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唯心
A. 道德经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道是一切,是不专可名状的,是具象的属,也是抽象的。所以我认为唯心也好,唯物也好,都不能全面的诠释“道”这个概念。而且,为什么不是唯物就是唯心呢?固守不是一就是二的逻辑又怎么可能思考哲学问题呢?
B. 老子思想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老子非常非常的唯物,而且思想体系里充满着辩证法,仅仅就没这个词语而已. 我们看待唯心究竟以何种角度作为划分呢?所谓唯心被针对的问题无非是,自二元论以来的唯我论(现代最常见被误认为是唯心全貌的论点),以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所推论的悖论(人类感知局限性以及失真的讨论). 那么你看,《道德经》的核心,既对全文贯穿的精神理念在于这两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跟唯物的立足点,物质决定精神,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完全相符的.而全篇《道德经》其他的很多地方,都只是以一种中国古代独有的比喻的文体进行述说,其中并充斥着辩证理念,何来唯心? 估计《道德经》是否唯心的讨论,要掉书袋式的思考,也就在一个“道”的“不可名状”问题.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那么我尽量长话短说. 康德的二律背反,简称悖论,也就是找寻认知中的极端,把两个孑然相反属性的概念引到一起,而我们却完全无法对其进行判断何者真伪对错,这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也因此,人类在哲学自康德之后,进入了一层新的认识层面,哲学被一种必须要严肃审视和质疑的系统所重新规划了.可以这么说,康德就是人类哲学历史上近代哲学的主导者. 而老子,他的《道德经》,首先要分清楚一个概念,它不是哲学著作.它是中国国学里,最接近哲学智慧思想范畴,同时能与很多东西的实用直接挂钩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它的出发点并非哲学意义上的“追求本真本源”,而是在追求实用价值中而从天地自然一切中领悟到的深层次智慧,它在本质上是为了“服务于实用”的. 它“道”的不可名状这一概念,只是轻轻一点,随即离开,这正是老子不追问本真的表现.为求实用,并且可以活用的一套智慧体系,需要有支持它从上到下的综合理论.而在这里,正是“理论成为了支持现实智慧的依据”,而不是哲学上的“逻辑模型概念先行”,之后再检验理论的合理性. 所以,“道”即使存在“道可道,非常道,非恒道也”,它的立意和本意,都跟悖论无比遥远,泾渭分明.只是老子和康德,在跨越时间的长河里,两位属性不同,出发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智者,却巧合表述了自己眼中“人类的渺小与无知”这一观点. 那么做下结论,《道德经》里没有“唯我论”范畴的思考点,也不存在“悖论”的逻辑推导,仅仅只是下过一个结果和“悖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定义,那么它离唯心根本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
C. 道德经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道德经不是非黑即白的学问。唯物主义是强调物质本位的学说,它陷专入了本体论的宇属宙本源的泥淖。唯心主义是强调了精神与意识,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精神意识的反映,所以"我思,故我在"。他们都是割裂了"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意识的。这是生命本性的重要特征。这说明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还不够深切。这两个学说均源自西方的认知,与东方文化文明背道而驰。《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内容就说明了一切。
D. 哲学问题。老子到底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老子非常非常的唯物,而且思想体系里充满着辩证法,仅仅就没这个词语而已。
我们看待唯心究竟以何种角度作为划分呢?所谓唯心被针对的问题无非是,自二元论以来的唯我论(现代最常见被误认为是唯心全貌的论点),以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所推论的悖论(人类感知局限性以及失真的讨论)。
那么你看,《道德经》的核心,既对全文贯穿的精神理念在于这两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跟唯物的立足点,物质决定精神,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完全相符的。而全篇《道德经》其他的很多地方,都只是以一种中国古代独有的比喻的文体进行述说,其中并充斥着辩证理念,何来唯心?
估计《道德经》是否唯心的讨论,要掉书袋式的思考,也就在一个“道”的“不可名状”问题。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那么我尽量长话短说。
康德的二律背反,简称悖论,也就是找寻认知中的极端,把两个孑然相反属性的概念引到一起,而我们却完全无法对其进行判断何者真伪对错,这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也因此,人类在哲学自康德之后,进入了一层新的认识层面,哲学被一种必须要严肃审视和质疑的系统所重新规划了。可以这么说,康德就是人类哲学历史上近代哲学的主导者。
而老子,他的《道德经》,首先要分清楚一个概念,它不是哲学著作。它是中国国学里,最接近哲学智慧思想范畴,同时能与很多东西的实用直接挂钩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它的出发点并非哲学意义上的“追求本真本源”,而是在追求实用价值中而从天地自然一切中领悟到的深层次智慧,它在本质上是为了“服务于实用”的。
它“道”的不可名状这一概念,只是轻轻一点,随即离开,这正是老子不追问本真的表现。为求实用,并且可以活用的一套智慧体系,需要有支持它从上到下的综合理论。而在这里,正是“理论成为了支持现实智慧的依据”,而不是哲学上的“逻辑模型概念先行”,之后再检验理论的合理性。
所以,“道”即使存在“道可道,非常道,非恒道也”,它的立意和本意,都跟悖论无比遥远,泾渭分明。只是老子和康德,在跨越时间的长河里,两位属性不同,出发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智者,却巧合表述了自己眼中“人类的渺小与无知”这一观点。
那么做下结论,《道德经》里没有“唯我论”范畴的思考点,也不存在“悖论”的逻辑推导,仅仅只是下过一个结果和“悖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定义,那么它离唯心根本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
E. 老子、庄子说的“道”,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道家所谓的“道”,不能用狭隘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进行简单粗暴的二元区分。谈及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道家始祖,春秋战国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老子和他所创立的道家学说,数千年以来,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深切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道家中的“道”,似乎无物不包,天下万物都是道;这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呢?
道家认为,道不可名状,不可捉摸,却是一切事物运行的“客观尺度”。我们只能说,道家的哲学思想,包含了一部分“朴素的辩证法”。
F. 道德经,是一部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道德经不属于现代哲学认知方法,所以,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身心关系平衡,虽然版中华佛学也有权心物一元之说,但是,由于中华佛学自身定位和整体理论支撑缘故,其仅仅为一论点而已,道家学术,比如神农本草经,道德经,鬼谷子,论衡,才真正能够做到双向思维方式。
G. 《道德经》核心思想是什么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道”,“道”又是如何体现在个人和社会上呢?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H.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唯物还是唯心
这句话说的是,道法经意并不是人们虚空编造出来的而是根据自然,根据道学习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体现
I. 为什么《道德经》中的主旨思想被归为客观唯心主义
道德经不是抄非黑即白的袭学问。唯物主义是强调物质本位的学说,它陷入了本体论的宇宙本源的泥淖。唯心主义是强调了精神与意识,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精神意识的反映,所以"我思,故我在"。他们都是割裂了"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意识的。这是生命本性的重要特征。这说明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还不够深切。这两个学说均源自西方的认知,与东方文化文明背道而驰。《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内容就说明了一切。
J. 老子的道德经是唯心还是唯物
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有了空间,回才开始出现天地;有了物质,答才开始产生万物。
无名:没用名字的东西,这里指空间。
里面的"母"指的是开始,而不是人
补充:
很多事物人们不能看到它,摸到它,但去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并且只能意会,而不能用言语表达。‘名’与‘实’在很多场合不能划等号。把无为和有为,无欲和有欲和谐统一,这样处事养生,才是合乎‘道’的。
ps:是古代朴素唯物主意,老子讲的是世界的本源,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其他客观事物上,从这点上可以断定是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