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礼

道德经礼

发布时间: 2023-07-31 04:19:39

道德经的道德最低标准与最高标准

最高是“道”,最低是“礼”:
其实,道德经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解释自然法则,提倡人们顺应自然法则生存的这么一部经典。我觉得不能用简单的最高和最低来衡量,假如能说出最高与最低,那么道德经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如果非要归纳总结的话我觉得大概以:静、柔、俭、慈、无为、无争,来总结老子的思想。第38章也许能概括您想要的答案:“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未完待续)

㈡ 《道德经》中讲无德无礼然后义至,但论语中“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的说法,区别要有依

■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中关于政治的理论(政道):
主张“以‘道’致天下大同”
大道失回则答退求“以‘德’治国”
德无以施则退求“以‘仁’安民”
仁不足则退求“以‘义’理政”
义不正则退求“以‘礼’相待”
所以“礼”是最“坏”的政治模式。“礼”就是法律。
但是“礼”具备三大优势:
一可操作性最强;
二是可量化、标准化;
三是执行的强制性。

《道德经》包含如下最为完美而至简的法制指导思想:1、参与制定法律的一定是最广泛的群体;2、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老子说的“礼”即是“建”,“建”——立朝律,故:老子的“礼”是真正“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孔子的“礼”与“法律”的概念相差甚远,而是类似于“礼仪”,属“伦理治国”的理论基础,已为一切现代积极思想否定、抛弃。

㈢ 老子 所 讲的 上礼 中礼 下礼 各是什么含义

就是离“道”愈发的远的意思,根据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解释,下德又分为三个层次:仁、义、礼,三者逐次远离于道。上仁者之仁爱,虽非出自自然本性,但却是无个人意图的作为,故曰“上仁者为之而无以为”,意思是说上仁者离道尚不甚远。上义、上礼之人,则离道越来越远,掺杂私心私欲,有强烈追求功利的欲望。到了以礼治国时,则世风下坠,忠信浅薄,祸乱由之而生,为政者以强制手段使人遵守,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㈣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德仁义礼

【一】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戚伏,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二】模型

这一章所描写的是不同的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各不一样,想去探究世界的人都一定是想探究到本质,但认知的深度却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老子在这一章就是描述了五种标准的人,分别是德、仁、义、礼,不同的标准又分上下。上德是不被德所束缚,已经达到无为自然的地步,就好比孔子说随心所欲却不会违反天道。下德是内心仍然有积德相,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循天道。仁也是孔子的核心概念,也是达到了无为的境界,无需刻意就可以遵循天道。义还没有达到无为的地步,还需要刻意的维持。礼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则等。这几种情况有着不同的认知,老子认为如果没有达到道的地步,那可以先去修德;没有达到德的地步,可以先去行仁;做不到仁可以行义;做不到义可以先去行礼。但是如果连礼都做不到,这样如果再有人违反礼,那人际间的和谐关系就可能崩坏,也就有人会做乱了。但不管怎么样都是要守住最本质的东西。

【三】应用

现在想想自己的这个修行的过程也就是一步一步的来就好了。现在自己并没有达到无为去顺道的早链境界,所以就还是需要自己来不断的清理自己,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去处执着妄想等。而自己现在的为人处事,也更多的是在让内心在指引自己,就好像是用直觉和灵感的方式高睁携来思考,而不再是以前的逻辑思维了。这样下来自己的确是比较的好玩的,因为如果只是以这种清静无杂念的方式来修行还可以,但是要再以这种清清静静,以灵感和直觉的认知方式来作用现实的话,可能就是需要改为画面、模型的形式。

这样虽然自己现在仍然是比较初级的阶段,但是只要自己始终是明白到底什么是重要的,那自己也就始终可以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㈤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人们明白什么道理

道德经主要讲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从中回学到。道德经答由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贯穿全书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辩证,想要人们用辩证的思维去想事情思考问题,培养独立的精神。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5)道德经礼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㈥ 礼仪在《道德经》中是怎样理解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并没有提到,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也没有提及。礼仪大概是儒家范畴的东西,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家讲的都是“玄之又玄”的道理,而礼仪则是关乎凡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如果老子的言论涉及礼仪的话,大概不过“守其雌”“不如守中”“不敢为天下先”之类,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告诉人们凡事谦虚谨慎,绝不出头。但是这样解释又过分牵强了。总之,道家几乎没有礼仪方面的专门言论。

㈦ 道德经中关于仁义礼的问题

解老第二十
书名:韩非子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
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
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
则无功;无功,则生有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
德。”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
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
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
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
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
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
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以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
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
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
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
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
仍之。”
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
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
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
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
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
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物不并盛,
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
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
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
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热点内容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
泗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 发布:2024-11-17 17:29:13 浏览:726
数理法学 发布:2024-11-17 17:24:24 浏览: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发布:2024-11-17 17:05:49 浏览:874
靖边法官 发布:2024-11-17 16:34:25 浏览:76
民事诉讼法修改了多少处 发布:2024-11-17 16:26:29 浏览:667
魔法学院页游 发布:2024-11-17 16:11:07 浏览:371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 发布:2024-11-17 16:10:10 浏览: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