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道德礼教
① 什么是封建思想
一般是指维护封建统治的旧道德、旧礼教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泛称。封建思想是“封建”与“思想”两个词组合而成,是一个因历史而成的特定词语。
封建社会时期思想基础是儒家的礼制思想,核心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五常”是指:“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理、智、信”
(1)封建道德礼教扩展阅读
封建主义思想是古代社会实质反映
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实质是反映了等级基础上的人的依赖关系,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原始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相对于氏族群体而言,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因而也没有独立的个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一种绝对的人的依赖关系。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出现了分工和私有财产,但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人身自由,是“会说话的工具”,可以出卖和任意屠杀。
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收成的好坏同本身的利益相联系,相对于奴隶制度是个进步。但是,这种建立在自然经济之上的新的剥削制度却表现为一整套严丝密网的宗法等级关系,农民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对封建地主仍存在着严重的人身依附。
所以,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结构,等级特权、等级依附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主要社会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封建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封建主义思想
②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什么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讽刺了中国传统礼教和中国人的陋俗。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陈衡哲白话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主题
鲁迅透过一个“狂人”的日记,揭露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毒害,指出中国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都写着“吃人”两个字。最后,日记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号。
鲁迅自己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我想,中国总该有天才,被社会挤倒在底下——破破中国的寂寞。”
(2)封建道德礼教扩展阅读:
作品影响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由于毛泽东对于鲁迅的极高评价,鲁迅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投枪和匕首。《狂人日记》和其他一部分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③ 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寓意。
“狂人”实际上来是一个站自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3)封建道德礼教扩展阅读:
《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④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力提倡反对旧道德也就是儒家思想封建礼教,为什么现在却很盛行儒家思想
这是由当时复特殊的社会制条件所决定。
当时社会得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与封建势力之间的较量,当然要瓦解封建势力的思想基础,动摇封建礼教在中国的主导地位,解放思想,以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而现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大量西方思想涌进中国,中国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特殊性,不想西方某些国家具有全国性的宗教信仰,所以必定会出现信仰危机,信仰真空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会出现的问题。所以中国政府在尝试倡导儒家思想,探索着在中国社会上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规范人们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所摒弃的是儒家思想中的消极部分,即封建礼教,等级观念。而现在提倡的则是儒家思想中积极的部分——仁爱,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等内容,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这是有根本区别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
⑤ 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那么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是什么呢
封建专制的统治阶级以仁义道德等礼教的内容去束缚人们的行为甚至是思想,统治者们为了专自身的固属有利益不被侵犯而禁锢人们的思想文化,使人们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这也限制了中国在科学思想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使中国贫穷落后,但落后就要挨打!鲁迅先生是一位爱国者,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事情。鲁迅先生以此(指问题中的那句话)揭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希望人们抛弃这些沉腐得不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条条框框,人们不再墨守陈规,团结起来去反抗不公的统治及现象,学习新的思想文化,带领中国走向先进和富强。
其实我个人认为仁义道德封建礼教并不完全是错误的,但或许在鲁迅先生看来它被当作统治者压迫广大劳苦百姓的工具,限制了中国的发展,这就是错误的。(555~其实我上次写了比这个还多,为神马网络没有提交啊啊啊~害我又打了一遍的说。。)
⑥ 2. 判断题(2分) 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礼教观念
“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礼教观念”的观点是正确的。
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内国大地上,李大钊容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陈独秀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了一场批判封建礼教、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他把民主称为“德先生”,把科学叫做“赛先生”,认定只有科学和民主才能救中国,在中国成了第一个举起科学民主大旗的人。胡适是思想主导,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 鲁迅是文学界的旗手。鲁迅所领导的这场变革暴风骤雨般地扫除了中国文化界长久以来的许多弊病,把外来的先进文化引到了国人面前,使中国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这样的功绩不容抹煞。
