

社会保护功能,即保护社会不受犯罪侵害的机能。刑法通过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通过司法活动惩罚犯罪行为,保护国家、社会、个人的利益。刑法的特点能够充分的体现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

1、独立性

刑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独立地保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刑法的意义在于保护而不在于调整社会关系。一般来说,刑法总是站在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的背后,作为整个法律规则体系的最后保障而存在。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主要由民事法律、行政法律以及道德、习俗、宗教等承担,只是在民商、行政等法律部门调整失败且不能通过民事制裁、行政处罚等法律责任实现方法加以保护时,刑法才出台、出场。因此,刑法具有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殊属性。

2、严厉性

刑法主要以最具痛苦性的制裁手段——刑罚去惩罚犯罪、保护社会。法律制裁包括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三大类。在这三大类法律制裁体系中,刑罚制裁体系是最为严厉的,刑罚不仅可以剥夺犯罪人的特定财产、权利, 而且可以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甚至还能够剥夺犯罪人的生命。刑罚是最为严厉的惩罚方法,所以,严厉性是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然,刑罚体系是最为严厉的制裁体系,并不意味着每一种刑罚方法均比其他法律制裁措施、强制措施严厉。在我国,法律没有确立行政处罚的严厉性不能超过刑罚处罚的原则,所以,像劳动教养、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的严厉性并不亚于短期自由刑、罚金等刑罚方法。

3、最后性

刑法作为整个法律规范体系有效性的最后保障而存在,其他法律部门作为一个法律规范体系,最终依靠刑法维持其规范效力,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保护法、保障法;只有当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法律部门不足以制止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保护某种重要利益时,立法者才考虑动用刑法,司法者才考虑适用刑法。所以,相对于民法、行政法,刑法相对地具有保守性、谦抑性。

4、广泛性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则具有广泛性,涉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许多方面,刑法保护的对象范围似乎涵括所有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因为只要立法者将一个法律事实以刑罚作为法律后果,即最后以刑罚制裁手段作为该法律规范有效性的保证,这个法律规范便因此而具有刑法性质,成为一条刑法规范。

(二)具有人权保障功能的刑法

人权保障功能,即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障有罪的人只是受到法律限度内的惩罚。刑罚权像其他国家权力一样,必须受到限制和制约,否则就会被滥用而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动用刑罚惩罚犯罪,必须依法进行,严禁超越法律规定滥用刑罚权,侵害无辜的人或者犯罪人的合法权益。这与其他的部门法的功能具有很大的区别。

                                                                       三、结语

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对刑法进行单独的观察可以知道刑法是有生命的、有规律的、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由概念组成的法律;将其放置在整个法律系统中通过与其他部门法的比较可以知道刑法是既具有社会保护功能也具有人权保障功能的法律,其社会保障功能体现于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所具有的特点,如独立性、严厉性、最后性和广泛性。

笔者对刑法的认知水平具有局限性,且刑法形象也是基于我在一个学期内对有限文献的浏览所得出的,时间短加之浏览材料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对刑法形象的理解还可以从更加微观或宏观的层面展开。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世洲:华文慕课刑法学,http://www.chinesemooc.org/course,2015年9月。

[ 2 ]曲新久:《刑法学(第5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

                                                                       致谢

非常感谢任课老师老师对我的信任,批准我免听刑法学总论课程,鼓励我考研,并且将其恩师王世洲老师的课程推荐于我,该课程的确很难,但是它让我打开了刑法学的理论研究大门。每一个法学生不是以通过司法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刑法学乃至整个法学界得以生生不息来自于理论,而理论来自于学术。王世洲老师给我打开了学术大门,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刑法课程,对我来说更是对整个法学学习思维的转变之课。我曾经很反对其他理论的研究,因为我认为其他的非主流理论皆无意义,反而对我们起误导作用。其实,我却没有观察到每个理论背后的结构的构建过程,即理论研究者如何发现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区别,并将每个要素置于他所构建的理论结构的何处,这是一个理论的核心,只有搞清楚这点才能明白理论研究者他所处的思维层次。学习法律学习的是发现各法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并以此来构建自己的理论结构,此乃要素和系统观。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原因在于类型化和系统化,法律也是如此。

