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领导干部要有法治意识

领导干部要有法治意识

发布时间: 2023-09-19 02:18:44

① 如何推动党员干部增强法制意识

如何增强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法制征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采取分层次、抓重点、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收到较好效果。在开展普法教育,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 学习是增强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进步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是的一个知识含量极高的实际,新知识、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爆炸,信息爆炸,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通过学习获取新知识,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法律知识是工作、生活中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之一,是新时期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1、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法律是解决难题最理想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思想上重视法律,才能产生学法用法的浓厚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严格学习制度。利用周三、周五学习时间和党组中心组学习时间,以党组中心组普法学习带动党员干部的普法学习,努力使各项普法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2、要在方法上突出重点。
法律知识门类繁多,系统庞杂,博大精深。大家工作忙、事务多,时间有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学全掌握,在掌握基本方法、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把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法规相结合,在本职岗位所必备的法律知识上下真功,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上用苦功,不断增强驾驭本职工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干部职工必须认真宣传好、学习好《环境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以及与禁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把握其精髓,不仅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普法学习,而且要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自学,不仅做到学习有记录,而且还撰写学习心得,促进干部职工普法学习向深层次发展;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起权利义务对等的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懂得学法用法不仅要讲权利,维护合法权益,更要讲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3、要持之以恒、学以致用。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学作决策、办事情,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否则就会出现决策失误,感情用事,甚至造成瞎指挥现象,害人害己。只有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事务,才能推动依法治区进程,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切实搞好法律知识的学习。采取多种形式。我们组织领导干部观看“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普法栏目,用发生在身边的法律故事引领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我们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在学习中不仅采取领导宣讲、专题讨论、集中阅读、封闭测试等常用方式,而且要求每一名干部职工在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在全局普法学习中选择一个专题进行一次宣讲,起到大力宣传和锻炼干部的双重目的,充分发挥普法学习对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是增强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的保障
我校现有师生1600人左右。学生主要文化社区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能积极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受社会的负面影响较大,法制意识淡薄,纪律观念差,容易上当受骗。由于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保证向社会输送每一个合格公民,我们就运用法律武器,用多数来影响少数,完成我们的教育任务。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使每一个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就加强法制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从小就有法律意识去遵纪守法,同时也可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这对社会文明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小学阶段是少年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培养知法、守法的新一代青少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特别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校受各方面的影响较大,其中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借普法的东风,以法律为武器,加强学校管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校师生违法犯罪率连续多年为零,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
《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既为学校指明了办学方向,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护。因此,从学校内部来讲离不开法。只有学法、知法、守法,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才能使学校的发展步入正轨。普法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工作,更是全社会的工作,关心青少年是一项社会工程,我们只有与社会有关单位紧密联系,共同开展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
1、普法工作对加强和改善学校内部管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校长负责制的推行实施,有可能出现“人治”代替“法治”。另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根据“老经验、老规矩”办事,有可能导致违法,从而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为使学校的管理也能走上依法办事的轨道,使教师的师德规范都建立在“法”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学法,用法律手段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校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法制教育为先导,以法律为武器,加强学校管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虽然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但学校秩序井然,校风校貌良好,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
2、狠抓组织落实,完善制度建设
为使“五五”普法活动能在我校正常、深入、持久地开展,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的“五五”普法和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同时还聘请了相城区法院的同志和派出所的所长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形成了党、政、队、班主任队伍为一体的普法领导组织网络。各条线在制订工作计划时都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制订在其中,并定期碰头,研究部署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
我校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开展普法教育不仅是建立一支法制教育队伍,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全体教职工。如果全体教职工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教育就会成为空谈,更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学校积极组织教职工认真学法,提高思想认识和法制意识。利用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宪法》、《刑法》的部分内容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重点学习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每学期至少请法制副校长或派出所、司法办的同志来校作一次法律讲座,并采用问卷、有奖竞赛、考试等形式检查大家的学法效果。利用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组织班主任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大大增强了全体教职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并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学生增强法制观念。
