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高青县的刘道德

高青县的刘道德

发布时间: 2023-09-29 20:50:40

『壹』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急!急!急!急!急!急!)不要太长,50字(不要程门立雪)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旁仿。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键早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稿启雀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贰』 博兴的历史

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
董永与天仙女的故事,经过历代文学作品的加工宣染,在我国广为流传,近两千年来有口皆碑,经久不衰。,作为一个平民布衣出身的孝子,不但群众爱戴,视为楷模;而且一些文人也在诗词、戏曲中加以歌颂,引为重要的创作素材。如曹植的《灵芝篇》、元杂剧《织锦记》、《百日缘》,后来的黄梅戏《天仙配》等等,都取材于董永与天仙相配的故事。可见,董永其人在我国的影响何等久远和广泛。
尊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董永,对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董永是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其故里何处,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董永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汉代,至今已两千年左右。汉朝建立以后,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领域中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由于统治阶级极力地推广和倡导,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孝,成为社会生活中各阶层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直到东汉乃至后代,其影响也是相当深刻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象董永这样的孝子,是很自然的,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现存的资料也证实了历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实性。山东省嘉祥县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历史文物就向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层右数第三个画面即刻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情景:树下一鹿车,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间劳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于车上,左手执鸠杖,右手前伸,似是指点董永劳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为董永,右手执农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边有一兽,体态粗壮,大耳如扇,长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横一图案,有翼,有花纹,作飞舞状,当是一鸟。《越绝书}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此即“象耕乌耘”之意,内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亩”,田间劳作的形象注脚。
武氏墓群石刻,也称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东汉时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陆续出土。武氏一家,是东汉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为官,势力煊赫,家财宏富,故有条件修建富丽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据其石阙铭文记载,建于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数十年落成,竣工至迟不晚于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武氏祠的石刻画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荆轲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杀三士等。其修建时间,与董永同代,时间甚近,而且点明了董永的故里,证实董永确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证。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画面的内容,与一些文字记载是一致的,故董永实有其人是可信的。
三国时期,魏曹植在《灵芝篇》中也写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这是我国最早取材于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艺作品。可见,远在三国时期,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
西汉末年,刘向的《孝子图》亦有董永的记载。此书已亡佚,有关董永故事的记载仅见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览》的引文。《太平御览》引文如下:“前汉董永,干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有人以为刘向为前汉人,他怎能予知有后汉呢?怀疑《孝子图》系后人伪托。《法苑珠林》卷六二对《孝子图》的引文稍有不同:“董永者,少偏枯,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此段文字与《太平御览》所引《孝子图》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苑珠林》的引文中没有“前汉”二宇,这就不好说《孝子图}为后人伪托。《南史》卷二十二中有这样记载:“慈字伯宝,年八岁,外祖宋太宰江夏王义恭迎之内斋,施宝物资所取,慈取素琴、石砚及《孝子图}而已。”可见南北朝时尚有此书,如果说只有对董永的记述是后人妄增,似乎证据不足。《太平御览》引文中的“前汉”二字,是否为当时编者不慎误增,也不无可能。刘向是西汉末年人,如果《孝子图》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董永当是西汉人,再说《孝子图》即使是后人伪托,也是比较早的,亦有重要价值。
