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爱法治

爱法治

发布时间: 2021-01-04 21:58:43

『壹』 欠款被告败诉其爱人依法要承担责任吗是婚前财产

需要在婚后共同财产中承担责任,虽然欠款属于婚前债务,但目前属于夫妻存续期间,对双方的收入,支出情况都是共同处理的,没有明确分开的依据,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应当以夫妻共同的财产来偿还的。

『贰』 怎样理性爱国

—爱国是一种态度,不是一双拳头;爱国是一种理性,不是一根铁棍;爱国是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不是去伤害自己的人民;爱国不是泄愤,而是要先爱法治,是要让我们的基本公民权利得到尊重与捍卫。暴力不是我们爱国的通行证,它并不会让那座美丽的岛屿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们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各行各业里都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清廉,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然后我们的桥也比他们的结实,还有我们的年轻人,比他更有未来,更有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爱国并不是要我们举起自己貌似孔武有力的拳头砸向自己的同胞,而是在各个方面将自己的国家改变得更好。
自日本上演”购岛闹剧“以来,我国各地相继有民众自发举行抗议游行。其中不乏“西安举牌哥“、”爱广州非暴力“这种理性爱国的典范。但也出现了一些打砸抢烧的现象,这让我们痛心且愤怒。谈爱国,请先爱同胞,对同胞的私有财产进行抢夺砸毁,那与暴徒何异?若要爱国,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共御外辱,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当体现出的文明素质与精神风貌。
爱国的豪情是我们胸腔里激荡的热血,但是热血加上暴力就成为了我们同胞身上的累累伤痕。每一个市民做好自己,提倡文明,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尊重他人,实现自我,不粗暴,不盲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方式。让我们拒绝暴力,展现理性,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文明的爱国者。

『叁』 在日本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回来

两国的纷争是政治问题,政治决策是少数人的决策。
而且人家在那里多年,工作在那里,朋友在那里,什么都在那里,你叫人放弃一切就为所谓的爱国,请问爱国是这样爱的吗?

『肆』 到底是人治好,还是法治好

对比中西方现在以及历史结论,当然是人治好,法治不人性。西方体系特别是西方现代政治,都是偏向人治型的法治,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法治,不人性。秦朝因法而强,也因法而亡,因为秦法太繁复太具体,汉高祖入关中废除一切秦法,只和百姓约法三章,这就是一种拨乱反正,重新回到人治的一面。但是中国自战国确立法家思想以来,政治统治者为了方便御下,都喜欢严肃法律偏爱法治,这使自上而下形成了全国性的共识,这种中国特色的偏激的认识,现在仍然在毒害我们,一旦发生某些因为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事件,就会认为是法律不完善,需要继续加强补充更多的法律条款,并继续强调要法治,岂不知这种不断加码的法律,最后不过是秦法的翻版,最后必然是祸国殃民。
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明明一直是偏法治,却还要加强法律呢?这就牵扯到中国法治的另一个特点愚民了,是法家都会推行愚民,读过韩非子商君书就会发现,除了大量的以法治国的部分,其余的中心思想就是愚民,只有百姓们变的愚蠢了,才会听话更有利于统治者。所以让你以为一切都是没有法治的结果,为了让你们生活的更好,需要更多的法律里加强法治,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真的需要那些与自己日常只有一点关系,甚至毫无半点关系的法律么?答案是不要需要,那么就给你灌输不法治的坏处,人治的危害,借具体的事件增强这类刺激,以为所以的错都是人治造成的,却闭口不提人因何能治人,因为有法的存在,权实际无法制约人,能制约人必然是一个法,国王想杀人也得造个借口,无端杀人就会被指责,那个借口就是法,谋反啊不敬啊什么的。所以人治没有法治的杀伤力大,但凡极端法治的社会,必然是愚民的,民众普遍自愿要求法治,把不法治认为是一切错误的根源,人治的社会不会这样关注个别人有没有遵守法律,有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亦如人治的欧洲中世纪绝不会出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种论调,因为贵族特权是常识,一律平等才奇怪?但是法治的中国就会很痛恨,因为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有人不遵法就会被指责,这也是偏重法治的一种现象,但是归根结底法治,治的根本就是底层百姓,上层阶级才是收益者,法律条款都是有利于上层阶级,而奴役驱使下层民众的,于是极端法治社会才会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这不是人治造成的,恰恰是法治发展到极端的产物,法的根本就是统治管理百姓,由制权者解释法律,人治不会让法律违法人性,只有法治才会这样,中国一直以来就是重法治,统治者鼓吹法治的好处,诽谤人治的不好。好好理解这个吧,不要被政治导向牵着走,继续被驱使为愚民。
再完善的法律,也会有它的漏洞,会被刻意钻盈变相发挥,法律再完善也解决不了现实中不断增加偶发的问题,这就是个最简单的熵增课题。
中国偏法治,法律太多太繁复,轻视人性化,这种状况没有改变。反过来看西方的法治,他们是偏人性化,也就是更趋向于人治。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执政者是民选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个人上台可以实现这部法律,下一个上台的或许就废除了它。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就绝对不会发生,能否萧规曹随成了现任领导,考核下任接班者的必要科目,所以中国就是这种所谓的法治,法律条款只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繁琐,不重人性。不法官员钻法律漏洞,借助刻板的法律做事。到头来再被歪曲成是这个官员人为的错解法律,是人为的施政过失,同时也是法律出了问题,不完善。于是把这一结果以为是人治的不好,继续增强完善法治,殊不知却恰恰是刻板的法治导致的结果,这根本就是恶心循环。
所以,就我的观点来看,人治好于法治。

