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立法人数

中国立法人数

发布时间: 2023-07-31 17:19:46

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立法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与成就,具体如下:

1、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一直没有实现免费。1982年,全国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2.6%。2002年,全国仍然有8507万文盲,其中2000万是青壮年文盲。

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从法律的层面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是改革开放40多年乃至百年来中国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志。

2、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小学升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足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

2016年,我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7.4%,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均超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3、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基础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热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不满也日趋强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此同时,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改革探索也应运而生。

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各个学科的素养标准已经研制完成,这将对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教育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决策,提出“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从而形成了大规模出国留学的热潮。1978-1989年,我国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96101人。1989-2011年,各类出国人员214.9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生源国。

2016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达到54.5万人。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外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到国际科研机构进行共同研究工作。

5、教育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旧教育法统被彻底摧毁,但在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里,由于历史原因,新的教育法律体系并没有建立,教育发展严重缺乏法制保障,这种局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逐渐改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更是依法治国的教育保障。

❷ 我国的法律是不是要达到5千万人才能立法

我国立法有完整的严格程序,并不存在5千万人才能立法的情况。下面介绍一下我国的立法程序:
1、提出法律草案
提出法律草案要由有提案权的主体实施。具体情况如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职权范围内的议案;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人民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议案提出后,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立法议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议程。列入议程的议案,提案人和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工作部门应提供有关资料,提案人应提出关于立法议案的说明。
2、审议立法议案
立法议案提出后,即进入审议或讨论立法议案的阶段。立法议案在提交审议前,可以将草案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各专门委员会审议立法议案涉及到专门性问题时,可以邀请有关代表和专家列席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中国审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立法议案的具体程序是:立法议案先经过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是否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议程。如果决定了,则提交人大会议主席团,由主席团决定是否正式列入议程。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立法议案时,先由提案人作该法律草案的说明,然后由各代表团进行讨论,由法律委员会进行综合和修改,并向主席团作审议报告。主席团通过后,再提交大会表决。主席团如果有不同意见,可提交大会审议。中国审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立法议案的程序是: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交常委会全体会议审议,或决定先交由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由常委会全体会议审议。常委会全体会议审议时,提案人要对立法议案进行说明,然后先分组审议,再由全体会议审议。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议案通常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初审,第二次进一步审议,两次审议后再进行表决。
3、立法议案的表决通过
中国的立法议案由人民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委员采用无记名方式表决(按电钮)。一般立法议案应由全体人民代表或常委会委员的过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应由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民代表通过。
4、公布法律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公布。

❸ 立法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原则 具体是1/2 3/4 还是2/3的人数啊

普通法律需要1/2 ,宪法需要2/3

❹ 普通法律的修改需要多少人通过

普通法律的修改,需要半数以上人员同意,才可以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十四条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4)中国立法人数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十九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律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❺ 中国的立法是精英立法吗

法律代表的是立法的人(阶级)的利益(个人认为)

但是立法代表有几个文盲内?有几个每天骑自行车的容人,有几个拿低宝的?有几个吃药只买便宜的,有几个有病不舍得看病的?

他们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看见的所有不和谐的因素都是听说,看见最多而已,而以他们的身份看见的未必是真实的.
另外至少他们没有亲身感受过,所以他们的法律无法完全代表中国所有人的利益,只能代表某部分人的利益.这个也是难免的,另外法律不可以乱改动,否则 朝令夕改 是不可以的,当然古人就有"不法先王之法"所有有时候需要做局部的调整....
所以我们立的很多都是局部的调整和对新事物的立法.尽管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不过也可以忍受了。

❻ 全国人大立法程序的变化

中国人大立法50年回眸

立法体制日臻完备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重大改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年来,
新中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54年,新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第一部宪法,还制定了5部国家机构的组织法,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当时,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立法体制,立法权集中在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没有立法权,也没有赋予国务院和地方人大立法权。”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康生介绍说,由于立法权集中在全国人大,无法适应繁重的立法任务的需要。因此,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依照宪法的精神,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单行法规;1959年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授权常委会在大会闭会期间,对现行法律中的一些已经不适用的条文适时加以修改。

