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法治信仰
『壹』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 [法治是如何成为信仰的]
法治是如何成为信仰的?
作者:朱景文 来源:中国法理网 发表于2013年5月20日 阅读4601人次 编辑:法理
任何信仰都需要有基础,否则信仰就建立在沙滩之上,法治信仰也是如此。法治信仰不是迷信,不是要建立法律拜物教,它建立在法治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的基础上。如果法治状况很好,有符合实际的立法、严格的执法、公正的司法,无论人民还是政府都认真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把法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自然法治信仰就会确立。反之法治状况不好,有法不依,法律只不过停留在纸面上,或者法律的执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对违法有的处理,有的不处理,有时处理,有时不处理,睁只眼,闭只眼,人们很难形成法治信仰。法治信仰不是凭空建立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也需要一个过程。
一、规则之治
从形式意义上,法治指的是规则之治,法治信仰实际就是对规则的信赖,讲规则、按规则办事。一切规则都起源于人们的个别行为,只是在这些个别行为反复出现的基础上才形成了规则。当个别行为出现的时候,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个别处理,而是按照已经形成的规则办事。这样做,可以避免个别处理容易出现的任意性和偶然性,从而使解决这类问题可预期。因此,规则之治是人类调整社会关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对规则的信赖实际表明对以往经验所形成的认识的尊重。法律的产生也是这样,我们所熟知的法律起源的原理是,在人类发展的很早阶段,产生了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种统一的规则固定下来,这种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然后就成为法律,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出现了国家。由于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因此对规则的尊重也意味着对国家权威的尊重。在世界各个民族法律产生的过程中,几乎无例外,最早出现的都是习惯法,无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是制定法,还模指是判例法都是这样。这些习惯法世代相传,恒久不变。凡是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都会有相同的处理。在古代社会和中世纪大体都是如此,这种状态延续了几千年。中国古代社会所形成的“三纲五常”,“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以习惯为基础的规则之治的写照。
当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规则之治则具有特殊的意义。“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生产力,无论是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运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并不是来源于“日升而起,日落而归”的习惯、固有的规则,而是来源于人类的创造,它们经过反复的试错,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或起源于实验室,可复制,可重复,可传播,因此只要按照固有的规
则程序,就能在实际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正因为如此,体现这种可预期的法律在现代社会就显得十分重要,人们必须按照事先制定的规则行事,而不是按照习俗,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创造出比以往所有社会的全部生产力大得多的成就。
可预期是习惯和法律共有的属性,但是习惯的可预期来源于人们长期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共识,相互熟悉,习以为常,而现代社会法律的可预期则来源于工具理性。有时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法律甚至可能和地方习惯、和人们的常识完全不同,按习惯行事甚至会违背法律。这就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根基。没有规则或者有规则但不尊重规则,规则没有权威,建立现代社会、工业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前中国社会形成法治信仰,建立“规则之治”,有来自两个方面的阻力,一个阻力来自个人特别是当权者的任意,迷信于个人的判断力和权力,即我们平常说的“人治”,从来都是一言堂,没有规则意识,更谈不上民主意识。这成为当权者无视法治的主要表现。另一个阻力则来自习惯,长期养成的生活方式,当遇到工业化、城市化的环境,不适应,依然按照过去的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我行我素,这是群众性的大规模的无视法治的一个主要表现。这两方面的阻力虽然表现形式不同,甚至经常听到相互指责:对领导者来讲,法治是用来治民的,自己却可以并扒不按法律办;对公众来讲,法治是用来治吏的,领导都不按法旦蔽配律行事,为什么要求我守法?法不责众。但它们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对规则之治的这两种阻力,无论是人治还是习惯都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人治”来源于强人政治,产生于对紧急状态、复杂局面的掌控,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需要权力集中,如果权力分散、事事走程序,讲民主,会贻误战机,丧失主动。但是在和平时期,在正常状态下,如果仍然不讲民主法治,不尊重规则,把处理紧急状态所使用的集权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则会使正常的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安全感都受到威胁。而习惯来源于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人们做出某种行为出于经验的积累,是自发的、无意识的,甚至根本不通过大脑。但是任何习惯都有它产生的环境,习惯只不过是这种环境的内生物,是其中的内在规则,在一个人这样做的时候,其他人由于相互熟悉的缘故,会有预期,相安无事,不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但是一旦改变了环境,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随着人口的密集,面对复杂的城市管理、经济管理,固有的习惯已经失去了内在规则的地位,再按照自己的习惯,无视规则之治,整个社会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当然,即使在现代社会,习惯也没有失去内在规则的属性,法律不能只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必须有公众习惯的基础,只不过应使公众遵守法律成为一种新的习惯,新的常识。
应该指出,法治确实和不同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确实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国家的法治状况。但是不可否认,法治中也确实包含着各个民族和国家共通的成分。就规则之治而言,是否遵重规则,是否按规则办事,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即使在同一个国家,规则之治的差别在城市和农村,在发达
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不同的群体中都能体现出来。从一个大城市出发,驾车到中小城市,再到县城,乡镇,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的差别相信每一个有着实际驾车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在小城镇,人们经常发现红绿灯的设置如同虚设,但是由于车辆稀疏,即使不遵守交通规则,也出不了什么大事。而在大城市,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交通事故的几率会大得多。可见,规则之治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城市化的迫切性。
二、良法之治
在实质意义上,法治指的是良法之治。对法治的信仰以良法为基础。这种法治信仰不是仅仅由于法律代表了国家意志,遵守法律就是尊重国家,而是与法律本身的正当,即法律是“良法”相关。换句话说,如果法律不是良好的而是恶的、错误的,提倡法治信仰,不但没有积极意义,甚至会有相反的作用。如果法律规定的不正确,要人们遵守,无异于迷信。而且从实际来看,一切规定的不正确的法律,尽管打着规则之治、法治的旗号,要人们一体遵行,实际上人们总会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规避法律,甚至公然违反法律。
在实行良法之治的时候,“立法要符合实际”具有基础作用。如果立法不符合实际,尽管我们可以把法治信仰喊得震天价响,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国家强制保障法律实施,但要人们把它当回事,上升为信仰,实在很难。
把良法的标准确定为立法要符合实际,应该包含几种不同的意思:
一是立法要科学,要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比如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中国式过马路”,固然和人们的规则意识,行人的生活方式与大都市的交通管理不适应相关,但是也和我们的交通规则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有着直接关系。如果交通信号灯的设计无论如何使许多人都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穿过马路,从而使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过不了马路,而只有不遵守规则才可能过马路,人们还可能遵守交通规则吗?除非他根本就不打算过马路。因此,要使人们建立法治信仰,立法要科学是前提条件。否则,规则之治、法治信仰必然遇到尴尬。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立法的不科学,造成只有违法才能达到目的,按照法律办,却会阻力重重,耽误许多时间和精力,违法的人占便宜,守法的人吃亏,怎么可能形成法治信仰?
二是立法要符合社情民意。有的时候立法尽管是科学的,但在实际中由于多年的习惯行不通。比如前些年在一些地方执行的有关禁放、限放烟花炮竹的规定。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从科学角度完全应该禁止。但是燃放烟花爆竹又是一种民俗,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辞旧迎新,推陈出新的功能。立法在考虑这类问题时并不是完全以是否科学为基础,而必须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为大众所接受。如果不考虑民意、民俗的因素,即使通过了,执法的成本会很大,效果会大打折扣。在美国宪法史上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即禁酒令。如果从科学角度,喝酒影响健康,耽误工作,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应该被禁止,但是喝酒又是相当多的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抒发情怀、联络感情的渠道,通过法律禁酒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私酒贩子的生意越做越好,最后禁酒运动不得不无声无息地收
场。
三是立法要遵循立法程序、立法科学,这是立法符合实际的保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在立法过程中怎么达成社会共识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一项法律的出台,不同群体经常会有很不相同的意见。许多立法之所以得不到公众的信仰和尊重,恰恰是由于不遵守立法程序,立法前没做过充分的调研和评估,在立法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公众没有积极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没有听取专家意见,或者即使走了立法程序,但是程序安排不尽合理,比如听证会是立法公众参与的程序,但是听取的只是某一利益群体的意见,而没有听取其他相关群体的意见;论证会或座谈会是听取专家意见的程序,但如果只听取了持某种意见的专家的意见,而没有听取持相反观点的专家意见,虽然开了专家座谈会或论证会,也是无济于事。在听取了专家和公众意见后,怎么做出取舍,如何综合判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果听取公众意见和专家意见,只满足于走走程序,决策者依然固我,立法要科学、要符合实际仍然是一句空话。实际上,要做到立法科学、符合实际都需要用符合科学的方法收集意见、作出决策。只有这样,才可能制定出值得信赖、信仰的法律。
我们所面临的立法现状是,大多数法律可能还不能完全做到符合实际,还达不到良法的标准,人们是否应该服从?当然,我们提倡守法,即使法律可能不完善、有缺陷,而不主张动辄以法律规定有缺陷为名,公然不守法。况且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法律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能因为法律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不遵守。从实际情况看,形成良法之治有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立法的完善和公众的法治信仰相互调试的过程。法治信仰不是迷信,不可能指望一个错误的规定,不管出自谁,人们会有很大程度的信仰,唯一的办法是一步一步的修改、调试,立法越符合实际,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就会越高。而且这种调试,不一定都是通过修改法律而实现,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法律解释、通过自由裁量的环节进行微调,通过执法、司法实践为修改法律积累经验,是经常使用的手段。
三、法律的平等与公正的实施
良法的制定,只是为法治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实现法治而言,法律的实施比立法更重要。只有通过法律实施的环节才能把纸面上的词句转变为现实。法律的实施不仅是法律的抽象一般规定的具体化,而且是检验法律是否符合实际从而进一步改进法律的试金石。对形成法治信仰而言,公众要看到的不是法律说什么,而是这些说的东西是否能实施。否则说一套做一套,不但形成不了法治信仰,而且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乃至法律的公信力造成破坏性影响。要做到良法之治,必须使法律平等、公正的实施。
法律的平等实施
法律平等的实施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空间上的平等对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对所有人平等保护、平等对待,机会均等,任何人都不能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如果对一些人是一个样,对另一些人是另一个样,一切机会都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一
切不利则让另一些人承担,法律是专门治民的,而不是治官,要让公众形成法治信仰很难。
二是时间上的同等对待,在不同时间的同等违法犯罪,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不能畸轻畸重。要做到法律平等实施,严格执法,必须有物质保证。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之所以不能做到平等实施,和执法力量的不足,执法经费的短缺,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常看到的就只能是运动式的执法,选择性的执法,即集中力量在一段时期重点打击对社会危害比较大的犯罪和违法行为,在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理。这和平等实施的原则是不相符的,但又是执法的人力、物力保证不充足的不可避免的替代措施,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建立严格执法的长效机制,对形成法治信仰起着重要作用。
“徒法不足以自行”,只靠法律不行,只靠执法者解决违法犯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说平等实施、严格执法要有物质保证时,需要转换思路,只着眼于国家强制力,增大执法力度是不行的。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不可能把每个公民都看成是一个潜在的违法者,在每个公民的背后都跟着警察,跟着执法者,这样就不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而变成了警察国家。因此解决平等实施、严格执法的根本的办法还在于公民本身,在于发挥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在于法律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政府的力量和民间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因此,良法之治,法治不应该也不可能排斥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仅应该着眼于建立良法善政,更应该追求善治。治理不仅仅依赖于政府,而且需要利用一切社会力量;治理不仅仅需要法律,而且需要其他各种手段;治理不仅需要强行性的方法,而且需要沟通、协调、谅解。这对于一个利益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更为重要。
法律的公正实施
人们信仰法律与法律的公正实施有着直接关系,一切执法机构,行政、公安、检察、法院都有公正与否的问题,但是由于法院的审判在公正实施法律中的决定意义,司法公正、审判公证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做到司法公正需要一些列的制度保证,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司法独立,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任何个人的干预。司法独立是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否则很难在涉及不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的争议中,特别是涉及到政府和强势集团的争议中,真正做到秉公判案。
司法独立需要有人身和尊严的保证,使法官、检察官的公正办案不受政府部门或强势集团、黑社会势力的威胁。在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或部门保护主义直接影响司法公正,也反映出司法独立对于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如果司法受制于部门或地方的利益,如果法院要做出公正的判决,却担心影响了自己的财路、饭碗或升迁,可能将面对各种各样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小鞋,司法判决的天平还可能不倾斜吗?如何确立司法的尊严和权威,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当然,司法独立绝不意味着司法专横,法官想怎么判就怎么判,它必须伴随着司法监督和司法责任。没有司法独立,谈不上司法公正,没有司法责任,缺乏监督,司法独立就会演变成司法专横,司法公信力就会荡然无存。实际上,司法独立、司法责任