『伍』 爱国手抄报资料 切记资料,就是内容!!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爱国应理性 自残自虐不是爱国每一个市民做好自己,提倡文明,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尊重他人,实现自我,不粗暴,不盲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爱国是一种态度,不是一双拳头;爱国是一种理性,不是一根铁棍;爱国是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不是去伤害自己的同胞;爱国不是泄愤,而是要先爱法治,是要让我们的基本公民权利得到尊重与捍卫。暴力不是我们爱国的通行证,它并不会让那座美丽的岛屿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一虎一席谈》节目上,有一个年轻人说的好:我们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各行各业里都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清廉,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然后我们的桥也比他们的结实,还有我们的年轻人,比他更有未来,更有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爱国并不是要我们举起自己貌似孔武有力的拳头砸向自己的同胞,而是在各个方面将自己的国家改变得更好。
自日本上演”购岛闹剧“以来,我国各地相继有民众自发举行抗议游行。其中不乏“西安举牌哥”、“爱广州非暴力”这种理性爱国的典范。但也出现了一些打砸抢烧的现象,这让我们痛心且愤怒。谈爱国,请先爱同胞,对同胞的私有财产进行抢夺砸毁,那与暴徒何异?若要爱国,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共御外辱,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当体现出的文明素质与精神风貌。
爱国的豪情是我们胸腔里激荡的热血,但是热血加上暴力就成为了我们同胞身上的累累伤痕。每一个市民做好自己,提倡文明,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尊重他人,实现自我,不粗暴,不盲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方式。让我们拒绝暴力,展现理性,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为了我们的钓鱼岛,做一个文明的爱国者。[1]
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

爱国活动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 「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 「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 「你为什麼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 「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徐特立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陆』 法治进校园《观后感》400字

写作思路:可以写法制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若是没有法治人们的生活将是混乱无比的,甚至是无法前行的,再写一下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学法、运用法。

正文:

法治,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拥有美好的未来,然而我们的健康成长都必须建立在“安全”这一基础上,都需要我们时刻警惕,防范危险事故。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与变化,危险分子的增多,现代的人们不得不开始“法治”行动,现在都开始提倡“弘扬法治文明”、“强化依法治国”。当然“法治”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

前几天老师跟我们说了一件事:我们年级段的一个女同学回家时,身后竟然跟着一个男子,这件事引发了我对校园法治的好奇心。

现在,就让我化身成一个“法治小侦探”去摄像头那一探究竟吧!原来啊,那个女同学晚上放学回家时,一个人漫不经心地走在我们学校旁的麦德龙停车场旁,她走着走着忽然听见背后有脚步声在缓缓地向她靠近。

她趁那个人不注意时,悄悄往背后瞄了一眼,发现原来是一个高大的黑衣男子,虽然他的帽子遮住了他的小半张脸,但依旧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看着手中的手机,眼中还带有几分慌张。

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早就发现他的神情不对劲,眼睛还时不时看她一眼。这时女孩心里已经忐忑不安,再也按耐不住了,于是她加快了回家的脚步,但谁知她的这一举动反倒引起了后边男子的怀疑,男子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就快要追上她时,女孩急中生智,大喊了一声:“妈妈!”

