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保护性立法

保护性立法

发布时间: 2021-01-04 21:46:59

『壹』 见义勇为立法保护的不可行性

你问的太概括

如果笼统的说见义勇为立法保护,当然是必要的,因为有很多种保护。

比如,从法理上讲,对自愿施救的人,一般不追究他们在施救过程中,因为采取的措施不当而导致的损害的责任。这是从保护非专业施救人员的角度来看的

当然,也有针对被救人反咬一口的立法,这应该是咱们国家现在热议的话题

如果是第一种,那么不属于专门立法,建议在侵权责任法中加入就可以,属于正当行为,列入免除责任的一种,性质上可以归类为类似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如果是第二种,如何防止反咬一口,这就不是只说加一条两条就能解决得了
谁承担哪部分举证责任才合理?是不是要对反咬一口的人施以惩罚性的罚款或赔偿?等等
这是需要一套制度来保障的

总体而言,我认为是必要的
第一,社会出现这种需求,法律应该予以反馈,不一定非得是法律,可以是行政法规或者通过相关法律的司法解释,乃至最高法出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判例。但是决不能放任自流
第二,外国有相关立法例可以借鉴,所以难度上不是很难

『贰』 环境保护立法的必要性

无锡市水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是专业研究城市内河道一湖泊流域、景观水体回等生态环境设计和综合答治理的专业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开展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相关生物技术开发,参与了国家水环境治理“863”项目和大量各省市相关业务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根据目前楼盘水体景观、城市内河道景观及流域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引进最新的景观科技,提供优质的水景设备。以城市内河道-流域系统为核心,在湖泊资源与水环境,富营养化,生态治理-实地构建,土著性水环境生态构建,城市内河道生态驳岸,综合国内外先进技术与国内著名研究和设计机构、著名学府。无锡市水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公司主要通过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和混凝一气浮净水工艺来改善城市内河道的景观水体质量,还居民一个清澈、自然的水世界。

『叁』 有无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全国性立法

我国现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8年成立古物保存委员会。古物保存委员会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蔡元培任主任委员。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随后《中国古物存法》及其施行细则的颁布,开启了国家对文物实施保护与管理的历史。
1929年在北京成立民间学术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开始系统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1946年学社停止活动。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193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古物保存法》共17条,对文物的含义、保存要求、文物的发掘等做了规定,1931年公布《施行细则》,共19条,增加了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1948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主持编写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共收入 22 个省、市的重要古建筑和石窟、雕塑等文物465处。《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是中国现代最早记载全国重要古建筑目录的专书,成为以后公布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编此简目的主要目的是供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建筑之用。
以上为第一阶段,中国现代文物保护的开启与初步的探索阶段。
1950年建国之初,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即发布了保护文物古迹的政令。包括颁布《禁止珍贵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关于地方文物名胜古迹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批示》等。
1956年国务院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此后1981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为发展我国文物事业奠定了基础。2004年4月,国务院又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1961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奠定了我国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同时,公布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实施了以命名"文物保护单位",来保护文物古迹的制度。2006年5月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现在共有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7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6万余处。
以上为第二阶段,新中国的文物保护的探索与初步发展阶段。
1977年10月,国家文物局颁发《对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携带邮寄文物出口境定、管理办法》,我国开始实施文物出境鉴定制度。1989年2月,文化部发布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2007年文化部又发布了《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办法》和《文物出境审核标准》。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首次24个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历史古城保护制度的创立。截止2007年9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达110座
1982年11月颁布《文物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该部法律分别于1992年、1997年进行了部分条款的修改。
1984年1月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城市规划应当切实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此后我国一些相关法规中也都相应的规定的文物保护的内容。1989年12月颁布《城市规划法》,其中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城市新区开发应当避开地下文物古迹。
1985年1月,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与国际接轨。2006年11月,文化部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开始对世界遗产实施监测巡视制度。
1986年国务院确定将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较完整地保存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与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加以保护。现北京已公布历史文化保护区40处,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43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12处等。
1987年,中国有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等,1987年和1990年泰山、黄山首批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92年,九寨沟、黄龙、武陵源首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1997年,我国首次有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平遥和丽江。2000年首次有村落"皖南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中国共有世界遗产33处,居世界第三位。
1989年10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水下文物内涵和外延,对水下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做出了规定。
1997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即文物保护"五纳入"。
1997年3月,全国人大公布的新《刑法》,专节规定了妨害文物管理罪。新刑法规定了走私文物罪、盗窃文物罪、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过失损毁文物罪、倒卖文物罪、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私出售或者私赠文物藏品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等。
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针对新期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对文物保护管理做了全面规定,是我国文物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文物保护法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
2003年11月及2005年9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分两批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6个。
2005年12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确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全国文化遗产日"。
2006年9月国务院公布《长城保护条例》,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个单项行政法规。
2007年4月,国家在北京、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宁夏等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展开长城资源调查。这是落实国家《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十年计划的第一步。
以上为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的法制化保护与保护开改、综合治理的全面发展时期。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四项基本内容是:旧城的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保护等四项内容。