充分利用有力的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法律知识,是开展普法教育良好而又有效的途径。我们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横幅、红领巾广播、播放法制教育录像等宣传媒体,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普及宣传,通过开学典礼、集体晨会、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等向师生广泛宣传发动。与此同时,还有计划、有步骤地请派出所、司法办同志来校作“法律知识”讲座,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作用。我们还积极注重学科渗透,充分利用上政治课主阵地搞好普法教育。近几年,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青少年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并根据德育大纲,重点抓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与实施。
我们还积极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将每年的四月、十一月份定为法制宣传月。我们还通过有奖竞赛,每学期结束时的评优工作,如评选文明学生、五好学生、常规管理先进班等,树立典型,积极倡导模范遵纪守法。
3、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普法主题活动
升旗仪式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形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都会使在场的每个人的爱国心得到一次升华。因此,我们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形式,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法制教育。
班队积极开展“从小学法、知法、守法,争做宣传员”活动,广大学生人人积极参与,通过军训、扫墓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根据德育大纲,切实加强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每年十一月份开展一次《我爱附小——从行为到规范》主题班会活动,利用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编排法制教育文艺节目,以及开展“五五”普法主题班会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寓教于乐,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4、加强“三结合”教育,增强法制氛围
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单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四五”、“五五”普法的同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这两个层面。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德育大环境,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作用,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早在97年,我校就建立了家长学校,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举行家长会,介绍教育子女的方法,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建立家庭教育问卷制度和法制讲座,使家长和学校及时交流信息,及时解决孩子出现在萌芽状态的问题。
多年来,学校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教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取得优异的成绩,多年来,学校师生的违法犯罪率一直为零,办学效果较好,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市公安局评为“安全文明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区常规管理先进学校。
积极开展普法教育,依法治校,使我校尝到了甜头,尽管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但我们会继续努力搞好普法教育,不断优化学校管理,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培养一批批知法、懂法、守法的青少年。
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增强了,行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提高了,工作有了方向和准则,如今“六六”普法已悄然走近我们身边,我们领导干部一定率先垂范,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增强依法办事能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现代文明国家的当然路径。无论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是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纠纷、制约权力和保护权利,都需要大力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法治思维是指一定主体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则、原则、价值和精神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以致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维、法治至上思维、体系性思维、程序性思维、证据性思维等。合法性思维主要指领导干部在做出决定时首先要想一想自己作为决定的主体是不是合法,作出决定的程序、依据、证据等是不是合法,合法就可以做,不合法就不能做。法律至上思维主要指领导干部在决定时要把法律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至上包括外部至上和内部至上。所谓内部至上,是指法律体系内部有自己的等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最终服从于宪法。所谓外部至上,是指当法律与道德、习俗及政策等规范发生冲突时,法律规范为最高的效力,需要优先遵从。体系性思维是指法律是一个体系,既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宪法法律,也包括国务院、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还包括国务院组成部门、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制定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正是因为法律是一个体系,所以领导干部在作为决策时要通盘考虑,不能仅盯着某一个法,既要看到上位法,也要考虑下位法;既要考虑一般法,也要考虑特别法。程序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做出决策和决定时,不仅要考虑实体法,还要考虑符不符合程序法规定。证据性思维是指领导干部在做出决策和决定时,要基于证据所支撑的法律事实,没有证据就没有法律事实,没有法律事实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依法办事是指领导干部按照法律规定的措施、办法、路径对待和处理相关问题而形成的方法与模式。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是一个内在思维和外在实践的关系。法治思维更多是一个内在思维活动,而依法办事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依法办事最核心的内涵就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措施、办法和路径来对待和处理相关问题。如领导干部在做出决策和决定时,相关法律法规对决策和决定的职权、程序、方式、时限有明确的规定时,严格遵守这种规定就是法治方式。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时限、措施等,就是法治方式。法治方式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种。宏观的法治方式如:对国家而言,依法治国就是其法治方式,对执政党而言,依法执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对各级政府而言,依法行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微观的法治方式主要指在具体的立法、执法、司法和行政决策过程中,相关立法、执法、司法和行政人员能否严格依照法律所规定的主体、程序、时限、方式等去立法、执法、司法和做出行政决策。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距离。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个人意志至上、法治观念淡薄,常常习惯于凭个人意志来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甚至干预正常的执法和司法活动。可以说,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大力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努力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思维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影响下的行为方式。当然,不管是法治思维还是法治方式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需要通过后天不过学习、培训、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懂得法治在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优越性,才能真正知晓何为合法性、何为法律至上、何为法律程序等。只有在掌握法治的特点和相关内涵的基础上,再通过培训、实践,才能进一步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思维,并在法治思维引领下运用法治方式。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 ”
二是健全法治制度,用制度倒逼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学习、培训和实践对于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然很重要,但这些路径必定主观性强,具有很大的自我依赖性,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支撑,其效果也许并不明显。所以当前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治制度,用制度来倒逼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如健全领导干部出庭应诉制度。通过规定领导干部出庭应诉,让领导干部切身感受何为法律至上思维、何为程序性思维、何为体系性思维、何为程序性思维,也让领导干部通过诉讼明白,如果在工作中没能很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诉讼中需要承担败诉的后果。再比如,健全、完善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制度。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主要指党政机关在重大决策前,必须由相关法制机构对重大决策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只有审查通过时,才能形成重大决策。此种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本身就是对领导干部决策时是否运用法治思维,是否符合法治方式的全面审视和检验,此种合法性审查的全面审视和检验本身起到倒逼领导干部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重大决策。

