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环境信托
❶ 法制环境
环境保护法制和体制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❷ 法治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法治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法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则,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法治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旦喊笑和法律依据,建立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监管、最严厉的打击三个“最严”。
法治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和科学高效,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流域协调机制、风险渗迅管控体系等,解决跨区域、模含跨部门、跨行业的生态环境问题。
法治可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和环境权益,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等,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享受优美生态环境。
法治可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相统一。
❸ 试述信托的基本法观念
信托理论与信托理念
1、民事信托。我国的江平教授和日本的中野正俊教授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发展中国民事信托的构想。与《信托法》(如第三条)确立的“民事信托+营业信托+公益信托=信托”的模式有所不同,江平教授提出了“民事信托(含营业信托)+公益信托=信托”的制度架构,他认为我国的民事信托应相当于英美法系的私益信托[ ],而营业信托只是以经营信托业务的机构作为受托人的一种民事信托。这无疑是对信托制度本源和社会基础的回归——民间财产转移与管理,对于满足民众迅速增长的理财需求和从根本上推动信托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日本无民事信托”的观念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但中野正俊教授在总结大量民事信托判例的基础上指出,日本的民事信托实际上随处可见,只是它们在性质上仅仅作为判例而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罢了。这不仅是对日本信托理论和观念的触动,也对我国民事信托的认识和发展极具启示。难道我国当前的民事信托活动就仅限于小额财产管理、遗产管理和贵重物品保管等初级形式吗?目前,学界对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民事信托充满信心。随着信托思想的普及和信托制度的健全,越来越富裕的国人必定会逐渐认识并充分运用民事信托的财产保护和增值功能。由此,受托人在“职业受托” 的基础上也会产生“非职业受托”,不断积聚的公民生活资料会更高效地转化为生产资料。不论这样的民事信托是否还保有在英国起源时的“原汁原味”,但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动作用将是非常可观的。
2、公益信托。我国当前各方面的公益需求非常巨大,但公益事业主要以基金会的形式出现。江平教授认为,目前基金会的设立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且程序较繁琐,与公益信托相比虽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却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学界普遍呼吁,积极引入灵活、便捷的公益信托,以扭转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但是,在目前的法律环境之下,发展公益信托仍面临着诸多障碍,一是动力不足,即各项鼓励措施(如税收等)还未出台,影响了委托人设立公益信托的积极性;二是机制不健全,即由于公益事业管理机构还未真正明确到位,公益信托的受托人资格难以核定,有效管理无法落实。值得期待的是,有关部门已将公益信托列入议事日程,相信不久将在我国的公益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民政部门等相关国家机关应积极推动公益信托的开展,鼓励和保障社会捐助,实现信托业和公益事业的“双赢”效应。
3、信托法学说。目前,学界的目光多集中于信托制度的冲突与协调,对信托理论学说的关注和研究相对滞后。中野正俊教授基于当前信托和信托法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日本信托法学界已有的“债权说”、“物权说”、“实质性法主体说”和“相对性权利转移说”之外,提出了颇具创意的“限制性权利转移说”,即认为信托财产并未完整地转移财产权,而是根据信托目的限制性地转移财产权。[ ]该学说对信托目的的重视值得赞赏,在当前的信托理论与实务中均具有相当的解释力。韩国的洪裕硕教授在全面分析日本信托法理论各流派的基础上,赞成把信托分为自益信托与他益信托之后再展开解释的“新债权说”。一直以来,日本的信托法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亚洲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信托立法和司法,我国信托法学界至今没有影响较大的理论学说,因此借鉴日本的信托法学说既必要又可行。同时,信托法学界应加强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信托理论交流,并紧密结合信托实务操作和信托发展动向,及早提出我国自己的信托法学说。随着我国信托法制的进一步发展,民商法与信托法之间的冲突将会越来越突出,法学界可以考虑将信托法学提升为独立的法学二级学科,针对其独特性展开全方位研究。
4、信托观念。虽然信托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由来已久,但国人对信托的认识却相当滞后。我国本身没有信托传统,而“一物两权”的英美式信托与大陆法系国家“一物一权”的传统所有权概念和法律体系相去甚远,加之当前转轨过程中市场信用机制严重缺乏,使得信托制度在我国的继受和发展面临诸多困扰。江平教授认为,信托的观念与运用在我国长期处于误解和歧义之中。洪裕硕教授也坦言,信托在大陆法系的中国和韩国会产生“异样”的感觉。的确,由于人们对信托的普遍陌生和信托公司屡屡被整顿,社会上对信托的质疑与排挤在长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消解,这对于信托观念的培育和普及产生了负面影响。究其根源,仍旧是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法律不健全和信誉严重缺失是制约我国发展信托制度和普及信托观念的系统性障碍。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日趋发达,国民理财的需求与人们对信托的认识将会同步增长,尤其在信托理论和立法的不断推动下,信托的独特价值和巨大潜力必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接受。
❹ 如何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的好环境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实际、就是方向、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总书记指出的一些突出问题,切中要害,直抵靶心,是我们改善法治环境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坚决地直面问题,各个击破,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把总书记指出的在发展环境方面存在不依法办事的突出问题,逐个逐条梳理,拿出切实有效解决办法。同时,更要着眼于问题的本质,注重从根子上对症下药,从源头上革故鼎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纲,我省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黑龙江省发展环境的意见》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政策举措,必须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持之以恒地落实好。
