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偶素

法学偶素

发布时间: 2024-01-12 15:34:00

㈠ 大学生对法律观的认识

我是一名一毕业的大学生,让我来谈谈吧。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以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法治社会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权威的确立,必须以良好的法律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法律只有赢得全社会普遍的心理认同,才会化为人们的内心自觉。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1〕可见,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至少应具备两个因素:一是良好的法律;二是普遍的服从,也即完备的法律制度和积极的守法精神。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从精神层面上讲,它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只有这种观念与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为时,法治才能实现”。〔2〕

2.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的经济,经济活动的主体精神就是法治化的利益精神。它以利益为取向,要求的不是“重义轻利”的道德观,而是以义为镜、合法取利的法治观。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必然要求大学生对公平、公开、竞争等主体精神的认同,及由此决定的对法治精神的呼唤。市场经济的抉择预示着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由道德本位向法治本位转型。与之相适应,现代高校德育在内容、形式和对象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到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意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德育。为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时代的这一要求,把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放到一个相当重要、相当突出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突出其应有的地位。

3.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传统道德教育获得有力支持的重要保障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这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优势,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大的传承的价值意义。不仅不能放弃,而应与时俱进,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社会利益分配的市场化,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容易诱发人们的贪欲,加之,传统的道德规范因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而使之呈现出了弱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背离现象增多的事实表明,仅仅依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为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必须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传统精神由此获得新的力量的支撑。

4.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的维权角度来看,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其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学生唯有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才会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具体的法律活动中,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什么是法律所要求的,尤其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如何通过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交往日渐加强,可以预见,中国的未来将不可避免地更加紧密地与世界连为一体,这种新形势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尚需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且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现行的高校《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加之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受专业的局限,对专业教的法律知识难以深入把握,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历史及现实造成了大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不高的状况,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

法律硕士法学硕士

可以很肯定的说你不是法律专业的。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都可以报,你根据自己的情况。
大体而言,法律硕士虽然比法学硕士学术素养要差一些,但是司考通过率和就业前景都比法学硕士好,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关键看个人努力与否。
不管你拿的什么学位,你不是刑法民法……等等法学专业的,法律硕士或者法学硕士你都可以报考,只是法律硕士要求你必须本科不是法学专业的。
法律硕士绝大部分学校都是自费,几所专门的政法院校如中国政法、中南财经政法、西南政法等等有少量公费名额,另外好像也有极少几所有极少公费名额

㈢ 如何提高自身法律素养

(一)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修养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修养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努力,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文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必须认真学好必修和选修的思想教育课程(即德育课)。还必须认真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的知识如伦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行动上的坚定,才不致于随波逐流,附和错误潮流。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主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和形成的。人们要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便谈不上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人们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列宁曾经指出,旧社会给我们遗留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我国儒家倡导的“内省”、“自讼”、“吾日三省吾身”之类,虽可借鉴,但其最根本的缺陷就是脱离社会实践,因而收效甚微,正如明朝的黄馆所说:“历数十年犹未足以纯德明道”。当代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乡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气象以及碰到的许多新问题,既激发了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雄心壮志,同时又看到改革、开放前进道路的不平坦,看到了教育同形势发展的差距。在平时,大学生在学校的许多活动包括第二课堂活动中,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例如担负党、团、学生会、系班干部职务,工作实践、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教育实习、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听录音、看录象、电影、开展书评、影评以及文娱、体育的比赛等。每个同学参加这些活动,既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能,又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品德,可以从同学们的议论中得到大家对自己思想品德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促进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马克思曾说:“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象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页注)说明人象照镜子那样,要从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特别是一个健康的集体,对于培养一个人优良思想品德影响更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所学理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才能架起书本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交桥,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社会,丰富思想,坚定信念,陶冶品德。
(三)向先进人物学习
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培养高尚的情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习,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龄人的先进业迹更发人深省。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差异不大,主要是努力程度的不同。
(四)掌握批评的武器,发扬“慎独”精神
思想品德修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即正确认识自己有那些长处,有那些短处,有那些优点,有那些缺点。优、缺、长、短对一个人来讲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严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发扬优点,不断克服缺点。也就是说要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象扫把一样,经常打扫灰尘才能清除;而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则应抱着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诚恳指出。同时,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自己应该虚怀若谷,认真进行反省。在我们大学生中,一些同学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乐于别人指正,这是片面的,不利于思想品德的修养。修养贵在自觉,应提倡“慎独”精神。“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原话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很警惕。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精神从防微杜渐,培养自觉自我改造精神来说是可贵的,是一种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的表现。
(五)思想品德修养同学习遵守校纪、校规相结合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修养,主要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动地指导修养,通过实践,检验修养的效果。而法律、法规,则是从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去指导人们进行思想、意识行为的修养,是对人们偏轨行为的制约。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认真学习,模范地贯彻执行学校所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是密切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具体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准则,是保证高校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使大学生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方向健康成长的需要。
思想品德修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就必须善于总结提高,很下功夫。思想品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实践,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㈣ 如何把哲学上的因果范畴应用到刑法科学中来

