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本道德经
1. 看道藏顺序是什么先看那几本在看那几本啊修真看道德经黄庭经清净经还有那些
重点是不看道藏。。。太大了你看不完的。龙门心法、清和真人北游语录,以及道学百问等基础知识。经书不要顺便看
2. 道德经》真的是本真经吗
你相信的话
那它就是一本真经的
要是你不相信的话,那就是一本普通的书籍了
3. 找一本小说,开篇是主角上课时看道德经之类的书,都市修真 有点佛本是道感觉
我的修道生涯
4. 找一本都市修真小说,开篇是主角上课时看道德经之类的书。没有的什么传承,总结道藏。
汀南丝雨复 作者:狄戈
作者制: 狄戈
推荐等级:4
安浔开了将近一天一夜的车才到汀南高速收费站,期间她只在车里眯了四五个小时,吃了两碗泡面。 继母一直告诉她,女孩最重要的是活的精致,如果让继母知道自己这么糙的过了两天,她一定会十分受伤,可能还会痛心疾...
5. 找一本小说,开篇是主角上课时看道德经之类的书,都市修真 有点佛本是道感觉不是小小圣写的
独闯修行道,主角叫林进。不是姓方你记混淆了
6. 道家思想核心什么
道家来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自“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7. 《道德经》是一本有深度的书,你真的读懂了吗
我真的读懂了。对于《道德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所以,不管自己把《道德经》理解成什么样子都是合理的,因为顺应本心的理解才能真正的懂得《道德经》中的道理。很多人都觉得《道德经》是老子李耳在离开之时写给帝王的一部经典著作。后世帝王之中,也的确有不少都运用了《道德经》中的道理和治国的方法。
《道德经》不仅仅是写给帝王将相的著作。《道德经》中还有很多对平常百姓有用的道理。接下来我摘录几句《道德经》中的句子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一句是《道德经》中指引帝王如何获得天下的方式。老子告诉帝王,如果你是单单的想要土地,这样是得不到的。天下并不是疆土,而是疆土上生活着的人民。要想取得天下,就得先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就出自这里。
对《道德经》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关注我,在我的文章中有更多对《道德经》的解读。
8. 道德经的真正含义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道德经》四十三章 科学与哲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不断地学习研究外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炼道德功,开发潜在的智慧,自我主观意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至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自我意识完全符合了客观规律,自我也就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大智大慧。 “为学”能够直接地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现代教育的内容就属于“为学”的范畴。而老子的“为道”即道学则是现代教育还没有真正涉及到的内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厦,又是通向智慧大厦的道路。“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从这一点来说,道学就是哲学,因为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传统哲学的课题是建立在单纯地对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而不像道学是建立在默修实践基础上的,这是传统哲学的最大弊端。也正是这一弊端,导致了哲学至今处于困境之中。我们知道,“道”首先是一种境界,而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进入的客观存在的忘我的、无形的心灵的境界。要想进入这一境界,只对概念作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但是要达到哲学的目的,获得大智大慧,非得进入这一境界不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在现象世界中摸索,是不会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学只有统一到老子的道学上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哲学。关于智慧,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说的神其实就是人的心灵。我们注意到,在《道德经》中,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属于自我,是显意识、个体意识。智,知于表面现象,形成于后天。用自我之智看问题,只能是以物观物。以物观物则流于主观片面;慧属于心灵,是潜意识、集体意识。慧,明于道,形成于先天,但需要后天之智去开启、凝聚。用心灵之慧看问题,则以道观物。以道观物则客观全面。未体道之人,灵受制于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于现象,慧明于大道,只有魂与灵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说,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并非完人,那么,道学就是指导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过渡的学问。超越自我,解放心灵,开发潜意识,使认识的主体由自我变为心灵,这就是道学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为大自然的真正强者。关于哲学的方法,传统哲学的方法是怀疑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学的方法是“损”。损就是破除自我主观意识,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破我执”。损是扬弃,扬弃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使主观反映客观。“损之又损”,就是否定之否定。损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端正意识、肯定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因为,德是否正确,是依靠身体的健康状况来检验的,如果在练功实践过程中,身体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于出现自杀、杀人等现象,这就证明已经走到邪路上去了。另外,“损”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不过这里的认识是对自我的认识,实践也是自我的默修实践。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是认识的客体,只有首先认识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认识世界。认识的正确与否,又必须通过默修实践所带来的身心健康状况去检验。正确的认识对练功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否则,就会给身体带来灾难。“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直至坐入道境,获得真正的解脱。一切学问必须一定于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学问。科学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解决现实的诸多实际问题。哲学则必须首先给我们带来身心健康。倘若一个哲学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头痛感冒、大病小灾的不断,那么,智慧也就无从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