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26章

道德经26章

发布时间: 2021-01-05 23:09:30

⑴ 请帮忙翻译道德经第26章这句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沉稳持重是克服轻浮草率的根本,冷静稳重是急躁莽版撞的主宰。
是以权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所以圣人行事处处有备无患,即便是光彩夺目,也要超然处之。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大国之君虽然居高位,养尊处优,哪能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大事呢?轻浮就会失掉根本,急躁就会失掉君位。

⑵ 谈谈你对道德经六十六章的见解和看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统治者如果自私自利,终会使民众不堪重负;如果少私寡欲往往能团结民众,上下一心

⑶ 道德经四十六章翻译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专。治理天下不合乎“道”,属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注释]

1、却:屏去,退回。

2、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

4、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⑷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

老子道德经第抄二十二章
--------------------------------------------------------------------------------
曲则全袭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多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
由於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弯,才能伸直。
低洼之处才能注入,东西旧了才须更新。
东西不足,才会想要富足;东西多了,就会变成杂乱。
所以,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
对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或称为『无二见』,简称『无二』。
不坚持己见,所以能够客观明白;
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骄傲我慢,所以能够进步。
一个凡事不争的人,天下间就没有人会跟他争。
古人说:『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这句话,实在正确极了,哪是空话呢?
大家应当好好去学习。

⑸ 《道德经》共有几章

道德经一开始是分了81章,取九九八十一之意。后清朝一学者认为此种分法使内容太过分散,于是分成68章。所以现在市面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81章的,一种是68章的

⑹ 道德经25章的意思

,宇宙整个是个生命体,也是个意识体,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他的星系就是神经网络里的一个个神经元,每一个太阳系都是一个神经细胞,,,就这么简单,
他以自身为蓝本创造了生命包括人类自身!

⑺ 老子《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

老子《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
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
也就是说我们要向他拿什么,我们要先给他们什么;若是想要得到获得,就要先给予.
望采纳~

⑻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麽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 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 观察到有形的物体 又能从有形的物体 观察到无形的气胞 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 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 循环不息的奥妙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 但是最后 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 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静 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复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长生 知道什麽是长生的人 可说是明白 什麽是假我 什麽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灵性不灭的人 大都是胡乱想 或是异想天开的人 因此容易轻举妄动 一旦轻举妄动 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无所不包 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 更是大公无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 就会将挽救苍生 视为己任 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圣人也称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顺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殁身不殆 (殁另本作没)
能够顺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 也不会六道轮回了

⑼ 关于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应解为:《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版。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权。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缘由:
严可均曰:“轻则失臣”,王弼作“失本”,大典作“失根”。
谦之案:此文当作“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与上首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相对成文。遂州本、傅、范本“失臣”均作“失本”。毕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轻则失臣’。”范应元曰:“‘本’字,严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轻则失臣’,与前文不相贯,宜从古本。”马叙伦曰:“老子本作‘根’,‘根’写脱讹成为‘木’,后人改为‘本’以就义。”又永乐大典王弼本作“轻则失根”,吴澄、焦竑、李贽及释德清诸本同此。俞樾曰:“当从之。盖此章首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终之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言不重则无根,不静则无君也。”至“君”“臣”对立之文,则为后之尊君者所妄改,当非老子本文。

热点内容
群众对法律援助认知存在的问题 发布:2025-04-27 03:35:41 浏览:40
民法典打牌 发布:2025-04-27 03:30:49 浏览:719
劳动法规定多久续交保险 发布:2025-04-27 03:27:34 浏览:709
中级经济法一个月 发布:2025-04-27 03:27:00 浏览:631
民告官能法律援助吗 发布:2025-04-27 03:12:46 浏览:865
道德经钢笔行书字帖 发布:2025-04-27 03:04:45 浏览:957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发布:2025-04-27 03:03:54 浏览:866
上海滩法官 发布:2025-04-27 03:03:15 浏览:167
领导干部依法治国 发布:2025-04-27 03:03:12 浏览:250
道德与统治 发布:2025-04-27 02:54:41 浏览: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