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道德
Ⅰ 戏曲的道德化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戏曲的道德化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以及教化功能方面。它的脸谱着重表明了人物的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
Ⅱ 中国有哪些文化、风俗、特色产生了戏曲这门独特的艺术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作者是谁
作者是唐·王贞白。
出自《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首句“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春深”犹言春末、晚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
春天快过完了,是诗人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这一发现令诗人甚感意外,颇多感慨。他觉得光阴过得太快了,许多知识要学,时间总不够用似的。
次句写诗人的感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应该珍惜。
这是诗人由第一句叙事自然引发出来的感悟,也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三、四句叙事,补叙自己发觉“春深”,是因为“道人来引笑”。
“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指逗笑,开玩笑。道人修禅养性是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的了,而诗人需要道人来“引笑”,才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可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非同寻常。
(3)戏曲道德扩展阅读:
王贞白的文学成就:
王贞白著有《灵溪集》7卷行世,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中国文学家大词典》(上海书店)和《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江西人民出版社)等人物辞书均有条目介绍。据传《灵溪集》收王贞白自选的诗作300篇以及文、王贞白七绝诗《白鹿洞二首》赋、自序等。
惜因年久散逸,《全唐诗》中仅存王贞白诗1卷计73首(包括“补遗”),今《全唐诗外编》据《文苑英华》、《唐诗品汇》、《永乐大典》等书籍增补12首及散句若干,此外据广丰县横山镇山头村王姓宗谱《三求王氏宗谱》所载,也另有10余者散逸之作,共计有近100首诗传世。
王贞白的诗在唐末声名远扬,其文学地位在历代均获很高评价。宋人潘若同的《郡阁雅言》说:“贞白,唐末大播诗名”。元人辛文房所作的《唐才子传》称王贞白“学历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介可知矣”。
五代人孟宾于在《碧云集序》中把王贞白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郑谷并称。
而在唐代当时,与王贞白同时代的王定保(公元 870— 954)也在《唐摭言》中评价说:“然如王贞白、张蠙诗……,皆臻前辈阃阈(达到前辈的水平)者也”,将王贞白置于张蠙诸人之前。由此显见王贞白在唐末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王贞白平生作诗很多,亦颇自负。他的《寄郑谷》诗道:“五百首新诗,缄封寄与谁?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火鼠重烧布,冰吞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中披。”
郑谷在王贞白登第后不久去世,唐末时声名盖蕊,王贞白作为晚辈自然视其为偶像。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同时期诗人,在王贞白看来则都是一些“俗人”,甚至没有品评郑诗的资格。
王贞白年纪轻轻就已如此自许,倘若在诗坛上没有一定的声誉,当不至于如此狂妄。同时,“新诗五百首”也说明了他诗的数量之多,证实了他平生的确“笃志于诗”。
王贞白传世不多的诗中颇多佳作。譬如以写景而论,其诗笔致清婉,清俊自得,每有独到之处。
“虹截半江雨,风逐大泽云”(《雨后登庾楼》),描写江湖气象,视觉开阔,意境高远。
“边声动白草,晓色入枯河”(《从军行》),描写疆场景色,有声有色,苍凉壮阔,其意境比之岑参的“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有过之而无不及。
Ⅳ 把道德冲突以形象化是哪个地区戏剧的最高目标
1 、始于离者终于
戏曲种综合舞台艺术式特点众艺术形式种标准聚合起共同具性质体现其各自性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外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面些艺术素戏曲都目即演故事;都遵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歌舞演故事
戏曲特点言蔽谓歌舞演故事(清末者王维语)戏曲与剧均戏剧属都要通演员扮演物运用作表现定度故事情节所同者戏曲运用音乐化舞蹈化作表现现实即歌舞手段即所熟知唱、念、做、打
3、离形取意意忘形
戏曲表现运用种取其意弃其形式画写意山水用纵横笔势体现切美事物所戏曲舞台才红脸关羽白脸曹操;歌哭袖善舞;花木春色波涛江河
4、舞台舞台
戏曲作种舞台艺术需要面舞台狭与博矛盾戏曲并没象剧用三律原则进行挤压便于表现运用虚拟手段制造弹性空借助于演员表演观众想象与理解完阔描画所戏曲明亮灯光制造黑夜假象空旷舞台驭马行舟
()综合性 戏曲种高度综合民族艺术种综合性仅表现融汇各艺术门类(诸舞蹈、杂技等)新意面且体现精湛涵厚表演艺术各种同艺术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演员表演实现戏曲全部功能其唱、念、做、打演员身机构便戏曲综合性集、突体现唱指唱腔技讲求字腔圆;念即念白朗诵技要求严格所谓千斤白四两唱;做指做功身段表情技;打指表演武打作传统武术基础形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四种表演技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式视剧情需要定都统综合整体体现谐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戏曲唱、念、做、打综合表演富形式美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戏曲反映基本手指演员表演用种变形式比拟现实环境或象借表现戏曲虚拟性首先表现舞台间空间处理灵性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六七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丈万江山突破西戏剧三律与第四堵墙局限其具体舞台气氛调度演员某些作模拟面诸刮风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更鲜明体现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种虚拟式戏曲虚拟性既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局限性带结且主要追求神似、形写神民族传统美思想积淀产物种美创造极解放作家、舞台艺术家创造力观众艺术想象力使戏曲审美价值获极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戏曲反映表现形式指作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源于按照定规范经提炼、概括、美化形凝聚着古往今艺术家血新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起点戏曲表演艺术才代代相传戏曲表演关门、推窗、马、登舟、楼等等皆固定格式除表演程式外戏曲剧本形式、角色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面都定程式优秀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某些局限创造自具性化规范艺术程式种美典范
不要多想 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很多烦恼都是我们自己找的
Ⅳ 戏曲的道德化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您好,戏曲的道德化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以及药人救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
Ⅵ 戏曲的道德话主要在表现在哪些地方
气血的道德化主要表现在把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一些腐朽内容给去掉,这样就符合当今的道德
Ⅶ 中国古代戏曲(戏剧)人物形象道德化倾向
1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