东晋史学家干宝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记》里。他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整理,写成了《董永》篇:“汉董永,干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首段文字与《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图》如出一辙。后边就是董永葬父后,道遇仙女,求为妻,俱至钱主,十日织缣百匹,助永还债,事毕,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经过干宝的加工已比较完整丰满,其情节、人物,都有所发展,为后来的戏曲等文艺创作取材所本。
一些辞书和类书也大量地记载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见录》收有董永,并载“东汉董永,青州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把董永列为我国历史名人载入。在“董永”条下载曰:“董永,后汉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此处增加了“奉父避兵”南迁之说。
《蒙求》一书,也收有“董永自卖”,旧注云:“汉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荫下而营农作。……”这里对历史上实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对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态度。文字与《中国人名大辞典》基本相同。
明代“记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录》一书,收录了董仲其人,并说董仲为董永之子。《辞海》介绍《尚友录》是“汇编历代人物小传”。 (中文大辞典》介绍《尚友录》说.“古来人物略具于是,以较史籍易于检查,旧时多乐用之”。
被称谓“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记载了董永其人。如山东省《博兴县志》、《乐安县志}(今广饶)》《鱼台县志》、湖北省《孝感县志》、江苏省《东台县志》等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载入。所载董永故事多与《搜神记·董永》大同小异。固然,旧时修志有乱拉历史名人的弊习,但这样广大的地区,都将董永视为历史人物载入志中,肯定了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视。
以上历史文物、类书、辞书以及地方志等资料,都肯定了董永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资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对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如《辞海》即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历来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董永其人正吏无载。我们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编写的正史,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尤其为统治者的最高阶层树碑立传的,就是郡守、县令等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难爬进正史的门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县武氏家族,世代为官,尚且不见正史,何况董永一个平民布衣,正史无载,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正史无载的人物岂可胜数,若以正史无载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难免有偏颇之嫌。
董永故事属神话传说。诚然,董永故事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也不能成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往往将自己敬仰、爱戴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编成神话故事加以传播,以劝化人们积德向善,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爱之情。而有些民间传说,也往往是根据历史上实有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阴曹、关公显圣等等,都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可谁又能否认他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呢?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董永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实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赖这浪漫的民间传说,才流传下来的。
董永既然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那么,其故里何在呢?诸说基本相同。东汉时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画面就点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图》、《搜神记》、《中国人名大辞典》及《中文大辞典》也都点明了董永是汉代千乘人。干乘始于战国时期,“以齐景公有马千乘,常猎于此而得名。”在汉代为郡,县名。干乘郡与干乘县其治所均在今高青县境东部,东邻今博兴县。
高青县现存志书中,均无有董永的记载。《博兴县志·人物志)中载:“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陈户镇)去墓数里有董家庄,永故宅也。”董家庄在今博兴县陈户镇,位于县城北二十余华里,西去汉千乘县城遗址三十余华里,在汉代属千乘郡干乘县地。董家庄即董永故里,博兴县志所载与上文辞书、类书、武氏祠等诸说是吻合的。
