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医学目的论义务论道德论

医学目的论义务论道德论

发布时间: 2021-01-05 20:27:13

❶ 医学伦理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是

(1)医学道德的基本理论包括医学道德的起源、本质、特点、发生发展规律、社会作版用与影响;医学权历史中出现的医学道德现象及其背景;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医学伦理学的发展趋势等。

(2)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包括医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等。

(3)医学道德的基本实践包括医学道德教育和修养、医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医学临床、医学科研、整个卫生保健领域、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难题等。

❷ 义务论的康德的义务论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其著作《道德底形上学之奠基》(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1785]中提出一个理性主义的义务论:道德并不是建基在欲望之上,而是在理性意志(rational will)之上.
康德提出的道德至高原则(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morality)是:
「仅依据你能同时意欲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格律而行动」(Act only on that maxim through which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Paton: 88]
康德称此原则为「无条件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
要了解这道德的至高原则,必须先了解何谓「格律」(maxim) 「普遍法则」(universal law) 和「意欲」(will)又意谓什么 。 “格律”:“意志活动之主观原则” (a subjective principle of volition), 康德如是说.
康德相信当人进行某一行动时,他总是依据某个一般原则(general principle)而行.
例如:假若我很需要钱,并且向人借钱可解决这问题.不过,我明知自己没钱还给他人,然而我还是向朋友借了钱.
这行动背后的格律是:「每当我需要钱,并且借钱可得到那笔钱,那么我会向人借钱,纵使我明知不会还钱.」
以上那格律是「一般的」(general):如果我采纳它,我便同意在相似的情况下,做相同的行为.
因此,格律是行动之一般原则,它必须描述某一般情况,并提出在此类情况中做那类行为.
注意:相同的外显行为可以有极不同的格律.
例如:有两商人嘉诚与忠直.
嘉诚一心要成为富翁.经过细心分析,他认为奉行童叟无欺,将会令他有良好商誉.
由此,嘉诚做生意童叟无欺之行为,其格律是:
M1:当我能透过童叟无欺而建立良好商誉,则我会童叟无欺.
而忠直则认为欺骗顾客是不道德的,故此他做生意时也童叟无欺.他并不理会童叟无欺,会否为他带来商誉;甚至童叟无欺会使他生意上有损失,他也不在乎
.因此,他的格律是:
M2:当我透过童叟无欺的行为而履行道德的行为时,我会童叟无欺.
虽然嘉诚和忠直的外显行为是一样的,但他们背后所依据之格律实极不同.
关於格律,还要引入一新概念,就是「格律之一般化形式」(the generalized form of a maxim).
假如我今天讲完课后觉得很疲倦就决定去饮奶茶,这行为的格律是:
M3:每当我觉得很疲倦,我就去饮奶茶.
若果将这个格律中的「我」抽去,便可得到这格律的普遍化形式:
GM3:每当任何人觉得疲倦时,就要去饮奶茶.
由一个格律的形式到一个格律之一般化形式:
M: 每当我是___,我就要____.
GM:每当任何人是___,他就要____. 接著我们要解释「普遍法则」,它有两个意思: 「自然之普遍法则」和「自由之普遍法则」.
作为「自然之普遍法则」(universal law of nature):自然之法则不只是一个描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而是总是必定如此发生的一般述句.
例如:假若一密封气罐内的气体温度增高,则其压力必增加.
这里的必定(must)不是逻辑的(logical),而是「物理的必然性」(physical necessity).
因此,自然之法则就是一个表达物理必然性之一般述句.
作为「自由之普遍法则」(universal law of freedom):这是一个描述所有人都某特定情况下,应该做什么的普遍原则(a universal principle describing how all people ought to act in a certain circumstance).
假若守诺言是真正的义务,那么下面的原则就是一个自由之普遍法则:
「若任何人作出承诺,那么他必定要守诺言.」
这里的必然性是「道德的必然性」(moral necessity),因此自由之普遍法则就是一个表达道德必然性之一般述句. 现在我们要分析「意欲」(willing)的意涵:
意欲某事成真比只是想(wish)某事成真更强.
我想世界和平,但这事之实现非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故此我不是意欲世界和平.
当然,不容易说清当某人意欲某事成真时,他会做什么.
依某一看法,意欲某事成真就像命令你自己去使该事发生.
例如,你意欲举起手,就像你命令你自己举起手.
有些事态(state of affairs)是不可能的,即不可能发生.例如,你跳上跳下而又身体不动.
若果你意欲此事态成真,那康德会说你的意欲是自相矛盾的.
这是不一致地意欲(willed inconsistently)的一种方式.
另一种意欲的不一致就不是这么明了.
假设某甲意欲不动,但同时又意欲跳来跳去.
虽然单个意欲来看是自我一致的(self-consistent),但同时意欲两者却是不一致的(inconsistent to will both of them at the same time).
第三种方式是,假定的一些事是每个人必定意欲的,例如:每个人都意欲避免受强烈的苦楚.
那么当某人甲意欲某个跟此普遍意欲不一致的事时,我们就说甲的意欲是不一致的.
有时候,康德说某人的意欲是不一致时,又是另一意思.
假设甲意欲伦理学拿A,但又意欲不上课不看书.根据常理这大概是不可能的.
如比甲的意欲是不一致的.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意欲是不一致的,若果他意欲P成真又意欲Q成真,并且P和Q同时为真是不可能的.
有了上述的基本概念,我们便可进一步了解「无条件律令」.

