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扶不扶道德

扶不扶道德

发布时间: 2021-01-03 22:16:41

Ⅰ 老人跌倒扶不扶 不只是道德问题 阅读答案

于“扶不扶”的话题,隔三差五地会热一回,几乎成了检验公众道德指数的“试纸”。不过,最近的一些“测试”似乎有些离谱。
近日,有媒体派记者到不同地点进行现场测试,用“摔倒街头”的体验式采访,看看危难之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里施以援手。无独有偶,某单位主办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 “假摔”来观察市民面对此情况的反应,还对第一个施以援手的人现场送汽车大礼。
此类“假摔”测试,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鼓励更多人行善举,希望能对社会道德生态作一回实证研究。但是,用“假”来测试道德和爱心,终究不妥,还会带来副作用—今后,人们在面对“扶不扶”的问题时,既要纠结会不会好心反遭讹,还会怀疑“这是不是一个测试”。这样,无疑给道德生态加了一瓢“浑水”。见路人摔倒,有些好心人想扶,却怕成为“试验品”;有些人本不想扶,头脑中却闪过“可能会幸运得大奖”的念头而去扶了。这样的情况下,又该如何为路人的道德水准来打分呢?
“扶?还是不扶?”近年来,人们不断讨论这个话题,每次有新的相关事件发生,这个“经典之问”就会热上一回。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现在的舆论往往就是两极:不扶,你就是见死不救;扶了,你就是道德高尚。一些“假摔测试”也是这样非黑即白的结论。事实并非如此。不扶,有可能是因为不懂急救知识而不敢扶。有人摔倒受伤,遭围观,不能简单加上一句“围观人群无人施以援手”的评注。多数情况下,围观者并不是看热闹,有人在焦急地商量应该怎样施救,有人拿出手机呼叫120救护车,有人自动在伤者周围设立 “警戒线”,以免倒地者受到其他伤害。社会道德生态包含了人们的多种想法、规则、行为,凡此种种,不是一两场测试、不是“扶不扶”的简单选择题可以测试出的。
与其做一些所谓的 “爱心测试”,不如更好地为爱心护航。今年全国两会上,“扶不扶”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有委员提出,“扶不扶”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诚信”、“友善”、“公正”、“法治”等相关联,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力量,要把诚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推动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代表委员还呼吁,大众舆论不要跟风炒作事件过程,而应更多地关注结果。如果每次结果都叙述得明朗,是非曲直都讲清,让人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惩罚,就能给社会建立信心。有人大代表从法律的角度去评价 “扶不扶”,指出法律要引导善、遏制恶。按照民法的精神,不扶,你不是罪犯;扶,是道德高尚的表现,法律保护你。如果你说扶你的人撞了你,你要举证,而扶的那个人不需要举证。有了这样的鼓励,就会打消人们的担心。
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鼓励人们做好事、行善举,要坚守某种“不变”,那就是怀着一颗纯净的心灵去帮助他人,从中得到快乐。但也应该看到,社会环境变了,思想多元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廓清一些观念,健全法律和制度,呵护爱心,保护善举。

Ⅱ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

时间已经过了这么久,这已经恐怕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了吧,为什么每次这样专的事情,媒体啊属,都要把这样的事情归为道德问题,那么我请问你小悦悦事件,是道德问题吗?路人见着当作没看见他一定要承受道德的考量吗?这不公平,非常的不公平、
而且这个话题批判性太强,不是扶起跌倒的道德,是扶起社会的责任,到了现在这个时间,应该有人可以意识到,老人扶了被讹诈不是个案,撞了老人不承认也不是新鲜事,有人被讹自杀了,有人被长期的压力整的生活昏暗,有人花钱了事。那么谁又为那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人买单,谁?那三个小学生,后来平反了,可是那三个家庭是搬家的搬家,后来发了5000元的好人奖,有用吗?损失的仅仅是金钱吗?孩子那么小就面对这样的阴影,仅仅是一句道德就能帮助他们了吗?我觉得很不公平、
先说老人为啥要讹人,是道德问题吗?这是社会责任问题,他要是不努力讹诈你,他家可能就完了,高额的医药费承担不起啊,这个时候既然事情都曝光出来了,是不是政府,这个社会也要尽一些应尽的责任,这么多年缴税,福利呢?看不到,养老金,拿不着,住房公积金,在哪里,这个时候政府不管,谁管、

Ⅲ 老人扶不扶从道德法律和谐社会角度分析(

这个是社会热点问题,既包含了法律方面的内容也涉及到了道德层面,具体如下:内

  • 道德层面:由于社容会上碰瓷现象的出现,导致部分老年人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作为路人,并非不愿意去做,而是切实害怕;

  • 法律方面,这个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所以作为好心人,在做这样的好事儿的时候,应该提前做准备,比如说用手机拍摄、让路人作证等。

