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之道德经
A. 道德经的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复《道德制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B. ”大道至简,一以贯之“道德经原文是什么
“大道至简”
【出处】《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释义回】是说大道理(指答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把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就是事物最本质的大道理。
“一以贯之”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释义】贯:贯穿。之:代词,代“道”。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C. 道德经简体讲述
《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版想。全书81章,分上权下两篇,上篇37章为《道经》,讲述世界观;下篇《德经》讲述人生观。老子在《道德经》中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本体,论述了一阴一阳为道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清心寡欲的个人修养理论,建立起一整套恢宏深邃的宇宙人生观。《道德经》涉及宇宙、社会、人生、军事、政治、医学等各个方面。老子在书中崇尚“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基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的理想社会,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哲学思想。
道教以老子的“道”为最高信仰,相信凡人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由此得名道教,并将此道神化,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
D. 大道至简出自《道德经》的哪章
“大道至简”并非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而是后来的道学学者专对《道德经》思想内属涵的一种概括。
原句为“大道至简,知易行难”,释义见下: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知道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真正的智慧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本质的东西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但本质的来源却是错综复杂的。
大道至简: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知易行难: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知:懂得,认识,明白。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