❸ 当代医学观念特点有哪些

档介绍:当代医学发展的 特点、趋势与挑战 第一节 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内 一、医学容的学科分化、交叉与综合 (一)医学研究的深入与分化 (二)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 (三)医学的整体性综合研究 (一)医学研究的深入与分化 学科的分化—指原有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成为两门或两门以上新的分支学科。 现代生物医学正深入到分子水平对细胞活动、基因、发育和脑功能进行深入探索,从而使各种基础学科向分子水平迅速发展。 (二)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 自然科学学科与医学学科之间彼此交叉渗透而综合 社会科学学科与医学的交叉渗透而综合 各医学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而综合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交叉与综合 (三)医学的整体性综合研究 近几十年来,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概念的提出,是当代医学整体综合研究趋势的重要表现。 在当代生物医学中,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对脑和神经系统进行多层次综合研究的神经生物学正在成为新世纪的一个

❹ 如何看待伦理学中的道义论与后果论的矛盾关系

大多数西方的传统伦理学都基于这样一种假定,即伦理信念是通过一套规则或抽象的原则来表述的。所以,康德的绝对至上命令、密尔的效用原则、罗斯的初始义务(或显见义务)都试图提供一种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道德行动和决定的准则。在他们看来,道德决定就是为具体的案例找到适用的原则,与法庭将法律法规适用于具体的案例非常类似。许多伦理争论就象许多法律争端一样,主要讨论的是一个抽象的原则是否适用于一个具体的案例。
可是,康德的伦理学理论、功利主义的原则和罗斯的道德原则本身都存在着困境。从康德的绝对至上命令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绝对规则并不适用于解决实践中的特殊问题,尤其是一些伦理困境。虽然它突出强调了许多人类普遍认同的道德直觉(如:不撒谎、信守诺言等),可一旦将其普遍化为绝对的原则,就无法对不同问题中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古典功利主义的效用原则,有这样一种观点,多数人的利益可以为少数人的牺牲做辩护。也就是说,当一些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常常不加分析地提倡个人应当以自我牺牲精神让位于社会的利益。当要求牺牲个人利益时,不去提供充分的辩护理由。当人们作了牺牲后,也不考虑对被牺牲的个人利益的补偿及兼顾。⑴而且对于利益关系采取了一个计算苦乐总数的模式,这样就不能关心特殊环境下特殊个人的需要,根据特殊关系的特殊细节来权衡各方利益。⑵现代功利主义对事件发生总体境遇的正负后果的权衡是一个优点,但以个体论为基础对总体境遇进行比较,对各种不同利益进行轻重缓急的排队,仍有难度,而且不能兼顾各方利益。罗斯所列出的初始义务,事先就假定了人们都赞成同样的伦理原则,具有同样的价值观和辨别好坏的能力,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罗斯还强调,伦理原则是对“好人的道德意识”的肯定。如果这个“好”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优秀”,那么优秀的人并不一定能在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上达成一致;如果是指“品德高尚”,那么罗斯又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品德高尚的人是那些认同他的初始义务的人,承认相同初始义务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以,罗斯试图调和义务论和后果论之间矛盾的努力也失败了。
一、伦理学理论的转向;
上述伦理学理论的困境都在于,从理论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并不适于解决实践中的特殊问题,并不能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伦理决定中都得到贯彻。传统伦理学很少考虑道德问题的具体情境,也很少考虑行动者的道德经验和道德情感。而人们现在已经生活在后现代的、多元化的道德境遇之中,面对生活中各种对立的要素:好与坏、善与恶等,人们的价值判断也趋于多元化,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道德行动和决定也变得日益复杂。正如麦金太尔所说,道德本身是一个战场,因为每个道德行动者都以有效的推理形式得出结论,而并非认同人们开始推理时前提的正确性和适当性。
近年来,一些伦理学家重新开始强调品格作为道德行动基础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伦理学家非常注重在建构我们的道德生活中关怀的中心角色以及社会实践和体制的关键作用。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伦理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不能被还原为抽象的原则。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三种理论,即美德(德性)伦理学、关怀伦理学和女性主义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是以品格为基础的伦理学。它实际上是对西方另一种传统的回归,即亚里士多德传统。规范伦理学只关注于让人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却消解了人的道德性。