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贵有恒,善政必简。简政放权,是打通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一公里”。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简政放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只有扎实有效地推进简政放权,才能让政府切实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也才能真正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改革目标。打造龙江全面振兴的好环境,要认真研究如何清除计划经济陈旧思维,加快简政放权落地,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市场预期,维护市场秩序、发展法治经济。
源澄而流清,源浑而流浊。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这个群体,人数不多,但作用非常关键。依法治理水平和法治化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群体对于推进法治建设的信念、决心和行动。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能够带头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就会成为这个地方正气充盈之源、万心归聚之泉。一个风清气正、公平正义、开放文明、服务高效的发展环境就会加快生成。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深化基层依法治理,把法治建设建立在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之上,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每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只有全社会都树立起法治精神,使法治熔铸到内心中、根植于头脑里、落实到行为上,才能为法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社会基础。“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目标在前,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建设者,也将是最终的获得者。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是龙江实现全面振兴必须面对、必须破解的课题。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只要我们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导好广大干部群众这个多数,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社会秩序,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就一定能不断以法治建设的新成效,促进龙江经济振兴发展环境的大改善。
❺ 金融业发展为什么要有法治做保障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最受关注的一环。在过去改革开放发展中,我国金融业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等金融法律法规相继颁布,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不断加快,但必须要承认,随着中国金融业改革创新的快速发展,部分法律制度与新的形势要求存在着差距。这客观上要求对相关金融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要求建立一个与现代金融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法治体系。
也就是说,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防范金融业风险发生,就需要法治提供强大的保障,需要让法治为金融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让法治为金融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必须要加强金融业立法,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是典型的规则导向型市场。要促进金融市场更好地改革创新,就需要不断完善各项金融业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换言之,要实现金融市场法治化,必须更加重视立法工作,用科学的立法引领、推动和保障金融市场的改革创新。
《决定》强调,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金融业宏观管理与监管的各项法治建设要提上日程。既要做好《商业银行法》、《银监法》、《信托法》、《保险法》、《证券法》等的修订工作,也要不断完善修订金融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关于存款保险、现金管理、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监管等诸多法律问题的研究与制订,推动完善基础法律法规。
让法治为金融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必须要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权力装进法治的笼子。这一要求,同样需要金融宏观管理与监管部门贯彻好、落实好。此前几年,人民银行已经明确提出,央行全行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始终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以建设法治央行为目标,全面做好金融调控、金融改革、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各项工作。监管部门也在近两年不断取消审批事项和下放审批权限,使审批行为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基层,提高了监管有效性。
《决定》指出,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此,金融业各部门在全面推进金融法治建设时,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健全完善监管法规体系,既要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有效性,又要推行规则公开、标准公开,推进依法监管和阳光监管。
让法治为金融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必须要增强金融业从业者以及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为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金融建设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基层实践,这就需要所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自觉维护好、执行好法律法规,为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努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金融市场法治环境的优化,加大对金融业全系统的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系统干部和职工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金融法治宣传,传输金融法律法规知识,有效提高社会公众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
当前,金融业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要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再上台阶,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防范金融风险,就需要在法治轨道上大力推进金融改革,让法治成为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强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