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商朝法治

商朝法治

发布时间: 2021-01-03 23:12:47

『壹』 中国朝代更替的顺序是什么

1、夏朝: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1600年(有争议)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争议)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791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8、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6、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

1279年),共计: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1)商朝法治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贰』 夏商周时期法制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1、中国法律的产生及起源: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即奴隶制国家。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是不成文的习惯。原始社会的习惯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没有国家强制力,人民自觉遵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了。习惯逐渐无力调整对抗性的阶级矛盾,体现奴隶主阶级利益、由国家认可、靠国家强制力实施的法律随着就出现了。

2、夏朝的法律制度的内容:

(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据后人追述,夏朝已经有"五刑",共三千条。

(2)"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这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令,即军令〈甘誓〉中一条罪名。

(3)"昏、墨、贼,杀"。 其中的昏、墨、贼是夏朝的三个罪名,杀是刑名。"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4)"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夏朝已经有了赎刑。当时用青铜来赎罪。

3、禹刑: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据古书记载,夏朝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刑法和军法。刑法又包括刑名、罪名和一些刑事政策原则。

4、甘誓,

5、罪名

6、监狱:夏朝的监狱叫"圜土"。圜土是监牢的形象名称,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以监禁罪犯,防止其逃跑。

夏朝监狱的名称还有"均台"(夏朝将中央直辖监狱设置在都城阳翟的地方)、"夏台"(夏桀囚商汤的地方)之称。

第二章 商朝的法律制度

1、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神权思想。商朝继续沿用夏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天命"、"天罚",意思是说一切服从上天的安排。夏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商汤讨伐夏桀时,都是假借上天的名义,把自己说成是上天安排解救人民的。

2、法律形式:除了沿用夏朝的法律,又颁布了命、诰、誓。

3、立法概况: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并非汤所作,而是商朝刑法的总称。

(2)盘庚迁殷时,对"汤刑"作了调整,增加了制裁大臣不遵守法纪的内容。

(3)"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4、法律内容

(一)刑法

A、刑名 (历史上有"刑名从商"的说法,是指商朝的刑事立法较夏朝有了发展,并较为发达,为中国奴隶制法制,尤其是刑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死刑

a、斩、戮

b、炮铬 ,让有罪的人在浇了油、底下烧火的铜柱上走。

c、醢 ,把人剁成肉酱。历史上有"醢九侯"的案件。

d、脯,把人晒成肉干。历史上有"脯鄂侯"的案件

e、劓殄,即族诛。

(2) 肉刑

a、墨刑,脸上刻字,涂以黑墨。

b、劓刑,割掉鼻子。

c、 刖刑,砍断脚踝。

d、宫,割掉男女的生殖器。

(3)徒刑

B、 罪名

(1)舍弃穑事:不种植庄稼。

(2)不从誓言:不听从商王的命令。

(3)不吉不迪:行为不善,不按商王指出的正道办事。

(4〕颠越不恭:不遵守法纪,不恭敬国王,狂妄放肆。

(5)暂遇奸宄:欺诈奸邪,犯法作乱。

(6)不有功于民:禁止无故动用民工。

(二)民法

1、婚姻制度(商朝王室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多妾制

2、继承制度(商朝王室的继承制度):

商初,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弟及为主

商中期,实行父死子继

商末,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

5、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商王掌握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只有他能制定法律。

(2)负责占卜的官吏也具有一定的司法权。

(二)监狱:商朝的监狱被称作:"圜土"、"牖里"、"羑里"、"囹圄"。

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重点提示〗

1、 刑事立法指导思想:西周的统治者总结了商王朝灭亡的教训,感到神权思想岌岌可危,因此提出了"明德慎罚"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所谓"明德慎罚"就是谨慎地使用刑罚,提倡德教,对罪犯采取宽缓的政策。

2、 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 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

(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依据罪行轻重量刑。

(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罚或赦免的原则。这一原则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周朝使疑罪从轻从赦原则定型化。

3、 刑名与罪名:

(一) 罪名:

(1)违抗王命罪:如果不服从周王的命令,就要被从重处罚。这是一种严重的犯罪。

(2)不孝不友罪:就是不孝敬父母,不恭敬兄长。西周认为这是罪大恶极的犯罪。

(3)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强盗罪",这直接威胁奴隶主阶级的生命财产安全。

(4)群饮罪:西周统治者接受商朝灭亡的教训,规定不许聚众饮酒。

(二) 刑名:

(1) 死刑

(2) 肉刑

(3) 流刑

(4) 徒刑

(5) 拘役

(6)赎

(7)没为官奴婢

4、 法律形式:

(1) 誓,即誓词,多为周王或诸侯于战前对臣下发布的带有军令性质的誓词。

(2) 诰,周王对诸侯和下级官吏的训话。

(3) 命,周王就具体事务临时向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

(4) 礼,相传周公"制礼作乐"。里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其中不少具有法律规范性。

(5) 遗训,先王的遗训。

(6) 殷彝,商朝法律中有利于周统治者的某些内容。

5、 民事立法中的所有权和契约关系

(一)所有权:

(1)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拥有最高所有权,周王有权把土地和奴隶封赏给诸侯和臣属,也有权把土地收回。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在西周初年有田里不鬻的制度。

(2)奴隶和牛马也是奴隶主的重要财产。

(3)凡拾得遗失物,都要送交朝士,公开认领。10日后无人认领的,贵重物品归公,小的物品归拾得人。

(二)契约关系

(1)买卖契约,西周称为质剂。质剂是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以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半而字全。这种竹简分为两种,长的叫质,短的叫剂;买卖奴隶或牛马等大买卖用长券,即用质;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用短券,即用剂。

(2)债务契约, 西周称为傅别。傅别是在一片简牍上只写一份借贷的内容,从中央剖开,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半,牍上的字为半文。

(3)损害赔偿

(4)租赁契约,在西周晚期已经存在以土地为标的的租赁关系,初现了租赁契约。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议定租金,是租赁关系成立的条件。

6、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

(一) 婚姻制度缔结的原则: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同姓不婚:按照周礼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这不仅有利于后代的繁衍,有利于古代人口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达到"附远厚别"的政治目的,即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性贵族建立姻亲关系,并严格别于同宗,以防紊乱伦常。

(二) 婚姻关系的缔结程序:六礼

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 亲迎。

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

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徵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

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

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三) 婚姻关系的解除理由:七出或七去

七出:又叫"七去"。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所谓"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所谓"七去",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七出"和"七去"词殊而意同,都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利于家庭中的夫权统治。

(四) 继承制度:嫡长继承制

嫡长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开始于商朝末期,西周初期正式确立。

7、司法机关与诉讼制度:

(一) 西周的司法机关有:

(1) 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2) 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

(3) 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

(4) 乡士,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5) 遂士,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二) 西周的诉讼制度:

(1)诉讼,西周时期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有了区别。民事诉讼用"讼"表示,"以两造禁民讼";刑事诉讼用"狱"表示,"以两剂禁民狱"。

(2)起诉,可以口头起诉,也可以书面起诉。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起诉是要交纳诉讼费,否则不予受理或被认定败诉。民事诉讼交纳"束矢";刑事诉讼交纳"钧金"。

(3)审理,西周规定两造(当事人)具备才能审理,但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审理时"以五声听狱讼"。所谓"五听",是指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法,是奴隶主阶级在长期的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的尝试,虽然时形而上学的,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判决,要有司法机关制作法律文书,还要向当事人宣读。西周的判例叫"成",即以往的办案成例,可以作为断案的参考。

(5)上诉,当事人不服,允许上诉。西周法律规定了不同的上诉期,有一旬、二旬、三旬、三个月和一年。

二、案例分析

1、 [夏桀囚商汤] 夏朝末期,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商族的首领汤等诸侯有背反夏朝之心,因此,夏桀将汤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禹县),后来因证据不足不得不将汤释放。

[案例分析] 夏朝刚刚从原始社会进化为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司法机关尚未建立,但已经存在监狱。夏朝的监狱称为圜土。因为夏桀将汤囚禁在夏台,夏台也是夏朝监狱名称。据说夏在都城阳翟“均台”这个地方设有监狱,所以“均台”也是夏朝监狱的名称。

2、 [醢九侯] 此案发生在商朝末期,九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入之纣”,但九侯的女儿不喜淫,纣王发怒,就把九侯的女儿杀了。九侯因此受牵连,被纣王处以死刑,行刑后被剁成肉酱。

