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欲道德经
㈠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读哪个音
jiào(第四声)
所以有时候没有代入感的观看,体察世界事件时间一切的变化。有时候有代入感的观看,体察一切变化的阶段发展等等。
这句话其实是道家的修炼核心。把握内心,放了去体察就是观其缴,收了心旁观就是观其妙。
当我们伤心时,世界不伤心。当我们快乐时,世界不快乐。所以内心和世界是无关的。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处置自己内心和外界的关系呢?这句话回答了。不知道和佛家的明心见性区别是什么,学问用起来总是不够。
(1)有欲道德经扩展阅读
(1) 巡查 [go on a tour of inspection]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释义:几乎被往来巡查的官兵抓到而死。
(2) 又如:徼循(巡查);徼道(巡逻警戒的道路);徼候(巡察守候);徼捕(巡捕)
(3) 激发,激励 [arouse]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史记》
释义:如今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 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以表示对他的尊重, 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
《汉语大字典》2卷909页:缴:终极;归终。《老子》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释义: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徼,通“侥”,边际的意思。
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从常无的境界中体悟它的本源和本体,如要想更透彻精辟,则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㈡ 《道德经》的“有欲观其徼”是什么意思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抄。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㈢ 道德经中所说的“无欲”与“有欲”各作何解
道德经中并没有“无欲”与“有欲”的说辞,应该是断句有误。语出第一章回“故常无,欲以观。答。。常有,欲。。。”
在另一章则有“少思寡欲”一词。
道德经中更多的是“无为”与“有为”的解读。
具体情况可到本人空间看看。
㈣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读哪个音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
1 读jiao第三声 意思1<书>求 2 同侥幸
2 读 jiao 第四声意思 <书>1边界2巡查
文言文中读XI第2声.
㈤ 道德经中 “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怎么翻译
意思是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的人以为无欲就是以一个欲望压抑另外一个欲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随妄念,无欲无求则是休歇妄想。世间一切罪恶纷争无不源于欲望,此乃众生相。
欲望令人欺诈、痛苦、不安,疲惫。观众生日间所作一切无不是为欲望,及至疲惫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来有精神后又再次为欲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复始。
(5)有欲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
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㈥ 道德经中“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窍”是什么意思
老子第一章的内容是《道德经》概论式而阐述的
在这里要纵观道家整体而出发才专能讲有所得。
这里我们要属知道:“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层意。
并且“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一层意。
另外我们也知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一层意。
所以: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推到这个结论
㈦ 道德经中有欲和无欲的关系
无欲,是无以为,就是自然纯朴,来自不做各种掩饰和伪装的真心觉察的各种自主正确行专为,是自然而属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
有欲,就是有以为,是来自后天各种道德约束、本性掩饰后的各种行为,也就是所说的有所为,是“强求”而来的执著,是违反“道”的规律的不自然的结果。
并不是说无为才是好,有为就不对,而是说我们以为有所约束的“为”才是正确的,其实这是一种对本性的无视,是违背了道的规律,真正的智者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放弃,而是说按规律、按逻辑自然发展和变化,不去强求。
无所执着的为,是没有任何污染的清净行为,相当于我们做的一个理论标准或希望值,是种假设的理论理想状态,而所谓现实世界的实际世俗上的有所为,不过是我们在尽自己的智慧来完成这个理论,但结果却有可能错误也有可能正确,所以说是同出而异。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自己如果把我一种对社会、对现实的认识态度,放下错误的执着。
㈧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中的“徼”读哪个音
这个字读音为:jiào(第四声)
它的意思有:
1、巡查。
2、边界,边塞;引申为边关、边卡;再引申为边涯、界限。
3、激发,激励。
常有欲以观其徼”释义为:宇宙万物最初没有名字,不做分别。有了名字,才分出万物。因此,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8)有欲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㈨ 怎样理解道德经第一章的常无欲和常有欲
我又呵呵,是“故常无,欲以观其杪,常有,欲以观其徼。”
欲是“将”的意思,常是“恒”的意思。
道德经第一段讲的其实是有无相生的道理。常无生有,就像树枝的末梢,常有让我们见识到了新的无,就像事物的边际。
结束这个问题吧,或者追问。要知道,北大教授都不一定比我懂《老子》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