而美德伦理学重新强调品格(德性)作为道德行动基础的重要性。其基本观点是,一个拥有良好品行的人在面对包含道德选择的情形时会做出正确选择。它并不致力于用原则或规则去指导行动。品德好的人既是美德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它的目标。正确的行动从良好的品格中自然产生,品德好的人有一种采取正确行动的自然倾向,不需要讨论规则、计算后果、考虑抽象的义务。在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过程中,家庭教养、教育、沉思、个人的努力和道德经验以及社会的影响都起一定作用。另外,许多历史上的道德楷模都会成为很好的榜样,每种文化中都有许多这样真实或虚拟的人物,如耶稣、穆罕默德、孔子等等。他们使我们由衷地敬佩,并且感觉到如果我们能更象他们,那么我们会成为更好的人。当一个基督徒在心中默问:“主会怎么做?”,他并不是在召唤神的引导,而是在进行反思,试图想象一个努力成为耶稣那样的人该如何行动。我们通过努力变得更象那些我们敬佩的人而使自己品德高尚,通过行动展现美德。我们可以把品德分为两类,一类是道德性的,如仁慈、诚实、善良、忠诚、有同情心等;一类是非道德性的,如耐心、理智、能干等。然而,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一个有勇气的贼比一个怯懦的贼更容易得手,而一个缺乏勇气的充满仁爱之心的人却很难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从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传统伦理学的原则主义在社会现实面前都是大打折扣的,很难贯彻到底。政治和社会权力的不平等分配以及种族、性别歧视,使得基本的伦理原则,如自主原则,不可能落到实处。对女性主义哲学家来说,平等是伦理学的核心,她们的首要关注是性别平等,致力于对那些使女性下等于男性的社会实践和体制的批评,并且进而努力揭露和消除任何一个社团对另一个的统治和支配。Susan Sherwin指出,女性主义伦理学不应满足于苦乐的计算和抽象的原则,它必须探询谁的幸福增加了(即谁得益了)以及原则如何对被压迫者和压迫者产生影响。⑺由于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以及具有能力大小不等的人,即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自主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的、情境变化的不平等关系。面对这种现实,如果我们只强调抽象的伦理原则,如自主原则,那样只会使在经济和政治上强有力的社会强势群体得益,而那些弱势群体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女性主义者认为,此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使那些弱势群体得益。女性主义试图关注情境、细节以及具体问题,它并不着眼于抽象的、普遍化的原则,而试图为解决现实的道德困境提供具体的指导。
二.生命伦理学的多元化趋向;
伦理学理论的转向,必定深刻地影响着应用伦理学。在生命伦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着这样的变化。从Robert Veatch的“契约论伦理学”、Pallegrino以有利或行善原则为基础的伦理学、Rawls的“正义论”伦理学、道义论伦理学、后果论伦理学、以及Beauchamp和Childress的原则伦理学,到Engelhardt的后现代生命伦理学——“当下的多元伦理学”,生命伦理学越来越关注于多样性和情境的变化,不断消解着那种抽象的、普遍化的原则。而女性主义对生命伦理学的介入则是颠覆性的和覆盖性的。
1.ngelhardt的当下多元伦理学;
Engelhardt自己承认其代表著《生命伦理学的基础》是一部后现代的著作,因为它接受了后现代的特征:“总叙述已经丧失了可靠性,不论它使用何种形式的统一性,也不论它是思辩式的还是关于解放式的叙述。”⑻用恩氏自己的话说,在《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中它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道德基础,只是提供了一条程序性的道德原则。它让人们看到、发现一种唯一正确的、当下的、标准的、充满内容的伦理学是不可能的,理性没有能力提供一个确定的道德基础来解决道德争端。
现代社会道德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种道德多元性。人们信奉不同的道德传统和道德学说,生活在不同的宗教、意识形态和道德共同体中,对许多问题持有尖锐的、令人痛苦的、有时是悲剧性的意见冲突,同样的伦理原则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内容。例如,现代无神论的自由主义者认为对一位濒死的、极度痛苦的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安乐死是行善,罗马天主教徒却认为是作恶。还有西方社会中延续至今的关于堕胎的激烈争论,道德多元化的事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恩氏看来,此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可能建立起一门有实质内容的、统一的生命伦理学。表面上看来,恩氏似乎消解了整个生命伦理学。但他的解构与Feyerabend的“告别理性”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反对的是那种超越一切的、永恒普遍的原则,并不是要彻底抛弃理性。恩氏认为,因为不同的道德共同体信奉不同的道德内容、承诺不同的道德前提,借用国家强制手段去推行自己信奉的道德,是不讲理的行为。制定公共政策必须基于持不同意见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协商和同意,而不能把一派人的意见强加于另一派人。他提示每个人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去过两种类型的道德生活:一方面,按照自己的道德信仰去生活、去影响和劝说别人;另一方面,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自己认为错误的行动,而不用强制手段去对待别人。
