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谿道德经

谿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1-01-04 13:57:22

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出自哪里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版常德不离权,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Ⅱ 知其进,守其退,是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是为天下谷.是什么意思

译文:

知道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保持着柔弱的品性,而安于卑下的地位,却不背弃高尚的品德,就能恢复到无求无欲的最初状态;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2)谿道德经扩展阅读:

关于“知其进,守其退,是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是为天下谷”典故: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由于渑池大会再立新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这让廉颇耿耿于怀,异常不满,他到处扬言,如果让他碰上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话传到蔺相如耳边,他此后便远远地躲着廉颇。众人甚为不解,以为蔺相如真是怕了廉将军。

蔺相如解释:他之所以躲着廉颇,并非由于害怕,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国家的安定,让敌国有机可乘,故而选择了退让。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他主动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由此可见,“知其进,守其退,是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是为天下谷”,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占着理儿却仍然替他人着想的一种高尚的姿态。

老子的“三知三守”,并非是教人消极避世、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做人的修养和水平的体现,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的智慧。

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是什么意思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思是: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

Ⅳ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出自哪里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专,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属,守其辱,为天下谷.
【译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鉴赏
道德经主要是朴素的辩证法,不凌强,守弱,不荣耀,守卑辱;就会和平崛起,就会天下归心。这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Ⅳ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如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译文如下: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5)谿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中心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Ⅵ 老子道德经"知其雄 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是什么意思

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能够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

Ⅶ “知其进,守其退,是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是为天下谷”是什么意思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内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容,守其辱,为天下谷.
【译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鉴赏
道德经主要是朴素的辩证法,不凌强,守弱,不荣耀,守卑辱;就会和平崛起,就会天下归心。这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Ⅷ 道德经 28章是什么意思,教给我好的,我会加分的。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知道什么是雄壮,却安于雌弱,他的胸怀就能像容纳天下的溪谷一样宽广。能如天下的溪谷所归的那样的人,经常把永恒的“德”放在心头上,他的心地就能回复到婴儿那样纯洁无暇的境地。
知道白色是那样的鲜明,却安于阴暗的地方,如此就能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能够成为天下人楷模的人,对于常“德”才不至于困惑。对于常“德”不困惑的人,他就可以复归到自然淳朴的“无极”的境地。
虽然知道什么是光荣,却安心与承受羞辱,他的胸怀就如空虚无物的山谷一样博大。能甘心作空虚无物的山谷的人,永恒的“德”就可以充足,淳朴也可以恢复。
“朴”按天道循环之理散开,就变成具体的器具,圣人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就制定的管理制度,设立了专人治理,所以,好的管理要的是大局上的管理,而不是割散开来的非主要枝节的管理。

大意:
本章叙述得道者面对世事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像溪谷那样甘于柔下之位,守道培德,保持真朴。面对万物,他们用“道”来联系这些分散的事物。君主若以这种态度治世,就会完美无缺。

Ⅸ 老子道德经"知其雄 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是什么意思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理解: 知道自己有了雄健的爆发的力量,但不要过分沉浸在力量中,保持清醒,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始终像雌性般柔弱坚韧,守住这种雌柔的心态,使自己仿佛就像全天下小溪,总觉得自身溪流太小太脏,所以要不断从全天下山中吸取水分并自净。进而总能吸收到世间精华,总能使自身清澈,自身的德就永远不会离开,最终回归到婴儿那般:吸收精华、有着高度的好奇心、纯真质朴、具备强大的力量。 知道自己有权、有名、或者有利,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让自己感觉到名利权带给自己的不是光明,而是稍微出现差错就会让自己深陷牢狱的枷锁,保持清醒,守住这种自己好像犯下巨大错误的心态,就好像全天下的法度都在惩罚自己,进而小心谨慎尽职尽责的做事业,那么自身的德就永远不会出现差错,最后自身的名利权也就会不断突破最终极限,达到永恒。 知道自己获得了荣耀,但不要过分沉浸在荣耀中,而是要保持清醒,让自己感觉到荣耀对自己来说好像没有什么,反而是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从而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细致审视,仿佛自己做的到处都是存在疏漏,那种内心好像受辱一般,进而重新虚心学习吸收天下一切知识,使自己像天下的川谷那样吸收世间一切,重新进步。那么自身的德便会永远充足,最终使自己始终保持不荣不辱的平和虚心状态,最后自身的本性就会回归到质朴。 把这些朴素的品德分散下去就可以形成国家的制式,始终践行这些道理的圣人就会成为百官之长。 那么这样的一种完善的制度从上到下、从古到今就会连续而不会被割断。 注意: 德就是遵道而行的态度:“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形而下者谓之器”。 注释: 知,知识、知晓。雄,鸟父也《说文》。守,职守。雌,母鸟、能产卵的鸟。 嵠,山渎无所通者《说文》。常,规律、恒久、经常。复,往来、还原。 婴,人始生曰婴《释名》。白字本义: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式字本义:法度、规矩。 忒,差误。极,最终的、极限。荣,繁荣、丰富。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 朴字本义,未加工的木材。器,皿也《说文》。官,官吏、官员。制,规章。割,用刀截断。 译文: 知道雄,安守雌,好像做天下溪流。 做天下的溪流,自身品德永远不会离开,最后还原成婴儿。 知道白,安守黑,好像犯天下法度。 犯天下的法度,自身品德永远不会差错,最后回归于永恒。 知道荣,安守辱,好像做天下川谷。 做天下的川谷,自身品德永远都会充足,最后回归到朴实。 朴实分散则形成容器,圣人用它就成为官长。 那么完善的规章就不会被割断。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去当老师 发布:2025-04-25 10:12:14 浏览:139
新婚姻法离婚书离婚协议 发布:2025-04-25 10:05:03 浏览:267
办法规范 发布:2025-04-25 09:39:48 浏览:823
赵明华法院 发布:2025-04-25 09:29:54 浏览:941
泸州法律咨询热线 发布:2025-04-25 09:22:36 浏览:105
学校安全防火规章制度和责任制 发布:2025-04-25 09:22:24 浏览:758
民事诉讼法传唤 发布:2025-04-25 09:21:43 浏览:400
合同法中关于工程转包法律规定 发布:2025-04-25 09:20:09 浏览:30
民法典7册 发布:2025-04-25 09:19:26 浏览:160
合同法第9条解读 发布:2025-04-25 09:18:09 浏览: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