⑺ 求2010北大秋季法学院课表 最好能有全部的 本科或研究生 谢谢了

本科和研究生都要啊。。。好多的说。。。

本科生:
课程名 课程类别 参考学分 起止周 班号 专业 教师姓名 教师职称 上课时间 教室 备注
法理学 专业必修 4.0 1-17 1 法学 强世功 教授 周日1-4 二教109 平台外院学生 双学位
中国法律思想史 限选 3.0 1-17 1 法学 李启成 副教授 周三5-6单 周四7-8 二教301
西方法律思想史 限选 3.0 1-17 1 法学 章永乐 讲师 周一10-11单 周三5-6 理教207
民事诉讼法 专业必修 4.0 1-17 1 法学 潘剑锋 教授 周一7-8 周四7-8 电教112
民事诉讼法 双学位 4.0 1-17 2 法学 潘剑锋 教授 周日9-12 文史101 与刘哲玮合上,与09合
宪法学 专业必修 3.0 1-17 1 法学 张千帆 教授 周一3-4 周三3-4 二教20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专业必修 4.0 1-17 1 法学 王锡锌 教授 周一5-6 周三1-2 理教113
侵权法 限选 2.0 1-17 1 法学 葛云松 副教授 周三7-8 三教103 与07级合上
民法总论 专业必修 3.0 1-17 1 法学 刘凯湘 教授 周二3-4 周四5-6双 电教112
民法总论 双学位 3.0 1-17 2 法学 薛 军 周六5-7 理教121 与09级合上
刑法分论(刑法二) 专业必修 3.0 1-17 1 法学 王 新 副教授 周三7-8 周四5-6单 电教112
法律实务—诊所式法律教育 限选 3.0 1-17 1 法学 龚文东 副研究员 周一10-12 三教104 与杨晓雷合,与07级合
非营利组织法 限选 2.0 1-17 1 法学 金锦萍 副教授 周一10-11 三教206
知识产权法学 专业必修 3.0 1-17 1 法学 张 平 教授 周五10-12 二教207 平台外院学生 双学位
企业法/公司法 限选 3.0 1-17 1 法学 邓 峰 副教授 周二1-2 周四1-2单 二教109
竞争法 限选 3.0 1-17 1 法学 肖江平 副教授 周三3-4 周四5-6双 文史119
信托法 限选 2.0 1-17 1 法学 金锦萍 副教授 周二3-4 理教114 与07级合上
财政税收法 限选 3.0 1-17 1 法学 刘剑文 教授 周二10-11 周三10-11单 二教207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限选 3.0 1-17 1 法学 叶静漪 研究员 周三10-12 二教527 与叶姗老师合上
专业英语(听力及口语) 限选 2.0 1-17 1 法学 张雅利 讲师 周一10-11 二教416

商法总论 专业必修 2.0 1-17 1 法学 张双根 副教授 周二5-6 电教112
国际公法 专业必修 4.0 1-17 1 法学 白桂梅 教授 周二7-8 周四3-4 电教112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限选 2.0 1-17 1 法学 凌斌 副教授 周二3-4 四教302 与08本中国法耶鲁合
司法精神病学 限选 2.0 1-17 1 法学 孙东东 副教授 周一5-6 理教105
票据法 限选 2.0 1-17 1 法学 谷 凌 副教授 周二3-4 二教319
著作权法 双学位 3.0 1-17 1 法学 杨 明 副教授 周六10-12 二教211 与09级合上
刑事侦查学 限选 2.0 1-17 1 法学 陈永生 副教授 周五10-11 文史101
立法学 限选 3.0 1-17 1 法学 周旺生 教授 周四3-4 周五3-4单 一教208
罗马法 限选 2.0 1-17 1 法学 薛 军 周二3-4 理教118
专业英语 限选 2.0 1-17 1 法学 周二10-11 三教304 外教DAN ,公益法

心理卫生学概论 通选课 2.0 1-17 1 法学 孙东东 副教授 周一10-11 理教211 本院学生不能做限选
保险法 限选 2.0 1-17 1 法学 谷 凌 副教授 周四1-2 理教207
刑事执行法 限选 2.0 1-17 1 法学 赵国玲 教授 周四3-4 三教305
实习 专业必修 2.0 1-17 1 法学
法律社会学 限选 2.0 1-17 1 法学 凌斌 副教授 周二7-8 二教401 与法学硕士合上
犯罪通论 通选课 2.0 1-17 1 法学 白建军 教授 周三5-6 理教117 法学院学生不能选
环境法 限选 3.0 1-17 1 法学 汪 劲 教授 周四1-2单 周五3-4 三教403
物权法 专业必修 2.0 1-17 1 法学 常鹏翱 副教授 周五1-2 二教203
国际人权法 通选课 2.0 1-17 1 法学 白桂梅 教授 周二10-11 二教309
法律实务 限选 2.0 1-17 1 法学 周五10-11 二教416 李伟明老师谈判课

刑法学 通选课 3.0 1-17 1 法学 王世洲 教授 周二10-12 理教213 法学院学生不能选
会计法与审计法 限选 2.0 1-17 1 法学 刘 燕 教授 周二3-4 三教107
国际私法 专业必修 2.0 1-17 1 法学 张潇剑 副教授 周三5-6 二教203
法律导论 通选课 2.0 1-17 1 法学 周旺生 教授 周四10-11 二教203 法学院学生不能选