『肆』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几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什么意义

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

意义:

1、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专典,属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编纂民法典,民法典编纂第五次立法活动启动,并很快迈出了第一步。

2、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分别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还要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现行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4)保护性立法扩展阅读:

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总计10万余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条文字数最多的一部法律草案。

草案内容涵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每个组织的业务活动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伍』 什么是法律效果

法律效果是指法院通过审判活动,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处理具体案件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和效应。

法律效果强调在审判过程中法律被遵守执行,实现裁判的合法性,追求的是以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作为司法公正的评判标准,体现为司法在法律层面上的正确性。

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为和事实的效力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赋予的。只要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就当然地具有一定的效力。

所谓法律效果,是指通过法律适用作出裁判,体现法制的原则与内涵,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既要遵守法定程序,又要维护司法公正,体现法自身的价值。通俗的说,就是让法官像工匠一样,依据死法条去解决活生生的案件,它对正义价值的追求体现为形式意义

所谓社会效果是指具体案件通过法官的审理和裁判,所获得的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评价和认可程度。它的实质在于司法的结果要满足实质正义,满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长远发展利益,获得公众的情感认同和尊重

(5)保护性立法扩展阅读:

一方面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因为社会效果更多体现为对正义价值实质意义上的追求,而法律效果更多体现为对正义价值形式意义上的追求。两者在正义实现方式上的差别,可能出现二者适用于同一案件时产生不同甚至对立的裁判结果的情形。

另一方面,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正是基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又矛盾又统一的特性,我国社会主义司法政策提出了法律适用要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也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

『陆』 印度屡次发生骚扰女性事件,为何印度政府不加大立法进行严处

因为根源是印度的女性地位太低了,加上印度政府主导思想是男权社会,男人犯罪对象是女性,不重视,所以印度政府才没有出台严厉法律来惩罚罪犯。


印度政府通常接到这样的事情,都是不予立案。还有政府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男性,他们也是认为这样的事情很正常,从而整个国家都不重视女性,何谈政府会立法惩罚骚扰女性的罪犯呢?要知道印度的女性10岁就要定亲,试问在这样社会下,有人会替女性出头吗?就不要想了。

『柒』 中国对同性恋就业被歧视有立法保护吗

都是公民,都享有就业权

『捌』 今年新冠疫情,请提出你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有何建议

朋友,来这个问题真的很不好说,或者说自法律法规来确定,当然针对一二级保护动物没有什么可说的,还有濒危物种的保护,其次就是没有列入保护目录的动物,我国人口广大,习惯也不想同,所以要一刀切还是不好来,最好还是由个个省份自己来确定最好!!!

『玖』 民法典今日起施行,中国进入法典化时代,这背后有哪些重要意义

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会给我国的立法、行政、司法带来重大革新,也更加规范市场竞争,此外也更加贴近和保障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了我国“民法典时代”的正式到来。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等等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的全面系统的编纂和修订。它将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都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此外,我认为在文化领域和生态领域也有重要意义。在文化领域,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也是结合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不仅更有利于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也更有利于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热点内容
初一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发布:2025-04-25 15:04:35 浏览:197
司法短袖制服 发布:2025-04-25 14:51:44 浏览:924
幼儿园民主程序产生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5 14:51:35 浏览:14
固废贮存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5 14:50:09 浏览:870
带我的法官 发布:2025-04-25 14:45:49 浏览:958
厦门法律咨询中心电话号码 发布:2025-04-25 14:45:47 浏览:133
道德经典诵读书目 发布:2025-04-25 14:45:10 浏览:543
律师援助咨询 发布:2025-04-25 14:39:22 浏览:46
民法通则22 发布:2025-04-25 14:39:17 浏览:861
法律担保连带责任 发布:2025-04-25 14:24:50 浏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