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感性
A. 广告的三方面感性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公
益"已经成为现代物质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
的主题.公益广告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是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并直接受益的活
动.公益广告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弘扬民族精
神,环境保护,社会伦理道德,公共秩序,社会热点
问题等等,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帮助人类进行全
面的道德建设,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
感.而广告作为某一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反映某一民族与生俱来的心理积淀,是某一民族
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中华民族文化源远
流长,哲学,艺术,文学作品,民俗风情等都为现代
中国公益广告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广告人
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到公益广告的创作
中,采用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手法,达到最佳
的传播效果.
一,鲜明的现实性
公益广告表现的都是当前现实中的问题,要
面对现实,有感而发,有的放矢,针贬时弊,匡正过
失,倡导新风,就成为公益广告文化最具个性的本
质特征.它继承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
倡导的"文以载道"的精神,既重道德又十分注意
意志的力量,主张人能弘道,自强自立,刚健有为,
积极进取,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沉的历史
使命感,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现实生活的强烈关
注,担当起弘扬社会正气,开拓进取的重任.
1998年夏天,中国南方广大地区遭遇百年不
遇的洪涝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
威胁.就在这一时期,报纸和电视纷纷刊播许多
围绕抗洪抢险,重建家园,支援灾区建设的公益广
告,著名的有"人在堤在,决战决胜","风雨同舟,
心系灾区"等等.许多作品以纪实手法重现这场
特大洪灾,展现了抗洪勇士不畏艰险,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呼唤全国
人民献出爱心,伸出救助之手,尽己所能支援灾区
人民的灾后重建工作,高扬"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携手战胜
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由于这次公益广
告活动的时间集中,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极大地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
洪魔,重建家园的决心.这时候,公益广告快速反
映现实的能力,对现实巨大的鼓动力量,号召力
量,冲击力量是任何新闻报道和社会评论文章都
不能与之相比的.民族文化就象是一个民族的灵
魂,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公益广告具
,收稿日期:2004-02-15
作者简介:吕深(1965-),女,广西宁明人,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
万方数据
体,生动,形象,包含着浓缩的民族文化意蕴,在其
以巨大的感性冲击力量作用于人们感官的同时,
能给人们留下某种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接受了
其传递的文化信息.这种作用方式如果发挥得
好,就可以起到类似民间的风俗习惯那样的作用,
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慢
慢地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比如这
些年来先后播放的文明礼貌,希望工程,为残疾人
献爱心,计划生育,家庭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系
列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
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公
益广告的社会效用就在于通过一点一滴的创造和
积累,积极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悄无声
息地作用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慢慢地使社会
公众达到从善如流的境界,进而达到净化人们的
灵魂,匡正时弊,树立新风的目的.
二,独特的伦理道德内容
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
道德品质修养,孔子说的"仁者爱人"(《论语 颜
渊》),"苟志于仁也,无恶也"(《论语 里仁》),认为
"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仁"能促进人
的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这样,恶也就无从产
生.儒家认为血缘亲情是构成道德人格的基础,
并由己及人推广开去,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情怀和尊老爱幼的社会
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
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佛,忠恕,是仁德的基
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表现,它要
求使"仁"成为个体的自觉追求,在情感上,心理上
把个体陶冶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善于和人们
和谐交往,友好相处,并具有社会正义感,责任感
的人.公益广告不同于关心消费者购买力的商业
广告,它关注的是人们的良知,把社会责任置于首
位,它总是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艺术形
式和独特的传播手段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确
立行为的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环境,以
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社
会健康有序地运转.象《将爱心传递下去》这则广
告,用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演绎了婆媳,母子,祖
孙三代人之间醇厚而朴实的感情.妈妈给儿子洗
完脚以后,让儿子等一会儿,等得不耐烦的儿子在
门缝里发现原来妈妈在给奶奶洗脚,当妈妈转身
回到自己的房间时,发现幼小的儿子正笨拙地端
来一盆水,他也要给自己的妈妈洗脚.母亲用自
己的爱感染了孩子,使孩子知道如何表达爱,爱心
得以传递.作品用充满童趣的画面表现尊老爱
幼,重视家庭和睦的主题,以小见大,发人深思.
