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文化的内容

法治文化的内容

发布时间: 2021-01-04 04:09:21

『壹』 法治包括法律制度、法治体制、法治文化,关于法 治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是D 即: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下列选项中关于“内法制”与“法治”的表容述哪个是正确的
A“法治”通常是指有关的法律和制度的条文规定,也就是“纸面上的法”。
B“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这句话中的“法制”是指包括立法司法等在内的动态意义上的概念
C“法治”与“人治”相对,重要是指依靠不受人的感情支配的法律治理。
D“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贰』 什么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种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专律类型的文化。包属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具体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叁』 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法治精神意识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制运作的各个环节。全面普及现代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

『肆』 法治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法治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是:
1、法治文化建设是现代民主法治回的灵魂;
2、法治文化建设是深入推答进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需求;
3、法治文化建设,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内在要求;
4、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伍』 司法考试题法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这是我搜到的:
法治文化的概念
对法治文化,目前有各种解读。具有共识性的观点认为,法治文化应该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是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
笔者认为,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具体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目前在法治理论研究中,一切对法治内涵的揭示,对法治社会表征和遵循原则的描述与总结,法治运行机制的建构和实践活动,诸如法治的价值目标追求、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法治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法治的实现状态等,都属于法治文化的内容。
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关系
法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法律文化。从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概念及结构比较来看,两者都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部分,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在逻辑关系上,法治文化应归属于法律文化的范围之内,法律文化的外延大于法治文化的外延,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是一种与人治文化相对立的先进法律文化。法律文化除了正面的法治文化以外,还包括非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联系具有历史属性。两者都是人类社会本身生成或演进的产物。正是在一国法律(法治)实践的时间流变中才形成相应的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但是由于受法律(法治)实践的条件所限,法律文化更可能强调传统性,而法治文化更凸显现代性。但是由于现代和传统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这种区分仅仅具有学理上的价值。
其次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联系具有实践关联性。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都具有浓厚的实践关联性,即作为文化的法律或法治都是人们法律实践积累而成的。没有人们具体的法律实践,不可能形成所谓法律文化或法治文化。正是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作为文化的法律或作为文化的法治才可能成为一种存在,而成为一种治国理政和纠纷解决的经验及智慧。
另外,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联系具有实践可转化性。无论是法律文化的倡导者还是法治文化的信奉者,二者都关注制度层面背后人们的生活模式对法律的影响。只不过在研究层面上,法律文化研究者更关注规则背后的因素对于规则适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制约,寻求通过破解传统或通过传统来实现法律现代化的路径。而法治文化的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人类一些普适性的要素,如民主、自由、人权等。但从实践考察,由于法治文化的普适性存在一定的限度,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需重视“本土资源”或“民族精神”,而法律文化则能提供相应的资源。同时,法律文化可以转化为法治文化,特别是法律文化中的一些合理的、适合法治现代化的因素,则更能促进这种转化。
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区别。首先,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背景的不同。法律文化更主要的是回应和解释,法律作为一套规范体系与法律规范背后的习惯、传统和长期养成的社会心理等因素之间存在悖论和冲突。特别是当这种悖论和冲突影响具体司法案例判断或具体立法的议案内容的时候,则更为凸显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既有的法治建设的一种反思和重新思考的产物,更多地回应了人们对于谋求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人权等的诉求,特别是在精神和理念层面要求人们去信任法律、信仰法律。
其次,两者的价值判断不同。一般认为,从形式意义上,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差别,两者的实质性差别体现在内容上,即法律文化为中性概念,而法治文化为价值概念。从内容上比较,法律文化中既有正面的价值判断,也有负面的价值判断;而法治文化则是正向价值判断的文化类型。但对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较仅限于此还不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比较。
我们在肯定法治文化的正价值取向的同时,要对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的实践加以区分。我们要看到法治文化作为价值目标追求,是衡量法治实践的标准。但在具体的法治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对法治文化认知的不利因素。换言之,法治文化在实践中展现给人们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一面。
法治的手段本身具有局限性。法律以其特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我们看到作为法治手段的法律在作用于社会生活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庞德的观点,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有些限制产生于对适用法律的事实,在其确定中包含着的各种困难。确定事实是一个充满着可能出现许多错误的困难过程,错误认定曾导致过许多错判。第二,有些限制产生于许多义务难以捉摸,它们在道德上很重要,但不能在法律上予以执行。第三,有些限制产生于许多严重侵犯重大利益的行为,其所使用的方式微妙离奇,而法律手段对这些利益的保障却无能为力。第四,有些限制产生于对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许多重要的关系以及某些严重的不良行为不能适用规则和补救等法律手段。换言之,法律惩罚的范围是有限的。第五,有些限制产生于为了推动和实施法律,必须求助于个人的必要性。因为法律不会自己实施,一定要有人来执行法律,人的素质对法律的实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法律在社会控制中担当主要功能时,还需要其他手段的配合。
法治文化可以分为理念上的法治文化和制度层面的法治文化,从理念上看,法治文化包含了人们对于法治国家建设实现的一系列理想和正当性的价值追求。但是理念上法治文化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制度性的法治文化来达成。至于能否说所有的制度性的法治文化都具有正面价值的判断,这就需要具体的法治实践的检验,同时受制于落实法治制度的具体社会条件等一系列因素。
在法治实践中,每个法治价值要素的实现并不都是均衡的。在法治价值目标中有各种构成要素,每个价值要素对法治社会的构建都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在法治实践中,并不能保证每个法治价值要素的实现都是均衡的。可能的情况是,在追求法治价值目标的过程中,会导致法治价值目标各要素之间的失衡,即在追求一个价值目标时,可能会影响或者损害另一个价值目标,从而导致人们对法治的信赖缺失,比如在司法理念中,强调程序正义优先,在实践中,实现程序正义的同时,有可能牺牲实质正义。这从法治的理念上可以得到解释并被视为正当,但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得到当事人及普通公众的认同,难以达到主流话语中的社会效果,从而损害法治的权威。