2.性主义对生命伦理学的介入;
女性主义颠覆了以往关于生命伦理学客观性、中立性和真理性的神话,把它完全置于建构领域之中。女性主义把医学看成一种价值建构,疾病和健康等医学概念和医学知识都是一定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医学语言的核心是价值判断,医学现实乃是评价的、说明的、描述的和形成社会实在的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构造性结果,体现出人的欲望、价值和利益,医学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本身就是社会制度和权力关系的反映。伦理价值也是一种社会建构,体现出人类行为“应当如何”的价值理想。既然医学和伦理本身都是历史的、变化的、一定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性别又是一种组织、标明和体验社会关系的制度,那么从性别视角审视、批评和改造生命伦理学就有了知识的合法性与现实的可能性。透过女性主义的视角,“生命伦理学的传统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从未能认识到和关注性别鸿沟”。⑼以往的生命伦理学所自诩的客观性、中立性和真理性,实际上是反映一定社会群体欲望、利益的人为建构。
美国女性主义哲学家Rosemarie Tong概括了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的方法论原则,“我是这样认为的,折衷的政治、社会自主性的本体论、观点论的认识论,以及关系论伦理学促使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家发展起一种女性主义方法论,它在诸多方面可以促使她们有能力在那些关于生物医学的世界里,在减少现实的性别压迫的公共政策方面团结一致。 ⑾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理论也非常强调丰富性和多样性。Susan Sherwin在谈及自己的研究时指出,“我相信我们必须在女性主义理论内部期望和欢迎某种程度的模糊性和分歧,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不能降至为一种单一的、综合性的和总体性的理论。因此,我将在自己的分析中,尽可能少地使用理论约束,希望有着许多不同信仰的女性主义者和生命伦理学家都能发现这种研究的价值。”⑿由于女性的利益和体验之间存在着差异,女性主义必须在不同社会群体和地位的妇女的利益之间进行协调,这种协调还可以扩大到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尤其要考虑到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这种不同利益的协调可以看成是Rosemarie Tong所讲的女性主义折衷政治的集中体现。
女性主义和恩氏的后现代生命伦理学都打破了理性的一统天下,后者突出超验性的“允许原则”,前者则强调“道德体验”的意义。但对它们的批评也不绝于耳。有人认为,恩氏的学说没有提供实质性的道德基础,所提供的规范内容太弱,不足以指导公共政策的制订;而且其“允许原则”过分缩减了道德的形象。对女性主义的批评则是,只关注于情境、细节以及具体问题,无法为行动、政策和实践的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且在面临道德冲突时显得无能为力,容易滑向相对主义。
在这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随着生命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的伦理理论,在特定的生物医学情境下不再适用;我们还会发现一些被普遍接受的伦理原则却导致矛盾的、无法接受的道德结论;而且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往往可以得出相互冲突、但都言之有理的伦理答案。例如生命科技的最新发展——克隆(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胚胎干细胞研究等,对之的正、反论证引发了更多的伦理困境。加之对人工流产、安乐死、同性恋、HIV/AIDS、异种移植、HGP(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的伦理大讨论,都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并且在此过程中,生命伦理学中的各派学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后果论看到特有决定的现实影响,但其代表性理论--功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理论;义务论以义务和责任来回答“我应当做什么”的问题,行为本身的目的是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但这些原则和义务易于流于形式,抽象而空洞,很难解决具体问题;Rawls的“正义论”伦理学首先考虑伦理问题中包括哪些道德权利,道德困境的解决依据权利的等级,它的优势在于强调了个人的道德核心性,以及冲突中的道德权利,但并没有说明如何解决权利冲突;Ross的伦理理论用道德直觉把握正当与否,但却没有提供信任他人直觉的途径。⒀对各种学说及批评的辩证综合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
生命伦理学家都已意识到,他们需要为他们讨论的伦理问题寻求满意的解答,并且很少有人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绝对合理的。生命伦理学仍然是一个问题多于答案的研究领域,但是我们现在的答案比起20年前来说经过了更充分的论证和推理。只有在这种辩证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❺ 论述功利论和义务论