它包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深潜着浓厚的文化底
蕴.让人看了无不为之动容,感受到一种人情之
美,人性之美.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每个人的心灵世
界中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动
摇了,连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在剧
烈的市场竟争角逐中,各个人都在追求和保护自
己的利益,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动机的驱
使,为集体,为国家作贡献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越
来越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把不同的个体结合在
一起,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整体,就需要一根
维系社会每个成员的纽带,一条必须建立在共同
的情感,道德,信仰,价值观等基础上的纽带来重
塑人们的文化性格,对大众进行一种新文化的熏
陶,告诉人们应当如何做人,帮助人们建立新的行
为模式,形成一种新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因此,继
承和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据市场经济时
代发展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规
范,在今天就显得犹为迫切和重要.新的道德风
尚的形成,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扶持,更需要
通过公益广告进行深人,持久,广泛的宣传.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除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之外,以老子为
代表的道家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两千多年前
的老子给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善的生态智慧.
老子认为,宇宙自然与人类自身是一个和谐的有
机韵统一体.人体不过是相对于自然界这个大宇
宙而言的小宇宙.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
顺应自然,而不可侵害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老子
认为人只有处在一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
环境相协调的,统一的,无为的状态之中才能正常
的生存.人类愈能自觉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
敢为"(《老子 六十四章》),就愈能保持良好的生
态环境,获得永久的生存.老子的这一思想,无疑
是对片面追求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严正
万方数据
警告.老子顺应自然,复归于自然的思想,已经日
益引起现代人的重视并且逐渐被接受.
公益广告在保护生态环境,关注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出现了一批佳作精
品.比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要鸟语,不
要枪声》,《珍惜水源,造福子孙》,《大自然会加倍
偿还你的爱》等等,都从正面阐述了保护自然环境
的重要性,谴责了人类过度向自然索取的不道德
行为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导致地球资
源的枯竭,暗示着人类如果继续对自然界进行无
止境的掠夺性的开发,就无异于是对自然规律的
背叛,到头来反为自身挖掘了陷阱.这些公益广
告多数用美丽和谐的画面来表现人与自然环境的
和平相处,给人予优美感.象电视公益广告《我是
一只小小鸟》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美丽的大森
林里小鸟们在无忧无虑地歌唱,它们一起嬉戏,一
起觅食,一起游戏,那快乐的情形令人羡慕.然
而,好景不长,突然一个大箩筐从天而降,一只可
爱的小鸟被罩住了.被罩住的小鸟流着眼泪大叫
"救命",可鸟妈妈却无能为力,更为残酷的是在广
告片的最后鸟妈妈也不幸被暗枪击中了.这则广
告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没有枯燥的说教,那些利用
三维动画设计制作的小鸟们生动,可爱的形象与
自然界的勃勃生机,意趣盎然的景色,打动了许多
孩子们甚至是大人们的心,从而教育人们要学会
"爱",热爱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画面的这种优美
感,从形式上看具有小巧玲珑,洁净明快,色彩和
谐,形体结构娇柔纤细,动作姿态悠闲自若且圆满
自然的特点,表现了以人为中心来观赏大自然的
和谐与完美.但也有用"丑"来反面陪衬,肯定美
和美的理想的.丑在形式上通常表现为感性形式
的不完善:破裂,混乱,缺陷,畸形等等.比如很多
优美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农田干涸,开裂,禾
苗枯死,土地沙化:森林被砍伐之后的破败,残缺
的景象等等,都是"丑"在感性形式上的直接呈现.
如《人无远虑,水有近忧》的广告忠实的记录了江
南某小镇一条小河被严重污染的情况,河上漂浮
着各式各样的垃圾:塑料袋,包装盒,烂菜叶,碎
纸,死鼠烂猫 一看到这一切都会令人作呕,使人
触目惊心,心绪不宁.在这种环境下人怎能生活
下去 它的存在价值在于从反面提醒和陪衬着青
山绿水的良好生态环境,值得特别珍惜和加倍爱
护.今夭公益广告的创作,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
是面对保护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的紧迫性,培养
人们对自然界的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态度,培养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形成并珍惜人类和大自然的
和谐美好,亲善友爱的关系,它引导人们重新审视
人类自身消费生活方式同大自然的关系,倡导每
个人都应当以适当消费代替过度消费,过一种以
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简朴生活,不向自然界过
多地透支,索取.人类只有以友善的平等的态度
与自然友好相处,克制自己的欲望,有限地,合理
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最终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共
生共存,保持人类和大自然的永续发展.
