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教育古文

法治教育古文

发布时间: 2023-12-02 18:37:21

Ⅰ 文言文的法律名言

文言文,有着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言文的法律名言你看过哪些呢?下面我为你分享的是文言文的法律名言,希望你喜欢!

文言文的法律名言(经典篇)
1) 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2) 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3)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4)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5)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6) 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7) 宪律制度必法道。

8)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9) 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

10) 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11) 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12)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13)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14) 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15)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胡顷野乱。

16) 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17)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18)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19)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20)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文言文的法律名言(精选篇)
1) 法者,定分止争也。

2) 法者,下之仪也。

3)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4)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5)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 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8) 当公法则不阿亲戚。

9) 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乎耐

10)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11) 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

12) 可行必守,有弊必除。

13) 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

14)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1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6)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17)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18) 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19) 法出于仪、威于义。

20)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文言文的法律名言(热门篇)
1) 如平直必以准绳。

2)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3)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4) 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

5) 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6) 用赏贵信,用刑裤喊贵正。

7)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8)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9) 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

10) 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

11)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12)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13) 法立于上则欲成于下。 苏辙

14) 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 苏辙

15) 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 宋、陈亮

16)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三国演义》

17)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 张居正

18) 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19) 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 清、郑观应

20) 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看了文言文的法律名言还看:

1.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

2. 中国古代法律谚语格言名言

3.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警句

4. 我国古代法律名言警句

5.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Ⅱ 关于依法治国的文言文

1. 有哪些关于法制的古文

臣非非难言孔,所以难言者:帆首言顺比滑泽,洋洋纚々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为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而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

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包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候炙;鬼候腊,比干剖心;梅伯酸;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传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弘分胣;尹子罕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协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

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态州数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赠,臣因而毁之。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谓同取;人臣之所毁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谓同舍。

夫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故主必蔽于上,而臣必重于下矣,此之谓擅主之臣。

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得尽其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今为臣尽力以致功,竭智以陈忠者,其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为奸利以弊人主,行财货以事贵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泽: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治国若此其过也,而上欲下之无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故左右知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迹猜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积功劳而求安,是犹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几矣。

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趋富贵,事上而求安,是犹聋而欲审清浊之声也,愈不几矣。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无相比周,蔽主上,为奸私以适重人哉?”此必不顾人主之义矣。

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无规矩而欲为方圆也,必不几矣;若以守法不朋党治官而求安,是犹以足搔顶也,愈不几也!二者不可以得安,能无废法行私以适重人哉?”此必不顾君上之法矣。故以私为重人者众,而以法事君者少矣。

是以主孤於上而臣成党於下,此田成之所以杀简公者也。 夫有术者之为人臣也,得效度数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国者也。

是以度数之言得效于前,则赏罚必用於后矣。人主诚明於圣人之术,而不苟於世欲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是以左右近习之臣,知伪诈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去奸私之行,尽力竭智以事主,而乃以相与比周,妄毁誉以求安,是犹负千钧之重,陷于不测之渊而求生也,必不几矣。”百官之吏,亦知为奸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裕谷之下而求生,必不几矣。”

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贪渔下?是以臣得陈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职而不怨。此管仲之所以治齐,而商君之所以强秦也。

从是观之,则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

夫君臣非有骨肉之亲,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则臣行私以干上。明主知之,故设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

夫是以人主虽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奸邪,而国已治矣。人主者,非目若离娄乃为明也,非耳若师旷乃为聪也。

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所见都少矣,非不弊之术也。不因其势,而待耳以为聪,所闻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

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古秦之俗,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

2. 守法文言文归类

1、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注释](1)和民:使民众和谐一致。

(2)一众:统管民众。(3)变俗易教:移风易俗。

(4)化:德化,政治教化。[译文]要使民众和谐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风易俗,搞好社会风气,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书传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国相。

管仲力主以法治国,但并不放弃德化,而是二者相互为用,这对我们颇有启发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毁。

——《管子·八观》〔译文〕徇私舞弊之风盛行,国家的法律就会被破坏。〔提示〕法律不容私情,执法必须秉公办事3、凡将举事,令必先行。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注释〕(1)举事:办重大的事情。事,指国家大事。

(2)数:道理。〔译文〕凡是要举办重大事情,政令必须先行。

办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赏罚的尺度。

〔提示〕没有奖赏就不能激励人,没有处罚就不能威慑人。光有赏罚还不行,必须做到赏罚分明。

这是为政的经验之谈。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释]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译文]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信实、坚定是执法的关键。5、举事不私 听狱不阿。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注释](1)听狱:审判案件。听,断决。

(2)阿:偏袒。[译文]办事不能偏私,审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齐景公问晏婴,怎样才能像齐桓公用管仲那样以成就霸业。晏婴在答话中说出了这两句。

这里强调的是执法者必须公正廉明。6、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孔子《论语·子路》[注释](1)中:合理。