和司法监督本身都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司法公正。
要形成法治信仰,没有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是不可想象的。德沃金曾说,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可见法院对于建立法治国家、形成法治信仰的重要作用。人们对法治的信仰不是建立在应然的基础上,不是理论推导,而是建立在法治的实际运行,特别是直接适用法律的司法人员的操守的基础上。当前人们之所以对法治缺乏信仰,和司法队伍的公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司法腐败,利用审判权、执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影响极其恶劣。特别是担任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官员的司法腐败,更会对司法机关的声誉造成极大的伤害。一段时期制度上的不完善,如自收自支的司法政策,法院经商办企业、创收,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缺乏回避制度等,也对司法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须知,人们之所以选择法院作为解决争端的机构是因为除了法律法院没有自身的利益,如果法院有自身的利益在其中,能够通过行使审判权或执行权,谋取更多的利益,那么法院一定会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问题在于这样一来法院就不再是与当事人利益无关者,势必导致公信力的下降。司法公信力破坏易,恢复难。司法机关必须从自身做起,从个案做起,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司法腐败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对司法腐败零容忍,真正以自己公正司法的行动取信于民,这也是真正获得司法尊严的最为可靠的途径。当人们谈到法官、检察官和公安干警时,感到自豪,感到无论在办案的质量还是人品方面,都受到人们的尊重,是人民的楷模,当人们对不同的职业群体的受尊重程度进行评价时,对法律职业的评价,特别是对法官的评价排在所有职业的前列,这是司法公信力的最有说服力的标志,也是法治信仰的最有说服力的指标。
四、法治建设的整体推进
法治信仰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法治实际运行状态的限制,急不得。但是必须行动,要使人们看到希望和信心。
形成法治信仰不是单靠教育就能解决的事,归根结底决定于法治实际运行状况。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学教育,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能奏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法治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所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法治建设需要整体推进。其中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对执政党而言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是对政府而言的,公正司法是对司法机关而言的,全民守法是对对公众而言的。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虽然执政党、政府、司法机关、公众处于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职责和职能,但是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能成为法治国家。执政党确定依法治国方略固然具有根本意义,但是如果政府不依法执政,司法机关不公正司法,司法缺乏公信力,公众缺乏规则意识,不把法律当回事,存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违法而又不被追究,依法治国不可能落实。要改变法治运行的状况,既要从整体上做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微观层面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步一步的推进。坚持数年,不断调试,抓住依法之国的基本方略不动摇,一定会使法
治实际运行状况好转,增强政府公信力、司法公信力,公众对法治的信仰一定会得到提高。
『贰』 如何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是两个内容互相衔接的科学命题。前者的关键在于强调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原则,诸如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后者的关键在于强调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法治的普适精神。
实行法治,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在中国实行法治,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完全照搬。在遵循法治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较长,“人治”等封建思想有一定影响,注重纲常伦理使中国社会具有“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色彩,这都成为了法治建设的历史和文化障碍。要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实际出发,继续寻找建设法治的可行途径和方式,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在中国厉行法治,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才能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所说的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制社会建设,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
我们所说的法治精神就是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执政为民、社会和谐;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总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作为普适价值的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既要坚持法治的一般原则和观念,又要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和有效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探索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崭新道路。
『叁』 如何培育民众的法治信仰
1、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这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公民的权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没有权利内容的法律就激发不了公众对它的渴望。权利意识的增强导致对法律的认识与对其价值的认同,有利于人们法律信仰的生长;同时,对法律的信仰也必将推动人们权利意识的提升,从而又推动法律意识的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尤其是对权利的主张是近代自觉的主体者人格的呐喊,如果缺乏权利意识,法律规定的权利只能是写在纸上的而不会转化为现实中的权利。而权利意识的培养在于主体者自主意识的觉醒。我们说权利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主体——公民的自我意识的苏醒。如果立法者一直崇拜和迷信国家政权的强制与威慑,而忽视了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那么公民在国家的强制和威慑下,只能无可奈何地被动服从法律,自主判断的思维就会逐渐麻木,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泯没,独立的人格丧失了,那么顺从的、充满奴性的依附人格便长成了,权利意识在其心中荡然无存,我们所倡导的法律信仰就无从谈起。2、增强公民对法律价值的感受、体认与认同,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内在原动力。法律信仰具有亲历性。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而是基于人们对法律的自觉信服和认可而使法律被认为是值得尊敬的、应当尊敬的。人们通过自己参与到法律实践的过程,借助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个别经验和亲身感受而逐步到对法律的归依,对法律神圣性的认同。从这一意义上说,法律就使人们信仰它获得了必要的价值基础。公民就是通过对价值的感受、体认和认同,才转化为法律价值即价值法律化,这是法律信仰产生的主观前提。对法律的信仰归根结底是基于法律体现着主体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理想,这也是法律之所以能够被人信仰的最初原动力。