研究生:
知识产权法 限选* 3.0 1-17 03 法律硕士 刘银良 副教授 周日1-3 理教207
民法总论 专业必修 4.0 1-17 02 法律硕士 佟 强 副教授 周三5-8 一教101
经济法总论 专业必修* 2.0 1-17 03 法律硕士 张守文 教授 周六7-9 理教107
民法分论(物权法、债权法) 限选* 4.0 1-17 03 法律硕士 常鹏翱 副教授 周日5-8 理教109
刑法分论 限选* 3.0 1-17 03 法律硕士 周二7-9 二教319
刑事诉讼法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孙晓宁 讲师 周四10-12 一教101
国际法学 专业必修* 2.0 1-17 03 法律硕士 龚刃韧 教授 周六5-6 理教207
商事法律制度 限选 3.0 1-17 02 法律硕士 许德峰 副教授 周二7-9 理教211
竞争法 专业必修 2.0 1-17 02 法律硕士 肖江平 副教授 周四10-11 法硕知识产权法方向
竞争法 专业必修 2.0 1-17 02 法律硕士 肖江平 副教授 周四10-11 法硕知产方向
信托法 专业必修 2.0 1-17 02 法律硕士 金锦萍 副教授 周一3-4 三教206 08法硕商法方向
刑法总论 专业必修 4.0 1-17 02 法律硕士 梁根林 教授 周一5-8 一教101
法律实务--诊所式法律教育 任选 3.0 1-17 02 法律硕士 龚文东 副研究员 周一10-12
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专题 限选 2.0 1-17 02 法律硕士 周二10-11 理教109
司法实务与前沿 限选 2.0 1-17 02 法律硕士 王 成 周三7-8 二教404
犯罪学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赵国玲 教授 周四7-9 法硕刑法方向
犯罪学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赵国玲 教授 周四7-9 法硕刑法方向
刑事执行法学 专业必修 2.0 1-17 02 法律硕士 赵国玲 教授 周五3-4 法硕刑法方向
刑事执行法学 专业必修 2.0 1-17 02 法律硕士 赵国玲 教授 周五3-4 法硕刑法方向
国际经济法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唐应茂 副教授 周一7-9 理教113
国际经济法 限选* 3.0 1-17 03 法律硕士 郭 瑜 副教授 周三7-9 二教301
企业与公司法专题 限选 3.0 1-17 02 法律硕士 甘培忠 教授 周三10-12 电教112
金融与证券法 限选 3.0 1-17 02 法律硕士 洪艳蓉 副教授 周一10-12 二教411
专利法 限选 3.0 1-17 02 法律硕士 刘银良 副教授 周四7-9 法硕知识产权法方向
专利法 限选 3.0 1-17 02 法律硕士 刘银良 副教授 周四7-9 法硕知识产权法方向
房地产融资法律制度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楼建波 副教授 周二7-9 二教505 08法硕房地产法方向
财税法学 限选 3.0 1-17 02 法律硕士 刘剑文 教授 周三7-9 二教203
国际商事融资与税收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张智勇 副教授 周三7-9 理教114 08法硕国际商法方向
行政法案例研究 专业必修 2.0 1-17 02 法律硕士 湛中乐 副教授 周一3-4 理教121 08法硕宪法行政法方向
工业产权法 专业必修* 3.0 1-17 03 法律硕士 曲三强 教授 周六10-12 理教116

税法专题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周四10-12 法硕财税法方向
税法专题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周四10-12 法硕知产方向
法理学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周二7-9 二教203
宪法 专业必修 2.0 1-17 02 法律硕士 王 磊 教授 周二3-4 二教105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专业必修 3.0 1-17 02 法律硕士 沈 岿 副教授 周四7-9 二教20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专业必修* 3.0 1-17 03 法律硕士 湛中乐 副教授 周六1-3 理教109
国际私法 限选* 3.0 1-17 03 法律硕士 张潇剑 副教授 周三10-11 理教201
法学前沿 专业必修 3.0 1-17 00 周二7-9 二教316
法理学研究 限选 3.0 1-17 00 朱苏力 教授 周三7-9
比较法研究 限选 3.0 1-16 01 凌斌 副教授 周一3-4 理教124

刑事诉讼法专题 限选 3.0 1-17 01 陈瑞华 教授 周一7-9 二教206
法律史专题研讨 限选 3.0 1-17 00
行政法理论基础 限选 4.0 1-17 00 罗豪才
行政诉讼法原理 限选 4.0 1-17 01 沈 岿 副教授 周三7-9 理教124
公法导论 限选 3.0 1-17 00 姜明安 教授 周四2-4 科研楼502
公法导论 限选 3.0 1-17 01 姜明安 教授 周四2-4 科研楼502
刑事法学专题讲座 限选 3.0 1-17 00
知识产权法哲学 限选 3.0 1-17 00 张 平 教授
国际法学前沿 限选 3.0 1-17 00
国际金融法著作选读 限选 4.0 1-17 00 吴志攀 教授 周三10-12 文史103

法律实务 任选 2.0 1-17 01 周五10-11 (谈判)李伟明老师讲授
国际金融法 限选 3.0 1-17 01 唐应茂 副教授 周一10-12 三教204
西方法律思想史 限选 3.0 1-17 01 徐爱国 教授 周三7-9 理教112
刑法总论 限选 3.0 1-17 01 陈兴良 教授 周二5-8 三教503
中国司法制度 专业必修 2.0 1-17 01 凌斌 副教授 周二3-4 限中国法项目选课
中国民法 专业必修 3.0 1-17 01 楼建波 副教授 周一7-8 周四3-4单 二教408 限中国法项目选课
中国宪法和行政法 专业必修 3.0 1-17 01 甘超英 副教授 周二10-12 理教116 限中国法项目选课
国际投资法 限选 2.0 1-17 01 刘东进 副教授 周一7-9 三教108
国际人道主义法 限选 1.0 1-17 01 李红云 副教授 周三10-11 理教110
法律社会学 限选 3.0 1-17 01 凌斌 副教授 周二7-8