董家庄原有董公庙,《山东通志)说“董公庙在城(今博兴县城)东北三十里祀董永”,即指此也,今庙已不存。《通志)还说:“仙孝祠在西门内,祀汉孝子董永。”仙孝祠建于何时不详,明代王为邦《仙孝祠记,中说:“本邑在董仙旧址,当日窘身葬父、神女助织,孝声至今著也。我侯建祠绘象……”。文中,我侯,即指当时博兴县知县翁兆云。原祠已圮,明代知县翁兆云重修。康熙四年博兴知县蒋维藩又重建,现已无存。康熙五十八年《博兴县志》载,董永墓在崇德社。今属陈户镇,原有墓碑,因日久年深,碑已不存。民国二十五年县长张其丙重立墓碑一块。此碑尚存。
以上资料,充分证实了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即汉孝子董永故里。尽管旧的地方志有乱拉名人的积习。但是,一些县志仍然肯定了董永原籍为山东省博兴县。如山东省的《鱼台县志,载:“董永墓,旧志载,治西南三十里。按“董永,青州博兴人,流寓德安,佣身葬父,感仙姬为偶事脍炙人口,虽妇人女子咸能言之,而葬鱼台无考。”这里肯定了董水为博兴县人。再如湖北省的《孝感县志》载:“董水,青州干乘人,今山东博兴县。……”一九八三年,孝感地区编写的《孝感地区概况)在“著名人物”栏中写道;“董永,东汉末,青州干乘人,今山东省博兴县,因黄巾起义,由山东流寓今湖北孝感……。”孝感市于一九八四年在市内所建“董永公园”中,在“孝子祠”前介绍说:“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东省博兴县。……”董永故事在湖北孝感县流传甚广,影响颇深,并建园立祠纪念他。但是从《孝感县志》到《孝感地区概况》,只说是董永由山东流寓孝感,都肯定董永原籍是山东省博兴县。
当然,把董永说成本邑名人的地方志亦有之。如清雍正年间的《乐安县志》(今山东广饶县),即把董永视为乡贤。,该志“古迹”篇中载:“董永祠,在城西太和庄,去家甚近,子孙至今承祀不乏。”查志中所说董永祠位于今广饶县西部,在汉代当为利县地,而利县属齐郡,而非干乘郡。广饶县到隋代始侨置干乘县,比董永生活的年代晚了五百多年。说董永故里在今广饶县,显然无据。再如江苏省《东台县志》载:“董永,西溪镇人。”所载董永故事基本引用《搜神记》原文,只是改“千乘”为“西溪镇”。并说“今西溪镇永与父墓并在。”但志书的编者又在后面的按语中写道;“永事见《太平御览》所引刘向《孝子图》,其辞云:董永千乘人,……今向《图》不传,史家亦不著于录,而千乘郡乃今山东青州府北镜,何以又为县之西溪人耶?”志书的编者对董永为西溪人的说法就提出了异义,持否定态度。这一说也难以自立。
综上所述,董永故里为山东省博兴县已无疑问。但是,清道光二十年《博兴县志}的编者没有进行实地考查,以为旧志董永墓一说在崇德社,一说在龙河洼,而对董永故里博兴提出了质疑。经实地考查,博兴县境董永墓只有一个,其地当时属崇德社(现陈户镇),而群众习惯上称为龙河洼,是同一地点两个名称。该志中此谬误,是由当时志书编者的浅陋和粗疏造成的。
董永的传说遍布我国数十省,董永遗址与纪念物,如董永墓、董永祠、董公庙等等,也不胜枚举,尤其江淮地区,流传更广,影响也颇深。
既然董永故里在山东,那么董永的传说何以在江淮地区有如此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呢?董永是否曾经南徙,众说不一。《中国人名大辞典》主张董永曾经南徙,其“董永”条下载曰:“后汉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中文大辞典》亦采此说,“董永”释文与《中国人名大辞典》相同。这里只说“奉父避兵”,没有说明董永南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县志}载“董永,青州干乘人,今山东博兴县。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清光绪五年《孝感县志》又照漀潬??X?搬了此段文字。这里“避兵乱”的年代和历史背景比较明确,“兵乱”指黄巾起义。然而,黄巾起义暴发于东汉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修建时间晚了三十多年。董永是不可能在黄巾起义时流寓安陆(今孝感)的。现尚未见到其他资料有董永南徙的记载。但并不完全排除董永有南徙的可能。
董永故事所以在江淮流域流传甚广,只据现已掌握的资料从其流传的过程进行考查。其故事的传播,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汉代,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统治阶级以“孝”教化其民,作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为人们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传开。董永故事首先在山东流传,继�!F<�!DA��!D3%G1饔!F2�!E3%GE!AA�!AB颉�!A3%G9%B@�!AB%GA!A1�%GF!E9%GF!D8%GE�%GA�%G4!B9%G8!BA石刻中的董永画面,三国魏曹植的{灵芝篇》,即是董永故事在山东继而在黄河流域传播的反映。在三国以前,尚未见到江淮流域有关董永故事的记载。
东晋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袭,黄河流域战乱频仍,长期分裂,社会极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迁,到长扛流域定居下来。这样,也就将董永的故事带到了我国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这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广为流传。《搜神记·董永》,亦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这应是董永故事流传的第二个阶段。
南朝刘宋建立以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刘劭杀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历史上称其为“元凶”。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刘骏起兵讨劭。因劭弑父,刘骏以“孝”为号召,收买人心,兵力大盛。刘骏沿江东下,到达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号也以“孝”名,为“孝建”,死后谥号“孝武帝”。刘骏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师、孝德、孝良、孝烈、孝贞、孝善、孝英……等。由于刘骏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为“诸德之本”的孝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陆置孝昌县(后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为孝子出身的董永,当然地成为社会上最受推崇的历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庙等有关董永的遗迹和纪念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继出现。由于南朝宋的统治者以行政手段进行倡导,所以董永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董永遗迹、纪念物之多,都超过了黄河流域。

