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在道德经
❶ 《道德经》五十五章中“知常曰明”怎么解释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是完整的一句话。正反对比,知的结果是通达知晓,不知的结果就是主观想法办事,会很凶险。而这个对象就是 常,常就是落叶要归根,冬去春会来的自然法则。 整句的理解就是,晓得自然法则就会明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懂得自然法则就可能颠倒是非,白天人家工作,他睡不好。晚上他工作吵着别人睡不好。这样的结果就是与邻里关系处理不好的。
❷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2)明在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品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❸ 自知自心其路则明出自哪里
自知自心其路则明出自《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是明白的。告诉我们既要清楚地了解别人,也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