国际私法 限选 3.0 1-17 01 王 慧 副教授 周四7-9 三教404
法律与文学 限选 2.0 1-17 01 朱苏力 教授 周四5-8 二教525
少数者人权保护 限选 1.0 1-17 01 周二10-11 理教120 外聘教师
票据法 限选 2.0 1-17 01 谷 凌 副教授 周四3-4 二教525
人权保护专题讲座 限选 2.0 1-17 01 周一10-11 理教120 外聘教师
房地产法专题研究 限选 2.0 1-17 01 楼建波 副教授 周一3-4 三教105
地区人权保护机制 限选 2.0 1-17 01 周四10-11 理教118 外聘教师
反垄断法 限选 3.0 1-17 01 肖江平 副教授 周四7-9 三教503
WTO法律制度研究 限选 3.0 1-17 01 邵景春 教授 周二7-9 三教308
公司财务与法律专题 限选 2.0 1-17 01 刘 燕 教授 周二10-12 理教114

民法总则专题研究 限选 3.0 1-17 01 葛云松 副教授 周四7-9 二教414
中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专业必修 3.0 1-17 01 王世洲 教授 周四7-9 理教120 限中国法项目选课
中国公司法 专业必修 3.0 1-17 01 郭 雳 副教授 周三7-9 理教122 限中国法项目
商法总论 限选 3.0 1-17 01 张双根 副教授 周五3-4 三教104
商事组织法 限选 3.0 1-17 01 许德峰 副教授 周一7-9 文史202
知识产权理论基础 限选 2.0 1-17 01 杨 明 副教授 周三7-9 三教101
专利法 限选 3.0 1-17 01 刘银良 副教授 周四7-9 三教205
破产法 限选 2.0 1-17 01 许德峰 副教授 周二3-4 理教120
竞争法专题 限选 2.0 1-17 01 肖江平 副教授 周四10-11 三教103 与法硕研合上
罗马法 限选 4.0 1-17 01 薛 军 周二5-8 一教102

法学经典选读 限选 2.0 1-17 01 强世功 教授 周四3-4 二教316
法律实务--诊所式法律教育 任选 3.0 1-17 01 龚文东 副研究员 周一10-12 与杨晓雷老师合上
社会法学专题研究 限选 2.0 1-17 01 叶静漪 研究员 周三7-8 三教403
国际刑法学 限选 3.0 1-17 01 王世洲 教授 周四10-12 三教206
犯罪学 限选 3.0 1-17 01 赵国玲 教授 周四7-9 二教316
刑事执行法学 限选 2.0 1-17 01 赵国玲 教授 周五3-4 二教316
法理学研究 限选 3.0 1-17 01 朱苏力 教授 周三7-9 理教110
行政法学 限选 3.0 1-17 01 王锡锌 教授 周二7-9 二教404
经济法总论 限选 3.0 1-17 01 邓 峰 副教授 周二7-9 二教302
企业与公司法专题 限选 3.0 1-17 01 蒋大兴 研究员 周三10-12 二教421

环境法 限选 3.0 1-17 01 汪 劲 教授 周三7-9 三教105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法 限选 3.0 1-17 01 饶戈平 教授 周一7-9 理教118
中国法制史专题 限选 3.0 1-17 01 张建国 教授 周一7-9 理教124
法律实证分析 限选 3.0 1-17 01 白建军 教授 周二3-4 二教501
国际法英文原著选读 限选 2.0 1-17 01 易平 讲师 周二3-4 科研楼202
侦查与鉴定 限选 2.0 1-17 01 陈永生 副教授 周五3-4 三教406
民法亲属继承法专题 限选 3.0 1-17 01 马忆南 教授 周一3-4 二教404
国际环境法 限选 2.0 1-17 01 宋 英 副教授 周四1-2 伟利楼202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专业必修 2.0 1-17 01 朱苏力 教授 周三3-4 二教301
宪法学专题 限选 2.0 1-17 01 甘超英 副教授 周四7-9 二教408

宪政原理 限选 2.0 1-17 01 章永乐 讲师 周一3-4 电教104
税法专题 限选 3.0 1-17 01 张守文 教授 周四10-12 电教104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法律 任选 3.0 1-17 01 周六2-4 与魏梦欣老师合上
专业英语 任选 2.0 1-17 01 周二10-11 (公益法)DAN老师讲授

