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制等
❶ 法律与道德等行为规范有什么共同点与区别
ABC都对,因为是对法律区别于道德的三点论述,D之所以不对是因为道德不仅靠舆论约束,也靠自身的约束。
❷ 礼仪、道德、法律的区别
首先,三者起作复用的机制不同,礼仪更制多是个人的没有外在压力靠自我感觉来调整的行为规范,而道德是更多是双向的,受舆论的强制,受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方式,来规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法律则更多是体现国家意志,通过一整套执法机关强制实施。
其次,三者的评价标准不同。礼仪以美丑为标准,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法律是以合法非法、有罪无罪为标准。
第三,三者调整的关系不同,礼仪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调整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法律调整的是同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礼仪、道德、法律三者在调解社会关系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任何社会都不是简单的一种在发挥作用,而是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❸ 道德和法律
一、道德是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二、法与道德的区别 1.生成方式上的建构性与非建构性。法在生成上往往与有组织的国家活动相关,由权威主体经程序主动制定认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构性。尽管从进化理性主义上说,法在根本上也是长成的,是累积方式进化来的,非人类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但在形式上却不能不承认法的建构性。道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自然演进生成,不是自觉制定和程序选择的产物,自发而非建构是其本质属性。 2.行为标准上的确定性与模糊性。法有特定的表现形式或渊源,有肯定明确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因而具体确切,可操作性强;同时,其被任意解释和滥用的余地小,易排斥恣意擅断。当然法的确定性也是相对的。道德无特定、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体现在一定的学说、舆论、传统和典型行为及后果中,其对行为的要求笼统、原则,标准模糊,只具一般倾向性,理解和评价易生歧义。当然道德的这种特征,也是一种优长,可使道德在发展中有相当大的弹性和空间。 3.存在形态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法在特定国家的体系结构基本是一元的,法律上的决策一致是其本性和要求,而这种决策上的一致是通过程序上的正统性达致的。法的一元化存在形态,也使它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由于信念和良心是道德的存在方式,因而道德在本质上是自由、多元、多层次的。 与此相关的是法律评价的共通性与道德评价的个体化。法的评价是以法的专门化、职业化为背景的,建立在法律概念、规则、原则的相对确定性之上,也建立在对法律概念、知识、职业伦理的共识之上,因而具有最基本的共通性、一致性和可预期性。而道德评价是一种个体化的、非法定性的、主观的、观念性的评价,建立在道德标准的模糊性和多元性之上。 4.调整方式上的外在侧重与内在关注。法一般只规范和关注外在行为,一般不离开行为过问动机,其所有缜密的设置都主要针对外在行为。道德首先和主要关注内在动机,不仅侧重通过内在信念影响外在行为,且评价和谴责主要针对动机,这是道德作为内省自律控制方式的理由,因此成为促进人类自身提升和进步的深刻力量。 5.运作机制上的程序性与非程序性。这种比较最富有意义。法是程序性的,程序是法的核心。法的实体内容通过程序选择和决定,其生成和实现也与程序相关。程序的本质是交涉性,法以权利、义务为实质内容,所调整的关系往往具有交涉性,因而就特别需要程序提供交涉方式和途径,提供制度性协商和对话机制,以使选择和决定能被交涉中的各方认同和接受。道德的重心在于义务或责任。在道德上,“权利不应成为履行道德义务的诱因”,[1]义务不对应权利,也不以权利为前提,因而,不存在以交涉为本质的程序;再者,道德以主体内省和自决的方式生成和实现,也使道德与程序无关。 6.强制方式上的外在强制与内在约束。法与有组织的国家强制相关,通过程序进行,针对外在行为,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结果。专门机构、暴力后盾、程序设置、行为针对性和物质结果构成法的外在强制标志。道德在本质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强制是内在的,主要凭靠内在良知认同或责难,即便是舆论压力和谴责也只能在主体对谴责所依据的道德准则认同的前提下发挥作用。 7.解决方式上的可诉性与不可诉性。可诉性是法区别于一切行为规则的显著特征,这意味着对与法相关的行为的个别处理是可能和可操作的,且是有预设的实体标准和程序规则作为依据的,故可实现对相类行为和情形的非差别对待,保证处理和决定的一致性和平等性。此外,法的可诉性还意味着争端和纠纷解决的终局性和最高权威性。道德不具有可诉性,主要表现为无形的舆论压力和良心谴责,且舆论的评价或谴责往往是多元的。三、当法和道德发生冲突时,我感到应当遵循法律的规定,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突破这个“道德”的底线,社会秩序将荡然无存。
❹ 请从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评价上述三种表现
简单说一说吧:
1。从法律上讲,BCD三人都不违法,但也不合法。因为法律上并没有规定见死不救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也不提倡见死不救。
进一步说,法律也不应该在B不懂得游泳的情况下,对其“见死不救”加以责罚,因为生命是平等的,不能要求一条生命冒牺牲自己的危险去救助另外一条生命,我们也不能期待一个人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法律上说的“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可归责。”
2.从道德上讲,B是不符合通常的道德观念的,虽然他不会游泳,但是他可以像CD那样呼救。但是B的行为有些人会谴责,有些人会觉得情有可原,因为道德观念是主观的,模糊的,多标准的,所以,不能说B不道德,但是也不能说B道德。在道德与不道德间仍然有一条灰色地带。
盲目的见义勇为虽然让人钦佩,但是真正救上来人的人更让人赞赏,所以CD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但我们不能说CD的行为就比直接跳下去更为道德,因为如果明知道自己不能游泳,而仍然奋不顾身下水救人,这种情操不容人质疑其心态的真诚性。而CD或者其中一人面对沽名钓誉的质疑时,难以提出有力的证据反驳。同时,如果CD没有救上来人呢?会不会成为道德的楷模?恐怕不会,道德本身应当是从行为上判断的,而不应当是功利主义,否则作弊得胜的人也会是道德的。
3.从上面3者的行为里可以看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是地,道德是天,人在天地中行走。”法律是踏实的,所以,我们可以一下子判断出B.C.D都不违法。而道德则是无限度的。比如,C,D,仍然可能被质疑沽名钓誉,或者被质疑不够有牺牲和奉献精神。即使C,D下水救人,仍然可能被认为对家人、父母不负责任,或者智力上有所欠缺。同时道德又是难以企及的,比如,若C下水救人,结果死去,D拿树干救人,结果把人救上来了,恐怕难以比较谁更道德。
4.从BCD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东西是值得提倡的。人不能仅仅遵守法律,还应当修养道德,但是道德不应当是盲目的,片面的,即不能盲目地追求道德。因为道德和法律都是规范社会的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整个社会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同时,还应当注意权衡,顾及自己的家人,在保全自己的同时,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社会才能整体向善、好的方向发展。
❺ 道德与法治是什么意思
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5)道德法制等扩展阅读: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