三是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列入干部考察范围。在中国,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干部考察内容向来是引领领导干部工作的标杆,一直都是干部能力提高的灯塔。如果把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法治指标作为政绩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为干部考察的主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一定会高度法治工作,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培养。对此,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有明确要求,即“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党校法学部)
作者: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党校法学部

③ 领导应具备怎样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如下

1、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四个层次。

一是认识和判断层面,即运用法治概念原则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和初步判断层面。人们可以根据法律判断社会上的一些行为或现象是否合法,例如,喝酒和开车是非法行为。这种层次的法治思维是普通社会成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备的。

二是逻辑推理的层次,即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分析判断问题,综合推理,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层次。法律职业的思维大多处于这一层次。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个案的法律解决。

三是综合决策层面,在上述法律认知与判断、分析推理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衡量,做出符合法治的决策。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法治思维在这一层面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是制度层面的建设,即在前三个层次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抽象化,使通过法制建设或改革能够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法治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高级领导干部应有的。因此,在检验法治思维能力时,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主体设置不同的标准。

2、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

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

④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存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搞“土政策”的现象,关键在于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的观念树得不牢。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依法办事的极端重要性,使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依法办事是岗位职责所系。领导干部的职责是法规赋予的,其权限与职责紧密相连。领导干部作为党委决策的谋划者,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建设和发展。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强化依法决策、依法指导、依法办事的意识。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在其法律地位上的双重身份必然要求其树立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相符的,以及与其自身所处法律地位相称的法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意识必然成为与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诸多基本素质同等重要的必备的基本素质。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法律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诸多方面、诸多层次。领导干部主要应具备的就是现代法治观念。因为现代法治观念是法律意识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观念。现代法治观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与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有严格的区别,而且与人治、德治观念的本质区别有严格的界定。若我国的领导干部真正具备了以现代法治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则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就更加完整,结构也更趋于合理。反之,不仅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不完整,结构不合理,而且我党确立的依法治国目标也难以实现。
现代法治观念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而依法办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因其具有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就表现为依法行政。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的执法工作者和法学理论界经过研讨,已就“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这一观点达成共识。依法行政是依法办事这一现代法治的核心,也是在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中的具体表现。
现代法治最终表现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是法律规范施行和适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在自身树立现代法治观念的基础上,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即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形成有序化的状态,即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秩序。在此过程中,领导干部还必须同时具备依法为国家服务的法律意识。因为按现代法治的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权利的实现,义务的履行,责任的承担,必须有依法制约公共权力的法律秩序。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职务行为中行使的公共权力,是凝结着全体人民公意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也必须有法律上的界限,不能是无限的,更不能公权私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领导干部必须明确自己手中执掌的公共权力,不仅仅是治理国家,调控社会的工具,而且更是服务社会,保护每个社会成员享有自己权利的手段之一。领导干部不仅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国家管理者,而且是依法办事的社会服务者,和与其职权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我国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与上述现代法治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的形成才有希望。

⑤ 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应包括哪些内容

一是将来依法执政能力和法律源意识水平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党员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法制意识,使其在法治的框架下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以解决有些领导干部喜好拍脑袋说了算的问题。
二是要建立起“德、能、勤、绩、廉、法”等六项具体考核评价指标,以形成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制度体系,实现党员干部学法用法的长期性和常态化,并将这一过程扩展至党员干部选拔、初任培训、升职转任等各环节。
三是在制度的设计上,要拓展法治教育工作内涵,既注重事前教育又注重决策执行后的效果评价,促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