正如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儿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因为只有法律体现着正义,反映着正义,保障着正义,实现着正义,从而使人们信仰法律、信仰正义获得了发自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灵的相契,法律信仰也由此而确立。所以,只要法律的内容体现并反映了主体的价值追求,法律才会得到社会主体的普遍体认与认同,并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最终完成信仰法律的理念塑造。3、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法律信仰,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证,也是培育现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国家公职人员对国家法律具备良好的信仰,才能在形成、培养、增强自身信仰的同时,有助于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党和政府的法律信仰是社会民众法律信仰的榜样。从心理学角度上说,这是一种模仿效应。律人先律己,法律信仰这一社会风气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公职人员对法律的认同。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由人民委托执掌一定权力的代表和法律的卫士,是法律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假使执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知法执法又犯法,就会违背全国人民的意志,违背党的领导,也会损害全国人民的利益。这样的话,就会众叛亲离,甚至会使政府和法律的威信丧失殆尽,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诚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十倍于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因而,为了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切实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教育,首先培养其法律信仰。4、 彻底摈弃法律工具主义,扫除思想上的障碍,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重要步骤。目前存在一个最大的思想误区是法律工具主义持有者居多,法律工具主义是一种关于法律本质和法律功能的法学世界观和法学认识论,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不具有任何目的和价值意义,把法律视为国家的工具和政策的工具。有时候法律工具主义者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发展。但是由于他们把法律视为工具,而工具又是可以替代的,一旦达不到预想目标,这一工具就会被弃之不用。政策、命令甚至长官意志都可与法律发挥同等的甚至更大的作用,就容易出现以权压法,权大于法的现象,这时法律就形同虚设,伴随的危机亦会爆发,并最终导致人们对法律丧失信心。文革期间时而把法律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时而又砸烂公检法,一切都无法无天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说明。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思想的特殊表现。其实我们知道,法律在具有工具性手段性的同时,亦具有目的性。在一定条件下,它是工具,在另一条件下它就具有目的性了。法律只有始终贯穿着人类的价值追求这一目的,才能真正具有公平与正义,才能具有这一法律调整下的经济、政治与道德等的公平与正义。而法律工具主义是把法律视为一种工具,与目的价值等无关,那么在立法时就不能最大值地记载法律的价值,执法时也不可能实现其价值,自然人们的守法活动也不能享受其应有的价值,导致法律价值的虚化,降低了人们对法律价值的期待,自然无法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5、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舆论导向和法治宣传,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广泛基础。现在电视、报纸和手机都已普及,网络也纵横各区域,这些现代化工具的作用就是迅捷,让人第一时间去感知外部世界。尤其网络舆论的功能日趋强大,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质。经过近十年发展的中国网络媒体已成为全球互联网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中国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各种媒体是通过个案对法律实施关注的。针对每一个热点事件,新闻媒体及网上言论都会非常活跃,进而马上形成舆论趋势,甚至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使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都无法忽视。例如孙志刚案、刘涌案、宝马案等新闻、网上舆论的汹涌对该案的最终公正解决,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公民也直接或间接自发培养了对法律的情感。公民通过多种途径站在一个局外者的角度“冷眼”触摸法律,长期坚持下去,对法律逐渐习惯并认可,对法律产生一种不可阻隔的亲切,这种亲切感会使社会人群对周围事物乃至自身事务第一时间以法律者思维去思考,使权利意识更深入民心,受到鼓舞的公众将会继续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法律事件的关注中去,法律信仰就会潜移默化地在公众内心形成。法律堪称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拥有的相对而言最为有效、最为合理和最为完善的治理手段,服从法律的规则治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只有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那么才有可能迈进法治社会的门槛。
『肆』 如何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一、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整体法制观念。推进法治建设,首先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学法用法,使公民在参与法制实践中坚定法治信仰,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国家和个人的合法权利。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等法治文化建设,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法治理念的具体精神还没有深入骨髓、深入民心。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文化层次低、公民法治理念旧的传统模式,固有观念限制了公民只注重“守法”,而忽略了“维权”,加上一些法律法规和执法部门工作的严重滞后,导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使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和可行性产生了片面消极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做好普法宣传的前提下,兼顾抓好法治文化建设,既要抓公务员队伍,又要抓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范围,通过法律讲堂、模拟乡村法庭等宣传教育载体,搭建法律直通车、法律宣传周等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公务员和人民群众在参与法制实践中学会法律,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根据不同对象、人群的需求,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建立“城市法治顾问团”、“农村法律援助站”等机制,进一步拓展法律知识普及的覆盖面,提高整体法制观念。
二、改进形式方法,完善执法法治意识。公务员队伍的法治理念、法制方式的改进,是解决当前“民事纠纷、社会治安”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公务员队伍不懂法、工作方式因循守旧、知法犯法者不在少数,一些执法者在行政执法中主观臆断、方式简单粗暴,面对这样的窘境,法治建设这张大网如何发挥实效,值得我们广大公务员共勉。一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培养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能力。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广大公务员执法队伍学法制度。通过集中学习、法制讲座、区别指导等形式组织学习行政法规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知识,定期开设执法培训班、执法知识竞赛、执法专题讨论会,并将学习成绩作为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切实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法治素养。二是要做到以法治法,完善领导干部执法法治意识。通过强化法治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切实使群众“信法不信权”、“信法不信访”、“信法不信关系”,杜绝社会上轻视、无视法治和 “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等无理情况的滋长,真正做到政府懂法、公平执法,百姓知法、自觉守法,形成法律至上的良好氛围。