3、[脯鄂侯] 此案发生在商朝末期。鄂侯因对九侯案不满而与纣王发生争辩,被纣王处以死刑,行刑后晒成肉干。

4、 [囚周文王案] 此案发生在商朝末期。周文王(西伯昌)对九侯案、腭侯案的处理结果不满,崇侯虎知道后向纣王进谗言诬陷说:“西伯基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因此,商纣王将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后来周文王之臣闳夭等人寻求美女、奇物、宝马进献给纣王,纣王赦免文王,将他释放。

[案例分析] 商朝的司法机关,史籍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史记和甲骨文记载,商朝已经有了监狱,叫做“圜土”。因商纣王将文王囚禁在羑里,商朝的监狱又叫做“羑里”。据说因为有些土牢是在地下挖窑穴,上面盖上棚,并开有牖,类似今天的天窗,所以用“牖里”来代称监狱。

『叁』 商朝的肉刑主要有哪几种 中国法制史

商朝的刑罚制度与夏朝相比已经有比较大的规模了,所以战国时 期荀子曾版经说:“刑名从商”权。这一论断从一侧面反映出商朝法制 应该比较成熟了。
除了《汤刑》外,还有《甘誓》 《盘庚》 《伊训》等篇章也都 是商朝具有效力的法律文件 死刑:统称大辟,就是大法,大刑,或极刑。

主要有孥戮、劓殄、 炮烙、醢、脯、剖心等。

肉刑(墨、劓、刖、宫)

『肆』 请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宰相

绝对不是李斯,李斯和赵高合谋杀扶苏,李斯白忙一场,啥好处都没捞到不说最后还被赵高害死,被一个太监这么玩弄,他还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宰相?

个人认为是萧何,听我慢慢道来

诸葛亮也只敢自比管仲 乐毅,却不敢自比萧何 赵牧、白起或是韩信。韩信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人才了,将领中能与之匹敌的恐怕只有白起了。韩信灭赵国,攻下魏国,打下城池不下80所,擒大将龙且易如反掌,小小一记就坑杀赵国20万大军,何等大功。但最后论功之时萧何却是居首功,不是刘邦偏心,萧何确实功劳不再韩信之下,楚汉争雄之际,汉国内政全权由萧何负责,在他高超的政治手段下,汉国日益强大,粮草丰足,人才不断被他发掘出来。最后天下平定,萧何拟定的法律又是沿用几朝几代,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曹参这样的聪明才智之士都要尾随萧何之后,可见萧何的智慧高曹一等,也绝不再韩信之下。当年发掘韩信之才的是萧何,平定韩信的又是萧何,故韩信临死之前大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连韩信都不能与萧何斗智,古今还有谁能??

主要功绩:月下追韩信,辅助刘邦统一天下,拟定法律,建造未央宫,平定韩信之乱,助刘邦平定彭越之乱
丞相的作用就是搞政治,发掘人才,调解大臣之间的矛盾,遍观古今,衡量所有,历史第一丞相 非萧何莫属!

另外再说一声 周公虽然很有成就,不过宰相制度从战国时期才开始.. 周公都不是宰相 又怎么会是最有成就的宰相???

下面是萧何简介

萧何(前257年。6。15-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就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而他未能象张良那样及时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伍』 商朝的法制指导思想是什么

商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在夏朝奉“天”罚罪法制观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更加强调“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在这种天命观的影响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即“下帝”也称天子。因此,执行占卜的神职人员——巫,史等,在商朝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王权神授观下,商朝的法律也都是一“天”与“神”的名义制定的。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语。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汝,罔有攸赦。”以天的名义对夏进行讨伐。

热点内容
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职业道德 发布:2025-04-24 08:03:33 浏览:151
在报纸上刊登公告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4 07:51:47 浏览:880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发布:2025-04-24 07:48:00 浏览:485
民事诉讼法对等原则 发布:2025-04-24 07:39:22 浏览:42
立法会表决结果 发布:2025-04-24 07:38:03 浏览:833
开封县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4-24 07:35:34 浏览:42
道德转化力 发布:2025-04-24 07:24:20 浏览:933
福建电大经济法概论试题 发布:2025-04-24 07:14:09 浏览:172
劳动法哪条规定不能罚款 发布:2025-04-24 07:00:33 浏览:76
安检员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4 06:58:13 浏览: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