Ⅳ 老人摔倒扶不扶反应了什么道德问题

反应的更深层抄次的问题是社会保险袭体系不完善。不是每个人生来都这么冷漠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老年人老无所依,很多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而没有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遇到摔倒可能去医院治疗的事情老年人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而出现

Ⅳ 以道德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到底扶不扶

到底扶不扶

前不久,我在食堂吃中午饭,身边的过道来来往往,一个手里拿着饭盒的女生“哎呀”一声滑倒在地上。周围的人都放慢了脚步,却无人上前伸出手拉她一把,那女生也很快的收拾起饭盒低着头跑掉了,食堂又恢复了嘈杂。原本只要有人伸出一只手便会有温馨友好的画面,最终却是女生的狼狈收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我们高喊着“和谐社会”、“友善待人”的口号,却发生了“某公司白领在深圳地铁摔倒无人敢扶而猝死”、“公交司机马爱平扶起老太送医院反被讹”的事件,这分明是矛盾的。“人之初,性本善”,人心非本恶,可以说,待人不友善是人为造成的。要不是有人恶意敲诈,要不是电视新闻频频报道路人的坑蒙拐骗,我们看人又怎么会永远带着戒备,失去了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即使是现在一位摔得站不起身的老人就在众人面前,也未必有人敢扶,并且,越是摔得严重越不敢“轻举妄动”,大家都忙着犹疑,猜测最怕的就是吃亏和惹麻烦。这种念头在人们的内心潜滋暗长,更何况还有报纸新闻,还有家长教育孩子,就算大家都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帮助别人之前都总要观查好状况再行动。
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措施,应是控制社会上恶意欺诈事件的发生,最理想的,人人都不应动些坏念头,通过利用人之间的信任去谋取利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罪魁祸首便是这些动了歪念的人做了这些丧失道德的事,降低了人之间的信任度。我们需要做的,便是诚信友善,从我做起,相互之间相互搀扶,共建文明和谐社会。

Ⅵ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不扶自己的道德轨迹被扭曲、要扶又怕投身于黄河也洗不清的法律责任,这样的事情都听过、也看过;但是做一个人、做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还是要走出社会道德困境;纵观五千年的中国"道德之邦",几千年前道德的种子便撒在了这片宽广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出千姿百态的花;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这片道德文化底蕴丰饶的土地上更是孕育出"道德讲堂",百花其后香",信仰道德、传承道德、践行道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老子的《道德经》到孔子的"仁义礼智信",道德熏陶浓郁而厚重,这些都提供了肥沃的"道德土壤"。老百姓在这样的环境滋养、耳濡目染下,社会发出"讲道德"这样的创意和感想,"道德讲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悄然诞生了。现今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和财富的增加,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也让我们深思,这一切是否都表明我们当今的社会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又出现了道德偏移问题,人们不禁思考我们的道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通过道德建设来激浊扬清就迫在眉睫,"道德讲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时应景产生了。

Ⅶ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

文章摘编如下:
跌倒老人扶不扶?这是个争论经年的话题。今年5月发生在四川达州的“三名儿童扶老人后被索赔”事件,终在5个多月后经警方调查确认,老人系自行
摔倒。老人也因涉嫌敲诈被处以行拘。而还在近期,广东汕头高中生也因扶老人反被索赔,终在报警找到目击证人后,还己清白,老人上门道歉。

在大陆的社会道德问题屡被讨论之时,不少道德缺失事件中的主角老年人群体也进入公众视野。在西安,一位老人索座不成,坐在少女腿上;还有在楼道里乱堆东西、在公共花园开菜圃等不文明现象,似乎给人一种印象:一些老人道德水准偏低。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展示出的特征为:法制观念淡漠,对个人权利的边界没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导致公共意识的缺乏。正如已故社会学者费孝通所指出,
在个人权利伸张的社会,是有如一捆捆筷子组成的,整齐有序而人人平等,有着个人权利还有对等的公共义务。而当个人对自身权益缺乏约束,就只剩下人性中的自
私,不顾他者。再在各种运动驱使之下,法制观念的缺失,社会的无序,又使得人们的恶性缺乏约束,敲诈、好占便宜、以怨报德,等等。

个人道德与体制机制不是相互隔绝的,人类发展史证明,从生态系统到社会系统,每一个要素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互生共生的关系。以一些老年人为例,缺乏法纪约束导致了非理性,乃至社会失范。而司法执行机构的判断失误,又误导了社会心理和行为。

今日大陆一些人的法律意识欠缺,加上某些地方法律机构的判处失当,给社会道德投下阴影。“跌倒老人扶不扶”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更是社会治理的综合问题。(钟海之)

Ⅷ 现实中的"扶不扶"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

跌倒老人扶不扶?这是个争论经年的话题。今年5月发生在四川达州的“三名儿童扶老人后被索赔”事件,终在5个多月后经警方调查确认,老人系自行
摔倒。老人也因涉嫌敲诈被处以行拘。而还在近期,广东汕头高中生也因扶老人反被索赔,终在报警找到目击证人后,还己清白,老人上门道歉。

