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两会开门立法

两会开门立法

发布时间: 2023-09-12 15:48:33

①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征求意见工作规定

第一条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省立法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坚持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立法规划、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报省委常委会会议审定;年度立法计划报省委审定;重要立法和立法中的重大事项应当向省委请示报告。第三条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和起草、修改法规草案时,应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开门立法,扩大人民有序参与,充分征求人民群众意见,真正体现和表达人民的意志。第四条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草案时,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应当通过安徽人大网站或者其他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应当征求省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府一委两院”、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并提请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立法协调小组讨论。

代表立法议案中提出的立法项目,一般应当列入立法规划或者年度立法计划。第五条列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充分听取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省直有关单位和设区的市及有关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等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书面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听取意见的情况应当在法规草案修改汇报和审议结果报告中说明。第六条法规案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后,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应当将法规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说明等,在安徽人大网站或者其他媒体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涉及群众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法规草案,经主任会议决定,还应当在《安徽日报》向社会公布。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十五日。征求意见的情况应当向社会通报。第七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法规案,省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应当邀请有关的省人大代表和设区的市及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立法调研,应当邀请有关的省人大代表参加。第八条对于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或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法规草案,应当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反馈。第九条对于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法规草案,应当书面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学者意见,并要求书面反馈;对反馈意见应当认真研究。第十条法规草案起草和审议、修改过程中,涉及下列重大利益调整事项的,应当进行论证咨询,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涉及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间权利义务关系重大调整的;

(二)涉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的;

(三)涉及有不同利益诉求群体之间的重大利益调整的;

(四)涉及减损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对社会公众有重要影响的;

(五)涉及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的;

(六)需要进行专题论证咨询的其他重大利益调整事项。第十一条列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下列重要立法事项上有较大争议的,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

(一)法规草案的调整范围;

(二)法规草案提出的主要制度和重要规范的必要性、可行性;

(三)法规草案对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权利义务关系的重大调整;

(四)法规草案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五)法规草案中的其他重要问题。第十二条法规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前,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可以组织有关方面对法规草案内容的可行性、法规出台时机以及实施后的社会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为立法决策提供参考。第十三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立法,对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吸纳,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反馈。

② 全国人大“开门立法”就是群众立法吗

开门立法,即在立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积极参与,实现立法民主化。“群众立法”的说法显然误认为群众是立法的主体。在我国,立法机关指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就是说不能说是由群众直接立法。二者不可等同。

③ 开门立法成为我国立法工作的常态得益于哪些因素开门立法体现了怎样的立法理念

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笔宝贵财富,必将对我国今后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人说。“开门立法”可追溯到五十多年前其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要上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讨论制定新中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大会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许多代表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高呼共产党万岁。”这一幕,虽时隔五十多年,亲历者却仍历历在目。有专家分析,1954年宪法之所以深得人心,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制定这部宪法时,草案初稿曾下发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和50万人口以上的省辖市,组织了大规模的宪法草案大讨论,提出了5900条修改意见。6月15日,宪法草案向全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历时2个多月。其间,先后有1.5亿多人次参与讨论,对宪法草案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再度作了修改。这是我国第一次向社会全文公布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正是由于全民意志和智慧的投入,1954年宪法经受住了时间风雨的检验。时至今天,它所确立的许多重要制度,仍被现行宪法所继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制定一部全面反映新时期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新宪法,成为当时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1982年4月26日到8月底,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公开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这次全民讨论的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广,成为公民参与立法工作的范例。许多重要的合理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具体规定作了许多补充和修改,共计近百处。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这部新宪法,这也是我国立法史上第一部公开表决结果的法律项目。公布法律草案从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迈上一个新台阶。1998年3月21日,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明确提出,立法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在立法过程中,“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九届全国人大组成之后的一年中,就向全民公布了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草案和合同法草案。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1998年4月29日公布征求意见后,31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反馈了意见;25个大中城市和52个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共收到人民群众来信675件,其中,来自单位的意见173件,来自公民个人的有502件。许多来信多人联署,人数最多的一件共有836人签名。还值得一提的是婚姻法的修改。2001年1月11日,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截至当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群众来信来函3829件,后来又陆续收到一些,大约共有4000多件,通过报纸、期刊和网络等媒体也收到数以千计的意见。来信者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仅有13岁。公众对原婚姻法的绝大多数条款都提出了意见。这次征求意见是当时参与立法人数最多的一次,提出意见最广泛的一次,也是人民群众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参与立法。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全民的意见,使他们有了直接表达诉求的机会,有了发表意见甚至是表达不满的权利。而最高立法机关,也拓宽了一个最广大、最直接评价法律草案价值取向的民主渠道,将百姓的意见摆到立法的桌案,并吸纳进法律之中。“使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就有了如谷穗般沉甸甸的实在意义。法律界人士评价说。大规模讨论效果优于大规模学习“‘开门立法’本身就是一个普法教育、释放意见、凝聚共识的过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今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这一突破清晰地彰显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理念上的重大改变。“所有的法律草案原则上都向全社会公布,听取全民意见,这无疑将对我国的

