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中提及的上善若水

道德经中提及的上善若水

发布时间: 2021-01-05 01:36:08

❶ 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到底在表达什么看过才知道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养世间万物,无孔不入,从不与世间万物相争。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想表达的就是人应该像水一样心怀天下,但要学会恩泽万物而不计名利,要拥有一个广大的胸襟与包容万物的气度 。水至善至柔,刚柔并济,水静时清澈无波澜如明镜般透明无暇,动时则汹涌彭拜,波涛汹涌。

滴水石穿绝非一朝一夕,这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信念。世上最柔软的东西莫过于水,它是源源不断的,它是无处不在的。它的存在就是要教会世人为人处世的,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❷ 老子创作了《道德经》,书中的“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探索人和自然的关系,对于人本身的探索也有了一定的进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道家也成了大家之一。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著作的《道德经》对于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提到的“上善若水”对于个人的修养很重要,它指的是一个人最高境界的善良是像水一样的。老子指的水是温柔的水,是可控范围内的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根源。一个人的善良总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认为善良是人的本质。每一个人都可以保持一颗善良的初心,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我们做一个上善若水的人吧。

❸ 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善若水”是何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专心,善渊;与,善仁;言,属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❹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转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❺ 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善若水”是何意

这是德的最高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执着的善的,水利万物是本版能,处身无权私利万物,尽能力去作又不持德!老子讲上德不德,那么通常人们会有一个范围标准来形容,这个人的德行操守!老子讲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以自己的能力而居功如水一样利人利事而无争!上善如水是没有境界的境界,并没有一个境界叫作上善如水,水的本能就是利万物,同样人有能力干好事也有能力作坏事,这个能力是本具,只是用不同!老子说处柔居下大智若愚,就是真正大智者往往表现的谦虚的象愚人无所作为,水平实平淡平常!在道学上修身养性注重的是心性的解脱恢复自然的平静平淡!因为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自然清净无为的超越与道合,那么平常人要如何做才能办到呢?修善行不执善内心没有对立善恶是非的执着,至善和谐不见人别人的过失身心安定慢慢也就清净自然如水,六欲不生三毒贪嗔痴自然消灭!

❻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该怎么理解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❼ 除第八章“上善若水”这一章外,《道德经》其他章节还提到水的什么品格

A.第十五章:混兮(包容一切啊),其若浊([他]象长江大河的混浊),孰能浊以止(谁能使内浑浊停容止)?静之徐清(安静下来,会慢慢澄清)。孰能安以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动之徐生(变动起来,会慢慢打破安静)。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一个“道”的人,他不要求圆满)。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要求圆满),故能蔽而新成(虽然保守,却能取得新的成功)。
这是水的一种品格,虽包容一切,但在动静之间却不求圆满,顺着自然规律的趋势,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C.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其无以易之(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这是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一种品格。

❽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而攻坚强莫能胜之。”意思是说,最高境回界的善行就像答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如果来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挡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希望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困惑 望采纳答案哦

❾ 《道德经》中讲的“上善若水”应该怎么理解

感谢邀请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又称《道德经》)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热点内容
法治衡水目标 发布:2025-04-26 05:31:53 浏览:995
政法工作条例的重要制度 发布:2025-04-26 05:30:24 浏览:401
法律服务中心宣传法制教育 发布:2025-04-26 05:25:37 浏览:626
法治趣闻 发布:2025-04-26 05:14:51 浏览:289
通州区法院领导 发布:2025-04-26 05:13:52 浏览:904
困难户法律援助证明 发布:2025-04-26 05:12:28 浏览:76
民事诉讼法124条的理解 发布:2025-04-26 05:10:10 浏览:816
2016废止法规 发布:2025-04-26 05:09:14 浏览:309
16春学期刑事诉讼法在线作业 发布:2025-04-26 05:06:09 浏览:267
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 发布:2025-04-26 04:49:07 浏览: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