『陆』 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哪些字数越多越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开展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实践的内在反映,表现为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观念、法治文化氛围、公民法治素养等多方面,它反映并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实践。开展全民普法工作,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必须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
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引导人民从观念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法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要想让人民真正地内心拥护与真诚信仰法律,除了法律科学合理、有效实施等原因,更需要法治文化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要求普法工作者积极围绕党的工作大局,从更高层次上谋划好法治文化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贡献。全面依法治国,其中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全社会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养成人们的法治自觉起着重要的、基本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只有在全社会打下坚实的法治思想基础,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首先,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为核心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次,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个重要表现是在法治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正确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扎实深入地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认同、感情认同,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打下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再次,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发展,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才能够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赢得主动,充分发挥投资在保增长中的作用,助推地方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注重创新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新课题、新任务。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正在积极引领、支撑和推动着我国法治建设实践,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这一建设必定是一个长期而渐进、曲折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不断推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和结合各项资源优势。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类人群,在推进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注重工作结合,在深入推进普法工作中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二是充分发掘各领域资源,在机关文化、城乡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工作中突出法治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先导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三是要特别注重鲜明特点和品牌效应。法治文化建设不仅要高端设计,更要注重“接地气”,按照主题鲜明、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以不断增强识别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为着力点,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法治文化精神食粮。
注重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要深入持久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循守旧,应该树立自信、保持定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进行。一是通过各类活动引领、项目推进、产业培植等方式的服务,设计好法治文化建设载体,在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植入法治文化表现形态。具体而言,就是要同机关文化相结合,立足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乡村文化相结合,立足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富民工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城市社区文化相结合,立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同校园文化相结合,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养和道德情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企业文化相结合,立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和依法防范风险的能力等。二是坚持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激活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把法治文化体系的基本要求细化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全方位、多渠道地传播法治精神,不断扩大法治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三是积极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文化阵地,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说理用法、办事循法”的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柒』 创建法治文化示范点要达到哪些标准