四,崇德尚善的审美理想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审美过程中,往
往以道德判断作为审美判断的核心价值参数,形
成崇德尚善审美理想,侧重于推崇人的高尚德行,
表现人主体的善,能自觉把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
规范,准则内化为个人的内在的人格力量,处处和
社会,和群体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惩恶扬善,弘
扬正气,那就是美.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它明确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递社会公益文化信
息,影响社会公众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发挥其特
殊的社会功能.所以,公益广告总是通过一些生
动感人的典型细节来刻画一种具有道德楷模意义
的人和事,给人以启迪,产生一种道德感召力,以
此来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象电视公益广告《升旗篇》,创作者把爱国主
义这种美好的情感通过升旗这一表现形式,将其
充分具体化,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记录了不同
的地方同一时刻共升一面国旗的瞬间.它运用了
对比的手法:画面一边是天安门广场国旗班战士
庄严的升旗仪式,另一边是乡村小学校里,老师带
领孩子们用一根歪歪扭扭的木棍升起一面国旗.
尽管地点不同,环境差异,但升旗人庄严,虔诚的神
情却是相同的,他们对祖国,对国旗的热爱也是完全
相同的.在这里表现出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并由此
形成一种捍卫祖国尊严,维护国家利益的崇高品德.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作是
"大节",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具
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质上是把君作为国家的
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深厚的国家意识.这种
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
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
B. 当理性与感性碰撞,当人类的生物性本能或者称为人的欲望与人类社会的社会公德碰撞时,应当如何抉择
只有在面对我在乎的人,我才会感性。
当他们出事的时候,我就会变得理性。
C. 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修养(两千字以上)
写作思路:
以医学生为主题,突出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结合现实,贴近生活。版
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D. 有效沟通的特征是理性,感性和道德品质这三个吗书上显示沟通成功的三个本质特点是这三个
人际关系是依存于角色关系的交往,人们之所以能够交往或需要交往,核心归结于利益把人们整合在一起,由利益衍生出了感情、兴趣、爱好、道德、制度、规范等人和人的链接,无数个个人交往的结果就形成了社会,也即社会是无数个个人交往的产物。 我们知道,角色都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扮演的,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思想认为,作为君主,你要有作君主的样子,臣子也要有作臣子的样子,这样国家才不会乱套;父亲要有作父亲的样子,儿子你也要有你作儿子的样子,这个家庭才会有秩序。人际交往中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是由于人们都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规范而进行交往。角色扮演失败,就可能使交往无法进行下去了,例如员工被辞退。人际交往还有赖于交往者扮演角色的能力,领导者不能胜任,团队交往就会受阻。戏剧理论认为,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印象,社会角色的个人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己的行为,要给对方留下自己想要的印象。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资源交换过程,每个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考虑自己的报偿能力和对方的回报能力。由此,人们总是倾向于和自己同质因素较多的人交往,例如,利益、地位、理想、爱好、兴趣...
