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强化法治思维

强化法治思维

发布时间: 2020-12-17 20:37:40

Ⅰ 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思维

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和谐的重内要基石,也是实现人民当家容作主、促进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立法治思维,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已经成为引领、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的软实力。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重官轻商的思想、轻视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轻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营造法治环境,促进科学发展,首先就要强化法治思维,破解法治意识不强、违法施政、执法不公等突出问题。
树立法治思维,是营造法治环境的可靠保障。树立法治思维,就是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
优化发展环境,树立法治思维是前提、是保障,也是根本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科学发展。

Ⅱ 如何强化法治思维 坚持依法办事措施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员干部作为执掌国家权力和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他们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影响依法行政的效果。党员干部的言行具有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其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风气。尤其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在各方面都应起领头羊的作用,党员干部如果没有培育起法治思维、没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势必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党员干部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强化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法治思维是高素质党员干部的重要体现,是党员干部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它要求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时,一要强化心中有法的思维,始终把“法”字放在心上,真诚地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敬畏法律,自觉地把法律作为处理各种问题的准则;二要强化遇事找法的思维,就是凡做决策、处理问题,都要先找法律依据,问问法律是怎么规定的,看看提出的处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三要强化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的思维,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民权利,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把权力的运行置于法律的制约、监督之下,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权力游离于法律之外;四要强化底线思维,遵守法律是党员干部的底线,党员干部要做遵守法律的表率,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干部自己首先不能越雷池半步。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其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水平。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努力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处理和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自觉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各级政府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明确工作职责,梳理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Ⅲ 为什么要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就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理论、法治方针、政策策略动员和组织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领。强化法治思维、提升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法治中国建设的优秀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自觉担当治国理政、治党治军、内政外交的历史重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作为承担治国理政大任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为国家地方立规画圆、颁布规章、发布政令,还是制定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实施社会治理行动方案,都要树立善治思维,既为治国理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治党治军、内政外交提供良法治理体系,又要善于运用行业规章、企业章程、乡规民约、家训家教等社会“软法”动员社会力量、疏导社会心理、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冲突、处理社会矛盾、保障人民权益、增进社会和谐。

法治方式则是指社会主体以法治思维为先导,以法律规定为依据,遵循和运用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以及社会组织内部事务、公民个人事务的方式方法。它要求社会主体处理既定事务的目的具有合理性、合规性与合法性;适用的法律法规章程公约具有合宪性、权威性、准确性和效力性;运用的规则程序具有规范性、协调性和可救济性;效果评价具有预期性、可测度性和引领性。

Ⅳ 如何加强法治教育训练,强化官兵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

《决定》强调,要加大军事法规制度执行力度,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专、违法必究,使厉行法治、严肃军属纪成为铁律。要健全完善军队法治工作体制,强化军队法治工作专门机构职能作用。要强化官兵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深入开展法治教育训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广大官兵要把法治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要充分发挥法治引领、推动和规范作用,坚持重大改革依法决策,坚持改革与立法衔接协调,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推进。要贯彻从严治党要求,运用法治手段纠风肃纪,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Ⅳ 如何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带头学法尊法用法

1、要坚持带头学法,不断提高法治素养。把学习宪法和党章作为首要任务,原原本本地学,逐条逐章地看。把学习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法律法规作为关键所在,既要学习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也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履行职责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勤学、真学、善学,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思考,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推动学法常态化、制度化。
2、要坚持带头尊法,发自内心信仰法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自觉性坚定性,牢牢把握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带头抓好宪法实施,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坚守法治的思想基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培育法治文化。
3、要坚持带头守法,切实做到依法用权。把握权力边界,按照“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对已经明确的权力边界,要严格贯彻执行;对权力边界不清晰的,要抓紧依法界定清楚。坚持秉公用权,处理好情与法、利与法、权与法的关系,切实做到公正用权、公平处事。主动接受监督,习惯于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在“放大镜”下开展工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充分发挥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有针对性地立制度、建平台、定规矩,带头强化制度执行,主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4、要坚持带头用法,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规作为决策的前置审查条件,最大限度防止决策不当、决策失误。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自觉在法治基础上凝聚改革共识,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确保改革于法有据、蹄疾步稳。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把党章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依据,与时俱进加强党内法规建设,落实主体责任,严守政治规矩,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Ⅵ 如何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带头严守纪律,严明规矩

现代政党都是有纪律和规矩要求的,没有纪律规范不能成其为政党,没有规矩约束就更不能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本规则,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执政任务的重要保证。党员干部讲规矩、守规矩首先要学规矩、知规矩、懂规矩。党的规矩内涵丰富、体系严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章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
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党纪就是红线,处分就是惩戒。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都是党员干部必须自觉遵守的规矩。
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当前,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些都是党员干部必须自觉遵守的规矩。党员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
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对我们这么大一个执政党来讲,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光有成文的规矩不够,还得有不成文的规矩。党章等党内规章制度、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这些是成文的规矩。这些成文的规矩不可能囊括所有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可能穷尽对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应当规范的所有事项,还必须以不成文的规矩作为补充,使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使管党治党没有空白、不留盲区。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守纪律是底线,讲规矩靠自觉。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守纪律讲规矩,首要的是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党的纪律和规矩涉及党内生活方方面面,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自觉遵守。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上清醒,才能行动上自觉;政治上坚定,才能经得起考验。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和规矩的基础,是坚持党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前提,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关键。当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自觉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中国的事情,向来是上行则下效。在我们党内,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守纪律讲规矩就是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要对党忠诚、对党的纪律和规矩心怀敬畏戒惧。党的观念、组织观念淡薄,对纪律熟视无睹,不按规矩办事,终将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提高对党的纪律和规矩的认识,不仅要带头守纪律,更要带头讲规矩。要坚持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切实树立标杆、作出表率。要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彻底破除“特殊党员”的思想,不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脱离党组织的监督、脱离党规党纪的约束。遇到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的行为,必须挺身而出、进行坚决斗争。
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