刑关系刑重要理论确加运用司实践具积极指导意义我见用数直接关系理论刑偶关系实践应用则比较少见笔者现司实践刑偶认识略做阐释供商榷 、刑偶关系及其两种情况 刑偶关系同于哲偶关系源于哲范畴清楚刑偶关系内涵我应明确哲偶关系、必关系、关系些概念间区别哲范畴关系包含必关系没争议否偶内涵却期存异议种异议必导致刑关系否包含于刑偶关系争论笔者认:刑关系即必偶关系刑必关系基本形式实践量主要;刑偶关系补充形式少量、要关系间偶联系概排除关系外否认刑偶关系存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关于性与必性、偶性说原结、必性与偶性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仅视原与结间必联系性与必性混淆另外必性与偶性辩证统没离偶性纯粹必性没离必性纯粹偶性切事物必性都能脱离偶性存必性事物发展定趋势偶性事物发展或结某种事物发展结含必性则偶素作用即偶关系刑刑必关系与偶关系都客观存意志转移否认偶关系存势必某些具偶关系情况视必关系或者视关系导致刑事责任范围扩或缩刑偶关系理解:指两必关系交叉形前与间关系即危害行造危害结或危险状态称前前;与另危害行或者事件相遇产另危害结称前间关系刑偶关系刑偶关系两种情况:与某种事物相竞合偶关系即种危害行造 种危害结或者危害状态与某种事件相竞合产另种危害结事件包括自力素害行与第三行产种结决定素例:于某某港口商店内购物与其隙邓某纠集持刀进店砍于某于某见状逃跑邓某等随追砍于某路逃跳河港水藏进停港口两船间夹缝于某等向水投石喝喊于某敢岸附近水闸闸泄洪于某冲走溺死案邓某等持刀追砍行与于某死亡间具偶关系邓某等持刀追砍于某于某种危害行抛石喝喊于某威吓危害行持续与第三泄洪事件相竞合造 于某死亡第三行事件竞合倘若于某跳河邓某等危害行尚未终止情况恰遇洪峰经于某卷走溺亡则自力素事件竞合依存偶关系再徐某某晚蹬三轮车休息遇于某寻衅其故殴打拿折叠刀比划于某于某躺蹬倒徐某手折叠刀刺于某脏致于某死亡本案显示徐某于某倒持刀冲向于某并踢踹于某种危害于某行种危害现实由于于某反抗行致其扑倒于某身徐某与于某死亡结间危害行与害自行竞合产刑偶关系二与另危害行相竞合偶关系即危害行造危害结或者危险状态与另危害行相竞合产种危害结例:刘某许某违章行车伤至腹部送往某医院抢救医张某与其矛盾即手术员齐间仓促未准备故意拖延间致刘某失血死亡案刘某死亡医张某履行职责进行抢救故意延造肇事者许某仅造刘某伤害并且使刘某命安全处于危险状态所许某肇事行与刘某死亡结间偶关系即许某刘某实施危害行与张某刘某实施危害行相竞合 刑偶关系形式我刑界些类归根结底本质属于述两种范畴 二、与危害结刑偶关系危害行刑事责任 勿庸置疑刑关系犯罪构客观面内容仅仅具刑关系要件即能断定行定负刑事责任能断定行负刑事责任刑关系与犯罪构其要件相结合才能刑事责任基础刑偶关系能否刑事责任基础同要做具体析能概论具体讲刑偶关系应负刑事责任负刑事责任两种区标准呢笔者认:区标准看偶关系行积极促使行形消极连接行造所谓积极促使行指行实行或处于连续、持续状态直接促使其结同外界事物巧遇并使些巧遇避免致造另种危害结发由于种行促使作用使危害结避免发偶关系应承担刑事责任客观基础前述徐某刀伤于某案件徐某推倒于某条件脱离现场避免于某致死发徐某持刀冲击主踢打于某进行攻击实行危害行使于某躺反抗踢徐某腿持刀扑于某脏见于某踢徐某腿种巧合种巧合徐某追求危害行促使使危害结避免徐某应承担偶关系所造应负刑事责任消极连接行指行行已经结束行引起结已经基本固定由于某种原引起结与其事物巧遇致产另种危害结行种消极连接产偶关系应承担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甲欠乙钱乙讨债纠集数众殴打甲甲家没面吊自缢乙殴打行与甲死亡间显刑偶关系乙甲死亡否承担刑事责任呢显能乙甲危害行已经结束行引起结已基本确定甲自缢没面种原引起自杀结乙行消极连接产偶关系乙应甲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点要指刑偶关系作认定刑事责任客观基础必须刑规定前提并非所刑偶关系都具刑意义都认定刑事责任客观依据实际存各种刑偶关系刑于需要选择部做认定刑事责任客观基础刑偶关系主观选择通刑条文规定表现刑条文没规定既使积极促使行连接偶关系能承担刑事责任客观基础李某与王某邻居帮工二口角李某推王某肩膀王某坐几王某发现血尿医院检查系肾脏病变破裂摘除肾脏经剖验肾组织证实病变已占据肾脏三二即使受外力作用发展定间亦破裂例李某行竞合王某病与王某肾脏摘除间偶关系李某积极促使行连接偶关系病变主要原刑未规定种关系应负刑事责任故李某应王某肾脏摘除承担刑事责任刑条文关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严重等叙述都认条文明确规定据再结合刑偶关系理论认识即研究行否追究刑事责任问题

