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训练
① 你认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有哪些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
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二、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
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
学做结合,知行统一;
四、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体验生活,经常进行“自省”,
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五、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② 品德培养的方法
品德培养的方法如下:
1.说服教育法
这种德育方法是德育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获得正确观点的方法。因为有“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因此有两个细类——事实说服法和语言说服法。
说服教育法与实际锻炼法
说服教育法是侧重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实际训练法则是针对道德行为的塑造,这是两者较大的区别,所以我们在判定的时候不能只看有没有做活动,更重要的是看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还是行。比如,参观、访问和调查,都是一些活动,但是这些却不是实际锻炼法,而是通过摆事实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因此是事实说服法。
榜样示范法与情感陶冶法
榜样示范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行为,侧重行的培养;而情感陶冶法是通过陶冶的方式感化学生,侧重情感的培养。当教师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时,这里体现的就是情感陶冶当中的人格感化,而不是榜样示范。
道德修养法与品德评价法
道德修养侧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自我反省、记日记、座右铭,这些都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而品德评价法侧重的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品德进行的评价,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 简答题-幼儿道德行为的训练有哪些方法
当今社会中,孩子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与自己的父母讲话往往用命令的口气,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表现欠佳。我们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我们深刻的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幼年养成的良好习惯既容易有牢固,因此,幼儿其实对孩子进行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期。那么,我们幼儿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呢? 一、开展幼儿道德行为的实践活动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决定以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班里活动时爱护桌椅、玩具、图书等,启发幼儿与玩具、图书交朋友,比比看谁做得最棒。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看见地上有碎纸片和果皮时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内,看到花园里的花该浇水时,主动给花浇水,每次活动后我们都注重评价活动,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鼓励与表扬孩子从中增强了爱护公物、爱护花草的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下去,已达到由少到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园是集体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幼儿要互相帮助,关心别人,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在活动中,将幼儿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作为典范。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是培养幼儿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有的小朋友把摔倒在地上的小朋友扶起来,有的小朋友无疑把别的小朋友碰到了连忙说“对不起”,教师及时鼓励教育幼儿学习这种良好的行为,像这样具体形象的范例幼儿容易接受,并乐意模仿,通过幼儿的行为模仿,使班中幼儿的优良品德行为处处可见,榜样的作用真是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家园互动,共同培养幼儿 在对幼儿进行道德行为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引导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把道德行为教育内容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家园互动能共同分析幼儿年龄特点,统一要求,我们还向家长宣传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计划目标,取得家长的支持,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如果家庭和幼儿园互动不协调,会使幼儿思想混乱.无所适从,严重的会使幼儿形成见人行事、见机行事的不良习惯,因此家园互动、配合协调在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幼儿道德行为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通过我们老师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活动,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会在孩子们身上一点一点地体现,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就会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观念,以巩固幼儿的道德行为。
④ 教育心理学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些方面
道德行为抄的训练包括
①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②价值观辨析法: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③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辅导的目的。
④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⑤ 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养成加强职业道德养成训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回和习惯性,而培养人的答良好习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个载体,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然,即自觉的行为。 )在专业学习中训练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 “训练”意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之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在专业学习中训练职业道德行为的要求是: 1.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各种认识的总和,它是职业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职业规范是指某一职业或岗位的准则。包括操作规程和道德规范。 2.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作为职校的老师,对每位同学都要重视技能训练,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学习,刻苦钻研,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人们发展、成才的基础,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
⑥ 道德行为训练中的四个心理因素的辩证关系如何怎样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一)导之以行,落实行动
1.激发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它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道德行为的性质和水平。道德动机的产生主要与个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等因素有关。有了高水平的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情境、正确的道德需要,就可能产生高尚的道德动机。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需要,并努力将其转化为高级的道德动机。
2.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教师可通过以下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①道德行为方式的讲解和典型行为分析。②榜样示范。在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榜样,展示有关道德行为方式,让学生观察学习。③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与反馈。道德行为方式一定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教师应重视学生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纠正不适当方式,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
3.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既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它可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的。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主要有:①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应该怎样去做。②坚持长期的练习与实践,不怕行为出现反复。③为学生创设良好行为情境。④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⑤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如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等办法来巩固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训练,付诸实践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道德训练,通过道德训练,使学生不仅知道该做什么,更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做。道德训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如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便是在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如老师不在,学生干部代替老师管理班级,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儿童游戏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其将来不同社会角色的学习。
2.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教师不仅要充分信任学生,而且还要有明确的外部监督和检查措施,帮助学生能够逐步过渡到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是以学生自觉参与他们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也是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方法。这种教育效果最真实、最牢固,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结束学校生活后,学生也会朝着道德修养的目标不断前进。
3.善于运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都是一种强化,它可以对人的复杂行为起到一种反馈作用。在这里,强化与反馈构成了条件反射的核心成份。把这种理论运用于品德教育过程,就产生了“行为修正激励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当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频率就会降低或消失。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就会使社会期望的行为得到巩固和保持,这就叫“正强化”。它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愉快的情绪。奖励的形式有奖赏、表扬和赞许等。相反,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就会使社会不期望的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或消失。它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吸取教训,去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4.树立榜样,促进迁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应该给学生提供榜样行为,使学生通过模仿,并进而发生态度与行为的迁移,促进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在通过榜样示范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时,应考虑榜样行为的情境因素。情境安排应注意两方面:一是以各种变式来安排榜样示范行为的情境,即榜样示范的行为本身的本质方面保持不变,而情境的非本质的因素和条件应加以各种变化;二是注意安排从榜样示范的训练情境逐步地向学习者会仿效加以操作的真实生活情境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