『叁』 淄博历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淄博历史名人
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光辉的短篇小说集。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山东淄川人,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读书世家。由于受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少年时代就醉心于科举,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后来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以教书授徒为业。72岁时才授例得一名岁贡。正是这种坎坷的生活道路,使他对清王朝黑暗的统治有深刻的体会。为了发泄自已的不满,他“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驻成孤愤之书”,写就一代名著《聊斋志异》。这部著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现行本共有491篇作品,有的作品出自作者的见闻,有的作品是对过去题材的发展和创造,但绝大多数篇章是根据搜集来的民间传说编写的。他通过塑一些可受的妖狐鬼怪形象,尽情地鞭挞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和科学制度,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个性解放和反封建礼教精神,满怀激情地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反映社会现实,为劳动人民伸冤,是这部著作最深刻的思想内容之一。
齐桓公(?—前643),名小白,系姜齐第15代国君,在位43年。公元前685年, 齐襄公被杀,小白与公子纠回国争位,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带钩,几乎丧命。小白乘势装死,骗过管仲,加紧赶路,在高等人的接应下,夺得君位。他应鲍叔牙之谏,从鲁国接回管仲,任以国政,尊为仲父;进行改革。他依靠群臣智谋,实行“参其国而伍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相地而衰征”等政策,又即山铸钱,煮海为盐,使齐国大治,国富兵强。外交上亲邻国,退还所占鲁国、燕国的土地,讨伐淫乱诸侯,一战即服莱、莒等31国。当时,周室衰微,诸侯强暴,狄人南侵,中原不安,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并存邢救卫,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又联合中原诸侯南攻蔡、楚,与楚盟于召陵;还曾平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干预诸侯国君的废立。前651年举办葵丘之会,周襄王派人参加。他在位43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等人相继死去,桓公不听管仲遗言,又起用佞臣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三人乘机作乱,桓公被饿死,尸体停放67天才得收敛。齐国由此中落。今临淄区郑家沟南二王冢传为他和齐景公的墓。齐故城西北有高台,名“桓公台”,传说是他会见诸侯和检阅兵马的地方。
鲍叔牙(?—前644)齐人,与管仲为友。以善于知人为后世所称道。公元前694年,齐襄公淫乱无常,襄公诸弟纷纷外逃。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鲍叔牙辅小白,逃到莒国。公元前685年,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他得到消息,带小白抢先回国,打败公子纠,夺得政权。小白即位为桓公,要任他为相。他推辞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即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又说管仲有五大长处,都超过自己。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管仲相齐后,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后来,鲍叔知人与管鲍之交的故事一直作为美谈,流传于世。管仲曾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淄博历史名人(古代部分) 1,赵执信 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乾隆九年(1744年),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殿试二甲进士, 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2,赵振业,明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以后,作过山西、江南两布政司参议。青州府益都县颜 神镇人。赵执信曾祖父。 3,赵进美,明崇祯庚进士,入清以后,官至福建按察使。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人。赵执信叔 祖 。 4,孙廷铨,字枚光,颜神(今博山)大街人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1662年(康熙 元年),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入参机务 5,蒋天珍,清道光年间山东博山人,官居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捐地建博山炉神庙,洪觉寺,并重修 红门,及颜文姜祠建筑群,蒋今长之子,死后葬于博山城西二槐树。 6,蒋今长,清嘉庆年间山东博山人,官居中书科中书舍人,捐修博山颜文姜祠山门,永济桥,玉皇宫等建筑, 三子蒋天珍,蒋天锦,蒋天钧皆在京为官。死后葬于博山城西二槐树。 7,董永,西汉千乘人(今淄博市高青县高苑城古城)被列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孝子传》。后来董永 被封了个小官,死后葬在周村城东南方的大埠山上,其墓至今仍保持原祥。11,陈仲,名定,也叫陈 仲子,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战国时的著名贤士。 8,林放,字子邱,春秋鲁国人,是孔夫人的得意弟子之一 9,欧阳高,字子阳,高青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之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10,胡母生,字子都,临淄人,西汉今文经学之一公羊学派的代表人物。 