㈤ 信息素跟佛洛蒙一样的香水吗,名字好奇怪啊对不对

英文:pheromone, 也有翻译为 弗洛蒙、 佛罗蒙, 或者香偶素, 是一种与性有关的荷尔蒙,也叫做信息素。 费洛蒙香水主要有以下几点效果: 1.吸引异性,增加异性对你的好感,提升你的个人魅力! 2激发情爱,燃起你与爱人新的爱火,并增进已存的感情! 3获取自信,使用佛裸蒙能潜意识地使你周围的人对你无比信任, 并感觉到你的自信. 初次见我现在的老公,本人用的就是这款香水,没有想到, 我们第一次见面,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得不说, 这款香水,那可是我们的红娘。 费洛蒙真有那种效果,很多容易用这个干坏事,基本网上都假的, 那些费洛蒙没效果的,我一朋友要这个还是摇一摇上要的泡妞香水, 晚上泡吧去了,回来说好,记得是ninivx, 叫什么大冰的,说挺神奇,他的比较好, 摇一摇不好找吧! 尝试以下吧。、望采纳

㈥ 政法干警民法学笔记2

民事法律行为(现代民法的灵魂)


法律关系分为主体(当事人)、客体(权利义务的指向对象)、内容(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发生的要件:①有主体、②有法律规范、③有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以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为中心


以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将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


根据事件的发生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可以分成自然事件(海啸)和社会事件(罢工)


根据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否是当事人意欲追求的,行为分为事实行为和民事行为(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包括: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部分的不当得利行为(因为有的不当得利是基于事件)、创作行为、发明行为、添附行为、先占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隐(埋)藏物等


民事行为的概念引进于德国,我国进行了改造,目前民事行为分为:


民事法律行为(civil legal act,合法有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能力有瑕疵);


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行为(意思表示有瑕疵);


无效的民事行为(内容违法);


----但理论结构本身就会产生混乱,如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合同行为,而合同行为又分为有效、效力待定、可变更可撤消、无效


按李建伟说:以后会把民事行为的概念取消,直接让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相对应,再把法律行为按种类分为合同行为、婚姻行为、遗嘱行为、收养行为、代理行为等,还可以按法律行为的效力状况分为有效行为、无效行为、效力待定行为、可变更可撤消行为。


法律行为的内容和后果都由当事人自由决定(私法自治),法律只起补充作用


法律行为要求当事人具有行为能力


事实行为的内容和后果都由法律事先规定,法律表现为强行性规范


事实行为不要求当事人具有行为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返禅者行为可能同时是事实行为或法律行为或纯属事件,例如:


甲杀死乙,乙的儿女继承了乙的财产,对于发生的继承法律关系,甲杀死乙属于事件


甲杀死乙,甲要承担侵权责任,对于发生的侵权责任,甲杀死乙属于事实行为


甲将汽车托乙保管,乙擅自将汽车出租给丙,对于乙丙之间的租赁,乙的行为是法律行为


而由于乙擅自出租甲的汽车,因此所获取的租金属于不当得利,出租汽车的行为对于甲乙之间产生的不当得利之债来说属于事实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按主体和意思表示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


单方行为:无须他人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生效


单方行为又分为:


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为:如授权、解除、免除、撤销


无相对人的单方行为:如抛弃行为、遗嘱行为


双方行为:内容相同方向相反,如合同,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共同行为:意思表示方向相同,如订立合伙协议、公司章程,采用多数决定原则


2、按是否需要支付对价可以分为


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赠与、保证、借用、没有约定利息的民间借贷、没有约定保管费用的保管合同、没有约定报酬的委托合同)


区分的意义:关涉行为定性、当事人承担的责任程度不同、对当事人的行为能力要求不同


3、按是否需要标的物的交付为行为的成立或者生效的要件可以分为


要物行为(实践行为)和不要物行为(诺成行为)


主要的要物合同:动产质押、定金合同、保管合同、借用合同


区分意义:当事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4、按是否需要特定形式还可以分为:


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又分为一般要式(书面形式)和特殊要式(书面+登记或批准)


没有采取一般要式的,合同不成立;没有采取特殊要式的,合同漏薯不生效


特殊要式合同:中外合资合同、中外合作合同袭粗、向外国人转让中国专利


5、按行为与原因的关系还可以分为:


有因行为(要因行为)、无因行为(不要因行为)


分类意义:“原因”的效力对行为效力的影响不同


目前我国现行法上的无因行为包括:债权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债务免除、票据行为、授权行为


6、按行为的效果还可以分为:


处分行为(物权性――发生、变更、消灭物权);―――物权行为


负担行为(债权性――发生债权债务);―――债权行为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律效力不同。负担行主要产生求权,处分行为直接完成权利移转。负担行为使债权债务发生变更,而处分行为直接导致权利的转移或消灭,如动产交付或不动产过户登记导致所有权的转让。值得注意的是,导致债权消灭的免除行为、导致债务转让的债务移转行为也是处分行为。


(2).对标的是否特定的要求不同。负担行为的生效不以标的物特定化为前提,但在处分行为生效之前,其客体必须确定、可能。


(3).对行为人是否有处分权的要求不同,行为人不具有处分权的,不影响负担行为的效力,但在从事处分行为时,处分人必须具有处分权的,处分行为才有效。


(4).法律行为是否公示的要求不同。负担行为一般不子公示、但为了维护交易安全,处分行为一般都要求依法公示。


7、法律行为还可以分为:


身份行为(如遗嘱,婚姻,收养)、财产行为(如买卖、抵押);


主行为和从行为:行为是否可以独立存在,是否依附别的行为


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


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


三、意思表示的概念和分类


一德国法学家观察在买卖关系中,买方和卖方的主观心态有三个层次:


①效果意思:设立法律关系的意图,获得标的物或价款的所有权――合同的目的


②目的意思: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


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


③表示行为(expression,邀约,要约、承诺――将效果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 on mind)


二意思表示可以分为:


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遗嘱、抛弃)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有特定相对人的(要约)和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商业广告)


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对话方式和非对话的方式―――对话方式一般只能撤销,不能撤回


对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对话方式(了解主义―――到达主义的变种),非对话方式(到达主义)


对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发出主义(悬赏广告)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做出主义(遗嘱――由于是死因行为,因此生效适用特殊规则)


三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概念密不可分,但实际上仍存有区别。比如,意思表示只能是某一方的意思表示,双方或多方的意思表示则构成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可以由一个意思表示构成,如授予代理权、行使解除权、设立遗嘱等,但更多的法律行为并不是指单个的意思表示本身,如买卖合同包括了买卖双方的两个意思表示所进行的相互行为,而合伙协议则往往是由多个意思表示构成。还有,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成立时问也往往不同。对于单方法律行为而言,原则上以意思表示的作出或到达为成立.对干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之间达成合意为成立,而对子要物行为而言,不仅需要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合意达成,还要求完成一定的实标交付行为。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1.成立的含义: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完成―――事实判断


双方行为,指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合意时成立;


单方行为,又分为无相对人(如遗嘱),意思表示一旦完成就成立;


有特定相对人(如解除合同),意思表示还需要到达相对人才成立;


