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的衢州实践
A. 地方立法的步骤
地方性法规草案由负责统一审议的机构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草案修改稿。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地方立法的步骤,希望大家喜欢!
地方立法的步骤
提出、审议和表决
地方性法规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的提出、审议和表决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的规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
地方性法规草案由负责统一审议的机构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草案修改稿。
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经批准后,由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经批准后,分别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地方性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公布后,及时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文本为标准文本。
实施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规定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地方立法的步骤严格要求
第三章、第四章分别规定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程序,这是该法规的核心内容。地方立法工作必须严格遵循立法程序规定,法定的程序每一步都不能少。归纳起来,地方立法程序大致可分为法规案的提出、审议、表决通过、批准、公布五个步骤。
一是关于法规案的提出。提出法规案是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第一步。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一个代表团或者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需要注意的是,提出法规案,应当同时提出法规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这就明确了提案人是法规草案起草工作的责任主体。
二是关于法规案的审议。审议是立法程序的核心,也是保证立法质量的关键。审议主要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市人大会的审议。市人大会审议一般采用三审通过制;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采用二审通过制;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采用一审通过制。市人大会审议后,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权限的事项、规定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应当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协助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把好立法质量关,市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法制委员会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对法规草案进行审议。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主要就法规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进行审议,负责把好法规案的“进口关”。法制委员会主要是根据市人大代表、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统一审议,重点审议合法性、适当性、协调性,负责把好法规案的“出口关”。
三是关于法规案的表决通过。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法规案,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进行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市人大会审议的法规案,由主任会议提请会全体会议表决,由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四是关于法规的报批。市人大及其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大会报请省人大会批准。此外,市人大及其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应当在审议表决一个月前向省人大法制委和会法工委征询意见。上述规定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法制化,有效维护法制的统一。
五是关于法规的公布。地方性法规经批准后,由市人大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实施。同时,要及时在市人大会公报和有关媒体上刊载。
B. 浙江正式探索个人破产制度
是的,12月3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浙江法院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类个人破产)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意味着,浙江正式探索个人破产制度。以后,诚信债务人可向法院申请开展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免除债务,提前删除个人失信信息。
根据《指引》,具有浙江省户籍,在浙江省内居住并参加浙江省内社会保险或缴纳个人所得税连续满3年的自然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可以依照《指引》申请开展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工作,即类个人破产。
扩展局悔资料
法院将积极推动个人破产的地方立法:
目前,浙江法院个人破产制度的探索正由点到面,积极而稳妥有序的展开。杭州、温州、嘉兴含腊扰、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均谈旦已逐渐开展这项工作。
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省共受理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案件237件,共计办结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案件147件;全省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涉案债务总额共计2.027亿元,共清偿3350.349万元,平均清偿率为16.53%。
C. 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就哪些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中吵渗抵触上位法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立法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既有效促进卖脊地方治理中的制度供给,又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事项范围
立法法和相关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事项已有规定。概括而言,可以分为正面清单、负面清单、混合清单。
一、正面清单。主要是从正面列举了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可以立法的事项。
1、横向限于三个方面事务,即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方面,虽然立法法表述为等事项,但作为授权法律,应作限缩解释,即为等内而非等外
2、纵向限于三类立法:一是执行性立法。即为贯彻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作出具体规定;二是自主性立法。即地方事务,不需要法律、法规和本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此作出统一规定或者在可预见的期间上位法不会对此作出规定;三是实验性立法。上位法没有规定,而实践中确有必要调整的事项,先行一步立法。实践中,哪些属于执行性立法?国家出台环境保护法后,地方制定环境保护条例,属于执行性立法没有异议。但地方性法规内容涉多部法律、行政法规,但又仅限于其中部分内容,是否属于执行性立法?有待明确判断标准,如果地方性法规的标题与上位法的标题、编、章、节名称相同或者相近的,一般属于执行性立法。
3、碰扮特别规定。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目前,已有法律对此作出了规定。比如。立法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地方性法规案的提出、审议、表决程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二、负面清单。主要是国家专属立法权范围,未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任何国家机关不得立法。而且,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国家专属立法权事项只能授权国务院立法。因此,设区的市自然不能对其作出规定。
立法法列举的事项。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依照前款规定确定。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D. 地方性立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地方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国家立法的延伸、细化和补充,担负着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实施和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职能。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地方性立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大家喜欢!
