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借法治削弱党的领导

借法治削弱党的领导

发布时间: 2023-12-06 21:04:29

『壹』 推行法治会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强调法治会不会损坏党的权威帮帮忙 谢啦

楼上几位,说实话,中国问题毁就毁在你们这些人的身上。不懂还在这瞎嚷嚷!
这是道法理学的论述题。建议楼主去买本张文显的《法理学》看看。里面有专门的论述。

下面是一篇论述,你可以看看。
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实现法治的核心力量
法治是与民一密不可分的,而我国的人民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得来的;可以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也就没有今天谈论社会主义的法治问题的前提。

进一步说,要解决法治问题,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有人认为,要搞法治就不能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只搞一党执政。这是套用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模式来评价我国走向法治的一种看法。

我们说,法治离不开民主,而民主是统一或集中社会(群体)意志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不管民主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在国家政治领域它离不开阶级性和一定历史规定性。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它的国家善于把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或个利益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全民族的合力,排除一切外来的干涉的内部的分裂现象,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为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由具有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富有远见卓识和坚持战斗力的共产党来执政,共产党也必须成为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是任何其他性质的政党所不可替代的。根据原苏联、东欧的历史教训和对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政局动荡现象的考察(参阅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如果认为发燕尾服政治多元化或多党制注定成任何法治国家《不分社会制度和国情差异》的一个要素,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它可以成为特定的(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一种(不是唯一)形式,但绝然不适宜用于社会主义制度。

现代国家的政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政治政治。但政党领导和法治的关系,西方国家和我们很不相同。如果说,在西方,法治社会形成于政党政治产生之前,西方政党政治对法治生活的形成和发燕尾服没有显著影响的话;那么,在我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自己争得民主,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走向法治走向现代化,这是无可替代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摆脱了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半殖民统治的后发达国家里,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国家的独立,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资源迅速发展生产力;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但是,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离不开历史,也不能超越于时代的条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法治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留待后人填补的一个领域。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过于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相应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根据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法律观点和法律体系作了相应的调整,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使我国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和活力也正在更好地发挥出来。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完善的源泉所在。

社会主义民主制的完善不能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就是使民主上升为法治。用厉行法治保障民主的发展,用发展民主促进法治的强化,实现民主法治化。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在现代化建设和经受各种考验的新形势面前,才能够真正具备长期稳定的自我巩固和自我完善的调适能力。要实现这关键一步,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已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法治方向,十多年来党一直沿着这个方向领导人民和政府为实现民主法治化,正在积极创造健全的法制条件和良好的法治环境。最近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为迈向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力量,当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决定性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建国初期倡导

的民主法治精神,以及建立的政治制度

和政治原则、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有人认为,我们共产党过去不主张搞法治而搞的是人治。这是一种误解,是对党还缺乏历史的、本质的认识。诚然,党在反右派斗争以后一段时间里,指导思想出了偏差,最后发展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党内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这个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教训应当永远记取。可是,这毕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途程中的一个插曲。老实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封建专制主义和人治传统影响根深蒂固的国家里,建设民主法治社会谈何容易!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沉痛的教训,也就不可能很快出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走向法治的大转折。我们应当辩证地历史地评价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精神相一致的关系。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是与争取人民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和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根本上说,党的领导同民主法治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尤其是在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权建设中,就一贯重视建设民主制度和传播民主精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不同时期,都制定了革命提根据地宪法性文件以及有关法律制度。毛泽东同志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强调把红色政权建立在“工农兵代表会”的民主制度基础上。如果说,井冈山红色政权是民主制的雏形;那么,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三三制”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同时,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和“由全国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民主集中制的政府”组织形式,也早在延安时期由毛泽东同志精心设计出来了。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建设,不仅保证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而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法治作了准备。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回答黄炎培养等人所提如何跳出“人亡政息”周期率问题,说找到了一条民主的新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思想。这是法治精神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与人治是不相容的。当然,它的有效程度还取决于用法律制度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的机制是否完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不仅造就的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民主的工作方法等已经形成了优良传统,而且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整套治国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原则、方针,主要的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最高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与制度,民主管理、群众监督和基层自治原则与制度,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根本方针,等等,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三、法治是执政党领导者方式转变的必由途径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领导方式也必须相应地转变。对“执政”,首先应明确它的主从关系,才能理解如何“更好支持和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内涵。从这个根本点而言,应毫不含糊地确认党的一切成员都是人民的“公仆”。那种“打江山、坐天下”的封建思想与人民公仆的意识是格格不入的。早在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就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为了教育大家不要重蹈李闯王的覆辙,在他提议下,还新编了历史剧演给干部看。解放初期,共产党政治民主,作风清廉,受到人民的爱戴。然而,在以后的一段时期里,历史事实表明,革命时期积累的民主制度、民主精神,以及建国后一系列民主改革、民主建设,终究没有阻挡住传统人治影响的冲击,使社会主义发展遭到了严重挫折。从这段历史教训发现: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地位不相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没有切实地把人民民主上升到法治的高度。

