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市场法治化

市场法治化

发布时间: 2020-12-16 18:04:52

A. 谈谈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过程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

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首先要不断适应改革的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引领和保障改革,即应当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编纂民法典,制定期货法等一系列新法律,修改证券法、票据法等既有的商事交易法,协调整合三资企业法、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等商事组织法,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为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奠定制度基础。
具体来说,一是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减少公权力对私法主体行为的过度干预,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二是依法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全面确认和保障市场主体的人身、财产权益,消除人们的不安全感,鼓励人们在合法的范围内大胆创业和创新,保障市场主体对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期待。三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不仅要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而且还要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树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法律意识。
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也要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的理念,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从根本上约束和限制公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保障权力的正当行使。要扎牢制度的笼子,使权力的运行守边界、有约束、受监督,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科学、职权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与此相适应,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压缩行政审批权;转化政府职能,合理规范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明确审批的内容和程序,推进政府的信息公开。对市场主体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对政府而言,法不授权不可为。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化,将监管模式从事前监管转变为市场秩序维护,最终使从事核准、审批的政府机关逐渐从市场的监管者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
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司法裁判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法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监督权,禁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插手案件的审理;需要深化司法公开,构建阳光司法。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业已生效裁判文书的执行力度,努力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的一般特征是 a市场竞争公平化 b市场行为法制化 c 宏观调控间接化

国企垄断,限制民企

C. 如何翻译“运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严格环保标准。”(英语语法,英语翻译

原句:运抄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严格环保标准。
翻译:Using market-oriented and rule of law methods to strictly enfo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D. 为什么说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新世纪,正在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研究并解决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已成为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E. 市场管理及其 法制化的内涵