三、推动管理创新,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是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推动管理创新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机制。一是强化行政监督与问责,促进行政公开透明。推行政务公开,把政府的决策、立法、行政和执法过程向公众开放,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网络、广大人民群众和纪委进行监督和制约,建立与民联系沟通的公共事务平台,尤其是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所关心环保、医疗、养老、拆迁等热点问题,积极推动公民参与,使他们的合理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法诉求得到充分体现。二是规范工作机制与流程,深化执法行政问责。通过实践,完善政府决策运行的法规体系,及时修正与实际不符的政策法规,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越权行政引起的不合理现象”和“粗暴执法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对违法行政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从严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伍』 如何增强全面的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首先,要来建立党员领导源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的相关制度,形成党员领导学法、用法、信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党员干部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社会氛围。
其次,要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立法要跟上社会发展需要,考虑社会接受程度,便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易于营造群众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氛围。
第三,要有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是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部门,也是运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法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主要窗口和“前沿阵地”,人民群众能否相信法律,是否愿意使用法律去解纷止争,与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执法方法息息相关。
第四,要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证司法公正,通过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良好氛围。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五,要加强法制宣传力度,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增进全民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意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陆』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
第一,立法且立良法。
其二,司法且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良法,即使司法公正,法律信仰亦是墙上芦苇。
其三,执法且严执法。严格执法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之一,因为任何一个法院的判决若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无异于一纸空文。公正执法是严格执法的应有之意,因为此处的执法机关不仅仅是指法院的执行庭,更多的是指向行政机关的执法权。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柒』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法制”是我国古代已有之。在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样的。如下为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精选15篇),欢迎阅读!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1
为了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观念,权利义务相一致观念,公平正义观念,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20xx年12月4日,淮北师范大学法学会部分会员及干事开展了名为“法律维系社会,正义铸就和谐”的法制宣传活动。
此次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淮北老政府门口设立咨询台向路人宣传劳动法,第二部分是在校内以展板的形式宣传宪法宣传日以及现今重要的法律实践。此次活动意在增强市民和学生的法制意识,让市民与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也给我们学法的学生一次学以致用的机会,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发挥作为法律人才的作用。
通过这次活动会员们纷纷表示自己成长了许多,以前总觉得自己学的法律知识离现实生活太远了,而这样的活动恰好让他们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又可以为淮北的市民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这样的活动以后应该多开展。以此来推进我国法制的进程,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2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的同时,为了增强全体教师的法制观念,进—步推动学校依法治教治校工作,今天上午我校“12.4”教职工法制宣传日座谈会在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孙书记主持,学校领导和教师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
结合本校实际,围绕“传播法律知识,共建和谐仁和”的活动主题,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发言,氛围浓厚。孙书记要求大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做违法事,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并学会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通过此次法制宣传日座谈会的开展,增强了全校教师的法制观念,一致认为,只有将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才能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有利地推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的深入开展。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3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制意识——黄龙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12月4日是第xx个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6日,恰逢我乡赶集之日,黄龙乡政府联合派出所、畜牧站等多个部门,在畜牧站门口举办了黄龙乡“12.4”全国法制日宣传教育活动。
各部门紧紧围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了多项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结合我乡实际,通过悬挂横幅,发放法制年画、法律宣传小手册、宣传资料,设立法律咨询台等方式,向群众普及、宣传和解答了有关宪法、法律援助、低保、医疗保险、村委选举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
此次活动,共发放法制年画200余份,宣传小册子200余份,宣传资料1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4
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xx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制宣传活动。现就活动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我是知法小公民》的演讲活动。
二、开展法制知识竞赛。要求各班级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为重点,开展一次符合自己班级的法制知识竞赛。
三、办一期宪法知识黑板报。要求各班办一期宪法知识黑板报,让学生全体参与,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宪法知识资料。让学生在参与黑板报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四、开展“小手拉大手法律进万家”活动。学校将通过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通”发送法制短信、LED宣传屏幕等途径,让学生带法回家,与家长共同学法,实现学校普法、家庭普法共同发展。