⑻ 伪劣产品“混同制售”的犯罪数额认定

本文来自网络

一、问题的生成

案例:甲开办了一家面粉生产厂进行面粉的生产和销售,其将劣质面粉加入合格的面粉中进行销售,被抓获时厂内存货5吨,而已销售15吨。乙是一名商品贸易商,其将采购来的合格玩具和伪劣玩具混同包装销售,累计销售已达20万元,被抓获时发现库存的产品中合格玩具和伪劣玩具的包装比例均为4:6,但当事人对已销售部分的产品混同比例不予供述。丙从厂家分别购进合格玩具和伪劣玩具若干,然后在集市中予以销售,但售价并不统一,而是根据时间、讨价还价程度来确定,最后获得销售数额10万元,但当事人无法确定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分别取得多少销售数额。

这个案例中的三种行为,以及现实中相类似的混同制售行为,在法律事实的认定上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即针对混同生产、销售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行为,如何确定其涉案数额?[ ①]在可区分的场合,我们能较为清楚容易地对各部分数额进行性质、数量的界定。 所以就实践层面而言,“混同制售”最实质问题在于,犯罪数额与非犯罪数额无法区分时应当如何认定?是否应当一律将合格产品的销售数额纳入总的犯罪数额计算?而数额认定问题的表象之下,更是掩藏了对于平衡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的思考。

二、混同制售的形态分析

“犯罪数额”或“销售数额”的确定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案件有着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相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因而在类型化的数额犯罪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混同制售行为中,数额出现了性质上的分化,由此产生处理上的区分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前提是对混同形态的精确界分。

(一)混同形态的界分

根据混同程度的不同,我们将混同制售行为中的混同分为物理混同和处分混同两种基本形态。“物理混同”是指当事人将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混合后,其产品在物理特性上基本不可分离,因此也不可能再进行区分销售。这种混同有可能将合格产品完全转化为伪劣产品的一部分,例如将小比例的合格面粉添加入大比例的劣质面粉中,所有面粉都变成劣质面粉,合格面粉因混同而完全丧失其合格的特性。“处分混同”是指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在物理形态上相互分离,但在具体处分上予以混同的情形,这种混同中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有可能区分,而且两种产品的法律特性不会因混同而变化。如将合格面粉和劣质面粉分别装袋然后混合销售、将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混合包装入一件产品进行销售等。由此,可以将混合制售的犯罪数额分类为物理混同制售的犯罪数额和处分混同制售的犯罪数额。

(二)混同数额处理的基本思路

首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可区分性混同数额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在混同制售行为中,如果能较为清楚区分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各自的“销售数额”,那么就不能将合格产品的销售数额纳入伪劣产品的犯罪数额,从而将全部销售数额认定为犯罪数额,而应区分出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进行处理。

其次,在“物理混同”情形犯罪数额和非犯罪数额无法区分,更确切的说,是由于物理混同而使合格产品转化为伪劣产品,从而使产品整体具有伪劣产品的特性,因此一般也就没有了非犯罪数额存在的空间。这种情况下整个销售数额都应认定为犯罪数额。

最后,对于“处分混同”,应当在具有相关证据的情况下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数额的推定。但是无足够证据、疑点无法排除等情况下,不得使用推定,而且还要承担剔除部分伪劣产品销售数额的风险,这是本文以下要重点阐述的。

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不可区分的混同数额,重点是相对的不可区分混同犯罪数额认定。

三、“混同制售”犯罪数额认定的法理基础

前文已述,应根据具体情形确认“混同制售”的犯罪数额,能区分的应尽量区分,不能一概将合格产品数额纳入犯罪数额。刑法作为严厉程度最高的一种违法行为规制手段,本身具有“谦抑性”的内在要求,因而对刑事法网的扩张需要慎之又慎。比如在处分混同中,虽无法排除当事人为实现制售伪劣产品目的而利用合格产品作为手段的“非合法性”,但基于法益侵害的特定性,如果将合格产品的销售数额纳入整体的犯罪数额无疑具有不合理扩大法益侵害范围的嫌疑。因此,在处分混同情况下,原则上应以不作为犯罪数额计算为原则,即当侦查机关无法区分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各自的销售数额时,不能将合格产品部分的销售数额并入不合格产品部分的销售数额从而计算总体的犯罪数额。在法治理念的框架下,这一思路具有以下的法理基础:

(一)公权力限制和人权保障原则

国家发展的普遍经验表明,公权力不仅是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构成对私人权利最为严重的侵害威胁。现代法治国家对公权力行使应当始终克以谨慎克制的要求,公权力作为一头“猛兽”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被“束缚在牢笼里”。具体到刑法,其规制范围的扩大必须遵循确定的合理规则,尤其应当对犯罪构成要素的确定做出严格限制。

(二)刑法上的罪责相适应原则

罪责相适应原则意在实现行为——责任——罪刑的适应和统一。它的社会学依据在于人作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应当就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中个人利益的行为承担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责任,但对于没有损害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行为不应承担责任。诚然,我们无法否认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通过合格产品的销售来诱导消费者购买伪劣产品从而获取非法利益,但在无法概括性地确认合格产品与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比例,或无法确认伪劣产品销售数额足以达到构罪标准的情形下,对所有混同制售的数额“一刀切”地合并计算,不仅在大原则上违背了罪责相适应的要求,也忽视了不同混同程度和形态下可能出现的实体不公。