后边的黑衣男子赶紧往后倒退了几部,躲在了一个建筑物的背面,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这个阴谋,于是又小跑着追上了女孩,这可谓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啊!”但幸运的事发生了,女孩的眼中又充满了惊喜与希望,因为,她看到了已经停在前方的妈妈的车,于是她飞快地跑向妈妈的车,坐进了车里。

而身后那个黑衣男子,依然装作只是顺路的模样加快脚步,溜走了。

学校也通过监控发现了这件事,立刻调查开来,又确认了女孩的安危才停止调查。经过调查,这个黑衣男子的确是不坏好意,企图拐卖少女。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的危险分子越来越多了,居然都敢明目张胆地来学校拐卖少女。幸亏她的妈妈及时出现,不然后果肯定不堪设想。看来,法治管理已经涉及到了校园。虽然法治已经走进了校园,但是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保护意识,防止一些危险分子的拐骗。

法治已经走进校园,离不开生活,就让让法治充满整个校园吧!我爱法治!

『柒』 爱国是什么

爱国,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情感,同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范畴。每代人对待国家的理念与方式,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有时候不在于言语多么激烈,而在于真正有一颗爱国心。就恰似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

(7)爱法治扩展阅读

历史的长河中,爱国一词,通常是与抛头颅、洒热血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联系在一起的。

曾经,爱国是一份燃烧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苗。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对爱国进行了诠释。

其实,爱国并不抽象,也并不遥远。它不仅体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时刻的奋不顾身,也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

我们普通人的爱国情怀也许无法用轰轰烈烈的方式来表达,却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爱国无需低调,也不用炫耀,我们对祖国的爱,藏在细节,藏在不经意之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都是爱的宣言。

让孩子健康成长,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呵护你的家人,关爱你的家庭,这就是爱国。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空间,珍惜每刻的一吸一呼。使用新能源汽车,为环境可持续发展付出自己的一点行动,这也是“爱国”。

坚守本职,努力拼搏 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拼搏,这依然是“爱国”。

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 呕心沥血,传承京剧,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这同样是“爱国”。

走到哪里都遵守规则 走出国门,遵守规则,这还是“爱国”。

让世界感受到友善 让歪果朋友,感受到我们真挚的热情、真实的微笑。

展示出大国的自信和风范,这更是“爱国”。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具体、实在的行动,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彰显爱国情怀。

充满温情的正能量行为,正成为新时期“爱国”情感呈现方式的一次创新,“爱国”表达的一个缩影。 爱国,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

『捌』 如何做理性的爱国者

理性对待发生的一切,不搞过激行动,更加努力地工作,全力配合国家,版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权文明、热情、友善,谣言不攻自灭,我们要防止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依法表达的爱国热情更有力量。我们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表达爱国热情,行使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理性的爱国观一定是建立在守法的基础上。

要有秩序地采用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学生的这些看法,展示的是一代青年学子的崭新形象。

(8)爱法治扩展阅读:

中国青年素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与别国不同,每一次中国青年运动都不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从来都是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奋争。

在现代化的路途中,鲜有国家像中国这样,诸多重要的社会运动均以青年为主体,且均与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紧密相连。从五四运动到五卅运动到一二九运动;

从争做青年突击手到向困难进军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抗议美国炸馆到护卫奥运火炬到止暴制乱守护香港,中国青年冲锋在前,接续奋斗,叙写了一首首壮丽的青春诗篇。

『玖』 什么才是爱国

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详细释义
爱国即爱祖国。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一回事。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应该效忠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孙中山、何子渊等革命先驱反抗大清帝国,但依然被尊为爱国者的原因.
出处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晋书·刘聪传》:“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
示例
1、李华是一位真正的爱国志士。
2、《战国策·西周策》:“今 秦 虎狼之国也,兼有吞 周 之意…… 周 君岂能无爱国哉?”
3、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4、宋 曾巩 《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之二:“爱国忧民有古风,米盐亲省尚嫌慵。”
5、清 汪懋麟 《奉送益都公致政归里》诗:“爱国心难尽,忧时色每形。”
6、胡耀邦 《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华各民族从建立统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的爱国传统。”