党员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党组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党组织疏于教育、怠于管理、惮于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现不及时,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处理不严肃,就可能导致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教训极为深刻,必须引以为鉴。各级党组织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切实担负起来,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加强教育以提高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严格管理监督以规范党员干部行为。
要自觉对照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表现,逐条进行自查自纠,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严守底线,心存敬畏,谨言慎行,保持定力,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常态。要强化责任担当,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中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要加强宣传教育,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入脑入心,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坚持抓早抓小,对党员干部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约谈提醒,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加强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严格实行“一案双查”,形成有效震慑。

Ⅶ 如何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

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需要确立“三个深刻认识”:

一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做出的重大抉择。必须清醒看到,在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并逐步走出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是极其不容易的,我们长期艰辛探索、不懈努力的经验必须坚持和发扬,偏差失误、教训代价必须记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育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必须始终坚持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我们党治国理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二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项工作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现在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必须靠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三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我们党和国家要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根本的制度性保障是靠法治,要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通过法治为党和国家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Ⅷ 强化法制思维自觉依法行事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政府是否依“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行事,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央要求“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强调领导干部要把传统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公务员是否依法行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立法背景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不断提高公务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公务员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培养。省委书记赵正永同志提出要“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建设法治陕西”。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需要加强公务员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培养。
一要强化法律意识。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最基本条件。要加强对公务员法律至上意识的教育,强化依法行政的使命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思想上自觉把自己约束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在工作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各种问题。
二要强化依法履职。依法行政要求公务员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要把依法行政纳入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注重运用典型案例剖析、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方式,强化公务员法治方式的锻炼,提高依法办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要强化学习机制。学习是法治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学法制度,构建学法长效机制,将法律学习常态化。加大对公务员宪法和法律知识的轮训、新法律法规的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Ⅸ 如何强化法治思维,提高法治素养和能力

一是要培养法治思维理念。首先,要养成运用法治思维的习惯。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使其认识到什么是法治思维,为什么要运用法治思维,怎样运用法治思维,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其次,要重视法治思维的实践运用。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主动运用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减少官民对抗,树立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种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正确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决策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在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的长效机制。在学习形式上,要通过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通过举办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在学习内容上,既要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又要重视法律原则、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维能力方面的学习培养。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职水平。要像考核经济指标一样,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通过鼓励、奖励、晋职、晋级等激励机制,引导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重视提拔使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要按照有权就有责、滥权应担责、侵权要赔偿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那些不依法办事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进行批评教育;对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带来重大损失,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Ⅹ 如何提高法治思维及依法履职能力

一、深化法院司法功能,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人民法院地位更加凸显,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所以要进一步增强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推动者的责任感紧迫感,拓展和深化人民法院的司法功能作用,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着力把各项工作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力促宪法法律正确实施,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加强司法公信建设,提高法院司法权威。司法公信力要靠一个个具体案件的公正审判来积累,案件的处理是否公正是人民群众认知司法、理解司法、评价司法、信任司法的直接依据。人民法院必须以公正立公信,严格依法办案。司法裁判失去公正,高效就没有意义,权威也就难以树立;司法裁判不讲效率,案件久拖不决,公正也会大打折扣;司法裁判没有权威,即使办理的案件再多,也不能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要深刻把握公正、公信、高效、权威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在工作中,要以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影响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法院、人民法庭的优势和作用,加大司法便民惠民工作力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深化新一轮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司法公信权威,努力使人民法院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强化依法办事意识,提高依法履职能力。依法履职、依法办事,是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起码要求。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承载着更为重要的责任,要对得起自己的“乌纱帽”,对得起百姓的期望,对得起国家的信任。因此,要提高党员干部依法履职的能力,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强化依法办事意识,注重实践锻炼、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完善监督机制、营造依法办事氛围。
四、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规范权力运行。权力失去制约必然导致腐败,提高依法履职能力,既要靠党员干部的高度自律,又要靠监督机制的制约。党员干部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条件下,是很容易犯错误的,依法办事也是难以保持的。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研究腐败问题就要研究权力,解决腐败问题就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人民赋予的权力岗位化、岗位形成的权力个人化、个人掌握的权力商品化,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必须从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入手,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干部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把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健全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办法意义重大,只有充分运用监督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有效规范权力的运行。

热点内容
用拖鞋打法官 发布:2025-01-11 06:53:26 浏览:644
法院存案年限 发布:2025-01-11 05:23:12 浏览:134
规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发布:2025-01-11 05:12:44 浏览:242
条令条例心得 发布:2025-01-11 04:31:28 浏览:907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
保定法学王浩 发布:2025-01-11 03:05:09 浏览:773
济南市法院书记员的工资大约是多少 发布:2025-01-11 02:33:36 浏览: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