措:采取措施,做。[译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提示]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中的句子,是从“治国先正名(纠正混乱的名称)”引起的。强调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7、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慎到《慎子·佚文》[译文]有秤在手,人们就不能在轻重上作欺骗;手中有尺子,人们就不会在长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们就不能够耍弄花招,弄虚作假。

[提示]强调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8、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

——慎到《慎子·威德》[注释](1)欲:欲望。(2)干时:干扰时政。

(3)爱:在此指所爱的人,即亲友。(4)逾:超越。

[译文]不能为了个人的欲望而干扰国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亲友犯法,对地位高的人不能过度偏爱,俸禄不能超过职位标准。[提示]这话是指贤明国君治国理政所应该做到的。

总的说来,就是严格要求,要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要感情用事。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李悝《法经》[译文](对犯法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来决断。[提示]李悝(kui)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

只有像李悝这样执法,才谈得上公正。10、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注释](1)中:合。(2)高:推崇。

[译文]言论不合法度,就不听从;行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办。[提示]这是商鞅提出的贤明国君治国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如能这样做就必然会“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这不失为真知灼见。11、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战国策·赵策》[注释](1)制国:管理国家。(2)常:规律。

下文的“经”也是这个意思。[译文]管理国家自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从政也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执行法令为最高原则。

[提示]《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赵武灵王(赵雍)执政后,发奋图强,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当时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对,他在回答大臣们的讲话中有这几句。

这种见解,对我们今天很有借鉴意义。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

——商鞅《商君书·弱民》[译文]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好比要把很重的东西运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而没有车马,也好比要渡过大江大河而没有船只。[提示]强调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尸佼《尸子·卷上·贵言》 [译文]统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尸佼,战国时期鲁国人。14、赏必加于有功 刑必断于有罪。

——《战国策·秦策》[注释]刑:用刑,惩罚。[译文]奖赏必须落实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罚必须施加给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国,游说秦昭王,指出秦国朝廷大权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凭他的国舅身份和四朝为相的权威,专横跋扈,朝廷势必内乱。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国相,铲除了穰侯的势力,巩固了政权。

这两句话是他向昭王的进言中说的,指出执法必须稳而准。15、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

3. 文言文阅读(16分)周梅圃君家传〔清〕姚鼐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

小题1:C小题1:C小题1:B小题1:⑴(4分)(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⑵(3分)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 小题1:逊:退避,让步小题1:②说明其刚强耿直, 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⑥说明其清廉小题1:“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间并无因果关联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关键点是:⑴语意通顺,1分;障:堵住、挡住,1分;潦:积水,1分;德:感激,1分。⑵语意通顺,1分;毒:坑害,1分;恒:平常的、普通的,1分。

断句:周梅圃君家传〔清〕姚鼐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

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

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

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

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寻擢贵州都匀知府。

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

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 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

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 ,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

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

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

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附:参考译文梅圃,长沙人,姓周,名克开,字乾三,梅圃是他的自号。他凭借举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肃,并被任命为陇西知县,(后来)调往宁朔。

他为人明白事理,敢于担当繁重的事务,做事情不辞劳苦。宁朔属于宁夏府,挨着黄河的有三条水渠:叫做汉来渠、唐延渠、大清渠,都是引黄河水入渠,用来灌溉百姓的农田。

唐延渠经过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泛滥,周梅圃整治该水渠使它变得狭长而且深邃,又稍微改变它水流方向,唐延渠的行水得以安全畅通,而且渠道中设有暗洞,用来把过多的水排泄到黄河里,所以旱涝天气都依赖那条水渠。唐延渠的暗洞坏了,宁夏县的官吏想填了暗洞,而把唐渠的水都引入到汉渠,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

周梅圃全力监工修复原来的式样,使两县都得到好处。大清渠,是康熙年才开凿的,长三十多里,时间久了,首尾的石门都毁坏了,百姓不能再享受它的好处,周梅圃修复了它,都用时少但功效长远。

周梅圃在宁夏有很多良好的政绩,而以治水的功绩最大,百姓把他主持建造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不久,周梅圃被提拔为贵州都匀知府。

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处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件,对依法断案却处置不当的,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被调往贵阳,也因为刚强耿直,触犯巡抚宫兆麟,因公事牵累被解除职务。

受到引见,又被任命为山西蒲州知府,被调往太原。清理积聚的案件,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周梅圃经多次提拔,官至江西吉南道,因为犯了过错被降了官职,后又被提拔为浙江粮储道。在这个时候,王亶望担任浙江巡抚。

官吏中有人以征收粮食加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周梅圃早就听闻(这种事),对此深恶痛绝。

周梅圃来到浙江,自己发誓不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求铲除积弊,与他约定要同心同德。巡抚表面说“好”,而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

相反上奏朝廷赞誉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管理粮食储备是平常的政事,容易处理,而当时海塘正处在危急中,请求将周梅圃调去治理海塘。于是(周梅圃)被调任杭嘉湖海防道。

周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得到大的整治,而周梅圃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王亶望在官场中也最终因为贪婪而自毁。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周梅圃死后,家中十分贫困,天下人称赞清廉的官吏,都会提到周梅圃。我认为:周梅圃,是乾隆年间一位守法循理的官吏。