爱国名言
²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² 爱国如饥渴。——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²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²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²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²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²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²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²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²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²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²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²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²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²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孙中山
推翻暴政就是最大的爱国。——孙中山
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²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鲁迅
²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²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何香凝
²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
²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² 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谢觉哉
“少数人的国,他们少数人去爱吧。”——毛泽东
“一个不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有什么脸面代表这个国家?爱这样的国家,就是对祖国的背叛”。——毛泽东
² 中国是古老的民族,也是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两大优点:勇敢,勤劳。这样的民族多么可爱,我们爱我们民族(当然其他民族也有他们可爱之处,我们决不忽视这一点),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²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²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²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² 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闻一多
² 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
²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中国中心主义
中国中心主义,是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的一种概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世界观。近代以来这也被认为是很多民族都具有的种族的表现。
在政治方面,中国中心是中国历代王朝对外关系的核心。汉族聚居的区域为世界中央,而华夏之外的民族被称为“化外之民”或者“蛮夷”(史称“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国的皇帝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或“上国”,而其他民族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的关系,其首领只能被称为王。在东亚历史中,很少有能挑战中国在东亚外交的统治地位的例子。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东亚外交系统在清朝末期逐渐衰落,致清末由于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中心论点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一状况导致了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及之后的戊戌变法,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苏的外交壁垒,中国则转向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平等互助性质的外交方针,
但随着九十年代中共为延续其自身统治合法性而引发的民族思潮,使得中国中心主义再次抬头。
中国自清末开始和西方国家差距越来越大,令中国人质疑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中国民族也从强调中国的优越演变为五四运动时候的争取国家平等、尊严和权利。近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官方也久不再强调中国中心,反而是承认中国的落后和“一穷二白”而争取积极与外国发展经济合作和平等的外交关系。
在一些东亚国家和民族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和中国的关系占据了重要地位。日本圣德太子在给隋炀帝的信中写道:“日出之处天子致日落之处天子无恙”,这也成为日本国名的由来。被中国统治千年的越南的名字,源自中文的“百越之南”,是以和中国南部之间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
在文化方面,中国中心表现为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长期是文明中心,对邻近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该观念持有者认为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次于中国,极端者甚至拒绝承认其他文化的价值。
理性爱国
屈原
祖国是个文化集合概念,国家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马克思语)。要明白自己爱的到底是什么。爱祖国还是爱国家?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爱国是一种态度,不是一双拳头;爱国是一种理性,不是一根铁棍;爱国是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不是去伤害自己的同胞;爱国不是泄愤,而是要先爱法治,是要让我们的基本公民权利得到尊重与捍卫。暴力不是我们爱国的通行证,它并不会让那座美丽的岛屿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一虎一席谈》节目上,有一个年轻人说的好:我们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各行各业里都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清廉,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然后我们的桥也比他们的结实,还有我们的年轻人,比他更有未来,更有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爱国并不是要我们举起自己貌似孔武有力的拳头砸向自己的同胞,而是在各个方面将自己的国家改变得更好。
自日本上演”购岛闹剧“以来,我国各地相继有民众自发举行抗议游行。其中不乏“西安举牌哥”、“爱广州非暴力”这种理性爱国的典范。但也出现了一些打砸抢烧的现象,这让我们痛心且愤怒。谈爱国,请先爱同胞,对同胞的私有财产进行抢夺砸毁,那与暴徒何异?若要爱国,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共御外辱,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当体现出的文明素质与精神风貌。
爱国的豪情是我们胸腔里激荡的热血,但是热血加上暴力就成为了我们同胞身上的累累伤痕。每一个市民做好自己,提倡文明,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尊重他人,实现自我,不粗暴,不盲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方式。让我们拒绝暴力,展现理性,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为了我们的钓鱼岛,做一个文明的爱国者,不做愤青。

热点内容
行政法规有关缓刑的监管规定 发布:2025-04-25 19:54:30 浏览:702
杭州各法院 发布:2025-04-25 19:53:52 浏览:591
厂房租凭合同法 发布:2025-04-25 19:44:14 浏览:350
12345条例 发布:2025-04-25 19:41:54 浏览:180
制定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 发布:2025-04-25 19:35:05 浏览:56
美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5 19:34:28 浏览:571
人民法院报电子版在线 发布:2025-04-25 19:19:02 浏览:313
房产买卖协议合同法60条 发布:2025-04-25 19:17:09 浏览:880
国内法律硕士申请LLM 发布:2025-04-25 19:12:43 浏览:125
周口律师收费标准 发布:2025-04-25 19:08:07 浏览: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