有观点认为,如果不将合格产品的销售数额纳入整体的犯罪数额可能导致放纵犯罪,并实际上导致罪刑不相适应。对此,我们应当看到罪责相适应原则主要目的在于为公权行使设置界限。如果我们同意刑罚的目的在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那么抛弃报应论后,一种更加注重程序正义的处理就应得到更多的支持,因为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保障个人自由:“如果赞同人的罪责仅仅是出于预防的考虑而为必要的国家干预提供的一种界限,那么,承认罪责作为公民自由保障手段的合理性,就不取决于其在经验上的或者认识理论上的可证明性。这个在证明上的认识是一种规范性的设定,一种社会游戏规则,它并不回答这样的问题:这种设定本身是如何与人的自由一起在实际上实现的,而是仅仅规定,这个人应当被国家作为在原则上自由的并且有责任能力的人来进行处理。”[②]

(三)刑诉法上的疑点利益归于被告原则

疑点利益归于被告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遇到事实无法查清的情况时依有利于被告的原则进行判决。疑点利益归于被告原则脱胎于无罪推定原则,并生发出相应的检察人员诉讼法上的证明责任:“基于无罪推定原则, 对于被告犯罪之基本事实, 认定有罪的举证责任应属诉追者即检察官的争点形成责任;为排除任何合理之怀疑, 检察官就任何足以形成合理怀疑之事实应负提出证据责任, 以达成说服责任, 此即检察官的疑点排除责任。”[③]如果无法运用推定或其他规则来确定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则说明控方在事实认定上存在疑点,这种疑点就不能被法院采纳。

四、“混同制售”犯罪数额认定具体规则分析

混同制售数额区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处分混同”,以下针对因当事人原因引起的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混同制售中不同部分数额处理的规则做一探索。

(一)对一些论证的回应

目前关于混同制售有销售数额合并计算的观点,其理由基本出自张明楷教授:“当事人故意将合格产品与伪劣产品混合在一起造成不可分割的局面,不仅是销售者自己的责任,而且往往是他们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手段,在此意义上,其合格产品成了欺诈他人的工具,这种销售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因而上述整体数额作为销售金额具有合理性,并不违反有疑问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另外,如果不依此处理,必然进一步鼓励一些生产者、销售者故意将合格产品与伪劣产品混杂在一起,从而逃避刑事责任,不利于维持市场秩序。”[④]而在诉讼层面上,赵秉志教授则提出了证明责任倒置的主张。[⑤]以下试对这些观点做评析。

第一,“合格产品成了欺诈他人的工具,这种销售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因而上述整体数额作为销售金额具有合理性”,这一观点并不严密:首先,目的违法并不必然导致手段违法;其次,如果当事人无法确认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数量和销售数额,但通过一定的规则可以进行合理推定时,如果坚持将整体数额作为销售数额认定确实有损被告人的利益;再次,在一定前提下即使将销售合格产品认定为非法行为,也不一定要将其销售数额并入犯罪数额。以合同诈骗罪为例,其客观行为中第三项的表述为“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但在合同诈骗罪的处理中并不会将此前的小额合同的涉及数额纳入合同诈骗的数额之中。[⑥]最后,如果当事人并未以合格产品为手段进行欺骗,而是在双方明知的情况下予以销售,那么也就不存在违法的目的和手段,则合并计算的理由将何在?

第二,“如果不依此处理, 必然进一步鼓励一些生产者、销售者故意将合格产品与伪劣产品混杂在一起,从而逃避刑事责任,不利于维持市场秩序”,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这种试图将违法行为尽可能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努力有着不当侵害公民权利的隐忧。另外,法律的规避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法治发展过程中的“反向推动力”,并不能因一种行为可能规避法律制裁而赋予其刑事规制的合理性。

第三,关于混同制售中举证责任的倒置,刑事诉讼法上并无规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根据刑法规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限定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被告人对其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财产部分承担举证责任。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其他证明责任,均属于针对其所提出抗辩的证明义务。

(二)“不可区分性”的绝对与相对

假如在因当事人原因造成的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销售数额无法区分的情形中一律不认定相关的销售数额,是容易造成法律实体上的不公。但这种罪刑上的失衡并不是简单靠法律规定可以弥补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总是会生成更多法律文本上无法穷尽的情形,这种失衡应当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恰当的法律规则和诉讼策略、方法,以及由此所引导的侦查手段的针对性完善来加以校正。

从现有证据对混同数额区分的支撑程度上,可以将混同制售中的销售数额的不可区分性分为绝对的不可区分和相对的不可区分。绝对的不可区分一般是指当事人不做如实供述且没有其他客观证据和旁证予以佐证的情形,包括因客观原因致混同制售的数量或销售额无法确认、购买人无法找到、混同制售的商品灭失等情形,可以称为“可区分性的丧失”;而相对的不可区分是指存在一定的基础证据(当事人的供述、可用以旁证的客观证据、证人证言等),具有查明事实并对混同销售数额做出大致区分的可能性的情形,包括当事人大致知悉混同制售的数额比例而不如实供述、已销售的部分产品客观上无法查明但产品制售中的混同比例有一定规律性、因没有遵循统一的价格策略而导致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无法区分等情形。[⑦]