一、创建标准
(一)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1.法治文化宣传主题突出,有醒目的主题标识。
2.法治文化宣传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特色。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内容丰富,定期更新,集专业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
4.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法治文化的丰富内容。
(三)效果明显、影响广泛
5.能够生动形象、趣味横生地将法治文化展示给广大市民,使市民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法律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6.市民乐于参与示范点的法治文化活动,每年参加其法治文化活动的人数不少于2万人次。
7.法治宣传效果明显,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深受群众喜爱,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较高。
(四)设施齐备、管理规范
8.具有500平米以上的固定场地,活动开展具有一定规模。
9.设施完备,能够充分满足示范点法治文化传播的实际需要。
10.有专人对示范点进行日常管理维护,管理制度健全规范,保障宣传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五)领导重视、经费保障
11.领导高度重视法治文化示范点工作,并将其纳入本部门、本行政区域的整体工作规划,定期对示范点的法治文化宣传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12.示范点的建设、维护和更新等经费列入本部门、本行政区域年度财政计划,并得到保障落实。

『捌』 如何创建法治文化阵地

一是深入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教育主题宣传活动。
深入推进“法律八进”活动,以宣传“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等为内容,制作了5大系列30块展板,在机关展厅(过道)、文化广场(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居民较多的村(社区)、企业等人流量集中的区域进行巡回展示。组织并参加全市“依法信访”主题宣传月活动动员会,副市长祝亚伟以“用法治思维推进信访工作”为主题做了重要讲话。
二是深化巩固传统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在全市集中建成一批有特色亮点、群众看得见的法治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法制宣传户外广告牌137个,法治文化公园5个,法治文化广场7个,法制宣传电子显示屏583个。开展法治文化长廊展示展评活动,到6月底,全市共有33个长廊申报立项。平湖、海宁、桐乡等地专门编排法治文艺节目,通过“流动大舞台——法制宣传浙江行”、法治文化演出、送戏下乡等形式,开展多形式“五水共治”法制宣传活动,增强依法治水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及全国的评选活动,整理汇总并向省普法办选送了47件2013年度法制好新闻作品。
三是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
完成2014年度嘉兴市领导干部浙江普法手机报征订工作,为全市238名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征订了全年的浙江普法手机报。深化“嘉兴普法”微博群为品牌的法制宣传新媒体建设,目前已有粉丝14669人,发表宣传微博1343条。开通“嘉兴普法”微信平台,提升质量,扩大知名度。积极组织参加省“新华频媒”法制宣传专栏宣传活动,上报普法宣传短片,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群众性和渗透力。

『玖』 法治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法治文化建设的目的大致有三个:
1、增强全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版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注重引导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内容,确立起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
2、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重要的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传播法治文化,创新法治实践,培养起全民发自内心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意识和法律信仰;
3、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尊法,深化普法宣传,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是可以实现的。但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价值观的真正形成,需要从根本上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来实现。

热点内容
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发布:2025-04-24 15:00:36 浏览:742
警察保密条例 发布:2025-04-24 14:59:36 浏览:378
甘孜法院余 发布:2025-04-24 14:48:13 浏览:872
民航的规章有那些 发布:2025-04-24 14:46:31 浏览:492
鹿邑法院 发布:2025-04-24 14:45:45 浏览:559
东莞2016年劳动法底薪 发布:2025-04-24 14:44:45 浏览:73
餐饮财务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4 14:32:11 浏览:949
人大法律硕士简章 发布:2025-04-24 14:31:25 浏览:287
便利店道德 发布:2025-04-24 14:21:06 浏览:86
法学和政法学的区别 发布:2025-04-24 14:21:03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