说到我国的立法体制,很多法律专家和老“人大”都不约而同地提到1979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加快立法步伐的需要,我国对立法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体现在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的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82年12月制定的现行宪法以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授权决定之中。”胡康生进一步解释说,“第一,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第二,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第三,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第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法律和行政法规作变通规定;第五,授权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制定特区法规。”

立法体制的改革催生了累累硕果。从1979年到2004年6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通过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323件(现行有效的法律212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138件,法律解释10件;国务院制定了970多件行政法规(现行有效的650件);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上万件地方性法规(现行有效的7500多件);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过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立法程序日渐成熟 普通百姓走进立法“大厅”

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是否应该负全责?骑自行车能否载人?这些与人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成为9月3日北京市人大举行的立法听证会上的辩论焦点。

这次就《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征求意见稿举行的听证会,仅来采访的记者就有好几十人。

除了关注听证会的内容之外,人们对立法听证这一形式也备感新奇。

其实,放眼全国,人们发现,立法听证会已经在许多地方举办过。比如,8月底,山东省人大举行立法听证会,就《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草案)》中的有关条款听取意见,普通渔民参加了听证会。5月13日,辽宁省人大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内容是与广大消费者利益关系密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20名陈述人中普通消费者代表就有11人。

“立法听证”不是各地今年的创新。早在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立法法》就将立法听证引入立法程序。可以预见,全国各地今后还将举行更多的立法听证会。

近年来,各级人大常委会广泛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向全民公布法律草案等多种形式征求各方面意见。公众参与立法,已经从具体法律的探讨,延伸到了法律规划的制定。对此,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普通百姓走进立法“大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年来,我国立法程序的变化和进步还有许多。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提到一个立法术语———“三审”,也就是三次审议。在全国人大成立初期,一部法律草案一般一审二审就通过了,随着我国立法程序的日益完善,现在一般改为三审,争议较大时甚至进行四审、五审。

回首人大50年法制之路,“立法听证”、“三审”等变化,无不在告诉我们:我国的立法程序日渐成熟。

立法质量日益提高 修改法律数量近年来大幅度增加

进入新世纪,我国立法突出强调“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民主的发展等形势的变化,我国立法工作中不再是单纯重视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也开始重视修改修订原有的法律法规,同时对不符合形势需要的法律法规进行废止和清理。九届全国人大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修改修订法律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制定法律的数量。有关专家指出:“这是我国立法工作努力适应形势的发展,注重立法质量的一个明显体现。”

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关于加强立法工作的精神,在前几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基础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一个重点”的立法工作思路。“一个目标”就是争取在本届任期内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一个重点”就是提高立法质量。

多年来,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用立法法的形式把立法程序完善起来,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坚持立法、修改法律和适时废止法律并重,等等。坚持举办法制讲座也是一项有效举措。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每次会议闭幕后都要举行法制讲座,讲座紧紧围绕人大常委会正在或将要审议的重要法律案进行,以增加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审议质量。

面对每一部法律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总是反复研究推敲,多次审议,保证了立法质量。“有些新制定的法律,与提请初审的法律草案相比,新增加的条文占1/3左右,内容有修改的条文占1/2以上。”有关部门提供的这一数字,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待立法严谨态度的有力佐证。

热点内容
法律公司开业典礼新闻稿 发布:2025-01-11 14:24:52 浏览:494
中华全民共和国合同法 发布:2025-01-11 14:20:17 浏览:238
劳动法中关于被辞退员工工资待遇 发布:2025-01-11 13:45:31 浏览:550
高要司法局 发布:2025-01-11 13:44:53 浏览:125
最早货币立法 发布:2025-01-11 13:40:11 浏览:766
大学生对性道德 发布:2025-01-11 13:24:13 浏览:61
恩阳法院执行 发布:2025-01-11 13:04:37 浏览:708
法官司法廉洁 发布:2025-01-11 12:41:40 浏览:318
经济法基础课程感想 发布:2025-01-11 12:38:36 浏览:715
经济法个人结算账户 发布:2025-01-11 11:51:29 浏览: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