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立法
『壹』 2017年新警察法什么时候公布
《人民警察法(修改)》目前还没有发布,还在立法过程中。
2016年12月,公安部在专官网发布《人民警察法属》(修订草案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较仅有52条的现行人民警察法,修订草案稿内容大幅增加,达109条。2017年11月,修改人民警察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2018年9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公布,《人民警察法(修改)》属于第二类项目47件法律草案中的一项“需要抓紧工作、条件成熟时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
(1)公安部立法扩展阅读
现行《人民警察法》于1995年制定,2012年曾修订过一次,新修的人民警察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人民警察法》分总则、职权、义务和纪律、组织管理、警务保障、执法监督、法律责任、附则8章52条。
『贰』 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是属于规范性文件吗
是的。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专务职能的组属织,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和特定事项,涉及或者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法定区域或其管理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能够反复适用的立法性文件或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这是最高检与公安部联合发布的,性质上属于司法解释。
通常对于规范性文件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
一、广义的规范性文件
一般是指属于法律范畴(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性文件,以及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
二、狭义的规范性文件
一般是指法律范畴以外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当前这类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体非常之多,例如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法院、检察院等。
『叁』 公安部的《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计分办法》是否涉嫌创设行政处罚种类,是否违反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
本人认为记分不是行政处罚。理由如下: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对其行政许可行为的一种监督检查,行政处罚法第八条对行政处罚的种类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即“(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通过对比可知“记分”不属于此上(一)至(六)行政处罚种类中的任何一种,且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四条明文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累积记分制度。”其中一句“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累积记分制度”也明确将“记分”排除在了行政处罚的范畴之外。因此行政处罚法第八条中“(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这项兜底条款在此也不适用。因此“记分”不属于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
对于被许可人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行政机关可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行政处罚则是行政监督检查行为可能产生的后续结果。根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五十八条的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达到12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扣留其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人应当在十五日内到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或者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参加为期七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学习。机动车驾驶人参加学习后,车辆管理所应当在二十日内对其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考试。考试合格的,记分予以清除,发还机动车驾驶证;考试不合格的,继续参加学习和考试。拒不参加学习,也不接受考试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公告其机动车驾驶证停止使用。”由此可知,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达到12分的,在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考试后,其记分是可以清除且可以发还驾驶证的。对其给予记分是为了让代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通过学习的方式促使其整改,是对被许可人的一种监督检查。
综上所述,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对原告代某的机动车驾驶证记12分的行为性质应是一种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而不是一种行政处罚。
『肆』 传销怎么样举报,国家这方面是否有立法, 怎么走法律途径
可以直接拨打当地110举报电话或者公安部举报中心
公安部
公安部经济犯罪举报中心:010—65204333
打拐举报电话:010—84039250
公安部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10—65254722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举报电话:010—65233456、65212870
http://wenku..com/view/84e7eabbbd64783e09122bdd
目前,国家还没有直接针对传销的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六、关于罪名的适用问题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同时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并实施故意伤害、非法拘禁、敲诈勒索、妨害公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聚众冲击国家机关、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http://www.lawxp.com/statute/s1743149.html
『伍』 公安部有立法权吗
人大有立法权,最高人民法院有司法解释权,公安部没有立法权和司法解释权。
『陆』 公安部什么时候修改立法让色盲,色弱可以考驾照
我觉得如果人性化一点交通指示灯完全可以优化成颜色加图案的形式
只需要一个统一协议
谁知道会不会有这一天
『柒』 中国公安部消防局的法规标准处
编制消防立法和执法制度建设规划,拟订消防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和执法制度内;负责容局机关文电的法律审核;指导消防法制建设,开展消防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执法检查、执法过错责任认定等执法内部监督;指导消防执法听证、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工作;制定国家和行业消防标准发展规划、标准体系及管理规定;组织、指导消防标准的制修订和宣贯工作;
指导执行消防标准相关的消防技术论证和建设工程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工作;负责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国际消防标准化的国内归口管理;组织消防标准化学术交流与研究。
『捌』 微信群已经立法,规范管理是真的吗
是真的。国家已经立法,一定是要严格管理的。
『玖』 行政拘留会转为刑事拘留吗
行政拘留可以转刑事拘留,而刑事拘留是不能转行政拘留的。
第一、刑事拘留转为行政拘留,没有法律依据,也缺乏法理。
刑事拘留是刑诉法所规定,行政拘留是治安管理处罚法所规定。这两大部门法都没有规定刑事拘留可以转变、抵扣行政拘留,也没有共同的上位法规定可以转变、抵扣。2004年公安部《关于刑事拘留时间可否折抵行政拘留时间问题的批复》说“经征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同意,如果行为人依法被刑事拘留的行为与依法被行政拘留的行为系同一行为,应当将其刑事拘留的时间折抵行政拘留时间。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刑事拘留的,应当依法给予国家赔偿。但是,如果因同一行为依法被裁决行政拘留,且刑事拘留时间已经折抵行政拘留时间的,已经折抵的刑事拘留时间不再给予国家赔偿。”但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公安部的文件显然是越权的。之后,2013年1月施行的公安部《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4条也规定,刑事案件撤销后,可以移交行政处理。但部门规章,显然也不应涉人身自由抵扣,这个本该是法律规定的立法内容。
第二、刑事拘留转为行政拘留,给警方开了后门,缩减了当事人权利。
如果刑事拘留转为行政拘留正当,则意味着,警察办理刑事案件中,一旦发现不对,即可转向治安处罚。这种衔接,有滥用职权而无需承担责任之虞。其次,面对转化的行政处罚,当事人失去了申辩权、暂缓执行治安拘留期等权利,只能束手就擒。再次,违背“一事不再罚”。同一行为,已被刑事拘留过了,再被行政拘留,显然是双重处理。虽然刑事拘留,只是强制措施,但其限制人身自由与行政处罚是无异的,实质上仍是被两次处罚,颇为不公。可见,这个转换机制,纯粹是为权力设计的,漠视了权利,并不平衡。
故刑事拘留不应该转为行政拘留。发现错案后,应当立即撤销案件,释放当事人,已经刑事拘留过的,免予追究行政处罚。如果是违法拘留的,则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其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予以国家赔偿。
『拾』 根据公安部第105号令与《行政复议法》发生冲突,适用哪个法律
应当服从是《行政复议法》。
法律适用原则:
⑴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立法回法》第79条规定,法律的效答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第80条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 政府规章。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⑵ 特殊法优于普通法。《立法法》第83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
⑶ 新法优于旧法。《立法法》第83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⑷ 一般不溯及既往。《立法法》第84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