转变执政党的领导方式,首先涉及到一个颇具影响的重要思想因素,即对“民主”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个“脱胎”的问题。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时期,民主,在宏观上,主要强调阶级民主,以团结人民推翻反动阶级夺取政权为目的,其内容包括动员工农群众,组织革命队伍,扩大统一战线,发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开展阶级斗争和武装斗争等等;在微观上,是指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的民主,如提倡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开展批语与自我批评,等等,这方面,我们党创立了一整套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由于革命战争环境所决定的军事化高度集中体制的要求,革命时期的民主特征基本上是向上型的,党的领导者处于主体地位和支配地位,但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瞬息万变的形势变化,驱使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又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心向背,是决定革命成败的根本因素。而民主作风的状况,又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抉择与认识的重要标识。这一类的民主对权力的作用,主要通过理想、伦理、政策、纪律引导,建立在高度自我约束和实践效果检验的基础上;但领导权力实际行使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到了建国以后,党处于执政地位,人民当了国家主人,特别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建设时期,民主的概念发生了新的演变。在新时期,宏观上的民主是指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人民共和国就是民主的象征;在微观方面,民主,主要指公民民主,体现为公民权利得到切实的、有效的保障。而作为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的民主,仍然十分重要,但相对处于从属的地位。因而建设时期的民主,亦即现代民主,是属于向下型的民主。这一类型的民主仍具有阶级性。

考察上述两类不同时期的民主概念,可以引出这样一个认识:只有现代民主才是建立现代法治的基础;也只有上升为现代法治,才能够确保和促进现代民主的发展。而革命时期的民主,适应于高度集中的体制;它对建立现代法治虽在初创阶段可以起到一定的促成作用,但当现代法治初具雏形后,就会因某些客观因素和主观上的传统习惯势力的掣肘而踯躅不前,如果不能坚决有力地排除种种阻力,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共和大厦的法治建筑在骨架隆起后会成为旷日持久的“胡予工程”。在革命时期的民主概念支配下,不仅维护着向上型的统治格局,而且把“群众运动”也作为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沿袭下来。事实证明,它容易破坏民主和破坏生产力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至于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的民主,表现为:一种是属于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是权力运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另一种是属于伦理性质的民主,对权力握有者具有一定的自我思想的约束力。这些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对做好领导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这类民主仍属于向上型的,比较侧重于为统一集中的领导工作所操作,基本上适用于管理领域的需要。它只有与现代民主结合才能上升为法治或纳入法治轨道,也才能保障它不被人治所冲击、所扭曲。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转变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民主”概念演变的时代内涵。用现代民主的概念,去理解现代法治对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的重大意义。执政党领导方式,应当也必须从过去领导革命和坚持阶级斗争为主导的时期发展起来的传统方式,转变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方式,也就是引向民主法治化的领导方式,在党领导下,建立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法治秩序。

执政党领导方式转变的关键一环,在于正确处理好党和国家的关系。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同志指出,这种现象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形成的,而且“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这种“个人领导”,无疑是一种人治现象,它首先损害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等政治原则;同时又使党的工作与政府工作和各项社会工作混为一体,以党代政,包揽一切,在党和政权机构内部形成家长制作风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导致严重妨碍了政府依法行使职权,严重地疏离了人民群众,也严重地消弱了党的领导和党自身的建设,这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向法治方向逐步发展完善是背道而驰的。

处理好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经历痉的逆境中苦苦求索、殷切期望的意向。谨举二例:彭德怀同志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批驳陈伯达错误言论的文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党是领导而不是代替,是通过而不是直接……如果是代替(包办)而不是通过,即是党直接代替或包办国家一切行政事务,这必然会失去党的领导和监督作用,也将失去先锋队同一切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战斗作用。党政不分的混乱概念,不仅降低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而且将推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作用。”张闻天同志在“文革”中失去人身自由的逆境下,还在潜心研究“正确建立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党领导国家,但它本身不是国家,”“党不能超过国家,高踞于国家之上”。这些话真是字字千金。对于我们今天探讨执政党领导方式转变与改善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他们认为,党领导国家而不应本身成为国家,否则就解决不好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如果形成党高踞于国家之上,或者等同于国家,而国家又高踞于人民之上,这样,党的领导就会受到削弱,就不可能保证国家接受人民的监督,使国家“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马克思语),与社会一致起来。

由此可见,党对国家的领导和监督,必须通过和运用法律制度这个中介;这样,党和人民就息息相通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融于一体,上升为国家意志(即法律),来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的运行。而政府执行国家意志,具有了合法性的权威,不仅是受人民监督约束下的责任政府,而且由宪法、法律授予它相对集权和相对独立的职能和权利(权力),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主张党政分开和党不能高踞于国家之上,实质上是为了保证把国家的权力交给人民。这是实行法治的先决条件。

