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38章

道德经38章

发布时间: 2021-01-03 07:27:37

道德经名句第三十八章

请问您想解决什么?
译文:第三十八章:上乘的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这是版实在有德的;下乘权的德不失离形式上的德,这是没有实在的德。上乘的德自然而然不有心作为,下乘的德顺应自然却需有心作为。上乘的仁有所作为是无意而为,上乘的义有所作为是有意而为。最讲求礼节的人有作为也无人响应,于是强行拽人服从。可见,次于践行自然规律的是有德行,其次是仁,再次是义,更次是礼。下降到讲求过分礼节则是忠信不足,祸乱的开端。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过分自信判断事情发展的人,是虚华的片面的认识自然规律,是愚昧的开始。则有,大丈夫立身处世按淳厚笃实的自然规律,不按浇薄虚华的礼节。因此要舍弃较薄虚化而取用淳厚笃实。

② 7月28日学习《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本章对“道”的不同层次做了详细的描述,阐述“德”“仁”“义”“礼”的区别

③ 《老子》第三十八章全文解释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④ 老子道德经38章中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还是“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无为无以为,
下德无为有以为,
上仁为之无以为,
上义为之有以为,
能无为者是知“道”者,只是有无不为和有不为的区别。
能为之者是知“德”者,只是有无弃人和有弃人的区别。

⑤ 《道德经》第十一、八、九、三十六章的相读后感悟

道德经 版本有好多种 也不知你说的什么。

⑥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是什么主题

真正的道德社会一切需自然而行。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首先要真正体悟回“道”的深刻的含义。答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而这既有区别,但又密切不可分割,现代社会统称之为道德。

⑦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中第三十八章请贴出,呵呵

古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意:
道德高尚者,并不以为自己有德;(实有德)
道德底下者,不承认自己无德,所以没有德;
道德高尚者,并不刻意做作,只是行事皆遵循道的规律;
道德底下者,处处表现出有德,而自认为有道德;
上仁之人有所功成,无心自居
上义之人有所功成,有心自居
上礼之人有所功成,无人与之相应,则以臂拖拽以令人强从。
故失道矣,
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
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
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
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
礼这个东西
是忠信之未落后的产物,
失去礼让,则容易发生祸乱。
能认识到礼前面的这些规律
即取道之精华
而礼这个东西却是愚笨的人认识大道的起始
所以大丈夫处在这些规律的敦厚之上位
不居处在这些规律的浅薄之下位
处其厚实之处
不居其浅表
故去彼取此。只保存敦厚的精华,舍去不好的浮华。

⑧ 《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道家,老子

213验证码7KC :你好。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⑧。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
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上“义”的人有所作为,而是出于有意。
上“礼”的人,出于有意。若是得不到回报。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从之。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
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⑨ 道德经。 38章,去彼取此中去彼是什么

彼取应该语自《道德经》词语
解释说意思三
1、圣摒弃物欲诱惑(彼)保持安足(取)
2、舍弃浮华(彼)保留敦厚(取)
3、要自吹自擂()要自知、自(取)
表达君慎独思想

热点内容
楼正道德经 发布:2025-04-23 19:05:41 浏览:43
法律讲堂cctv社会与法 发布:2025-04-23 18:47:22 浏览:125
婚姻法离婚儿女归谁 发布:2025-04-23 18:41:53 浏览:556
电气高压实验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3 18:41:16 浏览:920
规章制度整改情况 发布:2025-04-23 18:28:30 浏览:771
成立管理小组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3 18:24:49 浏览:312
关于旅游事故责任划分的法律 发布:2025-04-23 18:14:53 浏览:366
刑法与道德的现实关系 发布:2025-04-23 18:13:52 浏览:275
邀约短信是否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3 18:06:28 浏览:416
道德建设征文 发布:2025-04-23 18:04:17 浏览: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