⑥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体制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来引导,而目前我国的法律体制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要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不同的法。但是,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规章之间、行政权与司法权依然有许多冲突存在。这让法律变得复杂,于是学习这些法也会变得复杂。所以,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相关法律更加清晰明了,给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更有利于领导干部来学习法律,从而明确自己的权与责,依法行政,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做价值判断。
2、 注重法律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依法治国的方略基本实现。而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当前很多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之风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突显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亟待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相关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纳入领导干部的培训后的检测考核体系。完善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体系,通过专家面授和专家网上教学多种方法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从法律理论上对领导干部实行武装,让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以杜绝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 提倡外部监督,尊重外部约束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除了自身的学习和自身的约束外,还必须有来自于外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法律的监督对象。能否消除领导干部自身的特权思想,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效果。消除特权思想,领导干部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利用外部力量来约束自己,把领导干部的行为都纳入在法治轨道中,这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重要保障。

⑦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一)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定势。
1、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法治思维与权力行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权的关系,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价值,使领导干部能自觉用法治理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自觉而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领导干部要形成运用法治的思维定势。法治思维定势,就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法治思维时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法律价值趋向。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选择运用法治思维,还是行政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解决问题,就是一个思维定势的问题。领导干部形成运用法治思维的定势,就是让选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思维选择,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教育,充实干部队伍法治思维知识储备。
1、在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法律素养的提高和法律知识的储备。从现实情况看,苛求领导干部像法律工作者一样,系统掌握法律体系,熟练使用法律条款,准确把握法律关系,是难以实现的。首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特别要重视对法律基本原则的学习。其次要熟练掌握业务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规、各种法律关系及法律程序,成为熟悉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再次要加强法律基础理论、法律逻辑、反腐倡廉、平安中国、综治维稳等社会法治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2、在在领导干部法律学习方式上,要注重加强多元化和有效性。不断创新法治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用法长效机制。要通过初任培训、中心组学习、法治讲座、专题交流、学习考试等多种形式,使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融入身心,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和精神修养,外化为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法律思维运用能力,丰富法治思维实践途径。
养成法治思维不是简单的学习法律知识,而是要注重优化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一是领导干部在法治实践中,要善于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切实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依法发展市场经济。二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实现定分止争,维护法治机制、法治权威,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把握多种法治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和价值判断,依法决策正确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问题得到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解决,实现决策科学化。
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治国理政 ,营造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一)加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体系建设。
1、要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各项立法工作的科学化。按照注重顶层设计,明确权力界限,规范权力内容,防止权力滥用的原则,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做到法治先行,在法治框架内推进科学立法工作。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权力运行规则法治化建设,“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要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程序立法,特别是规范领导干部决策权、执行权方面的法律和程序,推进对行政权、司法权运行机制的监督制约。
3、加强市场经济法治建设。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从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法治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调节功能,克服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无序性缺陷,规范市场经济有序进行,使市场经济由政府主导型向法治主导型转变。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一要把法治理念转化为制度体制机制,加强制度机制整体设计和顶层设计,加快法治政府进程。二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健全程序规则,保证行政机关按照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三要制定和完善保障法律执行、运作、实施的各项具体制度,保障执法公平、公正、公开。四要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如根据物权法规定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为预防和惩治腐败夯实基础,又如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制度,从基础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四是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决策风险评估和依法纠错制度。
(三)加强干部队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教育。一要坚持法治政绩导向,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纳入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并以此作为选拔、奖惩、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二要通过鼓励、奖励、晋职、晋级等激励机制,引导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重视提拔使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三要有计划的培养、选拔、任用一批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领导干部,形成党委政府选人用人的正向激励引导机制。四要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法治内在要求的干部法治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引导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四)加强党和社会的监督机制建设。一要在治国理政的体系内,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行政、司法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建设。二要健全完善质询、问责、离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党政纪处理等制度,保障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有力有效监督。三要加强人大权力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促进其监督行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四要深化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各项阳光监督制度,不断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让人民群众监督权力。五要按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⑧ 领导干部如何增强法治意识

带头按规矩办抄事、按制度用权,始终廉洁从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也是升华认识、强化意识的根本途径。实践中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是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的根本途径。巡视实践也表明,法纪意识强的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多是严守法纪的,而违纪乱法的必然是法纪意识不强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在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的实践中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要带头尊崇党章、维护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各项规定,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要带头严格遵守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格遵守执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矩,始终坚持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任何时候都不越轨、不逾矩。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用权、阳光用权、廉洁用权,用制度管住权、管好权,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切实肩负起管党治党责任,管好自己的同时,要管好分管部门单位、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等,督促其严格遵规守纪,发现违规违纪的,要严格依法依纪处理,切实不断强化其党章党规党纪意识。