五、开展“法与我同行”法制讲座。12月1日,张校长作了题为《知法、学法,做守法的好学生》的讲座,把做守法小公民的种子种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田里。
六、开展讲法制故事活动。通过以上活动,让法制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增强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5
根据乌鲁木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转发市国资委关于认真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通知》(乌经国综20XX·22号)文件精神,为做好此项工作,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深入扎实地开展了系列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先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我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把这次法制系列宣传活动列入首要议程,首先成立了“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小组,同时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对此次活动所采取的形式、活动的日程以及人员安排等都作了细化分工,制定了周密详实的实施方案。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促实效。积极组织召开座谈会进行了交流、学习、座谈,为这次系列宣传日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形式多样,全面促进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宪法》、《劳动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题,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通过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及宣传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宪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宣传教育。
一是深入宣传《宪法》等法律法规和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宪法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形成全社会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要将宪法的宣传、教育和学习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切实起到增强员工宪法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的作用。
二是组织举办了法律法规讲座。围绕与公司实际工作和职工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学习宣传,在学习中,领导带头讲学法、普法、用法在公司具体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体会。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的意识。
三、工作扎实有力,功效显著,反响良好
在今年的法制系列宣传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宣传主题,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扎实工作,使这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宣传活动的开展,不但在公司员工中掀起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员工的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牢固树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观念,为进一步推进公司依法治理进程、创建平安、构建和谐工作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6
20XX年12月4日是我国第X个国家宪法日,按照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普法办安排部署,我办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龙游”这一主题,从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接到上级有关文件后,我办领导对这一活动非常重视,要求今年的“12.4”系列宣传活动一定要广泛宣传,大造声势,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办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活动通知,对活动进行了周密安排,要求各科室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好“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方案,紧紧围绕宣传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同时积极配合普法办开展大型宣传活动方案,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促进全县法治化受理水平,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制环境。
二、加大宣传,广泛参与
按照工作安排,我办从12月1日至15日,通过开辟专项法制宣传活动,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一是充分利用门户网站、法治宣传栏、LED显示屏等媒体集中宣传,重点宣传宪法法律知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大“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无违建县”等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宣传,营造宪法宣传的浓厚氛围。二是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浙江省互联网法制道德知识竞赛,通过互联网法律法规和文明道德知识网上答题竞赛的形式,增强全办职工自觉学习互联网法律法规意识,为共建共享和谐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助力。三是参加“百家网站暨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宪法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调动职工通过互联网、微博等新型媒体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实际效果,促进提高法治观念。
三、营造氛围,效果明显
我办利用宣传活动这一契机,进一步提高了法制宣传教育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掀起了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高潮。在宣传活动中,结合单位工作开展宣传活动,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调动了全体职工及广大市民学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了对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7
20xx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三年,12月4日第xx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为此,我校利用这一契机深入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让全校师生都充分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使法制的力量深入人心。现将本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组织学习了相关文件精神,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参照今年法制宣传日活动主题“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安排了具体活动内容。
二、营造氛围
为了配合本次“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的开展,增强宣传力度,学校利用校园网、橱窗、悬挂法制宣传横幅标语等进行法制宣传,营造法制宣传的氛围。
三、宣传活动
1.组织学习。为了真正把普法活动落到实处,让每位教师以及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学校通过政治学习,例会宣传学习有关法律法规,采用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领导干部、教师、员工进行法制知识宣传。
2.升旗宣誓活动。学校利用升旗时间,开展“124”法制宣传日中小学升旗宣誓活动。
3.宣传板报。我校各班以“法制安全”为主题,出了一期黑板报,让学生们通过板报的形式了解法律知识、法律常识。