11,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时期名臣。临淄人, 12,王应统(1664—1715),字绪光,号敏斋,祖籍山东长山县,出身书香门第 为山东总河中军副将改 任神木副将。后又历任江南总漕中军副将,文登副将等。提升创业河北总兵,镇守怀庆。 13,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另柳居泉士,山东淄川人 创作出《聊斋志》异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 文学遗产。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14,毕自严,周村王村镇西铺村人, 明天启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子毕际有。 15,毕际有,周村王村镇西铺村人,曾官至江南扬州,后因事受牵连,罢官回乡。父毕自严。 16,刘鸿训(1565—1634),字默承,号青岳,周村太和庄(又叫刘家寨子)人崇祯即位任命这礼部尚书 ,东阁大学士又提拔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即宰相),主持朝政。 17,刘一相(1542—1624),行二,字维衡,号静所,又号顷阳。周村太和庄人被任命为山西泽洲高平县 知县升为南京吏科给事中迁为陕西按察院司佥事,分巡陇右道 山卫知事。山西稷山县知县 18,孟雒川 ,济南府章邱县旧军镇人,阜祥,泉祥,瑞蚨祥,瑞蚨祥东家 19,史朝佐,字君辅,祖籍武定州人。被皇帝授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任为贵州巡抚被晋升为太仆寺少 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晋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兵侍郎等职 20,顾炎武,字宁人,又名绛、亭林,曾自称蒋山庸,江苏昆山人 21,李少君,字云翼,武帝时期齐国方士,临淄人, 22,淳于意 (约公元前205-?)临淄人,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因曾任齐太仓长 23,薛凤祚(Xue Fengzuo, 1600-1680)中国数学家、天文学家。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卒于 清康熙十九年(1680)。字仪甫,山东益都金岭镇(今山东淄博)人。 24,扁鹊,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 前三一O年),祖国医学的开创和奠基者,齐国人,被后世誉为“医圣”。 25,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公元386~543年)时人,曾任高阳(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所著《齐 民要术》为我国人类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26,李化熙(1593-1669),字五弦,号长白小樵。祖籍山西省盂县,李化熙先后被任命为河州府推官、 河间府推官、天津兵备道、四川巡抚等职。他接皇帝圣旨周村今日无税,天天今日。 27,辕固,又名辕固生(“生”是“先生”的意思),今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人,是西汉《诗》学四大流 派之一《齐诗》的创始人。 28,蒋天钧,清道光年间山东博山,官居礼部次郎,与兄弟蒋天珍捐地建炉神庙,修洪觉寺(蒋家祠堂)今博山 公园北, 并重修红门,及颜文姜祠建筑群 。蒋今长之子。死后葬于博山城西二槐树。 29,高珩(1614~1696)字葱佩,号念东,淄川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宫至刑 部左侍郎,为清初有名诗人, 30,刘德培(?~1863)字雪田,后改为春田,淄川区开河村人反对清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 31,孙之獬,山东博山和尚房村人,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侍讲,清兵入关请降, 清世祖赐礼部右次郎 32,毕道远(1810-1889)字仲任,号东河。淄川县万家庄(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万家庄)人。初任翰林院 散馆检讨、山西正主考官、记名御史、司经局洗马。1851年(清咸丰元年)充国史馆纂修,后历任翰林 院侍讲、侍读学士,文渊阁校理,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正主考官,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 郎、兵部侍郎,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总督仓场。1882年(清光绪 八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顺天乡试副主考兼署兵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经筵讲官、武英殿总裁、 玉牒馆副总裁兼管顺天府府尹。 33,焦云龙(1840-1901)字雨田。长山县丁家庄(今属淄博市周村区贾黄乡)人。历任陕西省三原、安康、 富平、长安、咸宁等县知事,绥德、商川知州,潼关厅同知等职 34,蒋其纶,清道光年间山东博山人,著名篆修。清人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三十卷初刻本题:"汉太尉 南阁祭酒许氏记,安邱王筠撰集,相国寿阳祁春浦夫子鉴定,益都陈山嵋、晋江陈庆镛订正,博山蒋 其崘书篆。" 35,吕尚 姓姜,名尚,字子牙,东吕乡东吕里人(今日照市东),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 今河南宛县),子孙从封地改姓,故名吕尚。封吕尚为齐侯,都营丘,是为齐太公。36,齐桓公 (?~公元前643年)吕(姜)姓,名小白,是春秋时吕(姜)氏齐国第十五代国君。推行“尊王攘 夷”的政策,救亡扶危,以顺讨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7,晏婴(约公元前585年~前500年)字仲,谥号“平”,故后人也称其为晏平仲,或尊称为晏子。齐国 夷维(今山东省高密)人。他继任齐国正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执政近五十年,是春秋时期 和管仲齐名的政治家。 38,仇维祯,字庸足,淄川县东官庄村人出生于穷苦人家,在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先后任户部、礼部、 刑部、兵部四部尚书,领北京兵部大司马衔。