无特定相对人(如悬赏广告),意思表示一旦发出就成立,如登载在报纸上。


2.生效的含义:当事人完成的意思表示获得了一个国家法律的肯定性评价―――价值判断


3.生效的条件:


①行为人有相应能力:


合同法上无行为能力则导致无效;限制行为能力,导致效力待定


无权代理,无权处分也导致效力待定


婚姻法和继承法上主体的能力有瑕疵,则行为无效,不存在效力待定


②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意思表示不自由和狭义的意思表示不真实


意思表示不自由包括:(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一般导致可变更、可撤消,但特别情况下导致无效(如婚姻、继承、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狭义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单方虚伪表示――戏谑行为;双方虚伪表示――双方恶意串通;隐藏行为――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导致无效


③内容合法:


违法导致无效,所以无效的行为本质上是违法的;


A、这里的违法是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规定。


B、且需违反的是强行规范中的效力规范才是无效的,如果是违反的是强行规范中的取缔规范会导致行政违法,但民事行为仍然合法;


C、除了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法律规范无权评价某个民事行为是否有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之外的规范可能会导致行政违法,但民事行为合法


④形式合法:


要式合同分为一般要式(书面)和特殊要式(登记批准);


A、一般要式是成立要件(商业借贷、融资租赁、建设工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


B、特殊要式是生效要件(中外合资à批准;中外合作à批准;向外国人转让中国专利à批准+登记)


(婚姻和遗嘱也是要式行为,婚姻需要登记,遗嘱只有特殊情况才能立口头遗嘱)


⑤标的具体确定且可能:


标的是合同的必备条款,所以“标的明确”是合同的成立要件;


标的不确定,连要约都不能成立,更谈不上合同的成立


“标的可能”是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有争议,按德国法上是生效要件,李建伟认为作为成立要件为好


4.成立与生效的关系:


①成立后立即生效:一般情况下都是如此,因为成立和生效的要件可以同时具备


②成立在先,生效在后:附生效期限的、附条件的;需要登记批准的


③成立后不生效(或无效):


A、需要批准的没有得到批准;


B、没有具备生效的期限或条件;


C、期限到来前已没有履行意义(如当事人在期限到来前死亡);


D、无效合同被法院宣告无效;


E、可撤消合同被法院撤消;


F、效力待定合同被否认或撤消。


五、民事行为的效力分类


1.效力待定的行为:


合同成立后,要么走向有效(追认),要么走向无效(否认或撤消),并且是自始的有效或无效;在有效或无效之前的状态就是效力待定状态;―――即使合同最后走向无效,也没有缔约过失责任


如果行为时是限制行为能力,但过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完全行为能力,追认权就不再是法定代理人行使,而是已经取得完全行为能力的本人


【合同法】第四十七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无论是否善意)。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追认权优于撤消权)。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善意并不能使合同有效,只是有撤消权而已)―――效力待定合同的撤消权不需要经过法院,通知即可


【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2.可变更、可撤销的行为:―――相对无效(voidable)


不能因为一种行为可以撤消就认为是可撤消的民事行为;


不能因为一种撤消权不能行使就认为其他撤消权也不能行使;


可撤销合同本身从一开始就有效,但如果撤消后自始无效;


合同撤消后产生的后果和宣告无效的后果相同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必须通过法院或仲裁,属于形成诉权)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要求撤销,法院可以变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73.对于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注意:不是从撤消事由发生之日)


(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欺诈和重大误解的区别是:欺诈是对方故意的错误性称述导致,重大误解一般是对方过失的错误性称述导致;重大误解必须是对合同本身内容的误解,而不能是别的方面的误解,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重大误解一般适用于是双方都有误解,少数情况下可以是只有一方误解,如对交易主体的误解。--------隋彭生言。


注意:欺诈和几种类似行为的区别:


①戏谑行为(如说“把头拧下来给你当球踢”)


②夸大行为(如卖瓜的老农说自己的瓜“甜如蜜”)


③沉默不语(是否构成欺诈看有没有告知义务,卖方有义务,买方无义务)


第三人的欺诈不能动摇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效力,除非合同当事人知道对方受欺诈―――如果不仅是知道第三人欺诈,甚至和第三人串通了,则行为无效。


除了合同法中的欺诈是可撤消的,在其他法律中都是无效的


胁迫如果是直接针对人身,如用刀威逼,这种行为是危害公共利益的,应该认定无效而不是可变更可撤消,因此这里指的胁迫一般是精神上的,并且是手段和目的违法


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是对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的兜底