了解功利论,可以阅读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以及穆勒的《功利主义》;了解义务论,可以阅读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道德形而上学》;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❻ 义务论的代表人是谁

义务论的代表人是康德。

康德在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1785]中提出一个理性内主义的义务论:道德并容不是建基在欲望之上,而是在理性意志之上。

康德提出的道德至高原则是,仅依据你能同时意欲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格律而行动。

康德称此原则为,无条件令式。

(6)医学目的论义务论道德论扩展阅读

1798年4月4日,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1799年8月,《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发表。

1800年,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耶舍出版康德的《逻辑》。

1801年11月14日,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1802年,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1803年,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论》;12月15日,写最后一篇日记。

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2月28日,安葬 。

❼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命论来 人道论 美德论源 公益论
生命论 (1)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的概念
(2)生命神圣观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3)生命质量的标准及伦理意义
(4)生命价值的标准及伦理意义
人道论 (1)医学人道主义的含义
(2)医学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
(3)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
美德论 (1)美德论的含义
(2)医德品质的含义
(3)医德品质的内容
公益论 (1)公益论的含义
(2)公益论的内容
(3)公益论的基本原则

❽ 医德义务的概念

一、概述

(一)义务论

义务论是关于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理论体系,又被称为非结果论或道义论。考试大网站收集它以道德义务和责任为中心,研究和探讨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即人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德规范,并对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向进行研究,以保证人的行为合乎道德。

(二)医学义务论

医学义务论是规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它以医德义务和责任为中心,研究和探讨医务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即医务人员应该遵守怎样的医学道德规范,并对医务人员的行为动机和意向进行研究,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行为合乎道德。

二、医德义务

医学义务论的核心内容是医德义务,把握医德义务是把握医学义务论的关键。

(一)医德义务概述

医德义务即医学道德义务,是医学界的职业道德责任。

医德义务的责任主体是整个医学界,基本的责任主体是医务人员;责任客体是服务对象,基本的是病人。

(二)医德义务的特点

医德义务与医学法律义务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医德义务依靠非权力强制力量维系

医学法律义务依靠国家暴力机器作为后盾,是一种权力强制义务;不同于医学法律义务,医德义务的形成、维系依靠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非权力强制力量维系。

2、医德义务的履行不以获取权利为前提。

通过一定程序形成的医学法律规定了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上规定的行为主体的义务总是与权利对应的。作为规范治理医疗卫生事业的医学道德,在为医学行为主体提出医德义务的同时,当然也赋予了其医德权利;但作为医学道德行为主体本身在承担、履行医学道德义务的时候,为了完善自己医学美德的时候,不以获取道德权利为前提(尽管客观上他们在履行医德义务的同时,实际上已经而且应该获取道德权利),而且往往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

❾ 哲学引论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表现在哪里

功利主义,即抄效益主义,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它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功利主义是一种效果论,以此区别于义务论。义务论是根据行为是否违反道德义务来判断一个行为的善恶,而效果论是根据行为造成的结果的好与坏来判断一个行为的善恶

❿ 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

共同点:义务论和圣谕论都坚持非结果论道德观,反对结果论道德观。它们都把道内德看作是一容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者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 不同点:但圣谕论与义务论在对道德规则产生的理解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意旨的事。凡是符合上帝意旨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凡是不符和上帝意旨的行为,不管它的结果是什么,都是错误的行为。显然,圣谕论是把道德根据外移于人以外的精神存在,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决定的东西。义务论则与此相反,它把道德内植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一种自觉的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

热点内容
国际商法教材下载 发布:2025-04-27 09:06:32 浏览:500
法学调剂容易 发布:2025-04-27 08:48:51 浏览:303
法律效力与法律时效有联系 发布:2025-04-27 08:42:57 浏览:819
信托公司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7 08:39:09 浏览:468
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法 发布:2025-04-27 08:26:06 浏览:319
2019女职工劳动法保护规定 发布:2025-04-27 08:26:04 浏览:526
仁怀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4-27 08:24:45 浏览:109
中国有没有行政法 发布:2025-04-27 08:18:28 浏览:862
借款人写借条欠款人签字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4-27 08:17:49 浏览:67
会计应负那些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7 08:17:43 浏览: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