顺治皇帝下旨赐御葬,并亲笔御书茔林正面碑文:“赠 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北京兵部大司马仇公维祯之墓。”并让山东巡抚张玉衡亲自督建仇家石林。 39,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南)人管仲辅 佐齐桓公近40年人们把他安葬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为他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永远纪念他对 后世的功德。 40,鲍叔牙 (?~公元前644年)临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管仲、鲍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 从公元前681年开始,齐桓公在这一旗帜下向外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的治世 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 41,田穰苴 生卒年代不详,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因曾居官大司马,故历史上多以司马穰苴称他。齐 景公亲到城外迎接,并拜他为大司马,使掌兵权。 42,齐威王(?~公元前320年) 名因齐,田齐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继位,在位36年。以善于纳 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43,孙膑 战国时杰出军事家。齐国阿(山东聊城地区)人,是春秋时期著名兵法家孙武的后代,原名孙宾 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齐孙子》即《孙膑兵法》竹简。经整理考证,得知《孙膑兵 法》分上下两编、30篇,1.1万多字,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 44,齐宣王 (?~公元前301年) 田辟疆,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4年 ,燕国发生内乱,他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几乎灭亡了燕国。 45,田 单 临淄人,系田氏王族远房子孙,世居安平(今临淄区皇城镇石槽盛),战国末以败燕复齐之 功,封安平君,相齐襄王。 46,左思 (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三都赋》构思十年乃成。一时京 城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纸张为之昂贵。左思由此,名倾“太康文坛”。 47,左棻(?~公元300年)字兰芝,临淄人,西晋时女文学家,是我国最早的女诗人。晋武帝贵人也。永康 元年三月十八日薨 四月廿五日葬峻阳陵西徼道内 48,房玄龄 (579~648)名乔,字玄龄,号乔松,临淄人。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诏封房玄龄 等14位开国功臣为世袭刺史。卒后,太宗令其陪葬“昭陵”,谥号“文昭” 49,段成式 (约803~863年) 字柯古,临淄人,唐代文学家。系唐朝开国功臣段志玄裔孙。官至太常少 卿 50,高溪 字号白兔先生 男 春秋齐国世臣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等作乱,杀齐襄公自立,他用计诛除乱党, 拥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 51,宁戚 又作宁武 男 卫固人 春秋时齐国大夫,相国管仲用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生产,著有<<相牛经>> 一卷 52,国佐 男 春秋齐国世臣 公元前589年晋,鲁,卫,曹合兵伐齐,齐败.他游说晋国主将欲克,订盟于袁娄 53,王廷扬,山东周村人康熙二十三年中武 举,但不喜做官,一生隐居于市 王应统父亲 54,刘孔怀,山东周村刘家寨子人,刘洪训之子 55 ,左熹, 临淄人过太原相、弋阳太守,后升殿中侍御史 左思父亲 56,段文昌,临淄人唐穆宗时(812~824)宰相。段成式父亲 57,段安节,临淄人唐代音乐家,官朝议大夫,著有《乐府杂录》《琵琶故事》各1卷。段成式之子 58,徐文骧,周村油坊街人,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 59,韩源 周村韩家窝(阿)村人 太仆寺卿管少卿事 60,韩取善周村韩家窝(阿)村人(万历五年,1577年)又考中进士,任工部主事。山西按察司分巡冀北道按察使 61,韩萃善 周村韩家窝(阿)村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 考中进士,授官常州府推官; 62,徐华清(1788-1850)字际唐。临淄县(今淄博市临淄区)徐家圈村人临淄历史上惟一的武状元直隶提标 右营游击,后升任甘肃省参将升哈密协副将擢升福建陆路提督。后谥“威振侯 63,翟凤翀(公元1577-1634),字尔腾,号凌玄,山东淄川西河人,明末名臣。历任直隶吴桥(今河北省吴桥县)、邱县(今河北邱县)等地知事,河南道御史、辽东巡抚、山西按察使经历、南京光禄少卿、大理寺少卿、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 64,任浚(睿),字文水,号海王(一说字海王号汶水)。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卒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正月初二日,年六十二岁。益都县夏庄(今博山区下庄乡下庄村)人。 初任芮城知县,又调任榆次,御史监军大梁清军入关后,任浚被召入京,授户部左侍郎,督理京雀钱法。又晋都察右都御史。因管漕粮有法,三年后迁为刑部尚书 65,孙宝侗(1638--1677)字仲愚(一作仲孺)清初颜神镇人,是相国孙廷铨的次子(长子宝仍是赵执信的岳父王渔洋的妹夫),著有《惇裕堂集》行世。

热点内容
企业法律顾问公示 发布:2024-11-17 05:37:34 浏览:986
经济法基础教材电子书非广告 发布:2024-11-17 05:22:41 浏览:101
参与传销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17 05:21:48 浏览:149
工厂寝室规章 发布:2024-11-17 04:54:42 浏览:179
幼儿园职业道德 发布:2024-11-17 04:30:51 浏览:37
新婚姻法课件免费 发布:2024-11-17 04:25:02 浏览:725
法律责任的比喻句 发布:2024-11-17 04:24:12 浏览:955
公务员遴选法律知识汇总 发布:2024-11-17 04:05:12 浏览:480
公安机关防控疫情法治同行 发布:2024-11-17 04:00:40 浏览:959
古代刑法枷 发布:2024-11-17 03:55:40 浏览: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