⑨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执政骨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贯彻者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也是依法行政的主体,理应成为自觉树立法治思维、主动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者,成为坚持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的表率和模范。然而,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忽视法律,决策不依法、遇事不讲法、办事不懂法、自己不守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是特权思想严重,认为权大于法,对法律缺少敬畏,甚至自认为位高权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守法,也无人敢于追究,因而时常突破法律底线。二是以权压法、以权乱法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矛盾激化、干群关系恶化。三是把法律法规置于脑后,在工作过程中常出现有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甚至任意在法外扩权,将一些“霸王条款”和“土政策”披上法律的外衣,有失社会公平。四是有的领导干部虽然也懂法,也知道违法犯法的后果,但总是心存侥幸,以为背地里干点违法之事无人知晓,因而恣意妄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注意学法知法,法治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习惯把有限权力扩大化;另一方面是不敬畏法律,不遵守法律,习惯靠“拍脑子”、搞个人说了算。而所有这些,实质上都是缺乏法治思维的表现。
法治思维就是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时,牢固树立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严格遵守目的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的要求,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民权利,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并强调尊重法律权威、遵循法治原则、体现法律理性。树立法治思维,既是领导干部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又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树立法治思维,首先要深入学法知法。法律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实践证明,只有把法律法规学好了、装进脑子里了,才能转化为内心的行为规范,才能发挥其强制约束作用,才能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当前,少数领导干部法治观念还相对淡薄,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人治”思维方式,习惯于用个人职权和关系“打招呼”“写条子”“走路子”,还在以人治的眼光看待法治、以人治的思维研判法治、以人治的方式实施法治,这显然不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作为肩负使命、手握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法、知法、懂法,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包括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观念、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法大于权的观念、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观念、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制约的观念等。当前要深入学习宪法,学习国家基本法律和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形成对法治本身的崇尚和信仰。
树立法治思维,必须要时刻敬畏法律。法律是人们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的行为准则。只有时刻敬畏法律,才能心存惮虑,警钟长鸣,不以权代法;只有时刻敬畏法律,才能做到在诱惑面前把握住自我,不穷奢极欲,以身试法。《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公正性就在于法律的平等原则,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能突破。作为领导干部,敬畏法律、尊重法治是对权力的最好保护,更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好保护。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就必须做到宪法法律至上,树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从内心深处把坚持依法办事作为政治责任、施政习惯、自觉追求。一是要克服特权思想,树立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牢记任何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违法行使职权要承担法律责任。二是要树立法律权威观念,自觉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绝不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绝不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的起点。三是要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自觉做到遵守法律。
树立法治思维,关键要坚持依法办事。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力在于实施。没有实践的法律,只是挂在墙上的法律和写在纸上的法律,不仅不会有实际效用,而且也没有尊严权威,更难以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必须明确,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或职责。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么良好的法治环境就难以形成,依法治国就成为一句空话。当前,我国改革正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发展正处在关键期,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利益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执政骨干,无论面对多大困难和挑战,在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时都应尊重规律、尊重法律,既要科学决策,又要依法决策,更要依法行政,不管是土地征收、房屋拆迁,还是资源开发、劳动关系调处,都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以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真正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纳入到法治的框架之内。一是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治意识,培养积极的法治情感、法治信仰,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高度自觉。二是要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坚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与对法律负责的高度一致性。三是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依法行政的底线不能突破。要多为群众发展经济保驾护航,让经济行为真正成为法制行为;要多放权于民、让利于民,让群众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中受到法律保护;要依法保障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合法利益,最大程度地规避公权力施政的风险。
树立法治思维,还要带头遵守法律。遵守法律是领导干部的底线。要克服特权思想,将自己的言行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中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当特殊公民。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自觉地、无条件地遵守法律,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要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干部自己首先不能越雷池半步,努力争做遵守法律的表率。

热点内容
司法拍卖的房屋 发布:2025-01-11 00:48:51 浏览:720
婚姻法附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11 00:47:28 浏览:673
代遗嘱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1 00:36:43 浏览:547
持续性履行的合同终止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00:13:24 浏览:784
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管理程序 发布:2025-01-10 23:55:20 浏览:847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