④ 如何看待开门立法

法律分析:“开门立法”,即在立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积极参与,实现立法民主化。具体而言,就是采用公开征求立法建议、立法听证等方式,使民主立法延伸到最起始阶段。开门立法让民众的意志从立法的最初就得到体现,从而提高立法的透明度,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使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符合民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⑤ 关于这种“开门立法”、“问法于民”的做法,哪说法是准确的

“开门立法”、“问法于民”是群众路线在立法领域的体现(民主立法),目的上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立法为民);
标准上以人民满意为本;
方式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扩大公众的有序参与(增强立法主体自身民主性),
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故选C。
A项错误,法律平等原则中不包括立法平等。
D显然错误,“开门立法”涉及的是专门机关与普通公众之间的关系,而非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
C项不准确,题目涉及的不是执法领域而主要是立法领域的民主。
[注意]:
C项也不能完全说错,关键看“执法为民”的“执法”知何理解。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作为五大基本内容之一的“执法为民”,“执法”是在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讲的,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行为,也包括立法、法律意识等。执法为民不仅对执法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向作用,而且对立法、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等整个法治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执法”仅指行政执法或司法。
题目本身不够严谨,但是两相比较,B项答案最优。

⑥ 人民在立法中有怎样的地位

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民主立内法是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容,所以立法应当“开门立法”,倾听人民的呼声,征求人民的意见,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确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应当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使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具有开放性和透明度,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己行使各项权力。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主要的立法主体。

然而近年来,我们的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会议上,不断爆出“女性家务劳动工资化”、“医改成功是人民的悲剧”之类一个又一个“另类提案”或称“雷人提案”,引起全社会一片嘘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些提案代表了谁?提案者还是不是人民的代表?人大代表在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时,要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体现人民群众的诉求,使所立之法是真正的人民之法。这是人民立法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是法为“良法”的根本保证,也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前提。

⑦ 开门立法的意义

1、“开门立法”有利于促进立法的科学化。。“开门立法”,广开言路,广纳民意,让民意和民智在立法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发挥,这样创制出来的法律才能得民心,才能切合社会实际,才能达致立法的科学。

2、“开门立法”有利于纠正“部门利益法制化”之弊。“开门立法”实际上是将民意延伸至立法的提案阶段,让法律草案充分体现民意尊重民智,可谓点中了“部门利益法制化”的软肋。

(7)两会开门立法扩展阅读

实施过程:

1、立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注重听取民意和基层人大代表的意见,增强立法民主性,立法程序尽可能公开,真正做到“开门立法”。

2、要通过立法程序的设计,使得立法过程中不同的声音能够充分表达出来。

3、处理好立法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法律不是越多越好。应当充分考虑立法的质量,考虑立法“速成”可能带来的部分负面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开门立法

热点内容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
保定法学王浩 发布:2025-01-11 03:05:09 浏览:773
济南市法院书记员的工资大约是多少 发布:2025-01-11 02:33:36 浏览:194
劳动法保安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11 02:23:00 浏览:930
2015年政策法规总结 发布:2025-01-11 02:22:47 浏览:580
深圳市节约粮食的相关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1 02:19:13 浏览:640
2013国家司法考试成绩查询 发布:2025-01-11 02:11:47 浏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