摘要: 本文从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管理,确立文化市场稽查权的独立执法地位,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稽查队伍,规范文化市场执法文书,严格按文化市场的执法程序执法,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探索新的监管方式等方面就如何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市场;市场环境;有效途径
文化市场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形态,一经出现就给文化管理部门提出了如何“管”的问题,文化市场兴起壮大的二十年,也是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完善成熟的二十年,但在实践中,由于“文化市场”的概念界定和分类,在纯理论和纯部门问题上的模糊,直接影响到了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行政管理权的行使。于是,如何客观完整地认识和界定文化市场,制定相关法律并最终明确其行政管理职责的归属,实现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成为长期困绕文化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是法制管理,作为进入文化市场的经营者、消费者、管理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各自合法利益的保障,最终有赖于相关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因此,加强市场理论研究,实行法治是文化市场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文化市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条件。近年来,文化市场立法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基本上结束了多年来文化市场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历史。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文化市场理论研究、文化市场立法滞后于文化市场发展等问题。因此,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健全立法体系,加快立法,尤其是高层次立法是当前文化市场立法工作的突出任务。文化市场大法应尽快出台,现有文化市场的各项管理法规要通过不断修订完善,使其效力层次更高,界定更加准确,更具有操作性的基础上,颁布与之相配套的各项实施细则。逐步实现政策引导、法规制约、法律保障,这样一种综合管理机制,扭转在文化市场治理、整顿中缺少明确而具体的法律依据的被动局面,使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真正做到守土有责、有法可依。一部法律只能有一个执法主体,相关法律的制定同时就是行政管理主体的确定,文化市场大法的出台要求具有法律赋予的具体明确的职责范围的执法主体。这一执法主体地位的确立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应表现在具体明确的职责权限的确立及同协管部门的关系协调上,在这一点上,笔者从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营业演出管理条例》做得比较好,尤其在职责权限的确立及相关主管与协管部门关系上,都值得在以后相关法律制定上予以借鉴。
二、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管理
文化市场的繁荣要有管理来配合和保证,文化市场管不好,很大程度上与管理体制有关。当前的文化市场缺乏统一、有效、规范化的管理格局。管理体制交叉,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就难以做好统一的宏观管理。笔者认为,实现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使整个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建立起管理主体一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新局面,实现管理格局上的规范化。在文化市场大法没有出台之前,在现有文化立法和管理体制基础上,按照“按职论权、各有所司”的原则,弄清协管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关系,分清各自的职责,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进行管理,并主动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做到守土有责,形成文化全面管,公安重点管,工商配合管的管理模式,是当前文化市场的有效格局。这一有效格局,集中体现在现行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但笔者认为,这应该是暂时的。作为文化市场主管部门的文化部门却没有足够力量取缔市场中的非法经营行为。从大文化市场的高度出发,按照统一政策、归口管理的要求,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主管部门的文化市场管理主体地位和作用,确立其有效权威,继续为最终实现统一的市场统一管理局面创造条件。
三、确立文化市场稽查权的独立执法地位,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稽查队伍
制定法律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执行。法律制定的再多再好不去认真执行,等于是一纸空文。因此,为确保文化市场管理法规的有效实施,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执法队伍,加强执法力度。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形态,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文化市场执法工作要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文化稽查队是具有特殊作用的执法队伍,从执法检查、立案取证、处罚决定到处罚的执行,应是一个整体,文化市场的独立执法工作对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其一,文化市场管理力量不足。由于编制、经费等原因,文化市场执法工作都是将确权管理与行政执法检查集中起来,形成了“一班人马,两种职能”的局面。其二,相配套交通、通讯工具和管理检测设备缺乏,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尤其管理费停止征收后,其束缚工作开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这种状况要加以改变,而这种改变必须通过我们扎实的管理工作实践。有作为才有地位,有法律才有保障,我们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争取文化执法应有的地位,并最终用法律予以确认,为文化市场稽查队编制定性,尽快建立起一支素质高、反应快的稽查队伍。以优良的廉政勤政作风和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文化管理专业技能,加强管理的权威性、执法的公正性、办理公务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检测设备及交通工具,以促进管理工作的经常化、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对文化市场实施有效的管理,提高行政执法的效果和质量。
四、严格按文化市场的执法程序执法
自由的历史是信奉程序保障的历史,程序是实体法律得以正确实施的法律,没有程序就没有权力,没有事先公布的程序就很难有公正的结果。现已公布的《文化部文化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和与之相配套的文化市场专用执法文书,在具体执法活动中有效保证了执法行为的公正和严肃性,推进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并为相应的监督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所以,严格规范文化市场执法文书,按程序执法,是文化市场法制化管理的需要。为此,应本着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稽查工作制度,以促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执法。同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程序执法,积极发挥执法监督机构的作用,有效保证文化市场法规的实施质量,促进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依法保护业户的合法权益。
五、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探索新的监管方式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应用越来越迅速。在文化市场领域,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更加是势不可挡,为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给管理带来挑战与压力的同时,也为革新监管手段创造了新的机遇。这就需要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探索新的监管方式。要将事前审批改为事中和事后监管,要将文化市场稽查定位于新的历史条件之下,面向相关文化领域的前瞻性大文化市场。这种改革无疑是对文化市场稽查工作的挑战。文化市场走综合执法之路,一统形式不可逆转。在相关文化领域内实行综合执法,统一行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文物、版权等部门的执法职能。综合执法机构可取以上各部门之执法职能作为政府组成系列,单独设置。一些地方的试点实践证明,在文化领域内实行综合执法,不但有效解决了当前普遍存在的机构膨胀、职权交叉、多头执法、效率低下、干扰执法和执法扰民等问题,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文化市场的特殊属性和执法的专业性,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节约了执法成本,减少了相互之间的牵制和矛盾。有利于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符合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的有效改革措施。

F. 市场化法治化营销环境如何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这个市场化法制法治化营销环境呢,可以更好的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潜力,能够让社会与市场经济呢在有序合法的轨道上运行。

G. 如何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先行先试16项法律服务改革创新,致力于把自贸区建设成为全国法律服务业改专革创新的先行属地、粤港澳法律服务业深度合作示范区;成立广州首家粤港合伙联营律所,打造与自贸区产业发展高度吻合的律师服务团队;特邀香港律师参与调解,构建国际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在161个村(社区)实现法律服务站全覆盖,将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到每个角落。


H.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理论命题。在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今天,重估“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价值,对“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进行再认识,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法治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倘若没有法治作为保障,那么从根本上讲产权是不安全的,企业不可能真正独立自主,市场不可能形成竞争环境并高效率运转,经济的发展也不会具有可持续性。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法律来解决市场经济活动的秩序问题。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备的法律,才能发挥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

所谓“法治经济”,就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倡导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律服务调整经济关系,规范经济行为,指导经济运行,维护经济秩序,服务经济发展,促使市场经济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地发展。法治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现代法治的有机融合,就是成熟的市场机制与良好的宏观调控机制都通过法律的整合作用而衔接契合。现代市场经济要以法律为纽带,以市场为中心,把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活动及行为紧密广泛地与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以充分获求和实现经济活动的效益。