党章所载“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法治原则,也是把执政党领导方式纳入法治轨道的基本依据。党和国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党的体育场主要是政治领导,即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集中全国人民经验与智慧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按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向国家机关就重大政策问题和主要领导的人选提出建议;教育和监督全体党员模范地贯彻党的政策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发号施令,只能通过立法机关和政府进行领导。执政党的领导权不能大于“法”。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体现了党领导,由此党的领导方式必然要实现由过去主要和直接依靠政策治理国家向主要和直接依靠嫠治理国家的转变。

根据“权力约束权力”的法治原则,执政党领导方式的转变,应着眼于如何把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奉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的宗旨,具体化、规范化为以法律为制约机制的新型的权力关系。要完善民主型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机制,合理地规范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和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等关系,尤其要着眼于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政府(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监察和法律监督等部门)各种权力的合理配置结构和相互配合、相互约束的制衡关系,设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人珞选拔、荐举、弹劾与更替等程序,以及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自治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等等,从而保证正确地运用和有效地控制权力,克服人治弊端,防止权力失控与权力腐败。

总之,要在党的领导下,为确保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向下型权力结构,包括法治型的政治体制,实现规范权力运行的法治化,保证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使严格的法治秩序建立起来,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再给你一个文库http://wenku..com/view/5f00ce62caaedd3383c4d382.html

『贰』 当前我国法制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继颁布了婚姻法、“五四宪法”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但后来不太重视法制的作用,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法无天的状态,使党的领导也受到严重冲击,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到严重挫折。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必须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否则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艘航船顺利前行。

这30多年,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发展的奇迹,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可以说经验有很多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为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怎样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怎样应对严峻复杂的矛盾风险挑战?

说到底,一个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一个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方式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因此,在当代中国,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所在。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始终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确保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2)借法治削弱党的领导扩展阅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国因法而治,因法而兴。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国家;一个先进的政党,必然是依法执政的政党。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柱。现在,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面对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是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要在党的领导下使国家治理能力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转变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做到“三统一”“四善于”,才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党完成执政任务的可靠保障。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规定了每个公民、法人、政党、社团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我们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带领人民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法治为党攻坚克难提供有力武器。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以说前所未有。矛盾凸显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分止争,促进公平正义?

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深刻变革阶段,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广泛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实现中国富强振兴的征程中,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法治的有力保证,瑰丽动人的中国梦想将逐步变为现实。

『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一)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依法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国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不仅不能削弱党的领导,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要充分认识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和重要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削弱甚至否定党的领导的倾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落实到依法治国的每个环节。要保证党在立法工和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要支持和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和保障执法部门依法严格公正执法,不干预执法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的关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坚决防止和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加快建设社会义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也是党的领导法律化、制度化的过程。必须根据加快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与时俱进,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报废政方式,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作用,确保立法质量,确保不律实施。
(二)坚持从国情出发,处理好吸收我国法治经验与借鉴外国法治文明的关系。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洁法律制度,应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的事情只能用中国的法律来治理,而不能用外国的法律来治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中国的法制与外国的法制是不可能简单“接轨”的,制定中国的法律也不可能简单地“临摹”外国的法律。我们所实施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治国理政方略。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不律观,使法制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使法制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设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不律体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宝贵经验,使我国法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借鉴国外法制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人类共同创造的法治文明成果,对推动我国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仍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积极吸收和借鉴,但决不照搬别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以确保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确方向。

『肆』 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个坚持”是什么

1、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4、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5、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6、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7、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要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

要推进严格执法,理顺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8、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9、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10、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伍』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争相涌现,改革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只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更不是取消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理想目标、以劳动人民利益需求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在南湖游船上诞生就昭示了党与人民群众“舟与水”的密切关系。人民民主制度是在吸取人类制度文明史上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的伟大创举,但人民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地方,其制度的优越性还没得到充分展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充分保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必须不断加强民主法制观念的培育,提高人民依法行使权力的意识和能力;必须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把人民民主落实到底。要让全体人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有更加充分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真正感受到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让全社会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使人民群众的权益切实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维护,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无处不在。这样,人民民主就能得到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发展,党的领导就能得以巩固和加强。
总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结合。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就会落空;没有广泛充分的人民民主,党的领导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没有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就没有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就得不到巩固和加强。

『陆』 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7、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

8、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9、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10、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柒』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饥磨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中帆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热点内容
福建省价格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17 02:19:38 浏览:626
劳动法往年试题 发布:2024-11-17 02:12:20 浏览:999
公司法的特征包括 发布:2024-11-17 01:26:26 浏览:903
刑法害羞 发布:2024-11-17 01:18:06 浏览:356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二十二条 发布:2024-11-17 00:32:20 浏览:971
法学专业好找工作 发布:2024-11-16 23:56:47 浏览:835
刑法专题课件 发布:2024-11-16 22:30:08 浏览:487
海商法中的承运人义务 发布:2024-11-16 22:20:05 浏览:463
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2018 发布:2024-11-16 22:19:06 浏览:331
按劳动法工资怎么算的 发布:2024-11-16 21:33:30 浏览: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