⑧ 封建礼教具体指什么(请详细说明)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是指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提起封建礼教,很多人恨之入骨。但什么是封建礼教呢?封建让人很不舒服。可封建一词是什么意识呢?封建的古意是分封建制的意思。若是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来定义,则封建制度不属于封建社会。因为封建制度是周朝建立的社会制度,而秦王朝之后封建社会不是用封建制度,而是用中央集权制。官员们都没有自己的封地。可见封建一词定义不准。“礼教”产生的基础是周末的封建制度,说“封建礼教”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礼教”。
所谓“礼”,是指源于氏族社会具有宗教意义的习惯和礼仪。在封建国家产生以后,具有原始习惯意义的礼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和完善,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但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的原始性、混溶性、道德性和人情性依然存在,它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意蕴依然如故;礼的宗法社会性也仍然得以保留,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规范体系。“礼”成为介乎“法”与“俗”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规范。封建礼教是封建社会中等级秩序的标志、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束缚人民大众,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对社会有着极为深刻、广连的规范控制功能。
《旧唐书·礼仪志》云:“故肆觐之礼立,则朝庭尊;郊庙之礼立,则心情肃;冠婚之礼立,则长幼序;丧祭之礼立,则孝慈著;搜狩之礼立,则军旅振;享宴之礼立,则君臣笃。”它几乎涵盖了封建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巩固封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它基本上仍是社会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种控制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道德说教和礼仪规则二种途径。道德的经典条律是三纲五常,即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自名分与相互关系的规定。君臣关系的准则是君仁臣忍,这个准则也适用于其它所有尊卑、上下之间的名分与关系。在朋友之间,要讲信义,这个准则也适用于其它平等的关系之间。
“信”这一道德规范在法律监督和保证的合同契约关系尚未充分发展的当时,对于维护许多行业的职业道德和人际往来关系中的信用与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义”被定义在个人善行范围之内,以无害且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的准绳,遂使时人大多修身心,安名分,严尊卑,序贵贱,守上下,发挥了深刻广泛的控制功能。礼仪规则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具体的、细致的行为规则,是统治者在全社会贯彻推行这种观念和规范、直接约束人们行为的手段。它们补充和强化了说教。
中国历代统治者很重视礼仪规则的制订和推行。清朝政府一直保持着礼部的设置,主要执掌礼仪规则之事。国有《大清通礼》,部分家庭有家礼。《大清通礼》包括了政府郊天、参圣、祈年、营造、征战等活动及人们祭祀、婚丧、饮宴、庆贺等活动的礼仪规则,此外还包括了人们在其它日常社会活动与交往中的礼仪(如君臣礼仪、师生礼仪、朋友礼仪等)的规则;就连不同等级、不同身分的人在各种礼仪场合的服饰等细节,也有明确规定。这种由国家制订的礼仪规则,对士大夫阶层有较大约束力。统治者最上层也不能随意违礼,确实有教化作用,某些部分也贯彻到了社会下层,如丁忧(遭父母之丧)服丧之礼等。
春秋战国时代,人人都称“礼崩乐坏”,秦以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就没有“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了。虽以后各朝尊儒术复周礼,可所复的礼也与周礼大相庭径。能说封建社会就是“封建礼教”吗?周末的封建制度,最终形成战国时代诸侯国林立。
周朝则诸侯国的联合体。如古代希腊,是地中海沿岸城市的联合体,但他们的文化特征是一样的。这个时代是出圣贤的时代,是思想自由的时代。你看中国: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你看世界:佛祖释加牟尼、基督、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多少伟人出自这一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封建礼教产生的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再来看:周末的封建制度是如何产生这样的文化成果的呢?封建:分封建制。周代的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可以执行自己的政策,因此思想上也是自由的。
不象后世的中央集权社会,士大夫的自由度就小多了。能使各诸侯国凝聚在一起的只有“礼教”,周王自己的封地很小,然而当时的诸侯国都去朝拜他,礼教使周王自然而然的成为中心。以后是周幽王自己不争气,拿国家信用开玩笑:为博美人一笑,在长城上举起烽火,诸侯惶惶,以为大敌当前,然不知周王正指着城下的诸侯们,逗美人乐呵呢?美人笑了,国家信用失了,礼教亡了。周公含幸如苦呀!周成王尚幼,周公全力佐之,成王成年之后又以天下让成王,而不谋帝王之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相传周公在吃饭时有客来,周竟将口中的饭吐出来,漱了口接待客人。周公之位,等会再见又何妨?尚礼如此,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修身、治心、明礼,幽王忘了。天子垂裳而天下治,幽王忘了。天子首先是一个礼仪的表率,正化社会风气。
古制:“非天子不制礼乐,非上大夫不拟制度。”天子之权威,自己是礼乐的表率、以礼乐倡导文明。则流行风潮无不是跟着礼乐走(如今日之影星)。而制度之事,则并非天子一人能定,由大夫们一起商量拟定,可见社会民主。周王朝的礼乐影响是很大的,对诸侯国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虽然诸侯国握的是实权,周王是虚名,可当时的虚名却能把实权凝聚起来。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洲。周朝没落之时,有楚王想把这鼎搬那么一二个回家,派使臣来试探周王说:“这个九鼎有多重呀?”周王察觉了楚王的用意,回道:“此鼎是国之重器,岂容你问?”楚庄王知难而退,当时的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此鼎名盛,楚庄王犹不敢以强力夺之。问鼎天下又岂能依强力?名实俱归,德行而已。由礼,知有制度,知尊重人权,知相互揖让。虽负贩者必敬之,岂是依强而霸?诸侯虽强周公有礼。有人言礼教是枷索,当时的礼是枷索吗?夫子毕生求一枷索?礼是天理之节文,天理正气所在。[礼记]: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礼不可不学。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好礼,则志不慑。[中庸]:先王以斯道为美,小大由之。不恃强凌弱,这不是民主么?举贤任能修信讲睦,这不是民主么?是故君子有大道,忠信而得之,骄泰而失之。斯是良言,足以警千百万世。
后世帝王则是以霸术而得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又岂是行周公之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岳飞精忠,竟以“莫须有”之罪刑之。又岂是周礼?周礼重臣不刑。原因是:当时的社会不能刑;一是大臣各有封地,若是行不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诸侯共伐不道。二是大臣所犯之罪是“非礼”。而一定不是抢劫偷盗,杀人放火,也不会贫污受贿(当时的社会大臣自有领地,只有所定之税赋,税赋按周礼征收,不可能再去贪污,贪污只是有了中央集权之后)。对于“非礼”的诸侯,天子一定要征伐他。以后天子“礼”的权威就减弱了,诸侯以王霸为术,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了。
由此可见,封建礼教是民主的基础。现代社会要完善监督机制,然有监督贪污分子自有他的关系网对付监督。还不如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建立封建礼教,法与德同治。
礼云: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取其不卑
易曰:其上知险,其下知阻。取其知阻。
易曰:二多功,五多誉。取其多功。
子曰: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取其德草。
诗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娶其淑女。