总体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理念,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更加需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具体而言: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理念,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立法作用,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客观地讲,“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口号对立法活动影响最大最显著,正是在“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口号的驱动下,中国市场经济立法进入了快车道,经济立法呈现跨越式发展,经济立法的数量和规模急速上升。需要指出的是,在重温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大力倡导和强调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稳健立法观。这种强调“实践、试验和反思”的立法思路,是与我国渐进式改革模式完全一致的,符合立法工作的基本规律。

从根本上讲,也是与人类逐步演进的理性认识能力相适应的。遗憾的是,自“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口号大为宣扬后,法学界乃至立法界都出现一股立法“过热”心态,不少学者提出法律移植,主张超前立法等非理性的观点。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法律,作为渐进改革的模式, “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稳健立法观更为切实可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形势下,以完善法律体系为目的的立法工作,更要大力倡导“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稳健立法观。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理念,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司法作用,倡导“能动司法”,维护司法公正,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司法机关提出和践行了“能动司法”的理念。“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为司法系统孕育、提出和实践“能动司法”理念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能动司法”理念在服务市场经济发展方面体现得更为鲜明。“能动司法”理念促使法院将审判工作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例如,司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招商引资保护力度,切实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处理好事关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建项目等事关规划全局的纠纷,运用司法的智慧创造性地配合经济建设大局,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理念,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法律服务作用,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为繁荣市场经济提高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以律师、公证、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等为主体的法律服务业,可以防范法律风险,优化法治环境,解决法律纠纷,为企业开展“法律体检”。法律服务业要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例如,开展律师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行动,发动律师积极参与企业的资本运营、资源管理,使法律服务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做到建议于决策之前,服务于运行之中,全方位、多渠道地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防范,鼓励积极开展“法律体检”活动,法律顾问主动参与到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当中,主动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用法律的武器把企业经济活动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化解在萌芽之中。如今,在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法律服务业更要在优化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方面积极作为,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是经济建设的法治指南针。在纪念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深刻、准确、透彻地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理念,重估其价值,充分发挥法治在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I. 市场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关系详细一点

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全世界范围看,市场经济必须在法治建设基础上运行,如果法治不健全,市场经济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国际上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法治建设都很健全。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一起产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就是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健全的过程。
(一)西方市场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过程与经验分析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法治建设的健全是近代西方文明的主要特点,市场经济促进了法治建设的健全,而法治建设又加速了市场经济的的发展。1890年美国颁布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立法开始。随后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陆续制订了相关的经济法。目前,法律维护市场秩序和管理宏观经济已成为西方社会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充分证实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沿革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建设,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市场健康运行的客观需求。通过法治建设,可以有效杜绝市场经济中钱权交易,防止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弊端给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约束和抑制经济腐败,保证市场经济有序进行。市场经济的建立,就需要通过法律来协调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尽量使经济结构合理高效,并且通过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体现全民意向,利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法律制度来管理市场经济。、
(三)市场经济与法治经济在本质相同
现代市场经济不是完全自由的竞争体系,而是一个有序、规范的的市场环境。这个环境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规章制度来体现的。相比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更加有效,但前提是具备完善合理的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市场经济与法治经济本质上是相同的。法治经济是国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运行客观要求的法律,并在经济运行中严格遵守执行,使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市场经济中各主体、行为都在法律要求范围内规范进行,一切活动法治化。

J.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一命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的部署为契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法治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市场经济与法治具有内在契合性

市场和法治被称为现代文明的两大基石。一般认为,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治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法律作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行为规则,虽然在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和计划经济等形态下也已存在,但大体上可以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形成了具有了法治特征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经济的市场化要求社会的法治化,也就是说,市场经济越发达,法治也就越发展。马克思认为“先有交易,后来才由交易发展为法制。……这种通过交换和在交换中才产生的实际关系,后来获得了契约这样的法的形式”。这深刻说明了法律产生于市场交换的实践,并随着市场交易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行为及其发展形态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诸如血亲关系、宗法关系、宗教戒律、传统习惯和道德伦理来约束,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权力和社会治安秩序的工具。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社会化大生产程度很高,但没有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利用行政权力来管理经济、配置资源,法律是行政权力的延伸。而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生产、交换的规模越来越大,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已经超出血亲、种族、道德伦理和行政权力等调整的范围,就需要有专门的权威的行为规则来约束和规范经济社会活动。可以说,计划经济的法律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命令式法律体系,而市场经济的法律是以经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为核心的规律性法律体系。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利用法律来实施控制和干预,但政府权力的本身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格限定,市场经济对行政权力的经济限制构成了推动法律约束的基本条件。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表现为以下诸方面。

