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钱财
『壹』 是钱财重要还是道德
道德,钱没了可以赚,道德没了花钱也补不回
『贰』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2)道德钱财扩展阅读: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叁』 为什么人会觉得金钱与道德相悖
金钱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金钱的哲学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哲学和社会哲学。用哲学的观点来说,金钱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
1、金钱是商品社会的必需品
①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也是不行的。
金钱的学术概念是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金是黄金。马克思曾经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钱原来是一种大锄(农具),形状象沙和尚的禅杖。曾经在我国很多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人们便把各种货币简称为钱。
货币(金钱)拜物教就是把物当作神来崇拜。
金钱不是万能的。海外华人作家孙淡宁在《农妇随笔选》中写到:“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没有商品和货币(金钱)。
但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社会生存离不开金钱。有个贫困地区的县委书记去看望穷“亲戚”,他掏出了1500元钱,把1000元钱交给农民,资助农民发展生产;他们越谈越有希望、越谈越有把握,临走时书记又掏出500元钱交给农民。他当初为什么要留下500元钱?因为他也不是超脱社会的救世主,他在生活中也需要金钱。多借给农民500元,他就要过紧日子。
②缺钱意味着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需要带领和帮助老百姓赚钱的好干部。“干部两袖清风,群众两手空空”不是社会的理想状态;理想状态是:“干部两袖清风,群众舍己为公;干部能挣会花,群众致富发家。”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扶贫攻坚战。党和政府要尽职尽责,先富起来的人们要出钱出力,缺钱贫困的人们更要努力奋斗。
2、金钱是个人德才的试金石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①奉献的境界(品德)
“黄金数吨,只吃三顿;房间无数,只睡一铺;以钱助人,心满意足。”
②算账的才能(智慧)
第一,政治前途帐。贪污腐败将会丧失政治前途。
第二,经济收入帐。有一次开座谈会,一个领导干部的家属算了一笔帐:夫妻双方每月稳定的收入近万元,维持家庭的生活已经比较宽裕,比起改革开放前已经改善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比起身边的许多人来说,也强了许多,应该知足了,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这一切。
第三,人身自由帐。贪污腐败被判刑失去人身自由。
第四,家庭幸福帐。贪污腐败损害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3、对金钱要有底线和高压线
要自觉遵守法律和财经纪律。
①不要贪小便宜,用假发票报销;
②不要滥用权力,接受小人贿赂;
③不要滥用钱色,导致他人犯罪。
前一条是涉及金钱的做人的底线;后两条是涉及金钱的做人的高压线。
『肆』 道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权、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4)道德钱财扩展阅读
“道德”一词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伍』 道德与金钱能不能统一
反方:道德与金钱不能统一。
第一,道德只是内心的一种修养,版并不能换取等价的金钱。权
第二,社会是物质社会,生活是物质生活,所以金钱容易让人类偏重于金钱,只要不触犯法律。
第三,人类内心本能的自私欲望,总有人为了利益金钱而舍弃道德。
第四,如果道德和金钱能统一的话,世界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诈骗案件,也不会有国与国之间的金融之战。
第五,如果道德能统一的话,世界就是无人世界,只要有人的世界金钱和道德就无法统一。
『陆』 古人关于金钱与道德的名言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柒』 钱重要还是,还是道德重要
人生的顺位:亲情来=>健康=>钱财'地位~源~ps:不要把我们积的德(福份)都换成钱财了~~(不过'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佛缘")~~~
钱重要'道德也重要~~有了道德'则钱财容易守住~~没道德的话'钱财留给儿女 也守不住~~
中国人讲:"祖辈可以往下积"~(积阴德)~~
『捌』 道德和钱财哪个重要
要看钱财的多少以及为了这个钱财你准备缺多大的德了。
别信神马富贵如浮云的P话,只不过没达到他的心理价码而已。
『玖』 品德与钱财不符
LZ辩题不全,希望能补充上完整的题目.
如果单单从现在这个观点的角度来说,那么几乎都没有辩版论的需要了.金钱怎么能权和道德平行?是说钱多的人道德就高尚?还是说有道德的人就能赚大钱?都显然都是不成立的.甚至不需要辩题,用常识就能驳斥了.
希望LZ能补充说明一下题目,尽可能详细一些.还有因为不同队员分工不同,请说明一下你要几辩的材料.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帮助您.
全程手打!
『拾』 道德修养比钱财明利贵重的例子
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梨无主”与“心中有主”
元代的许衡,夏季的一天与众人行走,口干舌燥,正好路边有一片梨园,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只有许衡默然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这梨没有主人啊!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乱吃,现在世道混乱,梨无主,但难道我的心也无主吗?”许衡没有吃梨。
后人论及许衡,历来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他遇事古板,不知变通,活该挨渴;后一种是认为他能自觉抵制诱惑,可敬可佩,理当效仿。笔者是赞同后一种看法的,而且认为,许衡的“我心有主论”,不仅可名垂史册,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心中有“主”,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因环境、机遇的改变而改变。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做人的原则,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心中有“主”,决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党的宗旨和党的纪律,就是自己心中有“主”,心里始终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心百姓的疾苦,不为各种诱惑所动,这才能真正称得上心中有“主”;反之,贪污腐化,违法乱纪,沉醉于灯红酒绿,舞场麻场,就是心中无“主”。
心中有“主”,难在始终如一。有的人前半辈子心中有“主”,后半辈子就心中无“主”;有的人遇到小名小利尚能心中有“主”,遇到大名大利便心中无“主”了。这些年来,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几十年来一直清正廉洁,可谓心中“主”,可临近退休了,心中的“主”便荡然无存了,决心要大捞一把,结果“伸手被捉”,如陈希同、郭政民、管志诚之流。
搞市场经济机遇多,诱惑也多。作为一名人民公仆、党的领导干部,要想“拒腐蚀,永不贪”,一辈子清白,就必须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心中有“主”,“内怀铁石之心,外负陵霜之节”,才能像焦裕禄、孔繁森、林炳熙那样,乐于奉献,不谋私利,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