在大陆的社会道德问题屡被讨论之时,不少道德缺失事件中的主角老年人群体也进入公众视野。在西安,一位老人索座不成,坐在少女腿上;还有在楼道里乱堆东西、在公共花园开菜圃等不文明现象,似乎给人一种印象:一些老人道德水准偏低。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展示出的特征为:法制观念淡漠,对个人权利的边界没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导致公共意识的缺乏。正如已故社会学者费孝通所指出,
在个人权利伸张的社会,是有如一捆捆筷子组成的,整齐有序而人人平等,有着个人权利还有对等的公共义务。而当个人对自身权益缺乏约束,就只剩下人性中的自
私,不顾他者。再在各种运动驱使之下,法制观念的缺失,社会的无序,又使得人们的恶性缺乏约束,敲诈、好占便宜、以怨报德,等等。

个人道德与体制机制不是相互隔绝的,人类发展史证明,从生态系统到社会系统,每一个要素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互生共生的关系。以一些老年人为例,缺乏法纪约束导致了非理性,乃至社会失范。而司法执行机构的判断失误,又误导了社会心理和行为。

今日大陆一些人的法律意识欠缺,加上某些地方法律机构的判处失当,给社会道德投下阴影。“跌倒老人扶不扶”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更是社会治理的综合问题。

Ⅸ 评论:“扶不扶”背后的道德坚守与逃避

关于“扶不扶”的话题,隔三差五地会热一回,几乎成了检验公众道德指数的“试纸”。不过,最近的一些“测试”似乎有些离谱。

近日,有媒体派记者到不同地点进行现场测试,用“摔倒街头”的体验式采访,看看危难之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里施以援手。无独有偶,某单位主办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 “假摔”来观察民面对此情况的反应,还对第一个施以援手的人现场送汽车大礼。

此类“假摔”测试,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鼓励更多人行善举,希望能对社会道德生态作一回实证研究。但是,用“假”来测试道德和爱心,终究不妥,还会带来副作用—今后,人们在面对“扶不扶”的问题时,既要纠结会不会好心反遭讹,还会怀疑“这是不是一个测试”。这样,无疑给道德生态加了一瓢“浑水”。见路人摔倒,有些好心人想扶,却怕成为“试验品”;有些人本不想扶,头脑中却闪过“可能会幸运得大奖”的念头而去扶了。这样的情况下,又该如何为路人的道德水准来打分呢?

“扶?还是不扶?”近年来,人们不断讨论这个话题,每次有新的相关事件发生,这个“经典之问”就会热上一回。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现在的往往就是两极:不扶,你就是见死不救;扶了,你就是道德高尚。一些“假摔测试”也是这样非黑即白的结论。事实并非如此。不扶,有可能是因为不懂急救知识而不敢扶。有人摔倒受伤,遭围观,不能简单加上一句“围观人无人施以援手”的评注。多数情况下,围观者并不是看热闹,有人在焦急地商量应该怎样施救,有人拿出呼叫救护车,有人自动在伤者周围设立 “警戒线”,以免倒地者受到其他伤害。社会道德生态包含了人们的多种想法、规则、行为,凡此种种,不是一两场测试、不是“扶不扶”的简单选择题可以测试出的。

与其做一些所谓的 “爱心测试”,不如更好地为爱心护航。今年全国上,“扶不扶”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有委员提出,“扶不扶”与24字核心价值观中的 “诚信”、“友善”、“公正”、“法治”等相关联,要通过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力量,要把诚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推动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代表委员还呼吁,大众不要跟风炒作事件过程,而应更多地关注结果。如果每次结果都叙述得明朗,是非曲直都讲清,让人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惩罚,就能给社会建立信心。有人大代表从法律的角度去评价 “扶不扶”,指出法律要引导善、遏制恶。按照民法的精神,不扶,你不是罪犯;扶,是道德高尚的表现,法律保护你。如果你说扶你的人撞了你,你要举证,而扶的那个人不需要举证。有了这样的鼓励,就会打消人们的担心。

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鼓励人们做好事、行善举,要坚守某种“不变”,那就是怀着一颗纯净的心灵去帮助他人,从中得到快乐。但也应该看到,社会环境变了,思想多元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廓清一些观念,健全法律和制度,呵护爱心,保护善举。

热点内容
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职业道德 发布:2025-04-24 08:03:33 浏览:151
在报纸上刊登公告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4 07:51:47 浏览:880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发布:2025-04-24 07:48:00 浏览:485
民事诉讼法对等原则 发布:2025-04-24 07:39:22 浏览:42
立法会表决结果 发布:2025-04-24 07:38:03 浏览:833
开封县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4-24 07:35:34 浏览:42
道德转化力 发布:2025-04-24 07:24:20 浏览:933
福建电大经济法概论试题 发布:2025-04-24 07:14:09 浏览:172
劳动法哪条规定不能罚款 发布:2025-04-24 07:00:33 浏览:76
安检员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4 06:58:13 浏览: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