首先,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法治。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承认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上按照市场规律自主表达经济利益需求。法律可以保证市场主体对其合法拥有的物质财富享有支配、使用和处置的权利。离开了法治,市场主体地位的独立性和平等性就得不到充分的确认和保障,也就谈不上公平交换,市场机制也就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其次,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规则的形成需要法治。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契约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推动力。通过竞争形成优胜劣汰,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之所在。但是,各市场主体在竞争中为了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会采取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如欺诈、虚假广告、违约、制假售假、不正当竞争等;市场经济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无序竞争、信用缺失、审批过多、权利寻租、市场混乱等乱象,存在市场运行的安全风险,不利于各类市场要素活力的迸发。用法治来规范市场秩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才可以减少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交换中的合同和信用关系也只有得到法律上的确认,才能成为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契约关系,才能防止权力对市场的不正当干预,保障市场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再次,法治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市场调节存在一定缺陷,存在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有效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的正确引导。但多年来的经济实践证明,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如果不加以规范,就会诱发对市场主体的不当行为,出现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不当干预,侵犯企业和个人的权利和利益等现象。法律作为具有普遍、明确、稳定和强制特征的行为规范,把宏观调控纳入法治轨道,有利于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原则上每个市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主张机会公平。但市场经济的公平,是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公平,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公平。这实质上是资本所要求的公平,而不是劳动的公平,更不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的公平。市场经济是在价值规律自发作用下的发展过程,不同市场主体由于占有的要素资源不同,必然产生资本高收入和劳动低收入的悬殊差别和分化。市场经济不仅承认这种差别,而且是维护和扩大这种差别的。因此,这种分配差别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的。如果没有国家依靠法治手段建立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必然会继续扩大,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用法治引领和推动市场经济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进入历史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依法推进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显得更加突出。而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法律基础仍比较薄弱,法律规范仍不完善,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法治建设与体制改革不同步等问题依然存在。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让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可以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规范市场秩序。而只有法治的市场经济,才能有效适应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用法治引领和推动市场经济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用法治创新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决定》指出:要“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良法才能善治。保障公民财产权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阻止权力与资本结合、权资交易对人民利益的损害,需要法制来保障。要实现市场主体同权,需要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产权保护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各个市场主体的资源禀赋不同,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市场主体资源禀赋的差异可能导致弱势的市场主体包括弱势群体的利益或财富受到侵犯,因此,社会就需要制定一套公平的法律制度来给以保护和帮助。虽然《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法》、《担保法》、《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实施使市场主体的产权和利益的保护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伴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各类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就显得明显滞后。市场主体的财产权要依靠法治来得到充分的确认和维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经济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类财产权都要求有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作为保障。为此,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这充分说明了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的产权的重要性。创新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维护我国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的动力,推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用法治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边界,保障市场经济持续健康运行。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效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司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审批过多和监管不力并存,仍有部分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进行不合理干预,这往往会导致资源错配和经济效率低下,制约了市场配置资源决定作用的发挥。执法不严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害食品事件频发,腐败问题更是令公众对公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信任度削减,我国经济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大都与法治缺失有关。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消除政府不当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地方各级政府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以法治精神推进法治经济发展和法治政府建设,厘清政府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更清晰地界定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用法定责任整治权力缺位,《决定》指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明确政府在履行政府职能过程中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为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我们决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使政府真正做到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热点内容
2016合同法pdf 发布:2024-09-19 22:42:11 浏览:606
建发集团法律顾问年薪 发布:2024-09-19 22:24:40 浏览:409
反对永居条例 发布:2024-09-19 21:41:27 浏览:602
民法315 发布:2024-09-19 21:33:56 浏览:483
刑法的根基与哲学 发布:2024-09-19 20:59:19 浏览:462
潮州基层法律服务所 发布:2024-09-19 20:45:47 浏览:552
苹果售后条例 发布:2024-09-19 19:51:38 浏览:510
合同法第211条规定是什么 发布:2024-09-19 19:15:50 浏览:488
不能成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事 发布:2024-09-19 16:35:44 浏览:350
民事诉讼法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条 发布:2024-09-19 16:34:45 浏览: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