注意:格式条款由于具有反复适用的特性,涉及公共利益,因此不是可变更、可撤消,而是无效


违约金显失公平的也不是可变更、可撤消,而是由法院给于调整。


3.无效的民事行为:(void)


从成立之日起就是绝对、当然、确定、自始无效;


例外:


没有预售许可证无效,但补办后有效;


承包工程资质不够无效,但竣工前取得资质的有效;


法院也可以主动宣布无效;


宣布无效没有时效限制;


第三人也可以主张无效;


无效的后果:


自始无效;


返还财产(不当得利);


损害赔偿(缔约过失);


解决争议条款仍然有效


六、附条件的与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1.条件与期限


条件的发生具有可能性;期限的到来具有确定性


假如所附的条件是已经成就的,叫既成条件,视为未附条件


恶意阻止条件成就,视为已经成就


恶意促成条件成就,视为没有成就


2.条件的分类


解除条件(消灭条件、失效条件)


延缓条件(停止条件、暂停条件、生效条件)


肯定条件、否定条件:


判断肯定还是否定,看前半句有没有“不”


判断解除还是延缓,看后半句有没有“不”


如果......就......(肯定、停止)


如果不......就......(否定、停止)


如果......就不......(肯定、解除)


如果不......就不......(否定、解除)


3.不得附条件或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法定抵销(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票据背书(背书时附有条件的,所附条件不具有汇票上的效力)


汇票承兑(付款人承兑汇票,不得附有条件;承兑附有条件的,视为拒绝承兑)


票据保证(保证不得附有条件;附有条件的,不影响对汇票的保证责任)

㈦ 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法律修养

一,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素养
1,首先,应培养自身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使社会主义法治得以真正实现。
2,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任何个人、机关和组织都不具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3,再次,应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社会、他人的义务。
4,另外,还应培养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
(1)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
(3)最后,应培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
5,法律素养的前提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正确的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大学生应通过对这些观念的内化和融合,上升为我们个人必备的法律素养。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是:
1,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
(1)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重建就业与学业并重、学业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2)高校不可随波逐流,应坚持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消除学术泡沫,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3)在法律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注重与哲学、史学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加注重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层面来解读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化在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
2,其次,法律文明要对行为习惯起到培育作用。
(1)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
(2)因此,提高法律素养要重视法律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注意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法的传统,努力营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围,促进法律知识与法治文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促使当代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再次,法律环境要形成无所不在的外部约束。
(1)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
(2)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
三,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法律素养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
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
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简单的说,法律素质是一个人对法及法律的认识深度和实践能力。

㈧ 如何学习法律

第一:要有兴趣,关心民生,培养一定的法律敏感度和公平正义感。
第二:多看多读多实践,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婚姻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等都要了解甚至是精通,只有融会贯通各门知识才能让你在真正处理法律问题的时候从容不迫。除了法律领域以外的各个科目也都有一定的知识,比如说经济学、文学、甚至哲学都可以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可能看起来“无用“,但是它们确实能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经济学知识能够让我们办事更有效率,文学知识能让我们在与人激烈辩论时有丰富的例证,而哲学知识让我们在为人处事上多一份自省,看问题也多一个角度。总而言之,优秀的法律人才都是通才。
第三:学无止境,法律知识无边无际,有争议的领域也有很多,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养,你才会在法律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试试复习法律知识。就本人的自身经历来说,本人早年求学时就读于一个比较著名的法律院校,每次考试时全校都灯火通明,整夜背书啃下一个学期的知识点,大多数人都是靠着瞬间记忆力去应付考试,第二天考完后,所有的法律知识都抛在了脑后。这种学习是速成且无效的,法律知识只有通过无数次复习、巩固和实践才能成为我们的本能,才能培养出我们的法律直觉。

热点内容
面包原料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0 03:11:11 浏览:839
质量相关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0 03:10:33 浏览:74
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 发布:2025-01-10 02:31:50 浏览:270
忠诚协议与婚姻法 发布:2025-01-10 00:24:42 浏览:996
新监理工程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00:05:32 浏览:402
天元律师事务所怎么样 发布:2025-01-09 23:40:10 浏览:997
劳动法五险之生育险 发布:2025-01-09 22:54:14 浏览:700
台湾公益募捐条例 发布:2025-01-09 22:49:24 浏览:735
合肥市瑶海区法院 发布:2025-01-09 21:43:56 浏览:933
脚部刑法图 发布:2025-01-09 21:23:15 浏览: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