为守法循理的官吏。

4. 守法文言文归类

1、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注释](1)和民:使民众和谐一致。

(2)一众:统管民众。(3)变俗易教:移风易俗。

(4)化:德化,政治教化。[译文]要使民众和谐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风易俗,搞好社会风气,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书传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国相。

管仲力主以法治国,但并不放弃德化,而是二者相互为用,这对我们颇有启发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毁。

——《管子·八观》〔译文〕徇私舞弊之风盛行,国家的法律就会被破坏。〔提示〕法律不容私情,执法必须秉公办事3、凡将举事,令必先行。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注释〕(1)举事:办重大的事情。事,指国家大事。

(2)数:道理。〔译文〕凡是要举办重大事情,政令必须先行。

办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赏罚的尺度。

〔提示〕没有奖赏就不能激励人,没有处罚就不能威慑人。光有赏罚还不行,必须做到赏罚分明。

这是为政的经验之谈。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释]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译文]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信实、坚定是执法的关键。5、举事不私 听狱不阿。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注释](1)听狱:审判案件。听,断决。

(2)阿:偏袒。[译文]办事不能偏私,审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齐景公问晏婴,怎样才能像齐桓公用管仲那样以成就霸业。晏婴在答话中说出了这两句。

这里强调的是执法者必须公正廉明。6、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孔子《论语·子路》[注释](1)中:合理。

措:采取措施,做。[译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提示]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中的句子,是从“治国先正名(纠正混乱的名称)”引起的。强调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7、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慎到《慎子·佚文》[译文]有秤在手,人们就不能在轻重上作欺骗;手中有尺子,人们就不会在长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们就不能够耍弄花招,弄虚作假。

[提示]强调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8、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

——慎到《慎子·威德》[注释](1)欲:欲望。(2)干时:干扰时政。

(3)爱:在此指所爱的人,即亲友。(4)逾:超越。

[译文]不能为了个人的欲望而干扰国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亲友犯法,对地位高的人不能过度偏爱,俸禄不能超过职位标准。[提示]这话是指贤明国君治国理政所应该做到的。

总的说来,就是严格要求,要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要感情用事。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李悝《法经》[译文](对犯法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来决断。[提示]李悝(kui)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

只有像李悝这样执法,才谈得上公正。10、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注释](1)中:合。(2)高:推崇。

[译文]言论不合法度,就不听从;行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办。[提示]这是商鞅提出的贤明国君治国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如能这样做就必然会“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这不失为真知灼见。11、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战国策·赵策》[注释](1)制国:管理国家。(2)常:规律。

下文的“经”也是这个意思。[译文]管理国家自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从政也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执行法令为最高原则。

[提示]《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赵武灵王(赵雍)执政后,发奋图强,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当时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对,他在回答大臣们的讲话中有这几句。

这种见解,对我们今天很有借鉴意义。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

——商鞅《商君书·弱民》[译文]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好比要把很重的东西运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而没有车马,也好比要渡过大江大河而没有船只。[提示]强调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尸佼《尸子·卷上·贵言》 [译文]统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尸佼,战国时期鲁国人。14、赏必加于有功 刑必断于有罪。

——《战国策·秦策》[注释]刑:用刑,惩罚。[译文]奖赏必须落实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罚必须施加给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国,游说秦昭王,指出秦国朝廷大权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凭他的国舅身份和四朝为相的权威,专横跋扈,朝廷势必内乱。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国相,铲除了穰侯的势力,巩固了政权。

这两句话是他向昭王的进言中说的,指出执法必须稳而准。15、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

Ⅲ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

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古代起就有很多的 名言 是关于法律的,以下是我分享的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
1) 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2)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4)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5)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7)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8)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9) 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10)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11)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12)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13)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14)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15)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17)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18)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19) 五权宪法。——孙中山

20)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1) 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2) 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3)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5)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6)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8)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9) 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10) 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1)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12)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13) 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14)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15)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16)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17)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18)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19)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20)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有关法律的古文名言
1) 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2)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3)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4)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5)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6)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7)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8) 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9) 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1) 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12)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13)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14) 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15)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唐)《天论上》

16) 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唐)《天论上》

17) 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18) 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19)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20) 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看了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还看:

1.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2. 中国古代法律谚语格言名言

3. 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4.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5.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

热点内容
经济法本科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发布:2025-01-10 13:31:54 浏览:969
裁定书发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0 13:22:08 浏览:623
合同法设备修理保修期 发布:2025-01-10 12:21:32 浏览:169
关于道德的俗语 发布:2025-01-10 12:10:18 浏览:798
厨柜售后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0 11:54:42 浏览:865
劳动合同法五金一险 发布:2025-01-10 11:54:02 浏览:1000
法院党建工作问题 发布:2025-01-10 11:44:39 浏览:131
行政法公众号 发布:2025-01-10 11:31:57 浏览:773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法大纲 发布:2025-01-10 11:17:01 浏览:652
陕西路政条例 发布:2025-01-10 10:51:08 浏览: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