地方性立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立法项目的选题和立项还不够科学。在立法项目的确定上,哪些项目要立法,哪些项目可以不立或者缓立,目前仍缺少统一的可操作的立项标准,实践中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规项目无人牵头起草,有关经济工作的立法相对滞后,而个别条件不成熟可以缓立的法规却列入了立法计划的情况。
二是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仍然不容忽视。如何防止和避免地方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一直是地方立法想着力解决而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表现得更为隐蔽或间接。如在确定立法项目时,只注重申报有利于维护部门利益的项目,而对关系到改革自身利益的项目不热心;在法规起草过程中,考虑自身执法方便的较多,而考虑方便行政相对人、更好地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服务的较少;在法规草案修改时,对立法机关作出实质性修改或增加义务性条款往往不太乐意,认为违反了所谓的“立法初衷”。
三是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仍不够通畅,公民与立法机关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公民除了被动参与立法机关公开征求意见的活动外,主动向立法机关提出建议的很少,公民参与立法的热情不是很高。虽然近年来加强了专家参与立法的工作,但专家在立法中的作用发挥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对现行法规的清理不太及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客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上位法的出台和变更以及机构改革等原因,使某些法规的部分内容与上位法发生冲突,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的需要,需要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或者予以废止。
五是个别法规执行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由于领导重视不够,法规宣传不到位,群众法律意识不强,执法经费不足,行政处罚力度不够,执法队伍和执法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法规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
如《唐山市农药经营管理办法》自2001年4月3日实施以来,为我市农药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相对于管理全市2000多个农药经营单位,1500多种农药来说,全市农药管理人员仅有80人,管理人员明显偏少,并且人员调动频繁,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农药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地方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的措施和设想
(一)要做到立法选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一个地方来说,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地方立法来保障和推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地方立法来规范和调节。因此,地方立法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宪法为依据,紧紧围绕本行政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立法决策同改革、发展的进程结合起来,通过地方立法,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需要用法规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在制定地方立法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把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为原则。
首先是坚持“急需先立、成熟先立”原则。凡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法规,就要积极立项,加快起草制定,尤其是对市场经济发展中亟需用法规来规范和调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应该采取“急用先立”的办法,及时立项和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来规范和调整。
其次是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关注热点。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求立法要着重围绕能促进和保障我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建设以及牵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所谓解决难点,就是要求立法要努力消除那些长期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如物业管理、“三农”、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再就业等问题。所谓关注热点,就是要求立法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三是要统筹安排。一要根据市情合理安排立法项目。对有立法需求又有实施条件的,要优先安排;对有立法需求,但目前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暂时不安排。二要对每年度的立法数量进行合理控制,以利于提高立法质量。三要按照尽量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安排。四要每年要安排必要的法规清理项目。对修改内容不是很多或者比较单一的,可以采取合并提案、联合审议的方式处理。
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子在加快,在地方立法中,不仅要注重法规的规范保障作用,而且要发挥法规的导向功能。地方性法规的立项和制定,不能仅局限于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和已经出现的矛盾进行规范和调节,而且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进行展望,对发展过程中即将或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进行预测,积极引导。因此,要加强地方立法的前瞻性,加强立法预测,对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向,要有科学的分析和预测,预先考虑安排立法规划。
(二)要拓宽法规起草渠道,建立开放的、多元的起草机制。现在,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基本上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肩负着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了解全面,尤其是经济综合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对于哪些方面需要及时运用地方性法规来规范和调整掌握更及时,起草时更有针对性。但起草部门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或迟迟拿不出法规草案,或法规草案质量不高。此外,主要起草部门可能更多地站在本部门的角度,往往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法规草案中过多地强调自身的利益,倾向于把本部门原有的权利和利益合法化。同时,比较注重公共权力的强化和公民义务的履行,实践中往往出现执法部门权力大、责任小,处罚多、服务少,而对相对人和公民的权利却重视不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政府部门起草法规草案,工作是难以做好的。因此,应当在继续发挥政府部门在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改进法规草案的起草机制。对关系到部门利益调整以及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一个部门难以单独起草的法规,人大要积极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可由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市政府法制办牵头或组织起草,吸收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调研、起草、论证,或者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或者专家负责相关内容的法规起草工作,形成立法工作者、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法规起草机制,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提高法规起草质量。
(三)加强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坚持以立法公开促进立法民主,充分运用法规草案公开登报、立法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立法公开制度,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地方立法活动的途径和渠道,扩大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知情权,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地方立法计划的制定、法规草案的起草、审议和修改等活动,实现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在现阶段,地方性法规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就要妥善解决权利与权力的协调性问题。第一,要实现义务性立法向权利型立法转变。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追求全民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公民权利能够充分实现的社会。因此,在立法过程中要树立公民权利本位的立法理念,以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为优先选择,在任何时候都把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作为地方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要实现管理型立法向服务型立法转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的合理定位至关重要。它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错位。为此,立法既要赋予政府机关必要的手段,确保政府在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又要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建立起公正合理、设置科学、程序严格、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用制度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切实防止立法中“利益部门化”和“部门利益法制化”等问题。