4.开展班会活动。12月4日各班利用班会时间举行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的主题班队活动。让学生们对法律知识、法律常识有了进一步了解。
5.法制讲座。12月4日,在学校的邀请下,xx派出所孙所长一行到校为学生们做了一次关于未成年人教育的法制讲座,学生们认真仔细地听了这次讲座,听完这次讲座,很多同学纷纷表示,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
6.手抄报比赛。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手抄报比赛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四、活动意义
本次通过开展以“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为主题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但在广大师生中掀起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广大师生不断增强意识,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总之,我校对“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始终能够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措施到位,并能坚持常抓不懈,使法制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我校德育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努力推进依法治校、平安校园和美丽校园的建设。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8
根据我市《关于集中开展20xx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以宣传“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就此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齐抓管理
为使宣传日活动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12.4法制宣传日”活动领导小组,由各科室相关负责人为组员,由办公室负责该项工作,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法制宣传是一项全民性的教育活动,要使这项工作取得成绩,必须广泛宣传发动,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此,我局主要采取了以下形式:
1、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结合我局大力开展的“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认真部署此次宣传活动,并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干部党员法制意识。
2、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
我局悬挂了以“创建平安河间、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并在一楼大厅设立了普法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依法治建工作,在建设系统形成人人学法,自觉学法,严格执法的新局面。
活动中,现场发放宣传资料重点宣传了《新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农村危房改造知识问答》等法律法规和相关常识,向过往群众发放了宣传材料300余份。此次宣传活动,对推动我局建筑市场质量安全工作和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局法制宣传营造了良好氛围。
通过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使我局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宣传上,我们目的是通过宣传带领干部职工做好住建系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使我局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9
20xx年12月4日是第xx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县环保局紧紧围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谱写伟大中国梦芦山篇章,奋力夺取灾后重建新胜利”的主题,在“法制日”宣传活动中,准备工作充分,宣传到位,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20xx年“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作如下总结: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做好宣传活动
按照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依法治县办《关于在全县开展20xx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就活动主题、宣传内容、活动形式进行了安排,并从各科室抽出骨干人员、拿出专门时间和精力,认真组织好法制宣传工作,明确责任和分工,调动全员参与法制宣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扩大参与面,确保了法制宣传的有效开展。
二、突出重点,加强干部职工法制教育
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在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期间,集中学习了《宪法》、《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同时,与县级各部门一同开展了与本部门密切联系的相关法律学习活动。在县范围内形成了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三、围绕主题,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
在今年的“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期间,我局紧紧围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谱写伟大中国梦芦山篇章,奋力夺取灾后重建新胜利”这一主题,创造普法氛围,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我局在法治宣传活动期间积极开展开展“弘扬宪法精神,送法制宣传进企业”活动,旨在通过学法用法,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工全面了解《宪法》等国家基本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树立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环保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通过一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促进了广大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大家时刻都能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全县公民充分认识到开展普法宣传的重要意义,把今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向了高潮。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10
今年12月4日,是“五五”普法规划实施后的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我们镇根据县司法局的工作部署,于12月4日上午参加了县司法局在街心花园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我镇出宣传板两块。为了深入推进“五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我镇于12月4日下午1时至3时,在各村居开展了以“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全镇共开展11场法制宣传活动。活动主会场设在xxxx街道,镇与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了义务法律咨询活动。活动吸引了地区内80多名居民群众参加,律师事务所的3名律师为辖区内23名有法律服务需求的群众解答了婚姻、邻里赔偿、赡养、劳动合同等方面的法律咨询。
我们这次活动,充分发挥各村居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适合民意的法制宣传,各村居充分利用有限的宣传阵地,开展广泛的宣传。参加活动的有100余人次,前来法律咨询的有30余人次。这次活动共出横额6幅、宣传画18张、黑板报20块、法制宣传栏9处、标语200条、咨询台3处、发宣传材料240份。如高桥社区,根据本社区动迁地段、又有工地、外来农民工很多的特点,针对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差,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法律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深受农民工的欢迎,农民工表示这样的宣传他们很需要。
