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的道德
㈠ 人的行为是受什么支配的。道德水平
贪欲,只要有足够的利益
㈡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2)支配的道德扩展阅读: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㈢ 什么是指由错误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
你好 我在网上查到你说的这道题的答案了 请看以下内容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由错误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满意请采纳 如有问题可追问
㈣ 人性支配道德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辩论
人性的主体即为人的情感。而道德的产生是基于人的共性而生成的准则,而影响共性的基础是长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
所以,要是想阐述“人性支配道德”这一种现象,就要从这几步开始:
①描述你所要表达的人性的内容,人性多种多样,想清楚你想说的是善、恶、同情心还是什么别的
②这种人性的现象是如何深入到某一群人的生活当中的。
③说明你想表达的道德的内容,这就是套公式了。某一种人性-通过某些原因从某群人的生活中凸现出来-以长期的磨合于是成为那群人的道德准则。
这就是人性支配道德的论述过程。
㈤ 道德自律包括三个环节
所谓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回具有了主答观性,这是道德判断水平发展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根据这种自律的道德,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至高无上的,而是同伴之间取得协议的结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修改规则。
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皮亚杰从大量研究中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总的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谓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了主观性,这是道德判断水平发展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根据这种自律的道德,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至高无上的,而是同伴之间取得协议的结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修改规则。皮亚杰称这种规则为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规则,与此相对立的是他律道德关系的单方尊重的强制性规则。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由“他律”逐渐地转向“自律”。年幼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评价主要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处于他律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判断已经逐步摆脱了成人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则对行为做出判断。
㈥ 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品行
你好,对于你的这个问题我有以下看法:
1、人们又固定的思想,版或者说是固定的思维模式,后来有了权自己稳定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事情以及所说的话会发生变化,这是无可厚非的;
2、此外,人是群居动物,在我们的四周会有许多人和事,我们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也会受到这些影响,所以人的行为不完全是受自己的思想支配;
3、不断的端正自己的标准,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标准,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好的品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㈦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权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㈧ 你觉得支配人类的是道德还是欲望
最初的人类,为了种族的壮大,为了繁衍生息,他们的内心想法只有性欲。到版了后面,有了历史权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就有了权力,而具体来说,是有了等级制度时,就有权力这个令人神往,令人渴望拥有的东西了。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所以我觉得,支配人类的绝大部分就是欲望,少部分是道德
㈨ 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来因支配的源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9)支配的道德扩展阅读: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从感性开始,经过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由于知性以感性为基础,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获得的知识,一方面只涉及现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没有达到最高最后的统一。
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识的“彻底性”一一不仅要追求关于现象的经验知识,而且要超越经验界限,去追求“终极”、“完备”、“绝对”等等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东西。
㈩ 十大道德名言
01、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斯基
02、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03、道德是一种获得——如同音乐,如同外国语,如同虔诚扑克和瘫痪——没有人生来就拥有道德。——马克·吐温
04、即使不考虑道德因素,不诚实的广告也被证实无利可图。——李奥贝纳
05、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过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动从战斗中退缩的人则是一个懦夫。——罗曼·罗兰
06、道德美,包含两个互相区别的因素,就是正义与慈爱。——库申
07、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胡志明
08、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09、音乐是唯一可以纵情而不会损害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享受。——爱迪生
10、道德活动既受政府长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约。——洛克
11、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雪莱
12、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