(三)相对性的补足及推定的运用

从证据法的角度看,相对性的补足就是利用现有证据发展潜在证据,从而形成(法律意义上)完整的证据链。相对性补足的目标是使相对不可区分的混同制售的销售数额在法律上可以做出区分,而相对性补足的方法可以考虑运用推定。所谓“推定”是根据某一基础事实断定另一项推定事实存在的法律规则, 依照其与证据的关联度应属于一种非证据证明方法,或者说是一种间接证明方法。刑事推定的运用应当满足高度之设置必要性、举证之困难性、合理之关联性、反证之容易性、以及推定之可能性等条件。[⑧]混同数额推定是根据查明的基础事实来推断未查明事实中数额的分布情况,其推定的内容属于客观之内容,且存在反证之容易性,应当在实践中合理运用以减轻检察人员的证明责任。

在考虑混同的比例、未销售产品的混同情况、已查明部分产品的混同情况、证人证言等因素的基础上,混同制售中各部分销售数额可以借由数量推定来间接实现。具体的推定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已知当事人未销售的产品中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包装比例固定,且已查明的销售产品的混同比例与未销售的产品相同,或当事人对已销售部分产品的混同比例无其他有证明的相反供述的,则推定所有已销售产品中合格产品与伪劣产品的数量比例与未销售的产品相同。已知部分已销售产品的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比例固定,并已知存在另外的已销售产品数量,推定另外的已销售产品中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比例与已查实的部分相同。

2、已知当事人未销售的产品中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包装比例不固定但相差不大,且已查明的销售产品的混同比例与未销售的产品的混同比例接近,或当事人对已销售部分产品的混同比例无其他有证明的相反供述的,则推定已销售产品中合格产品与伪劣产品的数量比例为未销售部分产品的数量比例的平均值。已知部分已销售产品的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比例不固定但相差不大,并已知存在另外的已销售产品数量,推定另外的已销售产品中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比例为已查实部分的平均值。

3、已知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物品总量和混同比例,但两种产品未遵循各自的价格策略,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则以总销售数额乘以产品的数量比例来推定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这种情况的特殊性在于销售者不但不区分不同类型的产品的定价,而且连同类型的产品的定价也不统一,造成的结果是每个产品不分形态都形成独立的定价策略,因此客观上无法对违法数额和合法数额做出区分。为了侦查便利和法律认定的需要,只能推定每一产品以平均价出售,由此结合数量推算违法数额。[⑨]比如销售者一共混同销售产品500件,伪劣和合格产品单独出卖,其中伪劣产品占60%,总销售额达10万元。但每一件产品的价格都不统一,是销售者根据行情和讨价还价的程度予以定价,所以无法准确获知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这种情况下就可以10万元乘以60%来推定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

(四)价格策略的推定机制

价格策略是指销售者对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定价策略,即具体如何定价。由于伪劣产品销售一般都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因此其在定价上就会呈现出统一化的特征,在完成数量比例的推定后,需要价格策略的配合来实现数额的推定;另外,部分销售者会采取差异化或者模糊化的价格策略,甚至将伪劣产品价格纳入合格产品并以“搭售”等形式来进行销售行为,这也需要对混同制售中的产品的价格策略做一个推定。[⑩]

在进行价格策略的推定时,首先要有总的销售数额、销售数量等前置指标,以用于调整整个定价策略的推定方向,并以无相反证据为大前提。大致来说,价格策略推定包括以下几种推定:(1)不清楚销售实价的,推定销售价格为商品商标上的定价;(2)产品无标签价格的,推定以市场价进行销售,市场价有变动的,以销售时的市场平均(基准)价计算;(3)推定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定价相同。

(五)数额认定规则的完整表述

对于相对不可区分的混同制售,应按以下的顺序适用有关规则:

1、推定(区分)认定规则:在存在进行数额推定的条件且无反证加以推翻的情况下,运用前述之规则从法律上对合格产品的销售数额和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做出推定和确认,并将合格产品的销售数额从犯罪数额中剔除;

2、否定认定规则:有证据证明混合数额中的违法数额未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或者是否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难以确定,且通过现有证据无法确定违法数额时,则放弃对该违法数额的刑事认定;

3、全额认定规则:当有证据证明混合数额中的违法数额足以构成犯罪,但无法通过推定规则区分违法数额和合法数额的具体构成时,可以将违法数额和合法数额全额认定为犯罪数额。在全额认定为犯罪数额后,对被告人应当酌情从轻处罚;[11]

4、补充规则:当有证据证明混合数额中的违法数额足以构成犯罪,但混合数额中合法数额的比例较大,或总的混合数额相较违法数额可能跨量刑幅度时,则不宜将违法数额和合法数额全额认定为犯罪数额,而只能认定有证据证明的部分违法数额。如能确定当事人混同销售的产品中伪劣产品的销售数额达到6万元左右,但合格产品的销售数额可能超过50万元,则不能运用全额认定规则,而只能认定6万元的犯罪数额,或者需要对犯罪数额做出进一步的明确。