(四)要研究和制定法规定期清理的工作机制。人大的立法工作机构要结合备案审查工作,根据上级人大会和国务院公报以及通过报刊等媒体,注意收集和整理上位法的出台和更新情况;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是贯彻实施法律法规的主力军,一线行政执法机构和人员对上位法的变化情况应当最清楚,对于本级地方性法规出现与上位法或者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时,应当及时向本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汇报;政府部门应当定期将有关情况向法制办报告或者向人大会的相关工作部门反映。对部分法规规范确实存在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市政府应当抓紧着手进行调研,及时提出立法项目的修改或者废止的建议,以便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及时纳入立法程序。
(五)对地方性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各相应执法部门、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面对新形势,探索整合执法资源的新机制、新形式,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与机制,研究制定解决的措施,以适应法规实施的需要。市人大会及各相关的工作委员会在拟定工作监督和执法检查内容时,应优先予以注意和考虑,有针对性的加强相应方面的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促进相关问题的合理解决。
(六)加强学习和交流,努力打造一只高素质的立法工作队伍。立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立法工作人员的素质,对立法质量影响很大。人大会领导应当加强对立法工作机构的建设,配齐立法工作人员,注重提高立法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立法干部队伍。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学习和培训,定期举办法制讲座,积极与外地人大展开经验交流。通过召开地方立法工作会议和举办立法干部培训班等活动,向人大和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和法制机构工作人员传达立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及时总结立法工作经验,讲授立法知识,加强立法工作理论研究和讨论,不断提高立法技术水平,为地方立法工作迈上新台阶打下良好基础。
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此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改革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不竭动力。地方立法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理念、方法体现在具体实践中。要认真总结工作规律和特点,要注意吸收、借鉴外地立法工作的经验做法,同时加强对本地立法工作中带有特殊性问题的研究论证。坚持和维护法制统一,坚持立、改、废并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E. 衢州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本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程序,保证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浙江省地方立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市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市政府制定规章的程序,适用本规定。第三条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应当遵循立法法确定的合法、民主、科学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坚持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四条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用语应当准确、简洁、易懂,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章立项第五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单位需要申报下一年度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或规章立法建议项目的,应当于每年10月底前向市政府法制机构报送。《衢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对申报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立法建议项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市政府法制机构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下一年度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立法建议项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市政府法制机构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的立法建议。第六条申报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或规章立法建议项目的,申报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的名称;
(二)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
(三)立法的主要目标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拟规定的主要制度和管理措施;
(五)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的法律、政策依据。第七条市政府法制机构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单位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的立法建议项目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立法建议进行汇总研究,并且根据立法必要性、立法准备成熟度等因素和上级机关相关立法工作要求,编制市政府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市政府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包括地方性法规草案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和规章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第八条市政府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地方性法规草案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在上报市政府前,应当征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意见。第九条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出计划外立法项目建议的,提出立法项目建议的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六条的要求提交书面材料,在征求市政府法制机构意见后报市政府批准。第三章起草第十条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一般应当由提出立法项目建议的单位负责起草,必要时,由市政府确定起草单位。
起草单位应当成立相应的立法起草小组负责起草工作。起草单位设有法律顾问或者公职律师的,应当听取其意见。
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可以邀请有关专家、组织参加,也可以委托有关专家、组织起草。第十一条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
地方性法规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说明设定该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的必要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第十二条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涉及县(市、区)政府职责、市政府其他部门职责的,起草单位应当充分征求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其他部门的意见。县(市、区)政府或者市政府其他部门间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充分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报送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送审稿时说明情况和理由。第十三条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核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送审稿,应当由起草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多个单位联合起草的,应当由起草单位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第十四条起草单位在报送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送审稿时,应当同时提交起草说明和指引资料。
指引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条文的上位法依据和国家有关规定;修改(不包括修订)现行法规、规章的,应当附上法规、规章修改前后条文对照表;
(二)外省市的相关立法情况和经验以及国际上的相关立法经验、国际惯例;
(三)以下划线标明引用上位法内容的草案文本;
(四)市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参与起草工作情况以及发表意见情况;
(五)有关单位、公众反映的意见以及相关意见的采纳情况;
(六)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