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天之道

道德经天之道

发布时间: 2021-01-03 22:52:01

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是什么

道德经中的“天之道”,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天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或者宇宙真理、天地间的规矩,也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给人们阐述了天地间的真理。这里所说的“天”,是指大自然或者是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道”指的是真理或者规矩、道理。

人道需顺应天道

天道乃是世间的真理,所以我们的为人之道必须要顺应世间的真理,古时候所谓的修道,其实也是让自己顺应天道,实践这个真理,然后才能够超出普通人成为一名有所成就的修道者。佛教里的和尚也是一样,他们所学习的佛法其实也是天道,只是各自的称呼不同罢了,实际上都是万法归宗,最终的目的都一样。

Ⅱ 怎样理解老子所说“天之道”,“人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以奉有余。
“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
“人之道”则指当时损人利己、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秩序。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老子崇尚的“道”,是至高无上的绝对平衡的规律或准则。但他忽略了这个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规律;事物双方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就是动态的不平衡。一切“顺其自然”,不去创造条件使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转化,期望的平衡是无法出现的。

Ⅲ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出自哪里

出自《老子》

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选段: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4)道德经天之道扩展阅读:

老子的思想体系: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

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Ⅳ 怎样理解老子所说“天之道”“人之道"

  1. 天之道—人之道老子说的“道”分“天之道”和“人之道”。在此基础上,老子版提出两种存在权模式:天之道模式“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宇宙万物”;人之道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建立在“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平台之上的;人间万态都是建立在“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平台之上的。

  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以奉有余。

  3. “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

Ⅵ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意思: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译文:自然法则不象弓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规律是减少过剩和不足的供给。然而,社会规律是不一样的。应该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因此,道的圣人可以做一些没有占有的事,有所成就而不居功。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6)道德经天之道扩展阅读: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创作背景:

老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情况是周朝的形势很弱。为了争夺霸权,战争还在继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完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尹喜年轻时喜欢观察天文学,阅读古籍,有着深厚的造诣。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王朝的兴衰和人民的安危为教训,追根溯源。写了第一篇和第二篇,共五千字,即《道德经》。

Ⅶ 正道天之道是道德经里内容吗

道德经里面没有这句话,道德经里面只是说清静为天下正。也就是说真正的正道专是清静无为的。属而你这句话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正道,什么是天之道。所以在道德经里面是没有这句话的。我认为你可能是说什么是正道的意思吧。那么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告诉你正道就是清静。所以正道天之道这句话不是道德经里面的内容。

Ⅷ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做为人来说,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说,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失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好懂,正如老子说过的"万物作焉而不辞”,那不就是不阻断万物的繁殖生长?不就是“利而不害”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圣人的有为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当然是与人不争了。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帛书本作“人之道为而不争”,此从通行本。老子在这方面总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争的,天道只是有利于万物,从来不和其他东西争。人应该取法于天道,取法于道,取法于圣人;天道不争,圣人不争,那么人们也应当在竞争中学会“不争”。


拓展资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Ⅸ 《道德经》中“功成身退,天之道”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道德经这句话的理解是幸是福气,不幸是自然法则,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有限的,超出此限制,即使真相超过了一步,它也会变得荒谬,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为了把握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儒家提出了中庸之道,要适度而止,恰到好处,中庸之道是哲学的最高境界,这是成为人道和儒家精神的最高标准,因此大家对此非常赞赏。

袁世凯见状大怒,拒绝听劝,坚持走自己的路,果然他只当了83天皇帝,在全国人民的诅咒中愤怒地死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纯粹盈利的,这似乎是自然因果关系的规律,清朝带进了四万名孤儿和寡妇,并统治了中国的这么多人,清朝最终瓦解后,也是一个孤儿和寡妇完成了这一过程,这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的原因,不要把一件事情做的太满,否则会丢失掉之前获得的。

Ⅹ 怎么理解道德经中的人之道与天之道

生活中,先说说人之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用国外的理论叫马太效应。形象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办事更加顺利,更容易积累财富,形成正循环。在公司,业绩往往归功于上级领导,而过错总是让下属背锅。
有句话说的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在最初奋斗的时候,资源自己找,人脉自己拉,什么都是阻力。而只要开始成功,资源会自动涌过来,只要你利用合理,不要犯混,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但不要忘了,天下资源是有限的,你雪球上的雪,都是直接或间接掠夺弱者而来的。家庭不幸,一贫如洗的人,更难在社会中生存。物价飞涨,工资还拖欠,这其中暗藏着被强者们偷走的价值,只不过现代社会剥削的更加隐蔽,更加“文明”而已。一心想发财的股民,总是被一次次套牢,真以为会看几根线就能从股市中拿到钱么,你在其中扮演的是狼,还是一只待宰的绵羊?奉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资,去补了巨头们的有余。
其实,人之道就是动物之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天之道,则不然,有一种平衡的力量始终推进万物变化。就像刮风是因为某地的气压低,需要空气去补充;又像水总是往低处流,填补沟壑。这种力量是人和动物无法阻止的。生态圈是否存在这种力量呢?你钱再多也会死,死后富不过三代,之后你的那点财产也就散尽了。大鱼再强,死后也要被小鱼吃个精光。
你人脉广,财产多,如果不知道适可而止,天之道就要发生作用。天道总是“养而不宰”,以最大的宽容,让人们自由的成长。然而人人都是天道所生,自然人人都含天道的正反两面性。所谓的羡慕嫉妒恨,并不是恶性,而是天性!正因为有这些天性,才让强者必须为众人造福,否则就会在众人的唾弃中陨落。
“反者道之动”,人生和事业都是个抛物线,强大过后必然衰落,这就是不可违背的天道。所以,老子的思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踏实的积累,形成正循环慢慢变强。变强后要“柔弱处下”,不要“自恃”、“自见”,要“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因为自认为强大的时候,往往就是要衰落的时候。
所以永远要放开眼界,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要自满,保持成长的态势。当你的财产才华开始有余的时候,不要忘记帮助不足的人,去主动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才能避免被天道所损。

热点内容
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职业道德 发布:2025-04-24 08:03:33 浏览:151
在报纸上刊登公告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4 07:51:47 浏览:880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发布:2025-04-24 07:48:00 浏览:485
民事诉讼法对等原则 发布:2025-04-24 07:39:22 浏览:42
立法会表决结果 发布:2025-04-24 07:38:03 浏览:833
开封县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4-24 07:35:34 浏览:42
道德转化力 发布:2025-04-24 07:24:20 浏览:933
福建电大经济法概论试题 发布:2025-04-24 07:14:09 浏览:172
劳动法哪条规定不能罚款 发布:2025-04-24 07:00:33 浏览:76
安检员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4 06:58:13 浏览: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