E.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关于知性
http://ke..com/view/53694.htm
关于犬儒主专义属
http://ke..com/view/16335.htm
F. 医学道德的重要性
一、医学道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行务人员的内在品质,是把医学道德原则和规范回转化为内心信念的重答要一环。
2、有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是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环节。
3、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促进医学科学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医学道德教育的过程
1、提高医德认识。
2、.培养医德情感。
3、锻炼医德意志。
4、坚定医德信念。
5、养德行为和习惯。
(6)道德与感性扩展阅读
医德情感的内容包括同情感、责任感和事业感。
同情感是医务人员最起码的医德情感、最基本的医德情感,其感性因素居主导地位,是服务病人的原始动力。
责任感是起主导作用的医德情感,其理性因素居主导地位,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可弥补同情感的不足,使医务人员的行为具有稳定性,并能真正履行对病人的道德责任。
事业感是责任感的升华,是更高层次的医德情感,即把事业看得比个人利益、生命还重要。强烈的事业感能激励医务人员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发愤图强,不计较个人得失,并能为病人的利益承担风险,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道德原则。
G. 道德中理性与感性哪个更多一些
一般来说,理来性的人遇到源问题会比较冷静,凡事先思而后行,想问题做事情会比较全面考虑。感性的人比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情绪容易受影响,遇事直接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或者做什么,所以有时候会不知不觉的得罪人。
不过感性和理性都有各自的好处吧,理论上来说理性的人想的事情太多,考虑的东西太多,所以活着会很累,精神压力会更大些。而感性的人情绪好坏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是属于乐天派。当然太过感性就变成了敏感,那就会活得很累了。
其实感性与理性与否都没关系,人活着重点还是要过得快乐。希望对您有帮助。
H. 《白鹿原》究竟想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主要思想
以陕北地方文化韵味为特色,通过描写主要由白、鹿两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近百年来风云变幻、几度易主控制的历史事实,深刻反映了家族式争斗的狭隘性,反映了宗法制度、门第思想在贫困地区的根深蒂固,更深刻体现了“和”才是促进地方适应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一作者对政局的思考。
作品解析
《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它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以前的革命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强调政治观念,要求比生活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地反映所谓“生活本质”,在人物塑造上有类型化和两极化倾向。这样往往偏离生活的常态,从而陷入政治图解式的叙述。
《白鹿原》力图展示生活原生态,揭示出纷繁社会中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律,它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体的人物命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连结起来,从而使历史呈现出某种浑沌的状态,具有了生命的灵气。
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
陈忠实正是通过这种魔幻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的界壁,在人与鬼的冲突中来展示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人性的悲剧、人生的苦难。同时,这种手法还给所叙述的历史带来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性,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仿佛冥冥中有一只巨大的手掌握着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但是,《白鹿原》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曾流行一时的“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强调“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白鹿原》虽然没去图解历史,注重原生态的生活和细节真实,但它并不是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而是力图通过各种势力在原上的冲突和发展,揭示出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陈忠实也并没有坚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8)道德与感性扩展阅读
创作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到90年代的长篇创作,90年代的不少长篇创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创作经历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陈忠实了解白鹿原昨天的办法,一方面是走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去找寻家族历史记忆的残片。另一方面,他仔细查阅有关白鹿原的县志。
尤其是当他看到二十多卷的县志,竟然有四五个卷本是有关“贞妇烈女”时,感到既惊讶又费解。那些记述着某村某某氏的简短介绍,昭示着贞节的崇高和沉重。县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岁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丧夫,抚养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节守志,直到终了,族人亲友感念其高风亮节,送烫金大匾牌悬挂于门首。
这些布满了几个卷本密密麻麻的贞节女人们,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经历过漫长残酷的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这让陈忠实产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陈忠实脑海中浮现出来的。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
I. 现在的中国人十分追求理性但是却十分感性而且严重扭曲理性,认为善良、正义、道德就是理性,这种理解很肤
你为什么会发出 中国人认为善良,正义,道德就是理性 这样的感慨呢?专论据在哪里?我倒属是觉得美国人认为道德是理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从广为流传的那句 力量越大,责任就越大 就可以看出来。不过我认为道德确实是理性的表现之一,因为人是群居生物,道德是群居生物维持秩序的最重要的方式没有之一,追求善美是人的天性,根本没有办法抹杀和忽视,所以在分析考虑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它的影响。当然它不是理性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但也是理性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什么刻意去违背?理性是智慧的思考方式,智慧一定是包容的,善美则是理性实际应用的最好的切入点和润滑剂。
J. 我方辩题是道德根基是理性思考,求设置几个问题,对方是道德根基是感性思考。
如世界是理性运转的,如果没有理性,只有情感,世界将不在平衡。
如你我现在辩论试题就是道理论证,如果全凭感性辩论,那和吵架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