总之,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日活动,大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使群众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同时也推进了“五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为促进xxxx辖区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11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根据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依法治市办公室要求,我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
第一是校园内外悬挂标语,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制中国;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制社会建设。
第二是要求各年级各班召开以“增强法制观念,创建平安校园”主题班会。大力宣传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里的法律既包括国家的各种法令法规,也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纪律条令。有的同学对校纪校规视而不见,忽视学校对学生仪容仪表、待人接物、行为言语等方面的要求,不爱护公物、乱扔垃圾等等?这些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不文明行为严重破坏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的和谐氛围。
第三是国旗下讲话“严以律己,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要求全体学生严于律己,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新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学法用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法制”扎根我们心中!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12
“大爷,回去把这个贴在墙上,上面都是我们公安派出所的电话,您啊万一有啥事,就赶紧拨打我们的报警电话。”我局民警正冒着瑟瑟寒风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页,讲解各类安全常识。今天是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林州市在红旗渠广场举行“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林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呼雪昌带领法制、交警、治安等相关单位到广场开展法制宣传日活动。
今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积极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林州警方通过悬挂宣传条幅、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开展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详细讲解交通安全守则、防范电信诈骗、普及法律法规以及防盗抢、防火、防骗等安全知识,并认真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宣传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夯实精彩,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了解、咨询,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
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更好地普及了群众的法律法规常识和安全防范知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13
在第3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近日,吉林延吉河南街道白山社区开展以“增强宪法意识,培育法治信仰”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社区共向群众发放宪法宣传资料110多份,接待咨询40多人次。
为了做好宪法的宣传工作,社区党总支从11月下旬就开始积极准备,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宣传主题,制作法制宣传横幅、编写法制宣传资料。同时,今年社区在编写法制宣传资料时,从居民群众实际出发,切合主题。不再单独将法条印发给居民群众,而是在法条的后面通过详细的案例加以注解,并配图,力争做到普法宣传通俗易懂。活动当日,社区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的群众,有问必答,切合普宪主题,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使居民群众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在宣传过程中,许多居民驻足观看学习,倾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居民崔先生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充分理解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与公民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信仰宪法,遵守宪法,按照宪法的规定,行使基本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使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提高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法律素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14
今年“12·4”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暨第十六个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蓝山县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这一主题,在县城繁华街道举行“12·4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向全社会倡导文明法治的行为方式,号召大家从我做起,自觉遵守宪法法律,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表达诉求,依靠法律来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活动采取悬挂法治挂图、赠送法治用品、发放普法书籍及法制宣传册、宣传资料、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等方式,为居民送上一顿法治文化大餐。活动中重点对宪法的基本思想、宪法的根本任务以及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宣传。这种贴近群众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和帮助群众树立法治意识,凝聚法治正能量,传播法治精神,真正做到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百姓生活,让法治宣传教育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紧密结合。
据统计,此次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品5000余份、宣传资料3000余张,接待群众法律咨询50余人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蓝山县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同时提高全民法律意识素养,促进法治文化建设。
法制宣传日活动简报 篇15
12月4日是全国宪法宣传日,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颍上县“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平安和谐颍上”精神,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妇联积极开展以“反对家庭暴力,构建和谐颍上”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活动。
活动当日,颍上县妇联通过悬挂条幅,向群众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宣传形式共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并在活动现场设置专门展台,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向群众普及“反家庭暴力法”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妇女认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权益,积极营造家庭享和睦、社会共发展的良好氛围。
颍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法委书记汪利军同志到展台慰问指导宣传活动,并勉励县妇联做好普法工作,在法制宣传、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颍上县和谐发展新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