五、余论:法律内外的应对策略

混同制售的不同性质数额的区分与计算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所呈现的解决方案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实务性。因为即便在逻辑上能够穷尽可区分的情形,现实中的最关键的难题也在于侦查取证,这就要求侦查取证中要特别留意对未销售产品中合格产品与伪劣产品的混同情况、当事人的生产情况、生产单据与销售单据的对比、销售数量与销售数额的对比、当事人供述与实际确认的事实和购买者等证人的证言的印证、针对数额推定的当事人的反证确认、产销合同之类的文本材料等特定规则中基础要素类的证据的确定和固定。而透过混同制售问题的分析,我们对刑事法网严密度的思考应当注意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准确把握,理解“入罪当严”和“出罪当宽”的内涵。最后,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之外,更应在源头上完善产品制售的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在产品制售的整个流程中,加强对特殊产品的强制检测、完善商业会计制度、探索建立全方位的产品溯源机制、建立跨地区的伪劣产品信息和惩治网络等。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和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打击包括混同制售在内的制售伪劣产品犯罪,同时也能为诸如混同制售行为中的数额区分等难题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案。

[①] 本文以下即以“混同制售”行为来表示同时生产、销售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的行为,而合格产品即意指法律意义上的非伪劣产品,为表述统一下文均称合格产品。同时,本文所使用之“违法数额”、“犯罪数额”和“销售数额”均为同一意义上之概念。

[②] [德]克劳斯·罗克辛著,王世洲译:《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第49页。

[③]  黄维智:《合理疑点与疑点排除——兼论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载《法学》2006年第7期,第154页。

[④]  张明楷:《刑法第140条“销售金额”的展开》,载《清华法律评论》1999年 第2 辑。

[⑤] 《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规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27页。

[⑥] 虽然有人会反驳说合同诈骗罪中的小额合同和后续合同在数额区分上很容易,但是这恰恰说明了这一观点在逻辑上存在一个天然的漏洞,即没有说明合并处理的基础到底是数额的不可分性还是行为的违法性。

[⑦]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相对的不可区分具有查明事实的可能性,指的是查明或认定法律事实的可能性,而非查明客观事实的确定性。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在法律上的映射,并不存在完全的对等统一关系,这与人的理性局限、司法的运作规则等相关,也为推定等法律方法留下了操作的可能空间。

[⑧] 完整表述为:“第一, 高度之设置必要性, 系指依法政策及社会通常判断,有必要明文规定可由前提事实推定待证事实( 推定事实) 存在之高度必要性存在。第二, 举证之困难性, 系指就追诉者之检察官而言, 要提出证据证明推定事实存在极为困难。第三, 合理之关联性, 系指由前提事实推认推定事实之存在系属合理、相当、亦即前提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具有合理关联性而言。第四, 反证之容易性。对被告而言, 要破解推定, 亦即提出证据显示推定事实之不存在并非困难。最后, 就推定之效果及反证之内容而言, 关于推定之效果, 应采'可能的推定’, 并非'强制性的推定’。”见黄维智:《合理疑点与疑点排除——兼论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第159页。

[⑨] 这种推定相对前两类来说效力最低,而且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即销售者在销售时主观上并没有对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区别对待。在逻辑上,该推定是“平均原则”和“比例原则”的结合。

[⑩] 这种推定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法律证明方法中的推定,而是基于事实基础上的一种逻辑推定。

[11] 肖晚祥:《犯罪数额与非犯罪数额混合且无法区分时应全额认定为犯罪数额》,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3月27日“刑事审判”版。

⑼ 《现代刑法学(总论)》 王世洲著 2011年九月出版 求全书TXT PDF版本

【作者】王世洲著
【丛书名】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形态项】 325 ; 26cm
【出版项】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1.09
【ISBN号】7-301-19493-5
【中图法分类号】D924.01
【原书定价】38.00
【参考文献格式】 王世洲著. 现代刑法学 总论.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9.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在北大从事刑法学科研和教学20多年的经验总结。本书将在系统叙述中国刑法总论的基本内容时,特别注重思维方式的建造。本书认为,构造精确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刑法学总论的重要理论任务和教育任务。本书将以国际主流的德国刑法理论和美国刑法理论为参照对象,说明中国刑法的理论选择。本书认为,只有在具有全球性理论视角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和掌握最先进的人类刑法学成就。本书将不脱离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坚持理论的独立品格,以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寻找并论述更好的理论立场。本书认为,脚踏实地和
这个吗?

热点内容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
泗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 发布:2024-11-17 17:29:13 浏览:726
数理法学 发布:2024-11-17 17:24:24 浏览: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发布:2024-11-17 17:05:49 浏览:874
靖边法官 发布:2024-11-17 16:34:25 浏览:76
民事诉讼法修改了多少处 发布:2024-11-17 16:26:29 浏览:667
魔法学院页游 发布:2024-11-17 16:11:07 浏览:371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 发布:2024-11-17 16:10:10 浏览: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